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獨與省籍的大對決
台北市長的選舉屬地方性質,按理候選人的政見應以與市民切身利益相關的議題為主,但是觀諸台北市長陳水扁的攻防,始終環繞在統獨與省籍,因此年底台北市長這場選舉,已很難避免成為統獨與省籍的大對決,而這次甫結束的「辜汪會」,自然是此次大對決的很好媒介。
四年前的台北市長選戰,新黨的趙少康拋出台獨時間表,逼當時代表民進黨參選的陳水扁表態,結果造成整個台灣社會幾近分裂,族群間的對抗,完全表面化。而陳水扁以「快樂、希望」來回應,並質疑趙少康「有這麼嚴重嗎?」台北市長的選舉不應涉及國家認同問題。沒想到,四年後上演同樣的劇碼,只是主客易位,換成陳水扁為攻擊手,主動挑起統獨問題。
坦白講,全世界的首都都具一特質,那就是政治性格特濃,是以其選舉總是會帶著屬中央的話題,而台灣這幾年來又因國家定位與族群認同問題的糾葛,台北市長的選舉想不牽涉統獨和省籍都很難。四年前如此,今年更是如此,只是看候選人如何策略運用而已。
不少人以為,陳水扁四年前贏得台北市長大選,很大的原因是迴避了統獨問題,以「快樂、希望」打動了台北市民;趙少康反而是主動挑起這個社會矛盾,才會輸掉,真是這樣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只是因為「快樂、希望」就能贏得選戰,那麼就不會有後來的「棄黃保陳」,以及四年後的陳水扁以統獨與省籍為主訴求。
其實,一切的一切都是候選人的策略。趙少康和陳水扁的政治經歷,無分軒輊,而且幾乎可以說一模一樣,只是先後在朝在野的不同,兩人對於台灣的主要矛盾在那裡焉有不知的道理,更不客氣地講,趙、陳對選舉根本可以「成精」來形容。
趙少康之所以要主攻統獨,主要是要將整個選舉導引成他與陳水扁的對打,而讓國民黨提名的黃大洲成為「旁觀者」,這是一種非常容易理解的選舉邏輯。因為當時台獨的支持群眾一直維持在三成左右,同時新黨與國民黨在台北市的選票,其重疊性特高,趙少康這麼做就是讓陳水扁只能拿到台獨的票;同時又可吸收國民黨的票。
反觀陳水扁,他一定要淡化台獨色彩,不過對於趙少康的挑戰卻採積極回應的態度,只是這種回應採低姿態,且是一種「被迫」的,目的在凸顯「外省人」的趙少康咄咄逼人,將統獨問題與省籍矛盾兩者混雜在一起,使得本省族群產生危機感,全力動員為陳水扁拉票。像「棄黃保陳」,台北市傳統老社區支持陳水扁比率偏高等現象,都是陳水扁策略運用成功的結果。
陳水扁的兩張險牌
今年的台北市長選舉,又在重演四年前的老戲碼,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因為統獨與省籍的二大矛盾,到今天不僅沒有解決,而且還是愈演愈烈。但是又為什麼陳水扁這次採攻勢,而國民黨的馬英九卻採守勢,以陳水扁四年前用的「有那麼嚴重嗎?」這句話,來反諷陳水扁。其實道理與四年前是一樣的,都是候選人的策略運用。
陳水扁這四年的市長任期,持平而論,說有什麼宏觀的市政規劃或建設,與上任市長黃大洲難以相提並論,但是起碼他是個認真的市長,而市民的認同度也不低。按理,陳水扁大可以市政成績來與對手一較長短,結果卻走回四年前的老路,道理很簡單,台灣的選舉從中央到基層,向來都不是以政見來決定勝負,往往是以意識形態或是用人際網絡,去爭取選票。像陳水扁的「快樂、希望」,就是一種很典型的意識形態呈現。
此外,陳水扁也很清楚,這四年來,台獨的選票是有成長,不過在台北市還是沒有超過四成,他唯有激化統獨與省籍的議題,才有可能不使國、新兩黨的選票合流,特別是在今年,新黨氣勢跌到谷底,而國民黨推出的馬英九又找不出具體的缺點。另一方面,陳水扁為拉攏中產階級,四年的施政嚴重傷害到民進黨傳統支持者的利益,而這些支持者又普遍帶有省籍意識。這些都在在顯示,統獨與省籍這兩張牌,是陳水扁的最後兩張王牌,雖是險牌,但不用的話,可說一點勝選的機會都沒有。
統獨與省籍問題,是台灣敏感且核心的問題,令人困惑的是,兩者又往往糾葛在一起,說也說不清楚。這次的「辜汪會」,因為海峽兩岸的領導者,幾乎可說是「打開天窗說亮話」,配合上媒體的大幅報導,統獨問題一定會回過頭來在台灣內部發酵,進而成為年底選舉的話題,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台北市長選舉。
台灣在這次的「辜汪會」提出《波茨坦公告》,表示台灣的主權在二戰後是歸還中華民國,以此來表明一個「分治中國」的正當性。台灣的李登輝政府,滑向台獨的意圖明顯,在美國總統柯林頓公開宣示「新三不」政策後,終於被迫回到原路,即兩蔣時期或是一般理解的國共內戰時期,爭中國的代表權,兩岸關係繞了一大圈,又繞回原點。
「辜汪會」國民黨得分島內
對於台灣「保衛」中華民國的提法,大陸領導人表面上不以為然,但稍微懂得兩岸關係與國際法的人,都可以理解到,其實這才是中共所要的,目的要讓全世界永遠只有「一個中國」的存在,以及告之世人為什麼要「結束兩岸敵對狀態」。也就是說,目前兩岸的敵對,不是如台獨所宣傳的,「台灣是主權國家,中共想併吞台灣」,而是系因兩岸為爭「正統」所擺開的場面。
這次的「辜汪會」,表面上是由海基、海協兩會的領導人見面,但事實上,就是國民黨主席李登輝與中共總書記江澤民兩人直接的通氣。雖然雙方如先前所預料的,並不會有什麼重大的突破,不過倒也達到改善兩岸氣氛的目的。若單從選舉效應來看,國民黨從中得到正分,是無庸置疑的。
由於辜振甫向中共提出「保衛中華民國」的訴求,這對新黨無疑是最大衝擊,新黨的建立是以反李(登輝)及保衛中華民國為基礎。反李與保衛中華民國又互為表裡,反共又帶著濃得化不開的省籍意識,呈現在外的是反台獨。因此,當李登輝也主張保衛中華民國時,新黨的立基便很難維繫,支持者回流國民黨,更是無法避免的趨勢。
既然新黨群眾將改支持國民黨,對陳水扁無疑是一項大利空,因此如何將新黨的群眾「逼回」新黨,便成了陳水扁首要考量的事,作法上就是拉高統獨與省籍戰爭的分貝。像在「辜汪會」後,陳水扁就質問馬英九是否贊成「任何改變台灣現狀的方案,台灣人民擁有全部、最後的決定權」,同時質疑馬英九的統獨立場模糊。
別用模糊方式「混」過去
擺在眼前的態度很清楚,馬英九是外省人,如果他滑向統的立場,那些支持李登輝並帶著強烈省籍意識的本省族群,很可能不願將選票投給馬英九;反之,則是新黨的支持者,認為馬英九的反台獨立場不夠堅定,而將選票重回新黨。當然新黨也懂得這個策略,為了希望守住在台北市的地盤,於是配合陳水扁一起「扁」馬。
因為國際局勢的壓迫,台灣不得不去認真面對兩岸問題,無論主張是統是獨,都要說出個道理,而且不能夠用模糊的方式「混」過去。辜汪會等於是將兩岸的底牌掀開,台灣政治人物定會依各自立場大作文章,從中謀取自己最大的政治利益,台北市長的選情想避開辜汪會的影響,當然就更不可能了。◆
社論
國際與外交
一個中國
辜振甫參訪大陸
「白色恐怖」秋祭
北市選情
台獨批判
歷史與書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