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恐怖主義之道

楊開煌(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一、重創美國

「911」事件重創了美國的商業和政治中心之後,美國人民也和一九九九年五月美國的飛機炸毀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一樣,信誓旦旦的報復,口口聲聲的憤怒。情緒的表現之一就是情緒性支持小布希政府任何的反擊行動,有八成四的民眾突然相信他有能力解決此一國難;情緒表現之二是美國的國會議員竟然同意政府從事海外刺殺外國人的行動;情緒表現之三是美國民眾可以在沒有看到任何證據,只憑政府的片面指控就可以相信事件是賓拉登所為,而為小布希所說「制裁賓拉登,不論死活」的講話而喝采;情緒表現之四是美國人民竟然可以完全不計較美國政府以前扶持賓拉登及阿富汗塔裡班政權的錯誤,只求今日復仇的痛快。

假如美國人民相信和支持小布希在此次行動中可以為所欲為,將來美國人民必定要後悔。假如賓拉登真的遭到美國政府的報復,這不就充分證明美國所相信的那一種價值和制度不是普世的,因為他們所謂的程序正義是不適用於外國人,只適用於美國人。假如美國人民只求快意的報復,而不對自己政府的政客以往的短視作為痛加檢討,美國人民又如何保證目前的政策是正確的,而且未來的美國人民不必要付起更大的代價呢?所以從以上美國人民和政府的表現來看,個人以為美國小布希這一場對付恐怖主義份子的戰爭是未戰先輸。假如「911」事件的主謀確實是美國所說的「賓拉登」,那麼「賓拉登」確實是十分厲害的角色,他先是用美國人訓練的飛行技術,用美國人的飛機,去重創美國人的政治、經濟中心,之後他又用美國人民的情緒去摧毀美國人自己建立的價值體系和信仰體系,而且讓美國人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表現出美國人民的短視和自私。假如不是「賓拉登」,則美國就錯得更離譜了。

也許有人說美國「國難」當前,自然是團結第一,甚至台灣的某些學者還大大讚揚美國人的團結一致,這些說法代表了他們對「團結」的誤解。事實上,正因為要更好的團結,所以必須要有更好的反省。美國最迫切需要反省是什麼?就是約旦的人民所說「美國應該想一想為什麼阿拉伯人這麼恨美國人」?

二、恐怖活動轉為「聖戰」

尤其小布希政府必須好好反省,為什麼把部份阿拉伯人的「恐怖活動」逼成「恐怖主義」?恐怖活動是一種慷慨就義式的自殺行動,而恐怖主義是一種從容赴死的宗教聖戰,是一種視死如歸的價值。中國古語說「民不畏死」就是這樣一種行為表現。回顧「911」事件,如果依美國政府現行的說法,這些恐怖主義者的訓練、組織和紀律,則恐怖主義者幾乎是採用精準的軍事行動,而且是一種明確地邁向死亡的行動,來完成自己的訴求。在此情況下,美國如果是以軍事威脅、秘密暗殺或是空降活抓等手段,企圖剷除恐怖主義,肯定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恐怖主義者根本就是從對抗美國行動中尋找到生命、生活的意義,一旦在阿拉伯人民中,在穆斯林宗教中,這種思想擴散開來,而且每次都可以從美國的中東政策找到證明他們信仰正確的依據,則美國就注定不可能完成他們清除恐怖主義份子的任務,這絕不是小布希所說的「美國人要有犧牲生命的心理預備」而已,而是人類必須因為小布希政府的魯莽,而漸漸無可奈何地步上文化之戰、民族之戰。

事實上,真正的情況可能還不祇於此,因為恐怖活動的立即效果使得恐怖活動本身具有擴散性,任何一個弱小的族群都可能利用「恐怖行動」作為達到其他目標的訴求。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可能遭遇到威脅自己的恐怖活動,在英國有北愛,在西班牙有巴斯克人,在中國有疆獨、藏獨,在俄國有車臣,在阿富汗也有北方聯盟,在敘利亞也有庫德族問題。如果大家真正想要根絕恐怖主義,使得恐怖活動不因為此一事件而得到鼓勵,得到傳染。則個人以為在處理「911」事件中,世界各國真正能幫助美國一方面是必須譴責「恐怖活動」對人類生活的威脅,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求美國修正其中東政策,在中東不能只有以色列的正義,也必須有條件地實現阿拉伯人、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尤其是必須忠告小布希政權。目前他的政權所釐訂的計畫只是想以對付恐怖活動的方式來對付恐怖主義者,其結果反而是增加了恐怖主義者的忠心和支持,這不但是緣木求魚,而且是必有後患。是以世界各國必須共同防止千年以前「十字軍東征」的錯誤,當聖戰碰上聖戰,則是人類的毀滅。

三、化解之道

至於各國政府在對自己境內的分離主義份子也必須在他們蛻變為恐怖主義份子之前,先行提出對策加以化解,化解之道有三:

第一是在不同民族主義之間互學語言,特別是占統治階層的、多數的民族去學習少數民族的語言,實行對方的語言代表著一份尊重,代表著一份欣賞,代表願意溝通的誠意。所謂「尊重」是以實際的行動為少數民族創造其語言市場,以便主動協助其語言的發展。所謂「欣賞」是指在語言的學習中,瞭解到這些民族的優點和智慧,自古至今有多少民族因人類的愚昧和殺戮而滅絕,如果民族間能夠在學習語言中欣賞到對方的優點和智慧,則民族自然不會消失。所謂「溝通」是指在語言的學習中,理解到對方的思考模式和思維邏輯,理解對方的邏輯,才能立足對方的立場來思考問題,能站在對方立場思考,自然而然就表現以大事小的溝通誠意。果如此,民族之間的誤解必然減少,理解自然增加,所以學習語言是民族間化解恩怨的第一步驟。

第二是共塑歷史。在最近的民族主義研究,英國學者安德森提出一種看法,他認為民族之所以形成,源自於民族成員間分享一種民族共同體,而民族共同體是可以外塑的,個人以為塑造此種民族共同體的利器便是歷史。各民族為了使自己民族的後代覺悟此一共同體,則必須使之學習自己民族的歷史,因此撰寫歷史,教育後代。而在寫自己本族歷史時,自然必須誇大自己民族的偉大,塑造自己的民族英雄,因而自然地必須污蔑、詆毀其他民族,特別是在歷史相互競爭的民族,更是要醜化對方,美化自己,對方的勝利是奸巧、是暫時、是侵略、是霸佔,自己的勝利是順天應人、是理之當然,其結果民族之間的仇恨不可能化解,民族間的輕視變成與生俱來,而化解之道在於共塑民族間的歷史,說明歷史民族間戰爭的意義,強調民族間互相的和解與學習,特別是以共同的民族未來來化解歷史上民族的仇恨,跨越歷史思想,共創美好未來。雖然帶有浪漫的幢幜,但絕非永不可即的天方夜譚,民族之間必須嘗試,必須學習,才有真正和解的可能。

第三是公平參與。世上有許多紛爭源自不平,不平則鳴,解決之道在於參與,在於吸納。參與是提供公平,表達意見的機會;吸納是在協議互相妥協,互相讓步,以便在協議中使各方都看到自己的利益,都感受到對方的讓步,都放心地從協議得到保障,特別是針對少數民族,絕非只是強調自治,越是自治,越是隔絕,越是隔絕,就越是有區隔了不同民族的「共同想像」。因此除了在民族事務上的自治之外,仍必須在國家層次上提供參與,提供公平競爭,提供少數民族有公平地統治多數民族的機會,即在國家統治層次以人才的標準打破民族的隔閡,才有可能使少數民族與多數民族生活中,真正感覺到沒有歧視,沒有特殊,因此在共同的生活中有一種超民族的標準是一體適用的,只要達到那個標準,民族的差異就不是問題,這才能使他人有歸屬感,有參與感,而且此一參與不是來自於自己是少數民族的因素,這才是真正公平參與。

民族之間的仇恨往往是世紀之仇,千年之恨,人類自詡進入二十一世紀,享有高度文明,結果現代的人既不能與自然和平相處,人類之間也無法和平共存,獨霸世界的美國在遇到「911」事件也同樣是情緒反應,報復為先,而不知自省,豈不是愧對上帝,枉負文明,個人以為世人反而應該以小布希為戒,才能真正挽救人類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