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去中國化」的文化動向(中)

陳孔立(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


《歷史篇》的主持人希望能夠排除「政治干預」,主張「客觀中立」,參加編寫的部分學者也能堅持尊重史實、客觀公正的立場,但結果還是不能不受到政治的干預,對〈認識台灣〉的具體意見,我們已經出版過〈認識台灣教科書評析〉一書,這裡不再重複。

現在我們要著重看看民進黨的態度。民進黨在國民黨執政時主張「徹底檢討現在國民教育內容中有關的『大中國』思想,調整關於中國歷史與地理的內容教材,代之以與台灣本土相關的內容材料,瞭解台灣本身族群的歷史、社會以及生態起源和發展,使對台灣的認識成為公民身份的重要一部分」。在編寫〈認識台灣〉教科書的過程中,民進黨還沒有執政,他們不是編寫教科書的主導者。但他們主張以「台灣立場」看台灣,以台灣觀點看台灣歷史,主張放棄「大中國觀點」。他們曾經提出「教科書不能由官方制定」。他們對〈認識台灣〉教科書雖不滿意但可接受,因為這些教科書基本上符合民進黨「去中國化」的要求。所以,民進黨上台以後,便把這些教科書加以使用。

三、本土文學論

各地都有當地的文學,或稱鄉土文學,這在台灣已經有過專門的討論和爭論。研究台灣文學當然是需要的,大陸有一批學者也參與了台灣文學的研究。

可是,近二十年來,在台灣的文學思潮中出現了「脫中國化」的傾向。例如,宋澤萊指出:「台灣文學不是中國文學,台灣文學自古就自成系統」彭瑞金主張:「沒有獨立自尊的台灣文化,就沒有所謂台灣人。台灣文化應該從『中國人意識』的糾纏中走出來。」林雙不則明確地表示提倡台灣文學是為了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他說:「我們希望在我們自己台灣人本身,我們必須徹底覺醒爭取自己的權利,掌握自己的命運,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這就是為什麼要提倡創造一種『新而獨立』的台灣文學的最主要意義。」

所以,台灣學者石家駒評論說:「隨著八○年代以降台灣獨立運動和『理論』的發展,台灣文學的『本土論』、台灣民族論、台灣文學的『去中國』『脫中國』論也陸續登場」,他指出「台獨文論」的反動性和倒退性,即從鄉土派反帝論基礎上的中國民族論,倒退到台獨派不反帝、親帝國主義、反共反華的台灣民族論。一方面要把台灣文學變成反民族、反中國的文學,另一方面卻把四○年代初台灣「皇民文學」予以正面化與合法化。大陸學者朱雙一也指出:「(台灣)部分作家甚至企圖通過對已被偏狹化了的台灣意識的強調,為社會上日益膨脹的政治離異運動服務」。

四、其他各項本土研究

台灣從事本土古跡、民俗、收藏的研究、開展台灣史、原住民、「二二八事件」、客家以及義民爺信仰等本土問題的研究。這本來都是正常的現象。編纂縣志、縣史更對當地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祖國大陸各地都成立了方志編纂構構,進行了大量工作。

問題在於鼓吹者和主導者往往帶著政治目的,請看以下事實:

林美容認為,近年來台灣史研究的熱潮是在「國家主權意識逐漸強化」的條件下展開的。她說:「如今『台灣人』的意識,已經勝過五十年來國民黨政府所一再灌輸的『中國人』意識,也早已洗脫戰爭時期日本殖民政府所灌輸的日本國民意識,更已經超脫了強調血統的『中國人』論,明白地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示堅持國家主權的不可侵犯,一個新興的民族國家正在形塑當中」。「台灣史研究的熱潮正是在這幾年澎拜的政治運動與社會運動、統獨的■■以及台獨主張破繭而出的過程當中爆發出來。」可見台灣史研究是和政治分不開的。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學者從事台灣史研究都帶有政治動機,但至少有一部分人的政治目的就是為了「去中國化」。

「在台灣史熱潮之下,有些民進黨主政的縣市政府紛紛著手編纂縣志或縣史、鄉土教材及母語教材,教育部也通過在國民中學設立『認識台灣』課程。」民進黨對此感到興奮,他們說:「各大學學生不顧學校當局的阻撓,紛紛成立了『台灣研究社』,試圖找回台灣在歷史、思想及生活的主體性。台灣史研究也從冷門學科變成熱門學科。『二二八』研究、台語研習、台灣文學、美學、台灣人傳記、台灣鄉土藝術民俗等的研究,匯成一股潮流。這種情形,其實可以稱之為一種『自我意識』的重新發現與再創造。」他們認為這些事實表明,「台灣人意識」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取得優勢,必將形成政治生態的改變。

同樣的,古物發掘、民俗考察、古跡維護、民藝收藏乃至民間信仰、社區公眾的祭祀活動,歌仔戲,本地歌曲、歌謠、當地武術等的搜集與研究,都與自我認同、增強社區意識、鄉土認同相關聯,目的是「培養社區集體感情和社區認同,促進本土意義高漲和本土認識」,為什麼要強調本土認同呢?林美容認為,國民黨當局「一味灌輸中國人、中國文化與中國意識,造成台灣人民在現實的『國』與理念的『國』之間迷亂恍惚,無法自我認同」,她極力鼓吹本土認同,排斥中國意識,是為了使大家能夠認同「台灣這一個我們生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就是我們的國」。總之,通過文化認同和共同體的認同,達到「國家認同」,這就是他們的目的所在。

五、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豐富的珍貴文物,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吸收了世界各地遊客前往參觀,也令所有的中國人都引以為榮。但是,「故宮所代表的正統的中華文化,成為台灣民族主義想像的障礙」。民進黨上台以後,新任博物院的負責人主張「本土化」及「世界性」,即朝世界極及本土的收藏方向發展,要增列台灣本土文物,並且而把故宮文物改稱為中國文物。台灣本土文物當然也需要保存,也可以陳列,但是否一定要陳列在故宮?是否需要改變故宮博物院的發展方向?台灣學者王仲孚在評論這種主張時指出,這不過是「想用台灣本土文物來沖淡故宮原藏中國文物的特色,以迎合政治新貴的口味」,「真正用意是配合台灣的政治新形勢,表達『去中國化』的理念罷了,他呼籲「不要因為政黨輪替把統獨意識帶到故宮」。【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