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兩岸政治敵對,經濟上卻彼此需求的局面裡,香港扮演著具關鍵性的中介橋樑角色,然而隨著97的迫近,香港此一角色勢必面臨考驗,六百多萬香港人也為之充滿矛盾的情緒。
日前,我出席一場以「兩岸和港澳產業合作」為題的學術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的王家英教授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很深刻地表達出香港人對兩岸三地的看法,這些看法很值得台灣民眾參考。王家英是採取電話訪問的方式,首先以隨機抽樣方法抽出2,379個號碼,然後在電話裡要求受訪戶內18歲以上的家庭成員回答問卷中的各項問題,最後共成功訪問了749人,下面就是根據這749人回答內容所整理出的調查結果,我並在可能範圍內作初步的詮釋。
在台灣很多人關心民族認同與族群對立的問題,在香港同樣地存在這些爭議。有58.6%的受訪者認為他們是香港人多於中國人,只有29.7%的人認為他們是中國人多於香港人,這種結果相當程度反映出香港人的民族認同並不強烈。其實大部分的香港人都是來自中國的移民,只是經過了40多年的獨立發展,他們在觀念上已自認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並且對70年代以後來自大陸的新移民或尚留在內地的大陸人產生排斥和輕視。這種現象的發生,我推測有三個可能原因:第一是大陸在經歷文革浩劫後,經濟水平與生活品質已遠遠落後香港,心理距離的產生,使香港人將大陸人或大陸移民視為次等人。第二是70年代香港政府曾推出房屋供應計畫,預想在10年後達到「住者有其屋」,但後來大量大陸移民湧入,不僅使計畫夢想成空,更形成本地人的住房壓力。第三是大陸移民進入後,除造成交通等社會服務的瓶頸,也與本地勞工競爭各種工作機會,再加上少數不滿現狀的大陸人投入色情與黑社會,破壞社會治安,都使香港人心理上排斥大陸人。不過香港人雖然缺乏民族認同,對兩岸之間的族群定位,卻明顯地較接近大陸人,在調查中正反映出這種現象。有62.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接近大陸人多於台灣人,只有15.1%的人表示他們接近台灣人多於大陸人。相信許多與香港人有各種接觸的台灣民眾,都會感受到香港人對台灣人的排斥與敵意,這也是我多年來輔導台商赴大陸投資時,不很贊成台商與港商合作的主要原因。
香港人普遍反對台獨,但也不願見到兩岸兵戎相見。在調查中顯示有61.3%的受訪者不贊成或十分不贊成台獨,有趣的是在26%贊成台獨的香港人中,都強烈表示反對中共因台灣宣告獨立而動武。事實上,這種想法也普遍存在台灣島內,許多倡言台獨的人士也常掩耳盜鈴地以中共不會武力對付台灣來自我安慰。
香港人反對北京對台灣動武,其實除了民族情誼外,主要還是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姑不論台港經貿關係唇齒相依,若中共對台灣動武,香港也難免要殃及池魚,對香港經濟發展不利。香港人的矛盾心態最明顯表現在對台灣推動亞太營運中心的看法,他們一方面看輕台灣人,斷言台灣在97後絕對不可能取代香港的營運中心地位;但另一方面,卻又希望台灣因發展亞太營運中心,而改善與北京的敵對關係。最近,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批評台灣發展亞太營運中心以大陸為主要腹地的做法,又以「戒急用忍」來責成各部會冷卻兩岸經貿,許多香港人對李總統便表達強烈不滿。
香港人對李總統的不滿明顯地表現在調查結果裡。對兩岸統一的問題,有39.9%的受訪者不相信或十分不相信李總統宣稱追求與大陸和平統一的說法,有38%更表示李總統推動民主化就是搞台獨。不過台北當局也毋需氣沮,因為不同意李總統是台獨的受訪者也有38.9%,顯示台北駐港的辦事機構仍發揮了一定程度的宣傳效果。
香港人對台北的大陸政策與外交政策也很關心,他們都知道李總統是以務實外交來造成台灣問題國際化,進而發展為大陸政策的策略核心。有53.5%的受訪者認為台北的大陸政策對兩岸關係的發展不利,而對台北的務實外交做法,更有59.5%的人認為會惡化兩岸關係。看來香港人對台灣大陸政策與外交政策的看法,與李總統智囊團的意見恰恰相左。不過香港人的看法卻與台灣民間意見相近,台灣民間人士,尤其是企業界,普遍認為兩岸間應盡早開放三通。依據《聯合報》在1996年1月1日所做的民意調查,贊成和非常贊成開放三通的受訪者比率高達85%,而民間也認為李總統不應刻意激怒中共。對於將經貿做為政治籌碼的做法,民間也反應會不利於台灣的經濟發展。經建會主委江丙坤近日提出將大陸納入經貿營運特區的範圍,以遂行「局部三通」,其實是相當務實的看法,但據聞江丙坤因與李總統意見不同,而受到排擠。相反地,長袖善舞能準確揣摩上意的經濟部長王志剛雖見棄於專業媒體與工商企業界,卻成為李總統座前的紅人。
不過兩岸關係惡化,乃至陷入僵局,倒非全然是李總統的責任,北京政府的昧於現實也是關鍵。在調查中顯示有43%的受訪者對北京政府「一國兩制」的和平統一方式持否定態度,這種懷疑與大多數台灣民眾的看法不謀而合。基本上,台灣民眾較傾向「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讓時間來使兩岸自然統一。
我認為北京政府對一國兩制的官式宣傳並無法吸引台灣民眾,而強硬威嚇的手段更激起倔強台灣人的反感,這也是中共猛放飛彈,李總統民意支持度就直線上升的主因。北京政府實在應該多用點智慧,好好地瞭解台灣民眾想法,否則兩岸將來恐怕難免一戰。
由於台灣與英國沒有邦交,台港的關係主要表現在經貿與民間交流。1995年台灣對香港的貿易順差近兩百億美元,台灣銷往香港的財貨有七成以上是轉口到大陸。而在每年訪港旅客中,台灣旅客便佔了20%左右。這種唇齒相依的台港關係在97以後會有變化嗎?在這份調查中受訪者流露出略感悲觀的看法,有27.2%表示會變得更差,42.1%表示不變,只有17.4%表示會變得更好。台灣與香港的經貿關係,雖具有競爭性(例如雙方產品在美國與日本市場有競爭),但卻也具有相當的互補性。就以轉口貿易而言,台灣在短期內,實在找不出比香港條件更好的轉口點,除非台灣在97以後能大膽開放三通,那麼就不再需要依賴香港來轉口了,問題是台北政府是不是有如此的認知與足夠的魄力呢?李總統最近常提到台灣經貿過度依賴大陸,必須慎防大陸以商逼政,擾亂台灣經濟活動。這種說法雖有部分是正確的,但卻顯得過度消極。台灣對外經濟確實不宜過分依賴大陸,但即使如此,也不能運用行政手段,違反市場規律地去逆轉經濟活動,因此對兩岸經貿採取設限的作法是缺乏合理性的。比較正確的做法是,政府設法落實兩岸產業垂直分工,使台灣專力於研發、設計、行銷,而將生產製造場所轉移至大陸,這才是使兩岸雙贏的正途。要將這種構想落實,必須使台商有能力兼顧兩岸的業務,而不會陷入捉襟見肘的窘境。就此一策略目標而言,兩岸三通當然是先決條件,台灣企業人士之所以聲嘶力竭地呼籲開放三通,其道理正在於此。
香港人面對即將到來的97,充滿著矛盾的複雜情緒,而台灣人也正為兩岸僵局遲遲未能突破而憂心不已。化解衝突需要智慧,打破兩岸目前的困更需要大智慧。希望兩岸的領導人都能充分瞭解民欲所在,否則縱令民眾常處絕望困惑之中,自然是滿天神佛,本尊分身滿街亂竄了!◆
社論
國際政治與外交
保釣運動
民族主義與說不
兩岸關係互動
香港與南沙
海峽隨筆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