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東亞金融風暴中凸顯的中國和平統一的大義

黃枝連
(香港浸會大學教授)


兩岸內部形勢的發展有利和平統一

在江澤民關於海峽兩岸共同開發中國人的21世紀的「八點方針」講話發表三週年之際,人們發現,兩岸四地的內外形勢,發生了很大的看來是有利於和平統一大業的變化:

──香港的政權順利回歸,祖國和跨世紀發展大計的開張;

──在中國大陸,中共「十五大」順利地召開;它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也在順利地發展之中;

──在台灣,各個方面的發展大體也很平穩,去年年底關於縣市長的選舉,反映出國、民兩黨的勢力此消彼長;可見上升中的民進黨並未把它台獨的傳統主張推向高潮。

從某一個角度來看,進行政治談判,用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這一百多年來,海峽兩岸存在著的嚴重的政治分歧,是在各自的內部發展中,可以找到日益增長的根據;

──「回歸」後的香港,在建立它的新生代產業體系,不僅需要背靠祖國大陸,利用那裡的人力、物力、財力;也得引進台灣的資金、科技和人才。與此同時,還有七百多天即將回歸祖國的澳門,在它的政治、經濟新政策的開張,「台灣因素」也是可以起著積極的作用的;

──至於大陸,多年來的改革開放、高速成長及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已經使到它具有一個可觀的基礎,引進另一個高速成長的時期;而其間,最重要的,是對幾千家國營企業的改造;以嶄新的形式和策略創造更多的財富……

在大陸經濟突飛猛進中,台灣的科技、人才、經營方式……是可以為祖國做出重大貢獻;現在,是台灣中小企業以外,大型企業進入大陸大展鴻圖的機會。

──其實,到過台灣參觀訪問的人都知道,台灣內部的發展,除非是能在東部山區找到新的空間,在西部和南部的人煙稠密地帶,再開發的空間和潛力,幾乎是不可能的,至少,各個方面(如社會、環保……)的代價,將是十分巨大,得不償失的。所以,西進大陸,是它的生存發展新空間所在之處(這種情況,猶似港商進入珠江三角洲創業)。

國際形勢發展也有利於和平統一

由此可見,走向21世紀,海峽兩岸四地的內部發展,亟需和平統一事業的開發;對香港和澳門,「回歸」是前途;對於大陸,統一是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因──對於台灣,人們也將會認識到,不統一,台灣是不會有一個美好的新世紀的!

與此同時,這三、兩年來國際形勢的發展,也是對中國的和平統一有利的:

──1995年下半年因為李登輝訪美引發的兩岸對抗事件發生後,國際上的認識漸趨一致,中國的統一,既是一件不可避免的天下大事,樂觀其成,更是國際社會走向新世紀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正常的情況下,大概不會有太多人,會冒天下之大不韙,會再不自量力,抗擊此「統一」的歷史潮流的;

──顯然地,國際輿論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接受與實踐,是同新中國綜合國力日漸增長以及其外交政策的展開,有密切的關係。比如說,江澤民訪美、李鵬訪日,以及中國領導人馬不停蹄,出訪一百多個國家,還有外國領袖的訪華……這一系列如火如荼的外交活動,都是在加強「一個中國」的理論與實踐及模式;

──香港的「回歸」,澳門的即將回歸,有助國際社會(包括美國人)對「一國兩制」的認識;這對台灣的統治精英是一個重要的現實;如果不去面對,將會感受到更大的壓力。實際上,連戰出訪;還有,近日,利用東南亞金融風暴造成的危機,蕭萬長和江丙坤等的走訪新、馬、泰、菲、日、韓……等國,都會面臨一個事實;做為一個經濟實體,台灣的經濟實力是受到重視的;但是,如果要求東亞國家因此改變其「一個中國」的政策,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這個「改變」,也許符合台灣某些人士的利益;肯定不符合有關國家和東亞地區(包括美、日)的利益的;

──其實,「一個中國」也是美國新環球戰略、新東亞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肯定,美國不會主動促進中國的統一事業;但是,支持某些台灣人士反對統一,不再是美國的利益;分離分治,維持現狀,可能才是美國(及日本)利益所在之處。

東亞金融風暴顯示的中國和平統一的大義

1997年夏天席捲東亞地區的金融風暴,也從不同的層面顯示出,中國的和平統一,是有深遠而又重要的國際意義:

──在這次「風暴」,兩岸四地的經濟系統受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衝擊,可是,都沒有受到結構性的破壞。實際上,除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財經系統和股票市場及房產事業受到一定的損害和壓力之外,台灣的經濟系統可以說是愈戰愈勇,在「四小龍」中幾乎是「一枝獨秀」;所以,才有再次掀起「南進」的攻勢;

──由於內外政策上的用心經營管理,中國大陸的經濟系統在這次「風暴」中可能是唯一不受損害的亞洲經濟系統。去年12月,藉「東盟」成立30週年之際,在吉隆坡舉行的「9+3高峰會」上,江澤民主席對「經濟安全」和東亞危機的解除問題,提出許多有建設性的意見;事後,李鵬和朱鎔基等中國領導人亦先後提出,人民幣不貶值;中央支持港幣,以及中國大陸市場將進一步向東亞國家/地區開放。中國大陸經濟的發展,是解除東亞發展危機上一個重要條件……這一點,幾乎是有關國家人士的共識(在此「共識」中,對台灣的經濟實力和南進攻勢」,亦有所期望);

──實際上,這一次,香港和台灣的財經系統和經濟發展所以能抗禦風波,未嘗不是因為「中國(大陸)因素」的穩定、促進作用。比如說,台商和港商在大陸的投資不受損,便增加了它們「亂中取勝」,在危機中找到新的發展契機的有利條件。

不過,遺憾的是,四個中華經濟系統在這次「風暴」中並沒有在運作的層次開展交流協作;尋求中華自保之道,以及對危機解除中國人可以共同地做出的貢獻之道。

抓住機遇,共同做好一件有利天下的大事

在這次的東亞金融風暴中,未受到嚴重損害的,還有一個新加坡。

四個中華經濟和一個華人經濟能抗擊風暴,有它們的內部因素,也有它們的外部條件──不過,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即「中國因素」發生的作用。比如說,坡幣的貶值,使新加坡在中國大陸(山東、蘇州……)的投資顯得有特殊的意義,後者成了前者的「避風港」。

至於印尼、泰國、大馬、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及其華族經濟系統在「風暴」中受到重大的損害;因此,對於台灣的「南進攻勢」表示歡迎,但是,它們也知道,「台灣因素」不足以解除其危機的。

最近,泰國總理川立派在瑞士世界經濟論壇上指出,解除東亞財經危機,除了美日要多做承擔之外,G7還得引進中國;沒有中國的參加,是沒有可行的方案的。

由此可見,兩岸四地政治上的互相靠近,經濟上的互相協作,是東亞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結論:統一是千家萬戶的大業

無可否認,在台灣的政壇,正如其他社會層面,出現的是一個土生土長的統治精英集團;許多人,是在美國和日本接受高等教育。兩岸關係,是他們面臨的一個陌生的課題,也可以說一項嚴厲的挑戰。看來,也需要一個相當漫長和曲折的過程呢!

對此新生代的台灣統治精英來說,既然以台灣的民主政治和21世紀發展等大計為己任;那麼,便得嚴嚴肅肅地考慮:「走出中國」如果是不可能的;那麼,如何「走向中國,走近中國」,便是台灣千家萬戶生存發展所需要開發的事業,民之所求,是任何政治人物所抗拒不了的。

做為一個香港地區的學人,建議兩岸四地的有識之士,對「一個中國」的開發,也能在運作層次上,探索一些可以做的事。

──就兩岸四地產業範圍的活動,探討一個可以推進合作程度的「中華經濟協作系統」(或稱之為「經濟中華」;首先,讓福建省對台灣做更大程度的開放,有如珠三角之於香港);

──對於「中華經濟」的促進,探討科學技術上的交流協作,稱之為「科技中華」者,是四地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動力;

──「經濟中華」和「科技中華」的開發,是不針對第三者;相反地,對於西方國家和東亞國家對「經濟中華」的關係,果有促進作用的(特別是對於「世界華人經濟系統」的開發開展,更是如此)。

最後,我要特別強調的是,既然綜合國力的增進和「一個中國」已是一個國際關係中的現實,在兩岸政治關係的談判上,北京完全有條件,單方面,做更為寬鬆靈活的處理,此其一;至於台胞來港,也應享有世界一百多個國家近乎「免簽證入境」的便利,此其二也。

總之,中國的統一必須是一件跨世紀的,對中國、對天下的千家萬戶都有利的大業。

(1998年1月31日脫稿於香港《大公報》論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