香港回歸25周年透析
香港回歸25周年透析
1997年7月1日香港重回祖國懷抱,對香港,乃至對海內外全體中國人而言, 都是一個意義非凡的大日子,凡是有民族意識的中國人,不論海內外,都應記住這一天。
習近平及夫人彭麗媛6月30日下午搭乘高鐵由深圳親赴香港,慶祝香港回歸25週年。習在西九龍高鐵站下車後隨即在月台上做簡單談話。
香港回歸的歷史意義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之日,街頭張燈結綵,鑼鼓喧天,萬人空巷,喜氣洋洋,眼看大英米字國旗緩緩降下,中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海內外中國人透過視訊見此情景,感覺到的是一個不幸離散多年的孩子如今重新回到母親盼顧溫馨的懷抱。
港人對「一國兩制」的誤解 如今香港回歸已25年,對這上半場25年的回歸歷程做一檢視,首先要指出港人對「一國兩制」不但誤讀,而且在認知上誤解它的真正政治意涵。香港的「社會抗爭」,回歸初期即已出現,越到中期越激烈。《基本法》制定後,港人藉「公民抗命」遊行示威,否定其中的「中國政治因素」,全力爭取「普選」,最終試圖實現「完全自治」。再下去則是連續不斷透過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突出「兩制」,反對「一國」,甚至藉西方反華勢力全面「反中」、「去中」,乃至由「脫中」走向「港獨」。
2020年5月人大常委會制訂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後,香港多年的政治社會發展才算由亂而治。
2019年香港「反送中」的社會抗爭演變成「去中」、「反中」,以美國的介入最明顯。香港「民主派」李柱銘赴美,在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一個在他國假支持「民主運動」之名進行「顏色革命」的CIA附屬智庫)作煽動性演講,華府給予支持。接著支持港獨的頭號人物黎智英前往華府求見川普政府副總統彭斯、國務卿龐培歐、鷹派國安顧問博頓,要求美國支持香港「反送中」。當時黎接受「美國之音」訪問時還強調指出「香港正為美國而戰」。「反送中」時,美國駐港總領事館政治組主任伊朱麗(Julie Eadeh)(政變專家)頻繁接觸黃之鋒、羅冠聰、彭家浩等,是華府公開介入暴亂的明證。至於香港大專學生結合網咖「我要攔炒」在遮打花園集會,提出「英美港盟、主權在民」,要求英國宣布中國單方面違反《中英聯合聲明》,求請美國國會通過《香港民主及人權法案》。
回顧香港回歸25週年,誠如習近平6月30日在西九龍高鐵站簡單講話指出,他一直關注和牽掛著香港,「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經歷一次次嚴峻考驗,戰勝一個個風險挑戰,經歷風雨後浴火重生,呈現蓬勃生機,事實證明『一國兩制』具強大生命力,『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只要大家毫不動搖堅持『一國兩制』,香港的未來一定會更美好。」
「政治認同」對香港市民而言從來都是個糾結問題,它固然成為香港回歸後特區政府治理上的一個障礙,也成為2003年以來香港在「國家安全」上引起北京高度關注的問題,同時也是今日香港政治困局與香港市民對北京政治權威在「政治信任」上出現疏離,乃至在行動上一再上演「反中」、「脫中」的主因。
由身分認同到政治認同的二律背反 回歸初期,港人的政治認同徘徊在「國族認同」與「身分認同」間。每遇重大國族事件,如北京申辦奧運,港人每以「中國人」或「中國的香港人」自居,感到奧運首次在北京舉行是中華民族在國際體壇上揚眉吐氣。但涉及敏感的政治問題,如「六四天安門事件」,港人又認為自己是「香港人」,或「香港的中國人」。
在香港的中國人,眼見內地隨著改革開放,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理應感到自豪,但香港社會表現出來的恰恰相反,港人不因「中國崛起」而欣喜,反而在心理、言語、認知乃至行動上離「偉大的祖國」越來越遠。港珠澳大橋建成形構「大灣區」後,香港與內地的空間距離更趨一體化,港人在心理距離上也越益複雜化,這種「二律背反」讓具有民族意識的兩岸三地中國人感到困惑。
主權回歸、人心未歸,首先是歷史文化層面上的認同出了問題。英國殖民主義者一方面對香港進行政治統治與經濟剝削,另方面對港人輸入自以為是的「普世價值」。英國的政治霸權與殖民文化一個半世紀以來已經在港人內心產生價值內化,香港知識菁英除了依附英國的「法治」,視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為「普世價值」外,剩下來是「民族自決」問題。直到香港回歸依然如此,外化為「港獨」不足為奇。
身分認同影響政治認同,港人須認清香港經濟影響力的相對下降,不是因「一國兩制」,而是因內地發展太快,讓昔日陸港兩地的經濟差距相對縮小。其次,是港人須從國族認同上端正身分認同。這次習近平「講話」中多次提到「香港居民」、「香港同胞」,其上位概念都應是「中國國民」。
「殖民主義遺緒」vs. 「去殖民地化」 主權回歸後,600萬港人雖然政治上從殖民主義中解脫出來,但心中的國族情懷埋葬已久,難以表露,原因是一個半世紀以來的「殖民地化」早已在深層意識中沉澱出「殖民主義遺緒」。在認知意識固化下,對港人而言,「回歸」意味著由西方霸權重新跌入「東方強權」。加上「兩制」在香港與大陸之間所產生的社會、文化、意識型態差異,以及後冷戰時代西方「遏制中國」的戰略推展,香港在「高度自治」與「認同危機」下被美英塑造成「兩制」反對「一國」的樣版,港人被利用成「去中」進而「反中」的政治工具。因此,香港歷史文化上的「殖民地化」早為「香港問題」埋下了今日的隱憂。遺憾的是,回歸以來,北京與香港特區政府,似乎沒有警覺到「去殖民化」的迫切重要性,致使「殖民主義遺緒」留存香港的法律制度、司法體系、基礎教育和輿論傳播等領域內。這種「殖民主義遺緒」同樣構成回歸後港人以「兩制」對抗「一國」的政治鬥爭心理意識。「去殖民地化」應是港府這次由亂而治後重新檢討、調整中小學教材課綱,加強對祖國歷史和華夏文化教材分量,此一措施及時落實後,不但會平衡香港中小學原來灌輸西方意識型態與文明價值,同時會減少「去中國化」對香港青少年教育心理上的不良影響。回歸後出生的香港青少年一代,在新課綱教育下,希望能重新正確認知「一國兩制」。像影星周星馳、劉德華那樣在香港回歸25週年之際強調「要講好中國故事」;在去除身分認同焦慮感後,要「我可以認認真真地和大家說:我是中國人。」
標誌第二次回歸 香港「由亂而治」後迎來回歸25週年紀念日,那些因港版《國安法》實施後,對絕大部分希望和平、穩定、繁榮、過好日子的香港居民來說,《基本法》是確保「一國」之下的「兩制」實施,以便保持香港的持續繁榮和穩定。至於港版《國安法》,從所列四條罪刑看來,此法在於以法律維護中國的統一和領土完整,即確保香港的「兩制」必須嚴格地在「一國」的政治邏輯範疇內運行。可見,香港「由亂而治」後是「一國兩制重生」,筆者願將此看作香港進入「第二次回歸。由香港熱烈慶祝回歸25週年以及習近平以國家主席身分在慶祝大會上做有關「香港回歸」重要講話看來,2022年7月1日這一天,標誌香港經歷過多次嚴峻考驗,戰勝無數風險挑戰,現在已經浴火重生。
過去四分之一世紀,有公開數字資料為證,香港的經濟發展在繁榮中平穩前進,一直保持著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並且是內地市場與國際資本的橋樑,可見「一國兩制」保障、維持了香港經濟在自由資本主義中的運作,至於在政治社會層面,「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曲折實踐,雖不算順利,但絕不能說「一國兩制失敗」,更不能說「一國兩制已死」。今年7月1日「由亂而治」後的香港大規模慶祝回歸25週年,象徵香港發展進入新階段,接下來不僅是「毫不動搖堅持『一國兩制』」,而且會在治理上經由政治反思而進行政治重構,目的在堅持「順暢地」實踐「一國兩制」。
政治治理的重構 為了更平順地實踐「一國兩制」,習近平這次在香港「講話」中提出「四個必須」:第一、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香港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享有高度自治權;第二、必須堅持中央全面管制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相互統一;第三、必須落實「愛國者治港」;第四、必須保持香港獨特地位和優勢。
第一個「必須」指「一國」位階須在「兩制」之上,不許「兩制」壓過「一國」。其次,香港保持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不再是「50年不變」,只要實踐得順暢很可能「長期」在香港維持「資本主義制度」下去。但習也明白告訴香港居民,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根本制度」,港人甭想用香港的資本主義否定內地的社會主義。即中國社會制度主體是社會主義,附體是資本主義,主、附不可顛倒。
第二個「必須」指北京對香港有全面「管治權,香港特區有「高度自治權」,「管治權」須「堅持」,「高度自治權」要「保障」。
第三個「必須」指政治權力必須掌握在愛國者手中,習說這是「世界通行的政治法則」:「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人民會允許不愛國甚至賣國、叛國的勢力和人物掌握政權。」「港人治港」改為「愛國者治港」,不是以後者否定前者,而是更加明確地規定香港特首及立法會議員的政治資格。世界政治通則,政權必須掌握在愛國者手中。美國雖是個實行「聯邦制」國家,但不論候選人是民主或共和黨,美國人會選「愛國愛鄉」的人當他們的總統或州長,非建制派的川普也高唱「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由「愛國者治港」取代「港人治港」,是北京對香港管治權的反思,也是香港自治權在政治治理上的重構。
第四個「必須」指必須保持香港「獨特的地位和優勢」。所謂「獨特地位」指香港具有國際金融、海上航運、國際貿易的中心地位;所謂「優勢」指香港在經濟上是國際自由貿易港,法律上保持著普通法制度,至今一直列名全球五大仲裁地之一,此對中國拓展、暢通國際聯繫有其便捷性。此外,香港地處中西文明交匯點,尤其在「中國崛起」及香港實踐「一國兩制」下,香港是西方「理解」中國的窗口,也是中國「觀察」西方的前沿。
未來五年「由治及興」 香港上半段的回歸是「由亂而治」,習近平說從現在起香港走向「由治及興」,即香港回歸後的下半段將進入新階段,在一國兩制方針下,在法治基礎上,依法而治,走向繁榮。
習近平在「講話」中提出了四點「希望」:第一、著力提高治理水平;第二、不斷增強發展動能;第三、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第四、共同維護和諧穩定。這是明白告訴西方,新階段的香港發展,縱使有港版國安法,北京對香港的政治邏輯是「治理」,不是「管理」,更不是「統治」,徹底挫敗西方「香港一國兩制已死」,「專制取代民主」的宣傳戰。香港的發展動能將不斷增強,香港加入「粵港澳大灣區」後只會更加發展。
第三個希望最為重要,香港民生憂難不因「回歸」而有所減輕,尤其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是實行資本主義體制長期積累的弊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因貧富差距而產生的階級矛盾曾給予無情批判,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習近平,在社會主義體制下完成大陸內地艱鉅的「扶貧」計畫,自然不允許實行資本主義的香港貧富差距持續加大。相信未來五年香港在北京支持下會對民生憂難合理地解決,俾使香港社會幼有所養、少有所教、壯有所用、老有所終。當然,進入回歸後新的第二階段,維持香港社會和諧及穩定至為重要,因為這是香港持續繁榮和深化發展的必要條件。
「一國兩制」將長期存在 鄧小平說「一國兩制」在香港50年不變,如今香港回歸25年之際,港人會疑慮再過25年的2047年後是否結束「一國兩制」?習近平在「講話」中說:25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取得成功,「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剩下來的應是港人在「一國兩制」下努力地各盡所能,聚精會神地謀求發展,讓香港再次繁榮。既然「一國兩制」在香港會長期存在,「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未來也必然在台灣化為現實。◆
社論
世界歷史新時代的前夜
國際視窗
兩岸三地
連載
海峽短評
新聞剪輯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