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民進黨所謂「中國政策大辯論」的觀察

毛鑄倫


民進黨內四個主要派繫於今年2月13、14、15日三天,在台大法學院舉行的「中國政策大辯論」,由於其黨主席許信良所領軍的「美麗島系」乃有備而來,在以一敵三的不利處境下,攻守互用,雄辯滔滔,明顯的取得了上風,也發揮了不可小覷的宣傳效果。但不知其他三個派系是否就會因此服輸,在今後接受「美系」的政策主張,並誠心擁許信良為名實相符的政治領袖,同心協力迎接民進黨在台灣的(全面)執政?

我們知道,90年代以來的美國對華政策,在97年10月底江澤民訪問華盛頓之後,出現轉變,也就是美方正式重申「不支持台灣獨立」,美國在海峽兩岸關係的問題上,回到當年《上海公報》的原立場。無庸諱言的,正是美國使得兩岸關係在25年的時間裡繞了一個圈子,兩岸當局在關鍵大事上都一無所獲,但似乎也一無所失。不過即使如此,台灣內部的變化卻是值得重視的。一方面,李登輝暴虎馮河式的在國際上追求「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在島內形成的「反中國」氣候,給民進黨提供了莫大的「合法性」,甚至「道德基礎」;另方面,李氏與國民黨主流派的作為,也更凸顯了「台灣的生存發展是唯美是賴的」這一認定,其教育性的效果,大比例的扼殺掉台灣人的民族意識。這些都構成大陸方面難以訴諸中國民族主義處理兩岸關係的困境;也造成島內出現一種荒謬的傾向:「只要不當中國人,怎麼都可以。」

江澤民訪美之後美方在兩岸關係問題上的後續反應,固然讓國民黨明白,過去多年來的金錢與氣力付出均告東流,也一併摧毀掉李登輝的權威光環,但卻大大的鼓舞了民進黨的接班執政信心,民進黨內的各派系開始思考執政問題與進行相關準備工作。有一個重要考慮在內,中共能接受台灣由民進黨當家嗎?這是今天民進黨全黨要大辯論「中國政策」的核心原因。

李登輝自知負有和平轉移政權給民進黨的使命,但卻非出於自願,因此很注重民進黨人對他是否知道感恩、配合。「美麗島系」受到民進黨內其他派系的質疑、批評,與此有關。而許信良的「聯合執政」構想或主張,則著眼於恐怕中共排斥民進黨政府,致惡化兩岸關係,不利台灣,因此必須與國民黨聯合,共同處理對中共的各種接觸折衝。許認為中共總是會「善待」國民黨的。這是一種老謀深算,但也反映出許信良的政治成熟與對台灣的責任意識高度。相反的,民進黨的其他派系卻因此而更忌憚國民黨和懷疑中共。許信良與「美系」人馬處在這種情況下,便有必要把他們的想法公諸社會,爭取認同。通過辯論會無寧是一好方法。

不能忘記的是,華盛頓方面的對台政策,早在中共在1979年元旦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之時,即已加緊進行塑造他所需要的台灣。這是一個跟北京的對台政策作時間競賽的遊戲或鬥爭。一般言之,在20世紀就將結束的此時,美國是略佔上風的,因為只要台灣拒絕跟大陸統一,而大陸不能動武,美國就是一個「中間人」或「仲裁者」,他享受著可以干涉中國內政的此一優勢角色。李登輝在此前的作為,曾經引發中共與美國的海軍武力在台灣以東海域的嚴峻對峙,雙方瀕臨交火邊緣,世界和平亦蒙受了千鈞一髮的危機。中共當然不免假設李的玩火行為是出於美方之授意或撐腰,而決心嚴正表態,不惜付出代價;但美方內心則並不願對李做如此鉅額的背書,亦即美國不會為李登輝打世界大戰。因此,美國只好掉過頭來責備李的孟浪與投機,並與北京迅速的「和解」。這個背景使美國認為換掉台北的執政黨與執政者的時機已經來到,而那個新的執政黨與執政人物,除了要跟李登輝一樣具有「非中國」、「反中國」的形象和意志,還要有更能敏銳理解掌握美國對華政策的能力,並且忠忱的為美國的利益服務,他必須是一個聰明和忠心的僕人,熟知如何維護美國的利益,而從中分享若干。

2月13到15日三天的民進黨「中國政策大辯論」,參與各派系的發言內容,有一主要的共同性,即大致上都以華盛頓對華(兩岸)政策的詮釋為基礎,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是附屬在此一基礎上的,只是詮釋者所採取的角度與所提出的估計有所不同,使得參與辯論的人士頗像在參加一場畢業口試或謀職口試,大家都自以為是的答題竅門則在如何準確的猜中美國現階段與下階段的對華政策或戰略考慮,如何能有助於美國解決中國,把中國變成台灣。但美國大概不會在辯論結束時公佈他的高下評分,暴露他對台灣的計畫,讓中共知所因應。事實上,這場辯論的舉行,一方面指出美國安排多時的民進黨接替或取代國民黨執政已成定局;另方面它也確實是一場考試,其主張最符合美國現下利益者將獲勝出,組織政府。另外,由辯論會期間,國民黨與新黨人士對民進黨若干主張的肯定與歡迎,亦間接證明兩黨對民進黨執政的不持異議,因此,辯論會之後,頂多發展出民進黨內某派系出走與建國黨合併的劇情,這場辯論會取得的「共識」將指導新階段的台灣對大陸政策與做為兩岸關係中台灣一方的原則。

我們不認為大陸方面對此可能有什麼比較大幅度改變的因應言行,但海峽兩岸此後的實際接觸將因此增加,因為美國更放心民進黨掌握與中國的接觸,而中共對此似亦不會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