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條道路

台灣政界思想傾向發生微妙變化

朱麗安‧鮑姆


在台灣的高度兩極分化的社會裡,能使各種政治色彩的人物彙集在一起的集會的確是少有的,但最近在為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舉行的招待會上,三大黨的領導人都露面了。

這次招待會是為慶祝許被任命為新興民族基金會董事長而舉行的,該基金會是一個幾乎不加掩飾的支持團體,其目的是支持許爭取作為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參加二○○○年的總統大選,在出席這個真正與以往不同的聚會的人群當中,有行政院長蕭萬長,秘書長章孝嚴和執政的國民黨的其他高級官員,他們與主張統一的新黨領導人和一連串的前民進黨主席談笑風生,通常的那種意識形態區別和民族背景的差異已變得模糊不清了。

這個思想觀點各不相同的人群為許在同大陸的關係上的非正統主張及其處理海峽兩岸關係時的妥協態度所吸引。國立台灣大學的政治學家朱雲漢說,雖然許的某些民進黨同事批評他天真,但他的主張反映了在許多下一代領導人中間存在的重要新思潮。這些年輕的政治家認為,主權問題雖然是台灣島面臨的關鍵問題,但他們不希望讓這個問題繼續限制其他方面的進步。他們說,台灣在對待統一的立場上,必須作出讓步,或至少應該考慮妥協,否則,在中國作為地區大國和全球大國的地位進一步加強的時候,台灣卻會停滯不前。

年輕的政治家願意相信,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的分歧不是不能解決和不可調和的,而且願意在台灣與大陸之間斡旋。同許一樣,他們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是好事,而且認為在海峽兩岸的對立中,時間並不在台灣一邊。

這種想法目前越來越得勢,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的吳釗燮認為,台灣的政治思想傾向顯然已發生變化。

但朱雲漢說,在兩個大黨內,現在仍有為數不多但卻很得人心的輿論領袖,他們對事情的看法與大家迥然不同,他們願意進行談判是因為他們害怕鬥不過北京。

談判的時機和大陸對台灣未來的影響等問題,使得主張獨立的政治家和迄今在台灣起支配作用的贊成統一的政治家之間的界線變得饃糊不清了。

許問:「為什麼台灣社會對它的前途如此沒把握,對它的政治和民主發展如此焦慮呢?」他提出的理由包括美國總統柯林頓在最近訪華期間曾譴責台灣爭取獨立的努力。一些人認為,柯林頓的講話是間接同意了北京的統一夢。

許說,更糟糕的是,有跡象表明,華盛頓可能很快利用它的重大經濟和軍事影響迫使台灣與中國談判。許問:「有哪位台灣政界領袖已準備好面對這個問題?」這顯然是說,只有他能擔當此任,他願意作出國民黨迄今拒絕作出的讓步,他贊成解除歷時已有五十年之久的不許與大陸直接聯繫的禁令,而且贊成增加台灣在大陸經濟發展中的投資,許認為,這些措施將會加強台灣的討價還價地位,並軟化中國吞併台灣政府的決心。

正像這次招待會所表明的那樣,越來越多的資深政治家和政府官員現在認識到,必須拋棄那種害怕同中國就政治問題舉行會談的令人無所作為的心態。

大多數年輕一代政治家都認為,政府的新重點應該是在國際上努力使海峽兩岸關係對雙方都有利。

可是,現在還不清楚兩位最有希望的總統候選人在與中共交往問題上的立場究竟如何。民進黨領導人之一、台北市長陳水扁現已淡化他早些時候鼓吹台獨的談話,但他的支持者卻仍說他持有這樣的觀點。與此同時,在國民黨內,副總統連戰的態度也同樣含糊不清。

原載香港《遠東經濟評論》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