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優先」與「中國優先」

汪辜北京再會之後

李哲夫
(美國天主教大學教授)


美國輿論一般對此次「汪辜再會」都表示讚賞,但並不期望有什麼具體的突破,只是海峽兩岸代表人員能面對面商談,就是一個好的起點。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此次汪辜相會已經突顯了一些極有象徵意義,兩岸在求同存異下改善關係的大方向。

首先,此次會談的地點是在中國的土地上。不像1993年的第一次汪辜會談,借用第三地的新加坡,這表示雙方都能接受兩岸關心的問題,不必透過第三者,直接彼此協商是解決問題的主要途徑。

第二,台灣海基會的訪問團,作為只是半官方的代表,除了海基會董事長辜先生與對等的海協會會長汪先生在上海相見之外,還到北京與當局的官方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陳雲林作了交流,並且順著這條線的領導,拜見了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和國家主席江澤民。雖然台灣訪團始終沒有正面回應北京「政治對話」的要求,現實上與北京當局最高的政治領導交鋒,已經就是不迴避政治對話的表現。

相關的另一點,北京當局顧慮到台灣訪團的立場,江澤民以總書記的身份,錢其琛以政治局委員的身份接見訪團代表。甚至陳雲林也可以做為是黨而不是政府的身份,因為他同時是黨中央台辦的主任。在這方面,辜振甫先生也相應地以「先生」代替「總統」稱呼李登輝。這表達雙方仍未正式承認對方的政權政府。這樣,即使順著台灣當局所說兩岸「分治」,但中國仍然只有一個合法的政府。目前,台北當局不願承認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北京當局則認為「中華民國」政府的合法性在1949年之後已經不存在。台灣訪團即使沒有正面回應「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次「參訪」期間的行為表現,並未標榜「雙重承認」來與一個中國的原則對立。

這是關鍵性的一個支衡點,海峽雙方要繼續協商發展兩岸關係,短期內不能偏離這一點,亦即回到一個中國,內戰狀態仍未得到妥善的解決。因此,為了維護台海以至東亞的和平穩定,兩岸有必要「通過談判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為兩岸關係發展開闢新的前景。」(陳雲林語)在正式結束敵對狀態之後,而兩岸當局一時仍不互認對方為合法政權之下,兩岸是怎麼樣的一個「新的前景」呢?北京當局認為台北政府為受托管轄台灣地區,而台北當局若仍尊重一個中國的原則,也只得認北京為受托管轄大陸地區。在此一認知下,海峽兩岸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和平共存,相安無事,並且,為政治協商,共同締造雙方都能接受的一個統一的中國,供給應有的條件和時間。

按此一趨勢發展,在台灣接班的政治菁英,除了提倡「台灣優先」之外,要能顧及「中國優先」。不能把兩個方向對立起來。短期內,宣傳對立做為競選的籌碼,是一種「偷跑」的行為。(事實上,民進黨大部分頭面人物,都已經去過大陸投石問路。)長期的眼光看,這種偷跑行為,是誤導民意,到時對自己提倡的政策不得兌現,讓選民唾棄。試想,為什麼錢其琛先生以「國際趨勢」回答台灣訪團對「打壓台灣國際空間」的埋怨?

「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有162個國家的邦交。最近一年內,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都與她有最高領導的互訪,在這些互訪中,都發表聲明與中國建立「全面」或「建設性」的合作夥伴關係。這是外交上的「國際趨勢」。江克互訪後,中美的夥伴關係也漸漸落實到軍事協防方面。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張萬年今年九月訪美,達成一些具體協議,如1999年中國軍艦靠訪美國海岸,雙方觀摩軍事演習,等等。有了中美、美日的協防,一些冷戰後世界新秩序的戰略家,正呼籲中日之間也達成相類似的合作關係,對於亞太地區的和平保證會有貢獻。這些是軍防方面的「國際趨勢」。

年底台灣的立委,北高市長選舉已近,屆時台灣未來何去何從的問題會再次掀起。辜振甫先生率領的大陸訪問團回台後,或許對於台灣民眾在朝野間討論兩岸問題時增加一些透明度。片面強調「台灣優先」,甚至把海基會代表團也列入「賣台集團」的政客們,可能要面對說服力的挑戰。美國俗話說:「打不過,就入伙」較好,硬要與時勢作逆反動作,只能走入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