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起來了,怎樣花錢:華西村與玉祈鎮

蘇南遊訪記實之二

李哲夫


華西村和玉祈鎮都是較早進入億元村鎮的江南名村名鎮。華西村屬江陰市華士鎮,玉祈鎮則位於無錫市西北,屬錫山市(舊無錫縣)。

報導這兩個地方的新聞已經很多,這裡不必贅述國民產值和年增長率等統計數字。華西村之富,反以1995年人均收入兩萬,主勞動力達四萬就可以說明。玉祈鎮是多個村的組合,範圍較大,但人均產值也達四千,而面向2000年要翻一番,人均產值到達八千。

華西村是面積僅及一平方公里的小村,人口不到1,500,約有350戶。每戶配有值28萬的新式三層樓房,每家設有一車庫。聽說50%的家戶都已擁有一小轎車。村裡還蓋起了一座仿古塔式的華西賓館。

我們參觀華西村時,發現它有階段性的建設發展。進出此村是一條「中國巨龍」長500米、寬15米的二層通道。上層過去做為有屋頂的商業長廊,底層則為有頂的交通要道。現在汽車多了,來此名村參觀學習的人又多,這條交通要道顯得擁擠又噪音大的一個瓶頸。圍繞著村裡又有模仿北海仿膳的六千多米長廊。聽說這樣村民走路不怕太陽曬,下雨不打傘。在農村裡那來這樣特殊而古怪的奇想?曾為《人民日報》報導的「華西農民公園」,象徵著此村在搞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也注意到精神文明的重要。我們參觀得到的印象,姑不論公園裡如「二十四孝」、「桃園結義」所要宣揚的文化內容,是否真能達到「古為今用」,反從物質方面看公園的設計建造,各種泥塑形象,都是缺乏專業化藝術人員的投入,幾乎是以孩童辦家家酒的態度對待文化建設。

這樣一個有「中國第一村」稱謂的華西村,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未能得到廣大村外豐富文化的滋養,而搞封閉式的「閉門造車」,實在令人遺憾。我們從而聯想到,華西村戶戶建有三樓洋房,一次性購買近兩百輛轎車,是否是最合經濟實惠的花錢方式?一個個人有錢就隨意揮霍,會被人笑稱為「暴發戶」。同樣,一個村集體富了,如何參考外界,提升花錢的文化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玉祈鎮的集鎮是鎮政府所在地,1987年開始建設。玉祈鎮由於水運交通的便利,自宋以來就成為江南水鄉重鎮,商貿繁榮,並且文化先進注重教育,科舉滿盈。這個傳統使玉祈的城鎮建設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礎。在5.5平方公里的集鎮上,搞建設注重江南的建築特色,烏瓦白牆,給人一種結合古代、近代、現代文化的協和感覺。在鎮政府辦公樓的對面,有個明朝建的「文昌閣」,現在修復起來,並在旁邊擴建出來一個文化活動和休閒空間的「文昌公園」,就是一個好的例子。

鎮裡的文化設施還有新建的文化大樓、圖書館,和拉到每一個村的有線電視。鎮的文化活動包括組有農民樂隊、青年戲劇團、龍燈隊、業餘文學藝術創作班、老人俱樂部,並在小學開始書法訓練和高中搞樂隊、培養藝術人才,等等。

玉祈鎮發揚自古注重教育的文化傳統。目前每村都有小學。1989年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畢業有70%上高中高職,為此鎮裡新設了一所高中。學校老師的待遇比照企業管理幹部的待遇,現在中學教師平均年收入為一萬元,小學幼園老師也可達九千。另設有成人教育中心學校,外地來的勞動力在上工作崗位前,可在此校接受培訓。因為玉祈鎮過去發展鄉鎮企業,有冶金、機械的背景,婦女勞動力仍有富餘的情況。現在設法使二、三產業同步發展,期擴大對婦女勞動力的吸收量。

我們也參觀了鎮裡的一個「黃泥壩村」。此村約兩千多人,也蓋有新式的洋房住宅。但較之華西村,這裡有比較合理美觀的院落設計,房屋的形式也較有變化。

文化基礎是人們行動表現的程式軟件,建設為具體的城鎮鄉村的硬件,往往反映出軟件是否優雅細緻。但文化這樣的東西並不是誰獨家擁有,多方多元的交流是文化創新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