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那個角度來看,1996年春天的台海風波,在中國重歸統一的歷程中,都是個重要的轉折點。最明顯的變化是民進黨的一蹶不振。還有李登輝對五千年中國文化的認同,美國對台政策底牌的暴露,以及當今已成為兩岸統一談判最佳的時機。本文之重點在闡明這四個方面。
民進黨一蹶不振
近數月來,大眾媒體與時事觀察家對今春台海風波已作出了各種不同之剖析。其中不謀而合的包括這次風波對主張台灣獨立的民進黨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其分離主義的理論不僅過於褊狹,有悖中國歷史傳統,也未顧及人民的安全,是建立在狹隘的仇恨心理上,對光復後外省同胞給台灣的貢獻一筆抹殺,甚欠公允。
民進黨又主張徹底依賴外力,拋棄民族自主尊嚴於不顧。黨內領導分子所表現的親洋媚日的醜態,及要從心底告別中國等無恥的劣行皆為稍懷民族正氣者所難以容忍與認同。
經過台灣這次大選,國民黨的本土化已告段落,民進黨因而失去了建黨以來最重要的攻擊對象。在選舉揭曉後,黨主席黨職,「總統」候選人引退,代主席充滿了悲觀的言辭,皆該黨對自身前途絕望的表現。加之在黨主席爭奪戰中派系分崩離析,許信良當選之後,紛爭仍難平息。
這次風波對執政黨主流派而言,是認真體認了一種現實,即無論台灣經濟是如何發達,武器如何先進,外力如何支持,台灣的長治久安是與大陸對台之態度無法分割。此次「總統」選舉雖在外國炮艦掩護下得以完成,這樣的民主總是有缺欠的。是而李登輝在5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中充分表明了他對台灣的認知起了極大的轉變。
李沒有再強調他所領導的「中華民國」自1912年。那時的台灣尚未回歸中國,還是日本帝國的一部分。故設若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自1912年那必然是個流亡政府。若要肯定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確有統治台灣的權利,那又不能否認二次大戰之後台灣即已回歸中國。事實上,台灣是在韓戰爆發後才為美國強行納入其西太平洋防線,成為美國的保護地區。其時並未預先得到任何中國方面之同意。直到1945年才有了美台協防條約之簽訂,總算補行了婚禮。但不容否認自1950年開始,台灣被美國強行圈入了其勢力範圍之內。
今日所爭論的中國是不是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包不包括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一日統治過台灣,何以能夠包括台灣?台灣既是中國的一部分,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又是世界公認的中國,為何又不能包括台灣?等等問題都只有一個答案。就是因為美國出現其中。從這次台海風波可以清楚看到,由於北京在台海僅作軍事演習,為了防備意外,美國竟集結了越戰以來最大的兵力以表明其防台之決心。從這一點就說明了何以台灣與大陸迄今仍是一個分裂分治的局面。
李登輝的文化中國理論
為了承認中國只有一個,而台灣所代表的才是正統主流的中國,李登輝因而在他5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中提出了文化中國的理論。他不能承認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政治實體,因為沒有台灣的中國仍無愧為中國,但沒有大陸的台灣,怎樣也不易自稱為中國了。因此李所強調的乃是文化的中國。台灣不僅承認了五千年浩瀚不墜的中華文化,同時也包涵了宋、元、明以來與中原文化交匯的海洋文化。前者不僅容納了光復後自大陸移殖台灣的三百萬菁英和他們同去的文化,這自然也包括了在美國巡迴展覽的故宮國寶。至於後者除了來自漳泉潮汕的前人也包括媽祖和高山原住民所代表的文化。也可容納彭明敏海洋文化定義中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荷蘭、日本等各種雜色血統了。這個文化中國更少不了近年來台灣特出表現的近世西方文明,科學民主的工商業文化。是而台灣今日所代表的中華文化乃是集古今中外各種優秀文化之大成。不僅承先,更有啟後的功能。
在啟後這一點上,李登輝將其「新中原」理論推前了一步,使之與其文化中國論相結合,來解釋何以人口僅全國六十分之一,地域僅全國二百七十分之一的台灣在文化上卻足以成為全中國的楷模。其理由是中國博大精深的故有文化也不過是肇始於中原一隅之土也,日後才漸漸普及到全國各地。依此先例,今日之台灣雖小,但可以成為新中原的角色,其文化在日後也可遍及全國各地。
純自理論來看,李登輝從文化立場來談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還不虧為有相當學術水平且能自圓其說的理論。較之近年來其他獨派牽強附會的各種論調,皆高一籌。以此理論加上台灣新近出的「新台灣主義」,無疑地已可滿足台北自我宣傳的需要。並在一個中國的理論上應可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因此也不容易再回到過往狹隘的島國主義的思想路線上去。可說是從根本上解決了統獨在理論上之爭議。這也未嘗不是一個正面的發展。但由於海峽兩岸並沒有像東西德之間那種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族主義的觀念。相反的,李登輝在就職之後已不止一次公開的強烈抨擊近日大陸人民民族主義的表現。從新任「外交部長」上任後首次發表的言論中,也清楚說明了台灣仍將擴大國際空間,以及爭取進入聯合國的政策。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兩岸自發性的統一,在目前仍甚渺茫。其結果,台灣又只能回到成為中美間的問題那個現實上去了。
從美國立場而言,台灣一直是其西太平洋戰略防線上的一環。從這次台海風波之後,克林頓訪日時與橋本龍太郎所簽訂的日美安全協約來看,台灣海峽仍包括在這個東亞安全體系之內。足見近半世紀以來,美國的對台政策始終未曾改變。今日與四十多年前的不同,是台灣不但不再是美國的經濟負擔,反而成了美國的一個財源。台灣每年進口的美國產品包括軍火是大陸的兩倍以上。台灣無條件購買美國的債券,數字高居世界之第二位。是而除了戰略的地位,台灣如今對美國的經濟利益,也非同小可。此外台灣還是美國的一個萬分合作而可靠的未結盟的盟友。這是一個異常有效的制衡中共的力量。從以上這些理由也足以說明何以美國不會輕易放棄台灣。從另一面來看,也是何以李登輝堅持其獨台立場之理由。
依據上面所作之種種分析,可以說中國統一最大的障礙歸根仍在美國。那麼當前美國的對華政策和美國的對台政策究竟是什麼?而這些政策有無變動的可能?又在怎樣的情況下才有更改的可能?對於這一系列的問題必須從美國外交的基本原則為起點來加以剖析。
美國所有的外交政策是建立在兩大基石之上。一是歐洲大陸傳統中所重的「權力外交」,是從「強權即真理」為出發點。二是英倫的海洋傳統,是以國家的「利益」為出發點,強調一個國家沒有永久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無論是從強權著眼,或是從利益著眼,二者皆是從現實出發的。有了這個基本認識就不難去解釋美國的外交政策和預測其外交政策之走向。
美國的對華政策無疑的在70年代是一個新的起點。中美從敵對的關係,不但建立了邦交,甚而聯合起來協力制蘇。這是最明顯的雙方「利益」相同而有的結合。70年代對台美關係而言,是進入了相當黑暗的一段時期。經過東西德之統一、海灣戰爭、蘇聯的解體、冷戰的結束,及至90年代的克林頓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自然的起了變化。此變化到90年代中期才逐漸形成了所謂的「Engagement Policy 」(接觸政策)。從這個政策的運作來看,或應譯為「糾纏政策」,因為此政策的目的是處處要與對方交手,達到糾纏不清的目的;處處採取主動攻擊,一點也不放鬆,目的在使對方疲於奔命;處處找對方麻煩,但又不向對方翻臉。在實際應用時則是今天攻擊對方的人權問題;明天又換成知識產權問題;不是在關稅最惠國待遇上過不去,就是在世界關貿組織問題上為難;不是指責軍火走私入口,就是埋怨提供巴基斯坦飛彈。總之完了這樣,又是那樣,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對方防不勝防,處處處於被動。
美國對台政策的底線
在這個整體策略下,克林頓的台灣政策是什麼呢?其台灣政策美其名為「戰略性的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 )。即不明確說明究竟美國是否協防台灣。而事實上,從這次台海風波的美國反應來看,其台海政策一點也不模糊。「戰略性模糊」只是一種掩飾用的外交辭令。美國所表現的對台政策是四十多年來一成未變的「炮艦政策」。可是從其運作上來看,有兩大新的特點。
第一是調動其艦隊時是出人意外的迅速與龐大,並且宣告時的聲勢遠較實際行動為響亮。這種行為與聲勢雖對大陸演習本身絲毫未起任何阻嚇作用,但是卻十分有效的中和了台灣民眾因演習所起的負面影響。這從股市的上下,黃金美鈔市場的買賣,以及各航空公司的售票處,可見一斑。事後台北的領導層嚴格的控制了得意之情,但在繼起的競選造勢中充分流露出信心與安全感,無疑的抬高了李登輝的聲勢。美國與台北密切的配合,從事後故意洩漏的消息,說明整個事件過程之中,「國安會」主席曾奉命在美國作全面協調,由此可見一斑。
這次美國在台海集結大軍之另一特點是在達到預期目標之後,即中和了大陸軍事演習對台民眾造成之心理影響之後,立即鳴金收軍。甚而尼米茲號領銜的艦隊是否正點到達台海?最後是否通過了台灣海峽?多少有點虎頭蛇尾。然而並沒有說明究竟是因達到了目的不願過份耀武揚威呢?還是為了替北京留點面子以維持某種程度的關係?抑或是真因受到了北京的核彈警告?因為這次美國的炮艦政策所暗示的是這個政策有了極限。
在台海風聲到達高潮時,日本首相準備撤僑。此時美國新聞界傳出有北京低級外交官員透露,若美軍果真介入台海軍事行動,北京將考慮向洛杉磯投擲核彈。據稱,在此同時,美軍測得中共在台海的導彈潛艇有多艘去向不明。整個經過甚富戲劇性。總之,在此之後,美國態度大大改變,海峽內之演習也進入了尾聲。
當核彈消息傳出未久,電視螢屏出現記者向國務助卿羅德詢此消息之真實性,羅德遲疑著臉,當然否認其事。可是到了6月當國會辯論是否美國應當繼續發展飛彈防禦系統時,又有人提出台海風波時,北京曾以核彈投洛杉機相威脅。因此更令人不確知尼米茲銷聲匿跡之真正原因究意何在?
華府在台海調動了大軍之後,不但在軍事上急速調低了聲調,與軍事行動相配合的國會山莊相應也作了類似的調整。事發之初,參眾兩院分別迅速通過了援台議案,皆稱一旦台島遭襲擊,美方當立即支援協防。可是議案通過後不久,台灣局勢已有轉變,國會即時聲明此種議案僅為表達國會之意願,對行政當局並無任何約束力。為了避免有關方面之誤解,國會對此議案更進一步解釋說,議案中所稱之支援協防,幅度甚廣,可從出售防禦性武器到直接介入戰爭,而國會之用意是傾向前者。白宮方面似仍不夠放心,遂由助卿羅德再一次代表行政當局解釋,二院通過之議案中對台海所作出之承諾是超過了1979年台灣關係法中承諾之限度,所以白宮仍然不能接受。其實,該案早已成了一紙空言,何須煩神再添後話?令人玩味。
美國這些善後行動所以如此細緻,不知是為了遮掩美台間已有之默契?還是為了亮過匕首後故作之甜言蜜語?是為要想與北京保持和平維護大局?還是北京用核武相威脅的結果?多年前,當毛澤東稱美國為紙老虎時,被赫魯曉夫諷剌毛不知該紙老虎鑲有核牙。今日美國對中國的估計也不會輕忽了這個現實。而這個現實無疑的會為炮艦政策設下了極限。
今後美國之對華政策與對台政策,一面固會受到世局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一切更會決之於中國本身的演變。近年來大陸所有的經濟發展,已為世人所共睹。由於在交通、通訊、能源和各種基礎工業上的努力,在世紀之末與下世紀之初大陸必將經歷與台灣80年代的經濟起飛相同的經驗。在政治方面,在同一時期中,大陸將完成港澳之回歸,對民心士氣將有莫大的鼓舞和振興作用。軍事方面,在四個現代化的努力下,已有了相當可觀的成果。今後海空軍能再一步加強,並如西方傳聞的多彈頭導彈系統的完成,更可阻止任何外力之訛詐。外交方面,誠如兩年前在此會中指出的,中國當今是從鴉片戰爭以來空前的沒有外國軍事壓境武力相威脅的時代,處在一個空前和平的環境之中,並在國際上享有聲望。故不論是經濟、政治、軍事、外交任何一個角度來看,時間是有利於中國的。
兩岸統一談判最佳時機
在這樣的歷史趨勢之下,台北應當充分明白當今應是對北京展開和平統一中國談判最後的一個佳期。除了以上所舉對大陸時間上有利因素外,若干目前台灣的優勢也都有其時間性。例如當今台灣經濟上的優勢,無論是外貿數量或是外匯存底,皆十分優越而強大。可是近幾年來,大陸也在急起直追,並且很見成效。所以差距必會日漸縮小。
當前台灣還有其他不少的優勢。如大選始過,李登輝有一定的民意基礎,現在出馬代表選民與北京談判是十分有力有氣勢。對於在野黨的顧忌也小得多。又由於台海風波初過,國際輿論對台灣的支持,和美國才以強大武力為台北作後盾,也是十分重要的台灣優勢。而今台北也發展了一套相當周全的一個文化中國的理論,不但應可解除心理上任何的障礙,說起來也是十分響亮光彩的。
相反的,試想當一日大陸的經濟發展到了接近台灣的水準,270倍大的土地與60倍的人口,那時台灣還有什麼談判的本錢?既然是過了1999年港澳都已完成了回歸中國的手續,其時台灣的統一還有什麼新奇?反而成為助長帝國主義的罪人了。設若中共的多彈頭導彈發射系統一旦完成,其時且有把握投到美國任何一個地方,請問美國有再強大的艦隊和空軍,又如何能再左右北京?而這個日子是屈指可侍。其時台北也將永遠失去談判的本錢矣!故讓我們現今共同來完成李登輝在就職演說結論中所說的:中國人必能完成和平統一的歷史大業,為世界和平發展善盡更大的心力。我所要改動的只有一個「一」字,不是等到21世紀,而是就在20世紀。◆
社論
國際政治與外交
保釣運動
民族主義與說不
兩岸關係互動
香港與南沙
海峽隨筆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