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釜山「東亞地域智庫相互連繫與協力」國際研討會的一個觀察
對釜山「東亞地域智庫相互連繫與協力」國際研討會的一個觀察
對於印度走向21世紀的發展大計,把東亞的動向牽引進來,在於兩者的關係,從歷史到現實以及於未來,本來就是糾纏不清、分割不開來的。
其實,當我們在印度參觀訪問期間,大韓民國總統金泳三率領的一個龐大代表團到新德里進行國事訪問;顯然地,他們是出席在曼谷舉行的第一屆亞歐首腦會議之前,到南亞地區活動的,印度外交部的官員請我們吃午餐時,便有一位前駐韓大使在座;而他們也是忙於安排此國事訪問之際,抽空出來同我應酬的。記得,在談笑之間,我就一再問,印韓兩國相隔一個大陸,在經濟交流協作上,其互補性在那裡?答覆是籠統的,而實際上,金泳三的訪問,只傳達這麼一個訊息:兩國走向21世紀的合作,其可能性、可行性、現實性的問題,有待進一步的開發。
望海台上一個韓、日、中三國人士的會議
想不到,從印度回來之後不久,由於沈含耀兄的大力引薦,得到南韓釜山發展研究院的邀請,得於5月30日至6月1日,到釜山去參加了《東亞地域Think Tanks相互連繫與協力》(Cooperation of East Asia's Regional Think Tanks)國際研討會,會場坐落於東郊日本海邊上風景勝地望海台的一家五星級酒店。
會議的主題,顯然地,是以釜山市為中心,邀請周邊國家、地區的發展研究機構和基金會的代表,來探討東北亞地區的合作之道,用我的概念,便是「跨越時空、跨越產業、跨越文化發展協作系統」建立問題的探索。
因此,受邀的以韓國、日本以及中國人地區(大陸、台灣、香港)的專家學者為主。南韓方面,除了主辦當局(釜山發展研究院,PDI )代表之外,還有(一)大邱慶北開發研究院長柳鍾卓。(二)慶南開發研究院院長樸秀永。(三)光州全南發展研究院院長文昌洙。(四)忠北開發研究院院長羅基正。(五)忠南發展研究院產業經濟部長李鍾相。(六)江原開發研究院院長吳鎮模。(七)仁川21世紀中心主任研究員李海鐘。(八)漢城市政開發研究院院長李繁松。(九)韓國地方行政研究院長林敬鎬,等等。日本方面有:(一)(財)國際東亞研究中心所長市村真一。(二)新潟環日本海經濟研究所調查研究部長信國真戴。(三)(財)九州經濟調查協會常務理事今村昭。(四)大阪自治體問題研究所理事木下滋,事務局長織原泰。(五)北海道未來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佐籐恭原。(六)下關產業文人研究所所長堀內隆治,等等。
至於來自中國人地區的有:(一)天津東北亞研究中心主任陳鉞。(二)大連市人民政府經濟研究主任刁成寶。(三)煙台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於厚清。(四)煙台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盛寧育。(五)青島市社會科學院院長畢可榮。(六)青島市人民政府調查研究室處長呂祖利。(七)上海經濟研究所所長沈含耀,來自台北的是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李誠;而我則以香港亞太21學會會長的身份出席會議。
一個東北亞三國人士互相觀望、摸索、靠攏的會議
由此可見,這是一個由韓國人主動,努力拉扯日本人和中國人入局的一個國際聚會;據悉,會議的大部分經費是由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捐助的。因此,開幕儀式上,坐在PDI 金日坤院長一邊的日本國總領事久一昌三受邀,率先致詞,其後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總領事蔣正才致詞,誰先誰後,看來也大有玄機呢。
在開幕儀式之後,金日坤以主人的身份,發表了題為《東亞發展與地方都市間連擊及協力》的專題講演(Development of the East Asia and Cooperation of the Local Cities);反映出,用心良苦的南韓的統治菁英,有這麼一個正在形成的主流思想;韓國必須在走向21世紀的大勢、大局中,居於中間的地位,在中日兩大強鄰間,巧妙地扮演某種溝通協調性的角色;所以有此一論:
「對東亞的經濟交流協力,近年來提出了很多提案,其中有一個BESTOLINE構想;就是連結中國北京(BEIJING ),韓國SEOUL (漢城),日本東京(TOKYO )的BELT地帶形成論。」
又一個不使用英語英文的國際會議
如果,人們說,中、日、韓三國人士面臨的如何開發一個和平共處、交流協作的模式,是一個跨世紀的現象;那麼,便會發現在這個「大現象」中,蘊藏著許多發人深省的「小現象」,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在會場上,看不到一個白皮膚的參加者;在場人士,不乏美籍人士吧,就是不見一個白色美國人。
最有趣的是,在會場上,由於李繁松博士不理解透過翻譯傳達的我的八點報告的真諦,對於這位在美國居住了26年的漢城市政府智囊團要員的困惑,我在回答時,便用英語加以陳述,可是,沒等我說完,主辦當局的一個年輕朋友便走過來,禮貌地要求我用回中國普通話──我便改成華語、英語交叉使用。
在這種國際會議上,英語竟然成為「絕響」,看來並不是一種偶然和孤立的現象;我第一次身處其間的,感到驚訝和不解的,是來自1994年10月在莫斯科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舉行的《中國與世界》第五屆國際研討會;一年之後,我再去參加第六屆的活動,「末見改善、未見倒退」,還是只用俄語和中國普通話;連來自日本和南韓的學者,也不例外。
也許,人們禁不住地要提出這麼一個問題:「東亞時代」真的要到來了嗎?
做為《東亞地域Think Tanks釜山會議》的東道主,釜山發展研究院(PDI )院長金日坤教授在開幕儀式後,研究會開始的第一部分,以三十幾分鐘的時間,發表那可視為本次會議定調子的專題演講,《東亞發展與地方都市間連擊及協力》。
韓、日、中三種語文的同步對譯真不簡單
由於不採用國際會議通用的主要語文(即英語、英文),所以主辦當局準備了同時傳譯、對譯的制度;即,一個人講韓語,即時有兩個人,把它分別譯成中國普通話(華語)和日語。PDI所僱用的,顯然是該國可以請到的優秀專業人員,至於文稿,則由該院的年輕工作人員來擔當;比如說,把金院長的主題講演稿譯為華文、漢文的,便是不久前才來自中國吉林大學的朝鮮族學員權紅小姐。
可是,我聽了即時傳譯,又讀了講稿的日文和華文版本,得到的理解,後來聽李繁松博士談起,才愕然發現,是與原作者的意思,是不盡相同的,這裡反映出一個有趣的問題:走向21世紀,當南北韓、日本、中國三者之間的交流協作增加時(特別是當三國人士都在同一個社會情境裡出現時),他們是要用什麼語文來溝通呢?如果,大家都同意捨英語、英文不用時,三種語文翻來翻去,會不會太浪費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呢?此外,還會不會取得最有效、最全面的溝通呢?……
這個問題,看來,還真不簡單!大概還得用三幾十年的時間來解決;比如說,到最後,大家默認,中華語文或日本語文中,只有一種成為東北亞地區溝通的共同媒介──在歷史上,由於中國封建王朝在「天朝禮治體系」之下,對東亞地區提供了某一種形式和程度的和平與秩序,中華語文、漢語漢文曾經是此「媒介」。
美國為主導21世紀世界新秩序而制定的「戰略方案」
在他的講演中,這位南韓的知名學者先對歷史現象進行分析;指出,在世界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曾經出現過「單一國家主導的現象」,北如說,在大英帝國之下,有一個「大不列顛式和平」;而這一個世紀裡,不也有一個「美式和平」嗎?
無可否認地,「美國的持續性自由民主主義和市場經濟原理擁護及努力的結果」,導致冷戰體制的結束;而他也看到,美國是千方百計地致力於延續其優勢地位,最清楚地,是為了爭取在21世紀的主導作用,它在幾個方面制定「戰略方案」:
第一,通過UN等各種國際機構,想設立世界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新的秩序,這正是21世紀行使美國主導力的戰略根源,特別是,烏拉圭回合協商的妥結、WTO 的新設等,均是美國經濟的利益伸張有關連的多元體系的統合化過程。
第二,包容戰後世界中保持最高經濟成長度的東亞經濟力,共同形成經濟圈及經濟協力關係,亞洲─太平洋經濟閣僚會議(APEC)等經濟協力體的維持,現成為引起美國赤字的東亞輸出增進的基盤,此現象將會持續相當一段期間。
第三,美洲地區巨大經濟統合體的構想,現雖然只在北美洲大陸形成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但是,將會形成包括中美洲的小國家及南美洲大陸很多國家的南北美洲大陸為一個市場的經濟統合體……。
亞洲國家在各個方面的優勢將壓倒歐洲和美洲
從金日坤的背景來看,他同日本的淵源是比較深;同我一樣,他也在東亞細亞經濟研究所做過「海外客員研究員」,而對於歷史上東亞地區的國際關係,也有一定的認識;所以,未嘗不注意到,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力量,終於要從這個地區消失的,東亞人士也要好自為之,同美國和西歐國家在各個層面展開競爭;而後者亦會竭盡所能,維持它們的優勢──不過,西方人士、西方國家、西方文化「最終將無法改變世界史的趨勢」而阻止「東亞時代」的到來的……
──東亞經濟的持續成長,對世界經濟的成長,將發生「成長主導地域作用」;因為,它在貿易、資本、技術上,都可擺脫對西方世界的傳統依賴,而靠區域內部「自生力育成」;
──以經濟發展階段而言,美洲地區的美國和加拿大已進入「老年期」,而亞洲國家卻在它們成長的「青年期或壯年期」,即處於「持續性發展可能的狀態」;
──亞洲人口佔全世界人口的過半數,因此,勞動力資源和勞動成本以及消費市場的開拓,都比歐美國家居於有利地位……
東亞國家對西方國家在文化上的優勢也在持續成長
這位南韓的統治菁英在講詞裡,肯定了西方文化的最重要發明,即科學技術,自由民主以及資本主義;並認為它們在21世紀是「世界化」的主要內容……
「資本主義SYSTEM具有(一)私有、(二)營利、(三)自由等三種基本特徵,並以自由企業制度來營運,但是,此SYSTEM追求的是,「徹底的合理性」及「最大的效率」,即,其實現程度將決定市場中的優劣勝敗,此秩序正是支配未來世紀世界的市場經濟原理……」
他認為,東亞地區人士在集體主義的儒教文化、佛教、道教等傳統文化影響下,可以比西方社會更有效地利用資本主義文化……
「個人主義文化的限制與集團主義文化的有用性:歐洲的近代是立足於個人主義文化,但是,現已變成個人至上主義、利己主義的傾向,但是東亞還具有比較健全的集團主義文化,並由此活性化經濟。」
由此可見,南韓的統治菁英對於「東亞時代」是抱著一種樂觀主義的態度;並認為韓國以至於一個統一的朝鮮半島國家,在21世紀裡是可以有一番大做為──或者說,必須在這麼一個寬大的國家情境裡,才可能有一番大做為的。
5月31日上午,在《東亞地域THINK TANK釜山會議》上,只要把頭向左一望,便可以看到日本海;當然,南韓人士稱之為「南海」,海上有霧,不遠之處,便是一片白茫茫,好像有許多神秘的東西,都被籠罩住;人們在納悶,什麼時候,視野更清楚了,海闊天空,好把更遠更大的東西,都看在眼裡。
在東北亞,「西潮」也在退卻之中
會議在金日坤院長的專題講演後,便開始第一小組的發言;主題是東亞地區總體的發展趨勢;發言的是日韓中三方各二人,中國人方面,陳鉞講的是天津在環渤海灣、黃海地區發展合作中的作用問題。
其實,這些年來,談到東北亞地區的經濟合作機制及其前景時,中國的學者是在三個範疇裡來進行分析:先是環渤海地區,中國東北、華北省區的橫向經濟聯繫;再擴大及於環黃海地區,涉及中國同南北韓和日本的合作;便是所謂環日本海地區,涉及中、日、韓、俄、蒙等六國的大合作。
顯然地,除了俄國之外,西方國家似乎都不在考慮之內──至於美國,不錯,它在南韓的現體制中,是一個結構性的因素;並且千方百計地打進北韓,要使自己也進而成為平壤體制中的某種結構性因素;這樣的如意算盤,到底打到什麼時候,是存在著許多難以預測的因素的。
「後西方主義─脫西方主義時代」和「東亞時代」論
論到我發言的時候,我把準備好了的資料和文章擺在一邊,而根據金日坤的主題發言重新組織一次,簡單扼要但有重點地講出我對東北亞走向21世紀的觀點,以求引起聽眾更好的反應……
──今日當人們議論東亞地區(特別是東北亞地區)的發展現狀及其問題時,是需要有一個歷史的、發展的觀點;必須意識到,現在所熟悉的發展現象,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波浪」,而中國人口頭禪所說的「長江後浪推前浪」,是在提醒人們,歷史事實不是如此,未來發展也不一定還是如此。
──比如說,繼日本之後,美國和前蘇聯在這個地區的發展,起過決定性作用;現在,「俄國因素」失去其重要性,而「美國因素」亦不可能一成不變的。因此,要有一個「後西方主義、脫西方主義」的大取向,努力根據本地區的情況,探討發展大計,處理好對俄美的關係(特別是對俄關係,因為,它有三分之二的領土,是在東亞地區),這麼一來,沒有必要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問題上再糾纏不清;最要緊的,是引用各國傳統和西方文化以及區域之間交流協作中出現的種種新舊裡外的智慧,來開發一個新的發展模式。如此,也沒有必要去搞什麼新的「反西方主義」和「反美主義」的。
顯然地,南韓和日本的看法,有一個相似之處,即相應於「歐洲一體化」和「美洲一體化」,「世界一體化」表現於亞洲地區者,便有一個「亞太經濟區」的形成……
「……世界經濟現追求,經濟領域擴大化的『世界化』及經濟活動自由化的『無國境經濟』,並意味著克服國家單位的國土、資源、人口等制約條件的資本和技術的競爭力,在今後的競爭中將成為最重要的活動要素……」(金日坤語)
我則認為,「世界化」和「無國境經濟」的趨勢,是沒有必要同「一體化」以及什麼「經濟圈」相提並論的;也許,我提出的所謂「跨越時空、跨越產業、跨越文化發展協作系統」,是更切實際、更有前途的構想呢,在這樣的寬廣架構裡,對於俄羅斯和美國以及歐洲國家的參與,在理論、模式、政策等等層面,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而最為逼切的是,它可用於開發一個中、日、韓等三國走向21世紀的關係型態。
民間智囊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所謂「三跨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那便是有關的交流協作,是可以在不同的政府機關和民間團體之間交叉展開;也許,在開始的時候,更多的活動,是要由不同國家的民間團體來開展其事的。
關於「THINK-TANK的先導性作用」,金日坤提出了四點意見……
第一,地域間的協力應立足於互惠平等的原則,人的交流擴大,文化的理解增進,經濟的交流協力進展等,應在全方位內形成。地域THINK-TANK有必要構想研究地域間的交流協力具體接近方案;
第二,地域國際性協力關係構築的最初交流,應在地域THINK-TANK相互間及其研究者間形成,那是因為各國地域進行交流協力之前,應當瞭解清楚對方的現狀,把握基礎資料的搜集、情報交換等基本性研究;
第三,在此地域間的協力中最重要的是經濟地域交流及協力,其前提是,地域THINK-TANK應事前先研究對方的產業構造、貿易構造、技術水準等經濟性條件,必要時進行具體共同研究,這樣才能實現產業構造相互補完性高度化、水平分業的貿易協力、技術情報交換等協力的現實可能性。
第四,地域THINK-TANK應設立協力的基本方向,導出其具體性推進主體的形成方案,階段性推進時間計畫,交流協力的問題點及推進的問題和戰略。
這些見解,反映出一個重要的現實:東北亞地區的交流協作,還只是一個開始──在一個很低的起點上;因為,連民間智囊團的「關係構築」,也還未真正的開始呢!◆
社論
東亞的時代
美國的亞洲政策
騙來騙去皇民化
李登輝與余英時
其他
海峽隨筆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