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偏離已運行軌道

中美關係展望

韓江
(旅加拿大評論家)


喬治W.布希任美國第四十三屆總統。

由於他視中國為競爭對手,提出過「保衛台灣」的競選政策,他的內閣成員中,在建立導彈防禦系統,以及對華政策上,都相對地取強硬立場,加上共和黨在國會上不乏反共親台的保守議員,未來中美關係的發展前景,也就成為人們關心的問題。

中美關係的變化有軌跡可循

以美國外交政策均從國家利益為出發點這一角度分析,布希任內,美國對華關係會繼續維持接觸和遏制的交替政策。好也好不到那裡,壞也壞不到關係破裂。

中美關係由於歷史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政治制度等等方面的差異,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五十多年中,經歷了大起大落幾個階段,五十年的較量,無論是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入主白宮,都已基本認識到,把中國說成魔鬼或者當成戰略夥伴,不是荒唐便是過於天真。

中美關係對峙時,美國用對付魔鬼的辦法對付中國:戰略上包圍、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乃至推行戰爭邊緣政策,包括想扔原子彈在內,能做的已經做了。中國人民沒有放棄抵抗,共產中國沒有在預期中垮掉,而是突圍而出,成長壯大起來。

美國第三十七任總統尼克遜,在訪問北京,叩開中美建交大門時,也應該是美國已開始醒悟到白宮和中南海握手言和比兵戎相見,對保障美國在亞太地區和世界上的利益所得的好處更多。

柯林頓上台伊始,趁前蘇聯解體、冷戰結束餘威,在貿易、人權、軍售和台灣等問題上,對華採取強硬政策,步步施壓,大有迫中國非接受美國式民主和價值不可。他企圖用強力拉著中國這頭牛走前蘇聯瓦解崩潰之路。

他和他的一些前任一樣,碰到的是中國人不買美國的賬,人民高漲的愛國主義情緒和堅決抵抗,使美國經濟利益也因而受到損害。當他意識到美中關係可能出現難以控制的危機以後,柯林頓才後退,採取了現在的邊接觸邊遏制政策。

五十年來的中美關係的變化有跡可循,中美關係能不能正常發展,白宮主人是誰固然重要,關鍵還在於中美雙方都不應該去挑戰對方的國家核心利益。

在中國方面,國家安全、政治自主、經濟發展和國家統一是中國國家核心利益,不論來自任何方面的挑戰,美國也罷,前蘇聯也罷,只要觸及這些核心部份,中國絕不後退一步。朝鮮戰爭、中印、中蘇和中越邊界戰爭,都因國家領土完整而戰,在台灣海峽的驚濤駭浪中,中美兩軍擦肩而過,也在於主權不容侵犯,領土不容分裂而起。

當然,中國也不應該去挑戰美國的核心利益,諸如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擴散,尤其被美國認為對其有威脅性的地區和國家。

眾所周知,中美關係中,最敏感也經常發生摩擦的是台灣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是美國扮演強權角色,違反國際準則干涉中國內政。從支持台獨勢力,製造台灣地位未定論、劃峽而治到出動第七艦隊橫臥台灣海峽,圖謀把中國分裂為二,讓中國人打中國人,阻撓中國統一、強大。

而中國並沒有對夏威夷或美國那一個州的地位說三道四。中國要求的是美國要信守中美簽訂的三個聯合公報,一個中國原則和「三不」政策。

布希既已一再承諾遵守一個中國政策,如果在他執政期間,不干涉中國內政,不做損害中國主權領土完整的事,中美關係就沒有任何理由不朝好的方面發展,他也不可能對正在經濟起飛、龐大的中國市場無動於衷而和中國對抗,這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誰擔任美國總統都無法迴避現實

中美關係,對美國來說,曾經是一個令人聞之色變的話題。五○年代的麥卡錫法,有如毒蛇,使許多想改善中美關係的美國人身受其害。

而美中關係僵局的打破,卻來自一位一貫以反共著稱的共和黨人、美國第三十七任總統尼克遜,說是異數,不如說是形勢比人強。

一九六九年一月二十日,尼克遜入主白宮,在他就職演說中,有段耐人尋味的話:「一個國家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憤怒的孤立狀態之中。」當時誰被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所孤立而憤怒,誰都明白。美國由一個反共著稱的總統向共產黨統治的中國伸出了橄欖枝。

當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上午十一時十分,美國總統專機「七六精神號」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尼克遜在離地面還有三、四級梯階便向站在梯旁的周恩來伸出手時,尼克遜日後回憶說:「當我們的手相握時,一個時代結束了,一個時代開始了。」

尼克遜訪華結束了中美長達二十五年的敵對關係,開啟了交往和解的門扉;《上海公報》為中美關係奠定一個新時代的里程碑。它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中美關係,也改寫了二十世紀的歷史。

不可諱言,美國共和黨內,擁有相當份量的反共頭面人物,也是這些人常常用各種名目和機會挑動中美關係,使脆弱的兩國關係不易穩定和良性互動。但歷史的大潮流無法抗拒,美國兩黨共識建立起來的美中關係,已在美國對外關係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以雷根總統為例,這位在美國政壇上以極端保守和頑固反共積極親台成名的好萊塢演員,在他競選美國第四十任總統時,就向選民許諾,如果他當選,就要重建美國與台灣的官方關係,指責民主黨的卡特與中國建交是對中華民國的背棄。

也就是這位雷根總統,就任總統以後,發表了:「無意侵犯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無意干涉中國內政,也無意執行『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政策以及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台灣出售武器的政策。」的聲明,是他訪問北京,也是他簽署了《八一七公報》。

雷根儘管反共親台,但他坐上了美國總統這個位置,在對華政策上,就身不由己。他不敢承擔出現自一九四九年以來失去中國外交災難重演的政治責任,並由此而產生的國際關係危機。「重建美國與台灣的官方關係」的語言也隨著選舉的結束而隨著太平洋流水東流,連一個小小浪花都沒有。

現任總統布希的父親老布希在任職總統期間,國際格局出現劇烈變化,蘇聯解體,中國發生「六四事件」,中美關係經歷了困難的低谷期。美國國會使出渾身解數,運用貿易制裁、人權壓力等手段,使兩國關係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老布希總統是一位中國通,也是現實主義者,在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灣獨立的立場始終如一。在當時不利中國的大環境和美國國會強大壓力下,他一再申明和推行他的「與中國保持建設性的接觸政策符合美國利益,孤立中國是錯誤的」立場,老布希並非特別鍾愛中國,他考慮的首先是美國的利益。

在對華關係口頭說得硬的共和黨的美國總統,卻屢屢在美中關係上有較大突破。因為他們無法迴避現實,不敢背離外交政策服從國家最高利益這一準則。

中美對抗受害的不僅是中國

中國的崛起勢不可當。進入新的世紀,由於中國的經濟實力、政治實力的持續快速增長,大大地增強了它在國際社會上的地位和作用。

在美國新世紀的戰略天秤上,中國的份量已越來越重,無論就美國自身的利益或諸多國際事務上,中國對美國而言,是一個越來越不可缺的夥伴或合作者。布希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恰恰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了中國在美國心目中的存在價值和它強大的發展趨勢。

二十一世紀,經濟關係將是諸國際關係中最為重要的關係。而中國在這方面佔有先機。中國市場是當前世界上最具潛力的新興市場,正獲得國際社會青睞。中國所吸引的外資中,美國佔第二位,未來美國的經濟穩定和發展,將和中國的經濟繁榮和發展息息相關。

柯林頓在他第二個任期內,努力推動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地位和促進中國加入WTO,有他獨到之處,當年老布希一再否決了國會的有條件延長對華最惠國待遇議案也基於同理。

老布希在給當時眾議院的信中這樣說:「如果取消中國的最惠國待遇而招致中國的報復,我們就會失去這個日益擴大的市場,造成成千上萬美國人失業,而我們也會把我們佔有的市場份額輸給其他外國競爭者。」

這些美國領袖都清醒認識到,中美對抗,受害的不只是中國,美國也不能獨善其身。

結束本文前,有必要提提已讓台灣某些分裂主義者當成強心劑和保命符的布希的「保衛台灣」的競選許願問題。

可以坦率地說,把分裂中國的希望寄托在美國的保護傘下,只是一廂情願。雷根的「重建美國與台灣的官方關係」何嘗不是言之鑿鑿。

挾美自重,是台灣分裂主義者用於壯膽和蒙蔽台灣民眾的策略,是一場危險的政治賭博。美國不會為了牽制中國發展的一張牌、一隻棋子而承擔和一個擁有核武和遠程投放技術的中國動武的風險,美國也深知十三億中國人和全球華人統一中國的決心不可抗拒。

布希可能在一些具體政策上對北京採取強硬立場,既然他已一再申明繼續堅守一個中國政策,尋求和中國發展合作關係,中美關係就不會脫離美國兩黨共識的、已經運行的軌道。

完全可以預料,只要布希在任內想在內政、外交以及經濟上有所作為,就不會為台灣分裂活動走得太遠,中美大格局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