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教授的公民典範

李哲夫
(美國天主教大學教授)


一、序 言

林毅夫是台灣宜蘭人,現在是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主任,經濟學的知名教授。我與他有一兩面之緣,他大概與台灣陳水扁同齡,五十上下。但是走過的路與阿扁截然不同。七○年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而代之;尼克松打開美中關係正常化的門。中華民國正統反共教育下的林毅夫,毅然從台灣最高學府-台大,投筆從戎,進入陸軍官校,要走到中國正統的最前線。畢業後,分派到金門前線當連長。中間還花了兩年時間到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拿到一個碩士學位。大概是因為有了些學問,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和平統一祖國有一定的瞭解,在一九七九年毅然決定再次作出他人生的重要抉擇,從金門前線冒險游水到對岸祖國大陸。回到祖國大陸,不能與台灣家人有直接聯繫,只能給在日本的表兄寫信,說「台灣人也要做中國的主人。」林毅夫當時二十七歲,在台灣留下妻子,心情極端複雜。在政府的照顧下,他選擇到北大完成經濟學的學位。

之後,以優秀的學習成績得到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在世界級大師的指導下,寫了《中國農村改革的農業增長》的博士論文,出版成書。在九○年代被譯成多種語言。成為國際上廣為引用的經濟發展學的重要教材。他還寫《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和經濟改革》,《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等書,都被譯成幾國語言,成為國際上被廣為引用的經濟學參考資料,也因此得到國際上多種經濟學的榮譽獎。美國,澳大利亞等名校請他到各地作系列講座。對這些榮譽和成就,林毅夫很謙虛地說,「水漲船高」,因為國際上對祖國大陸的經濟改革建設很大地注目,所以他的著作也跟著引起注意。可想而知,當前,他成為北京最高領導層的智囊。當年,他吸引幾位海外歸國的同志,建立「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現在已經有二十位左右的研究智庫,還帶有近百位的研究生,與國際上經濟學權威聯繫密切,進行學術交流。你說這是「國家的培養」,還是林毅夫「要做中國的主人」的成果呢?

二、「叛逃」︰「逃而不叛」與「叛而不逃」

林毅夫在祖國大陸的名聲,台灣島內從不報導。直到最近(七月),他父親去世,申請回台奔喪。當時,台灣的政客們,個個以人道主義歡迎他回台盡人事。可是,突然軍方怒斥林毅夫是叛逃的罪犯,一到台灣就要捉起來嚴辦。二十多年來,軍方掩蓋他的存在,先說他失蹤,後死亡。現在居然要嚴辦一個已經死亡的人物。台灣政客毫無立場,也跟著軍方起哄,結果,林毅夫只好在北大設靈堂,遙祭自己的先父。

當林毅夫認識到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已經是叛逆中國國家民族的一個私利集團時,他毅然逃脫這個賊船。這是逃而不叛。反而是李登輝等叛國叛黨而不逃離台灣。趁老居士死亡,霸佔廟宇,改頭換面,把廟宇當作自己利益集團的俱樂部。竟然賊喊捉賊,敢向忠誠與一個中國的林毅夫說他是「叛逃」﹗

三、公民的素質

西方文明,早在希臘柏拉圖時代就要求參與城邦政治的公民要具有三個素質︰

一、有懂得律法,有公正的意識;二、能識字可以讀經典;三、懂算術,能清楚地記帳。今天,我們可能要加上會運用電子計算機,到互聯網玩股票。把這三個基本要素的要求拿去看今天台灣的政治領導,李登輝、陳水扁之流︰他們識字,但是看不看中華民族文化的經典?他們會算術,在選票時,計劃配票來當選。

可是,他們記帳是否清白?還是玩黑金?最嚴重的是他們的正義感在那裡?他們忠誠於什麼信仰?在「中華民國」的憲法下,宣誓當「總統」。而以「總統」的身份做革「中華民國」的命。說是要「正名」。自稱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而無恥地說美國是最可靠的靠山。既然已經「獨立」,還說要「公投」決定台灣的命運和現狀。這種迷亂的精神狀態,歸根到底就是沒有忠誠,不知道利與義的區別,只以利為最終極的價值。

四、中國的文化傳統

在利與義的辯白當中,西方文明似乎比較樂觀。曾經出席一次跨國公司總裁的演講會,一位總裁說,他的公司做生意,如果不是對當地消費者有好處,他們不會創辦此一生意。這是利與義的結合。中國文化傳統比較不那麼樂觀,常常把利與義當作是一種衝突。

舉例說十個世紀前的蘇軾(東坡),他對當時王安石變法指出一定的弊端,而保守派舊黨當權,他又有一定的意見。結果一輩子沒當上中央官,還曾經給流放到海南島。我曾在海南看到他立的石碑。他曾有對時下人物這樣的評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對當今台灣政治圈子很好的寫照。李登輝大半輩子蹲在中國國民黨的屋簷下,竟說出國民黨員都是壞人,這麼說他自己是什麼?民進黨反國民黨出身,今天拿到執政的機器後,與國民黨的做法有何區別?國、親兩黨在李登輝執政之下,又曾經說了些什麼正義之言?真是「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又如《史記》寫的《伯夷列傳》,人家要伯夷當國君,他卻逃到山上與窮人一起餓死。司馬遷這樣述說,「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也就是說,利與義只能取其一。義還是重於利,這是我們傳統的教訓。

五、中國和平統一是伸張世界和平正義的偉大事業

為什麼從頭開始,我把林毅夫教授當作「公民的典範」?他不僅是以正義為他的追求,把利視為並不只是利己,而是利於國家,利於民族的事業,當作自己的「匹夫之責」。他學經濟學當然講利,可是他結合忠誠於國家民族的義而投身其中。

我們每個人,不可能都像林毅夫那樣的英雄作風,投筆從戎,冒險游海過岸。但他是一個榜樣,一個典範。作為一個公民,不管是哪一國,都應有正義的勇氣,在自己的崗位上,支持正義的聲音。中國的完全統一,按和平的方式,是海內外華人華僑的真誠願望,也是兩岸中國人和海外同胞的真實利和義的結合所在。在座的各位,我們對於祖國的和平統一,並不只是忠誠於母國幾近十三億同胞的福祉,我們也是忠誠於世界和平正義的國際新秩序。

從十九世紀以來,西方霸權主義仍為今天國際社會的主要基調。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在二十一世紀會有一定的發言權。這是對每個海內外的中華兒女一個新的機遇,我們繼承「世界大同」的文化傳統,應該有機會在此展開,為世界和平共榮,做出一定的貢獻﹗

在美國華盛頓《和平統一促進會》成立三十週年紀念大會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