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到北京 對比兩岸同與異

李欣樺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類22級本科)


我第一次踏上大陸這片土地是不到一年前的事情,當時刻意在開學前保留些許時間,先感受一下北京這座城市,觀察再進一步的對比,對比我從小生活的城市--台北。當然,台北不能代表整個台灣,北京也不能代表廣袤的祖國大陸,我個人更不可能代表所有人,所以只能從我自己的視角描述。

沒機會看到紙鈔

最直觀的是科技運用在生活。在大陸,微信或者支付寶便能搞定在外付款問題,甚至拓展更多便利生活的功能,只要手機帶著,便能安心的出門。而在台灣,現金支付仍是主流,刷卡支付也習慣帶信用卡,到不同的店家還得攜帶各種會員卡。我結合自身思考與學長討論後,得出一些背後可能的原因。

在台灣,整體發展年代比大陸早,人口結構發展也因此較早,當電子支付興起,台灣社會已經進入(或者接近)高齡化社會,多數人普遍習慣現金,我母親還時常說摸到錢比較踏實,年輕一輩會有較高意願使用新穎的支付方式,但台灣青年人口比例遞減,儘管政府近年也在鼓勵民眾使用電子支付,但效果沒有特別理想,還有個原因是電子支付渠道,不同廠牌的手機有各自的支付方式,如Apple Pay、Samsung Pay,還有不同軟件像Line Pay、街口支付,多樣化導致不能夠使得每個人、每個商家都使用相同電子支付渠道,最後,可能還是大家都接受的現金來得便捷。

反觀大陸,不是微信支付便是支付寶,並且可以直接連接銀行帳戶,不用信用卡或者金融卡,對各個年齡層都方便(因為未成年無法自己辦理信用卡,想要電子支付還得監護人同意,我在未成年時也因此受限,而微信支付有親屬卡的功能,讓未成年人也能使用),日常與朋友間有金錢往來也都是電子轉帳,周圍人都在使用、又便捷,自然成為主流。我到大陸甚至沒什麼機會見人民幣的紙鈔,暑假接觸到島內來參加夏令營的朋友才看到各種人民幣的樣式。

說到其他科技層面,在大陸道路上新能源車的數量不少,公交車也多是電動。我聽到過各項優惠政策,政府是真的在大力推動,反觀台灣,汽油車仍是首選,可能因為習慣,也可能是廠牌較少,選擇受限。另外,電動車普遍售價較高。

再看文化層面,兩岸雖同屬中華文化,但畢竟治權尚未統一,加上海峽之隔,多少還有不少差異,拿外文專有西詞的翻譯來說,德國前總理大陸譯為默克爾,台灣譯為梅克爾,還有台灣的注音符號與大陸的漢語拼音、簡體與繁體。我個人接觸大陸用語較早,能自然地切換兩岸不同用語,但是許多台生朋友在這方面就得適應一陣子,回到台灣後還得改回來。大陸的朋友偶爾也會注意到差別,看到台灣的中文鍵盤,好像看到很新奇的東西。不過只要他們好奇,我都會一一向他們解釋,有時候也是認識新朋友很好的話題。

除了用語,生活習慣也有很大差異。因為我在北方讀書,北方本來就跟南方不一樣,北方人說話比較直接,先前,有幾位學長分享他剛到北京搭公交車的經驗,隨車安全員用北方口音跟他說 「往裡讓一讓!」學長都很無辜的想說你為什麼要凶我,但後來才知道北方人就是這樣說話的。

一個最會照顧人的地方

我先前還看過一篇標題為「台灣是一個最會照顧人的地方」,撰寫者是一名到台灣交換的大陸學生,他在文章中敘述台灣社會的溫暖、謙和、整潔,讓我回想起一些曾經忽略之處,如經常刷到大陸短視頻分享的台灣人吵架,底下留言全是「怎麼這麼口愛」、「吵架還這麼有禮貌」等等,先前和朋友討論過原因,似乎是因為我們從小便被教育要將「請、謝謝、對不起」掛在嘴邊,日常用語常以「不好意思」、「能不能麻煩你」開頭,講起話語調、情感便會不自覺放軟,即使在吵架,也少幾分火爆,在台灣生活沒覺得怎樣,來到大陸才知曉我們的用語會讓別人感到格外有禮。

還有競爭的部分,以前聽聞大陸競爭激烈,總覺得自己從小也並非生活在多麼安逸的環境,學校內同儕間的競爭也不少,直到親身接觸才發現,所謂「內卷」遠遠超乎我的想像,有同學在升大一的暑假便已經學完高數,還有同學大一就清晰地做好本科四年以及後續研究所的規劃,並會嚴格執行。對各項活動比賽積極參與,環境使然,儘管有點吃不消,多數人也會受影響而更加要求自己。

來大陸將近一年,我很喜歡將生活的大大小小拿出來比較,並和周圍人探討其中的因果關係。差異可以區分也可以不區分好壞,有優劣之分的,便保留好的,儘可能改善差的。總之,做兩岸對比觀察於我而言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以開放的心態去認識、接納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