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國兩制」政策之形成與涵意
早在一九五五年四月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中提出:「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法解放台灣」。已經排除了用戰爭為唯一解決台灣問題的方法。「血洗台灣」的恐怖陰霾逐漸在海峽上空消退。到了六○年代初,毛澤東提出解決台灣問題的「一綱四目」統一政策中承諾:「台灣之事由蔣氏父子負責……」,標誌出台灣內部事務由台灣政府自己管理的方針。這兩項對台政策的宣示,雖無「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之名,而已有「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之實。
一九七九年元旦以人大常委會名義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及八一年的「葉九條」,都強調台灣在回歸後包括經濟制度、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不變,使「一國兩制」之政策更有明確之輪廓。
到了一九八二年九月鄧小平在會見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談到收回香港主權問題時,正式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八三年六月鄧小平更清楚地系統闡述了「一國兩制」的具體想法。八四年五月中共全國人大六屆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鑒於歷史的經驗和台灣的現實,我們提出了祖國統一之後可以實行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設想。」,把「一國兩制」政策明確列入國家文書中。
「一國兩制」之所以被讚譽為創造性的偉大,其中至少包括下列三種劃時代的涵意:
一、理想與現實的平衡:
任何一個國家保持主權、領土的完整、自主,原本就是神聖的原則。中國百餘年來積弱不振致遭受許多屈辱,喪失許多領土。如今國勢強盛,自然要匡復失土,保持主權完整。但是歷史遺留下的問題錯綜複雜,國際形勢詭譎多變的現實不能不加以考慮。「一國兩制」就在這理想與現實的平衡的考量下,應運而生。
二、敵對制度的合作:
按照馬、列理論,資本主義是以剝削無產階級的勞動成果為資產階級牟利。社會主義是以推翻資產階級剝削、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兩者完全敵對,互以消滅對方為最高認知與信仰,現在允許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公開合法的在某些地區長期實施資本主義制度而且相互合作,共存共榮。突破西方社會:「一個國家必定是一個經濟制度、一個政治制度、一個社會制度」政治理論的迷思。〔註一〕
三、求同存異、和平共處:
「一國兩制」的原則是在一個國家內部的不同地區「求」擁護祖國統一,熱愛祖國和保持本地區繁榮穩定的「同」,而「存」現行社會、經濟制度,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不同的「異」。雙方彼此尊重,誰也不吃掉誰,不是西方反華勢力的惡意扭曲、指為「中央支配一切」、「把大陸的制度強加在港澳地區」。〔註二〕
二、台灣民眾認同「一國兩制」的三段演化
(一)妖魔化:延續國共內戰反共思維與宣傳機制的操控,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認知負面居多,尤其是政治面的資訊,都被刻意的扭曲、醜化。在這種情境下,早期台灣民眾對「一國兩制」深懷「台灣將被吃掉」、「台灣人民生活水平將會下降」、「五十年不變是統戰口號」等疑慮與恐懼。這段時期台灣民眾贊成「一國兩制」的民調統計比率是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
(二)口號化:在台灣也曾有志士仁人大聲疾呼:「一國兩制就是台灣現況就地合法化」,「一國兩制就是台灣人民現在有的將來統統都有,現在沒有的將來也會有。」但這些良知的呼籲多被封殺或被扣上「台奸」帽子,被圍堵在「少數統派媚共言論」的角落,未能產生應有的效應。
台灣朝野政黨對「一國兩制」的立場也詭異多變。國民黨早期認同一國(一國兩區、一國兩府、一個國家兩個政治實體等),反對兩制(民主自由催化極權專制、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到後李登輝時期轉變為反對一國(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兩岸是國與國之關係),默認兩制(不再提「催化」、「演變」)。二○○○年國民黨敗選,李登輝被逼退,該黨核心領導似乎又表示「尊重九二共識」,回到「一中各表」的立場,最近該黨主席連戰又表示該黨智庫政討論將「邦聯」制納為黨綱。而據七月七日對外公佈的說帖中表示:「該黨認應以《國統綱領》為主軸,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恢復商談建立互信」。其「屋頂」理論雖具有「未來一中」的善意,但其對「邦聯」關係認為應具有「合乎對等分治與和平漸進的原則不是不具備完整主權有中央與各幫從屬關係的聯邦。邦聯中各成員都維持外交權及國防權,地位平等」。〔註三〕這些內容不能不使國人產生「先獨後統」的憂慮。
民進黨向來反對「一中」認為「台灣早已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甚至反對「中華民國」。對於「兩制」由於長期缺乏大陸政策則少有批評。執政以後則一反前態以「台灣」作矛來突破外交困境,主張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等爭取國際承認,以「中華民國」作盾來抗拒大陸統一,常用「承認一國兩制,則中華民國政府此後不再存在」等宣傳蠱惑民眾。
親民黨主張兩岸「三通」,但對「一國兩制」尚未有明確的政見,其領導人對外談話讓人有「吞吞吐吐」、「躲躲藏藏」的感覺。
新黨認同「一國兩制」的態度比較明確與堅定,但新黨在無法掙脫「外省黨」的羈絆與凝聚內部意志而未能形成主流民意。而其「一中各表」的(各表)論點,雖或為策略性的防禦,也已偏離主題核心,恐無法為大陸所能接受。
這段時期大陸決策單位及主要媒體在對台宣傳策略及方法也不夠積極,未能主動將「一國兩制」的具體內容,運用各種管道告知台灣民眾。例如台灣一位著名學者曾多次向北京相關單位建議,將一國兩制的具體內容列印在台胞證上,也未獲得正面的回應。
這段時期民調的贊成比率一直在一成上下。〔註四〕
(三)願景化:在新的世紀開始,台灣民眾贊成「一國兩制」人數急遽增加。茲將今年三至七月各種民調統計簡單表列如下:
陸委會:百分之十六點五(三月)
《中國時報》:百分之二十九(六月)
TVBS電視台:百分之三十一(六月)
《聯合報》:百分之三十三(六月廿七日)
民意調查基金會:百分之四十七點五(七月十五日)
陸委會:百分之十三(七月十五日副主委陳明通向媒體談話)
在以上民意調查統計報告中有幾個非常值得注意的例子:
一、陸委會(委託中山大學)的調查問卷設計為:「關於兩岸關係的發展,中共提出『一國兩制』的主張,將台灣看作地方政府,接受大陸統治,中華民國政府此後不再存在,對中共這種『一國兩制』的主張,請問你贊成還是不贊成?」在這種背離學理有強烈暗示及傷害性的問項下,仍有百分之十六點五表示贊成,在贊成的比率中軍警人員比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八點八。〔註五〕
二、TVBS電視台的民調統計中,贊成「一國兩制」者多為二十至二十九及三十至三十九歲年輕民眾,分別為百分之三十八與百分之三十七。
三、在《聯合報》的民調統計中,有百分之三十五比率認為「一國兩制最符合雙方人民利益」,有百分之三十四的人「願意到大陸工作」,有百分之二十四「願意搬到大陸住」。而問到「兩岸問題是否可能和平解決」時,則有高達百分之五十八的人都給予正面的回答。〔註六〕
四、在今年六月份出版的《天下》雜誌公佈民意調查,有百分之五十五點四的人認為二十年後,台灣的下一代生活會較差。有百分之六十五點八的人希望兩岸關係為:「友好互補、和平共榮」。〔註七〕
五、民意調查基金會的統計中,其中以女性、二十至二十九歲年輕人、大專以上學歷等三個族群接受「一國兩制」的比率都超過百分之五十。如加上前提「兩岸達成協定,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則民眾接受比率增加為百分之五十九點三。
從以上各民調的統計數字中除陸委會救火式的民調外,充分顯示台灣民眾認同「一國兩制」的人數快速增多,還顯示有不少人(包括軍警人員)不在意「中華民國消失」、「台灣被中共統治」,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願意到大陸居住,願意到大陸工作,更多的人希望兩岸問題能和平解決。所以「一國兩制」已成為台灣人民尋找更好居住環境,追求更好工作,期待兩岸消弭戰爭、共存共榮的願景。
三、認同「一國兩制」人數快速增加的原因
(一)政治的:
一、中國大陸的黨與政府雖然在中國統一過程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對統一的模式在不同的時期有所調整。九五年「江八點」除了宣示「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民族感情外,其中「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定。在此基礎上,共同承擔義務……」的談話,已賦予台灣在統一前的「對等」地位。今年一月四日,錢其琛:「大陸和台灣都屬中國的一部分」的談話,修正過去「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招降式三段論,實已賦予台灣在統一後的合理地位與尊嚴,同時對有心人士的:「一國兩制就是中共是中央、一國兩制台灣就被吃掉了」等謬論,產生一定程度的澄清與糾正作用。
二、港、澳在回歸中國後,兩地區社會保持穩定,經濟繼續發展,人民生活絲毫不受影響;馬照跑、舞照跳,賭場生意照舊興旺、示威抗議照樣舉行。尤其是因為有大陸政府堅決支援,不但能抗拒國際金融投機者入侵、干擾從中圖利,更能在嚴重的亞洲金融風暴中,減低損害,迅速恢復。使當年在回歸時侈言「香港經濟、民生定將混亂」的一些政客無言以對,使台灣民眾對「一國兩制」的信心與日俱增。
(二)經濟的:
近年來兩岸經濟消長,其實是台灣民眾認同「一國兩制」的最主要原因,也是舉世皆知無可爭辯的事實。
在台灣,自民進黨陳水扁執政以來,經濟成長率大幅衰退,失業率急劇上升,人民痛苦指數上升,生活水平下降,自殺與搶劫風氣卻日益升高。造成這種現象固然有些世界性經濟循環低潮的原因,但是阿扁政府以意識型態治國、缺乏整體性施政計畫、缺乏專業而有擔當的人才,才是真正的原因。尤其仍舊不開放兩岸三通直航(挾此做為兩岸談判籌碼),核四廠續建紛爭,四十八工時案的困擾,迫使外資外移,產業出走,股市不振,匯市直貶。人民不堪其苦,跳河的跳河,上吊的上吊,扁政府也不改其樂,用巨資裝潢辦公室,拚「拚外交」周遊列國。享受權力的美味,不顧人民的死活。台灣民眾看在眼裡,痛在心裡。
對比大陸經濟成長持續發展,股市健康,幣值穩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政府又努力從事基礎建設,巨大的水利、交通工程齊頭並進,吸引許多著名的跨國大企業進入投資,創造許多高薪科技工作機會。這種情形讓台灣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嚮往之心油然而生。
(三)社會的:
一、兩岸自開放以來,人民交流一年比一年密切,每年百萬以上人次前往大陸各地探親、經商、旅遊,據統計總數以達二千三百萬人次,是台灣人口的總和。這種密集的往來,自然對大陸社會無論衣、食、住、行、教育、文化都有普遍的深入瞭解,尤其是近年以來大陸同胞生活品質之改善是他們親目所見,不是以往隔絕時期單憑政府宣傳工具能夠遮蓋或扭曲。
二、由於科技的發展,透過衛星傳播等技術,台灣民眾可以在立體媒體(電視)迅速得到大陸的政治、經濟及社會各方面訊息。尤其是近年以來兩岸媒體相互合作傳播工作向正面的、多面的趨勢發展。例如北京中央電視台有關台灣社會的新聞改採正面題材,並派記者「走進台灣」深入報導。台灣的電視媒體或與大陸合作、交換新聞,或派記者到大陸各地實地訪問,將大陸社會真實面呈現出來。在這兩岸媒體良性互動下,使台灣民眾對大陸更有正確的、深入的認識。
四、認同「一國兩制」的影響
「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本是眾所皆知的基本理論,據此,如果台灣民眾認同「一國兩制」的人愈來愈多,自然會對政府當局產生重大的影響,正確一點說,一個民選的政府一定應根據多數民意,制定政策並據以執行。但有些政治觀察家悲觀地認為,即使台灣民眾有一半以上認同「一國兩制」,未必能動搖現在執政的民進黨陳水扁政府的大陸政策。以兩岸通航為例,據陸委會所作之民調,自九七年八月起到今年三月台灣民眾贊成兩岸直航一直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註八〕,但陳水扁政府仍以各種藉口推諉拖延。
筆者以為從陳水扁個人的剛愎性格及民進黨團體本質確有「意識型態」掛帥之特性,但陳水扁及民進黨也都有「善變」的通性,也就是當他們遇到有關本身切身利益的緊要關頭,剛愎的特性消失,「善變」的通性立即出現。陳水扁早年在誹謗官司中改變「不上訴、拒坐牢」的公開宣示,為了競選「總統」拒不遵守黨內提名規則。民進黨人早年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擔任公職以後高唱「中華民國走出去」、「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等,所以只要更多的台灣民眾認同「一國兩制」,形成一股強大的民意,只要這個民意發生作用形成強大壓力,足以嚴重威脅他們切身利益的時候,他們都會選擇向主流民意靠攏的。
五、結 論
兩岸關係的糾結其實是中美問題的延伸,美國基於本身利益的戰略,一直把台灣做為圍堵、牽制中國大陸的棋子,冷戰時期如此,冷戰結束後中美關係獲得改善,但因中國大陸日益強大,台灣的棋子作用與地位,也依舊如故,這使得兩岸關係在世界的和解潮流中,卻只有少許進展,未能徹底解決。
中國之所以能在二十世紀結束前收回香港、澳門領土,不是由於國際法律或正義的伸張,更不是佔據兩地的舊殖民主義國家的善意,而是中國大陸強大的國力,而這強大的綜合國力正快速增進。據九六年美國中央情報局估計,到二○二○年中國大陸總生產毛額達二十兆零四十億美元,美國則為十三兆四千七百億美元〔註九〕,雖有人說這是為「中國威脅論」奠基,但證以大陸近幾年來經濟成長實際情形,該項評估,應該具有相當準確信度。到那時候美國勢力將再也沒有能力干預中國的統一,屆時就是我們排除外國勢力,和平統一自己祖國的時候了。〔註一○〕所以,無論兩岸關係或中國前途,其實都掌握在我們全體中國人自己的手中。
〔註一〕楊開煌《困局─論港台香濠》47頁。
〔註二〕同〔註一〕。
〔註三〕七月七日《聯合報》一版。
〔註四〕陸委會二○○一年三月《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二十八頁。
〔註五〕同〔註四〕二十六頁。
〔註六〕七月一日《聯合報》第四版。
〔註七〕二○○一年六月號《天下雜誌》三○七頁三○九頁。
〔註八〕同〔註四〕第四十七頁。
〔註九〕九六年三月二十二日台北中央社電訊。
〔註一○〕姜思章《怒吼》王曉波序文。◆
社論
國際政治與外交
兩岸各表
申奧成功
台灣文化與文化台獨
民調與「一國兩制」
政治評論
海峽短評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