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勝、陳丁茂、黃連有

以軍工醫葯服務志願軍的台灣人

閻崑
(文史工作者)


當年,在朝鮮戰場上,數十萬上百萬的志願軍將士在前線浴血奮戰,他們需要糧食、被服、藥品,需要武器彈藥和各種裝備,這些必須得到後方源源不斷的支援。所以,除了赴朝參戰人員之外,更有無數的民眾在後方為他們提供有力的後勤保障。在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中,也有不少台灣同胞投身其中,通過軍工和醫藥的生產直接為抗美援朝做出了貢獻。

王茂勝:用合格兵工產品支援前線

王茂勝,1915年7月出生,台中人。青年時代背井離鄉,負笈北上,到大陸東北大連市勤工儉學,在原旅順工科大學取得採礦工學部採礦專業工學士學位。

日本戰敗投降,東北光復,時任原滿洲青城子礦業所工程師的王茂勝在中共南滿洲地下黨同志指引和幫助下,參加保礦護礦,反對日本人和國民黨特務的破壞活動,並被解放區青城縣政府任命為縣機械廠廠長。

1946年2月,王茂勝加入東北民主聯軍(後編入第四野戰軍),在遼南軍分區鐵梅支隊後勤處兵工廠任技術指導員、副廠長等職,組織和指導兵工廠開展生產,克服各種困難,支持部隊反擊國民黨軍隊進攻遼南解放區的戰鬥,保衛解放區。此後在遼南軍分區兵工科任技術指導員,研究室副主任。轉戰遼東後,1948年9月曾獲遼東軍分區嘉獎。同年在東北軍區軍工部直屬兵工廠任工程科副科長,負責全廠生產技術和管理。他曾經和科內同志克服各種困難,在很短的時間裡成功生產出美標A6引信,受到上級首長和各部隊的高度好評。1949年7月入黨。1949年末,在東北軍區軍工總部兵工廠任工程科科長,負責全廠技術指導和生產管理。

朝鮮戰爭爆發後,王茂勝在兵工廠指導和管理生產彈藥引信工作。為了產品品質可靠安全,保證每次都能擊發打火是當時生產的重中之重,技術測定和生產過程都非常危險,王茂勝曾幾次被炸傷,被同事背到醫務所救治。就這樣,他和全廠幹部、員工堅守崗位,日夜奮戰,排除萬難,源源不斷地把合格的產品送往其他彈藥廠和前線。

王茂勝於1949年7月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被評為技術二級工程師。1952年2月奉命進京,先後在中央第二機械工業部一局、第一機械工業部五局、第三機械工業部生產司任副處長,參加全國常規武器技術調研和生產發展規劃工作。1964年5月部委組織批准組建直屬北京市國防工辦的394兵工廠(對外稱北京機械廠),任總工程師、副廠長。「文革」中,王茂勝受到不公正待遇,被造反派隔離密秘審查、抄家,還被下放到河南鄧縣第五機械工業部五七幹校勞動改造。1980年1月,王茂勝正式被「平反」,恢復黨籍,任394廠廠長、廠黨委副書記。後被調回第五機械工業部、兵器工業部,在外事司任處長。1982年2月又參加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的組建工作,並調任公司軍品出口處處長,專品出口部經理。為常規武器的國際交流和技術合作做出了重要貢獻。王茂勝於2000年獲中國北方工業(集團)總公司榮譽證書,正局級待遇離休。

王茂勝於1979年3月加入台灣民主自治同盟。1983年任台盟總部理事會顧問,1983年、1992年先後任第一屆第二屆台盟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他還是第七屆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任中央兵器工業部、兵器工業總公司直屬機關歸僑聯合會主席、名譽主席,曾獲2000年北京市僑聯榮譽證書。於2002年7月病逝,享年87歲。

陳丁茂:造千輛帶斗軍摩上前線

陳丁茂,1922年出生在新竹縣。1945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畢業後僑居日本。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陳丁茂非常關注祖國的情況,當他從朋友處得知新中國歡迎海外的中國技術人員回國工作的訊息後,決心回國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力量。經過一段時間準備,他變賣了家私,又靠著朋友們的贊助,籌足了路費,於1951年7月,舉家回到大陸。經國家高教部介紹,夫妻兩人被分配到北京汽車配件廠工作。為了儘快適應環境,已屆而立之年的陳丁茂刻苦學習普通話,僅半年多時間就過了語言關,能與周圍的同事們交流,很快勝任了工作。

當時,抗美援朝戰火正酣,前線急需生產一批軍用摩托車的工夾具,廠領導將設計、製造這批產品的任務交給了陳丁茂。

當時的北京汽車配件廠是在國民黨留下的爛攤子上建立起來的,設備和技術力量都很薄弱。陳丁茂將自己在日本學到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奉獻了出來。他連夜苦幹,不僅設計出了這種工夾具,而且利用廢舊車床及翻斗車的油壓系統,裝配上新設計的部件,改造成國內第一部拉床,並研製拉刀成功,一下子把生產效率提高了40倍,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準。同時,他又根據部隊的要求,重新繪製並修改了摩托車的產品圖,設計出一種能夠在上面架設機關槍的邊斗車。為了支援前線,他主動加班加點,通過精確的技術理論計算和多次實際操作實驗,把在設計和生產上遇到的許多疑難問題一一解決。終於在1953年初,提前完成了生產1,000輛帶斗摩托車的軍工任務。為此,陳丁茂榮獲北京市「勞動模範」的光榮稱號。

從舊中國廢墟上站起來的新中國沒有一家獨立的中國汽車製造企業,使用的都是外國汽車,種類非常多,被西方稱為「萬國汽車博覽會」。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帝國主義的封鎖,無法進口汽車配件,無論哪種汽車,一旦缺少零部件無法修理,就只好報廢。為了仿製這些維修配件,就要從實物測繪開始,而這項工作非常複雜。陳丁茂帶領身邊的工人技術人員排除各種險阻,攻克了難關,他也於1954年底由技術員提升為工程師。

長春一汽成立後,北京汽車配件廠承擔了生產化油器、大燈等17種配套件任務,其中化油器是至關重要的一項產品。陳丁茂排除各種阻力,用一年的時間終於研製成功231化油器,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自行設計、自行製造的化油器,與當時日本、蘇聯的同類型產品相比,毫不遜色,而且更適合中國的實際。

1956年新廠建成,陳丁茂被任命為設計科科長。之後廠裡承接的各項軍工任務中,陳丁茂都有獨特的建樹。文革後,1982年調到北京汽車工業總公司,負責引進項目的工作。1984年被派駐日本,擔任集團公司的駐日代表,他不僅為公司的勞務輸出、設備引進做了大量工作,而且還努力研究日本的汽車經濟發展狀況,為促進北京汽車工業的發展獻策。

陳丁茂曾連續五屆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連續四屆被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人大常委,還擔任過台盟第三屆理事,台盟北京市委副主委。因積勞成疾於1995年11月病逝,享年75歲。

黃連有:曾服務前線的藥學專家

黃連有,1910年出生在雲林縣的一戶貧苦人家,自幼勤奮好學,刻苦讀書,成績優異,獲得免交學費的獎勵。19歲考取保送去日本長崎醫科大學藥學專業的學習機會,離家開始闖世界。1933年畢業後回到台灣,在台北醫學院任教,和藥學前輩一起創立了台灣子弟藥學講習所,為台灣培養了一批有資格獨立開業經營藥房的本土專業人才。為了提升自己,1935年,黃連有到日本武田製藥廠工作多年,學習到先進製藥技術和新藥的開發研究方法。

抗戰勝利後,黃連有舉家從大阪回到北平,在國民黨陸軍總醫院任少校首席司藥。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他被安排在北京陸軍總醫院任藥師。在新中國,他的科學治國的抱負得以實現,多項製劑的改進,解決了當時許多技術難題,大大提高了臨床治療效果,緩解了當時藥品緊缺的狀況,同時在軍區醫刊上發表了多篇高品質的論文,受到北京軍區的表彰。

朝鮮戰火燃起,黃連有隨北京陸軍總醫院轉移到河北張家口沙嶺子山溝工作,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配製了大量輸液和急需的藥品,滿足了軍區醫院臨床治療的需要。在此期間,他還受中央軍委的委託,先後培訓了多批藥劑人員,這些人後來均成為解放軍各軍區醫院的藥學技術骨幹,由於工作成績卓著,1953年榮獲中央軍委三等功一次。

1954年,黃連有轉業到天津市郵電醫院,後合併為天津第一中心醫院,在這個崗位兢兢業業工作了40年,取得多項科研成果,為祖國藥學的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他多次被醫院評為一級先進工作者,1959年還被記功一次。1977年,他與泌尿科施錫恩教授合作首創的「新型膀胱造影劑」提高了膀胱癌的診斷準確率,於1984年被評為衛生部科技一等獎。他與天津第二醫學院藥學系合作研製的「超聲波用水性耦合劑」被評為天津市科技一等獎。

1978年,黃連有參加組建天津市台盟籌備小組,天津市台盟成立後,歷任一、二、三屆副主委,第五屆顧問,還曾當選天津市五至八屆政協委員。1990年,黃連有81歲高齡時終於回到了闊別近50年的故鄉。1993年12月,因病去世,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