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朝鮮半島危局之深遠意義

「兩步論」解決方案與中國統一動力之創造

印鐵林
(華夏政略研究會主席)


自美國在一九八九年發現北朝鮮在其寧邊建設核子基地以來,就有所謂「朝鮮半島危機」,美朝之間為此爭執長達十餘年。美國柯林頓總統時期,與北朝鮮屢次談判,並曾經考慮軍事行動方案,最後經前總統卡特周旋,雙方才完成一個框架性協議(Agreed Framework)。雙方,尤其是美國,未能認真執行協議,北朝鮮於一九九八年八月三十一日試射大浦洞飛彈,其射程相信可達三千八百至六千公里,危機驟然升級。小布什總統當政後,反對南韓總統金大中對北朝鮮和解開放的「陽光政策」,後來更公開把北朝鮮與伊拉克及伊朗稱之謂「邪惡軸心」,其欲以更強硬政策處理「朝鮮半島危機」之意,甚為明顯。北朝鮮回報以再次退出禁核不擴散條約(NPT),並聲稱已在發展核子技術,近日更稱發展核武嚇阻能力。以上就是北朝鮮危機之大略經過。

各國專家,中外評論北朝鮮危機者甚多,一般多著眼於核武飛彈的問題,對於整個以「朝鮮半島的危局」觀點,深層次地探討分析其影響整個東北亞戰局的不多,尤其不見分析朝鮮半島危局的思路與創造兩岸統一動力的關係。本文就全局戰略觀點,提出半島危局兩步論解決方案,與中國統一和中國未來大方向的問題。

一、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危局

中國東北以及其向南延伸的朝鮮半島,近代以來就是整個東北亞戰略重心。列強為了爭奪控制此戰略要地,乘中國內亂太平天國占南京,英法聯軍占北京之時,俄國乘人之危,以璦琿條約與北京條約續約侵佔黑龍江以北及烏蘇里江以東之地,即佔領中國大東北之北部及東部入日本海之濱海地區以逼近今日之小東北,此為一八一六年之事。其後日本興起,野心勃勃伸展勢力於朝鮮半島,與進一步南下的俄國勢力發生爭奪於此,曾經有俄滿日朝劃分勢力範圍之議,其間國勢日弱之中國,在甲午中日之戰(一八九四)之前與後有不少可歌可泣之英雄人物事跡。甲午戰後,朝鮮「獨立」脫離中國保護國之地位,而進入日本之勢力範圍,而後日本更正式吞併之。英國鼓動之日俄戰爭(一九○二)發生於東北,日本戰勝,而後由進一步侵佔東北之九一八事變(一九三一),日本帝國野心大熾,而有更進一步侵華與美日太平洋戰爭。戰後,美俄勢力膨脹,在東亞又交鋒於朝鮮半島三十八度線,被北朝鮮金日成在俄國斯大林之鼓勵下發動了韓戰,剛剛結束內戰的中國大陸也派兵支援幾乎被美國打退到鴨綠江邊的北朝鮮,這就是中美之間戰況激烈的韓戰,結果在韓戰爆發前的三十八度線上下間正式停戰。這個戰略影響深遠的朝鮮半島戰爭,奠定了今天東北亞,以及中國兩岸未統一的局面。今天朝鮮半島在新局面下的危局,隱含著一個歷史新局面的開端。

二、朝鮮半島危局的戰略思考

朝鮮半島危局的相關各國對此的戰略利害與戰略思考又如何呢?這直接影響著各國對危局的看法與政策。本文就北朝鮮、南韓、美國、日本、中國與俄國加以分析,並於戰略分析中可見本文所談危局的全面與深刻性而不只是所謂核危機之理由。根本地說來,今天半島危局來源於以俄美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此乃通常習慣說法,筆者以為以主義劃分兩大勢力之鬥爭,極不科學)的交鋒所遺留,如今兩大勢力相爭之局面已不存在,而且據估計南韓經濟實力超過北朝鮮四十倍以上,南北對峙的老局面,必然會在新的世界戰略格局之下被迫改變,只是時間遲早而已。換言之,一種局面是一種戰略力量平衡之下的產物,當戰略失衡之後,必由新的戰略力量的平衡產生新的局面,只是國際關係複雜的運作使新局面的產生有遲早及不同形式而已。

有關各國於朝鮮半島危局的戰略利害簡短分析於後:

北朝鮮:

北朝鮮是危局的主體國。它經濟落後,民生凋敝,糧食能源均不能自給,饑荒連年,不久前甚至傳出販賣人肉的消息。在政治上,獨裁的父傳子政權,可說舉世無雙。然而軍事上維持百萬大軍,近十餘年來致力發展核技術與核武以及飛彈,直接引起危機的產生。顯而易見,北朝鮮未能在政治程度與發展方向上與時俱進,不能超越,至少配合,後冷戰新戰略格局。因此政權極度孤立,經濟已難以維持。因此其思路是以核武飛彈為要挾,欲達到以停止發展飛彈核武交換改善與美國的關係,走出孤立局面,獲得外援,並發展經濟,穩定政權。這是個政權形式不變的情況下的險棋,其成功唯一的依靠就是以美國為首的其他國家答應其要求;如果有進一步的思考,拒絕它這種「戰爭邊緣政策」(Brinkmanship),或以極苛刻的條件與之談判,則北朝鮮將難以有轉換餘地,因為它並無韓戰時有國際後援的情況而再度挑起第二次韓戰,它採取軍事行動即等於自我毀滅,不但不達維持政權,發展國家之初衷,反而提前崩潰;除非當局瘋狂,絕不至於如此。一九九四年美朝簽署的「框架性協議」,就是美國總統柯林頓在認真部署軍事制裁行動時,受北朝鮮金日成禮遇之特約貴賓美國前總統卡特,及時從北朝鮮給柯林頓打來電話答應美國要求而促成的。

南韓:

南韓自金大中總統的「陽光政策」到新總統盧武鉉與美布什總統、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的就北朝鮮危機的會談公報,均力主和平解決。其道理亦甚明白:萬一有軍事衝突,南韓首當其衝,當然盡力避免。筆者認為更深一層的原因在於:南北實力懸殊,而且南韓早有穩定的政治制度,也合於國際戰略大勢,與北朝鮮之爭成敗已定,其理想應在朝鮮半島國家之統一偉業,不必張牙舞爪刺傷北邊同胞。如果和平緩慢解決危機,也許北朝鮮堅苦之下發展出來的核子與飛彈技術,更是統一後國家的珍貴資產。這一點是基於筆者認為韓國民族是個民族主義極強,有自尊而可敬的民族,故作此常情之推斷。

美國:

美國冷戰結束後已成世界唯一超強,豎起「反恐」大旗後,對核武飛彈等武器更是有必去之而後安之信念。對北朝鮮危機之解決是有決心的,柯林頓如此,布什尤然。布什不提柯林頓之美朝「框架性協議」,卻指北朝鮮為「邪惡軸心」之一員,並明言個人不喜金正日其人等等,欲進一步解決北朝鮮之目標十分明白。至於美國主張多邊談判,其道理則是:用眾人之力壓迫北朝鮮就範,並且減低中國的發言權及影響力,可以用俄國與美國的合作關係以牽制中國;在此情況下,方更突出美國在東北亞的主導地位。

日本:

日本對此危機的利害考慮應該是至為明顯的。北朝鮮發展核武飛彈,受害最大的就是日本。其原因有三:一為基於地緣戰略,北朝鮮近在咫尺,日本所受威脅自然最大。二為日本近代殖民朝鮮,造成民族之仇恨,尤其朝鮮民族自尊自強,很少「漢奸」朝鮮人,日本懼怕其強大。三為日本在東亞野心極大,現已整軍經武不遺餘力,北朝鮮之發展核武飛彈,日本當然必欲去之而後快,因為任何鄰國之發展武力都是它的潛在敵人,何況反日情緒極高的朝鮮民族。

中國:

近年來中國對國際重大問題的立場均不明確,在聯合國安理會有重大分歧性議案時,多投棄權票,表示沒有意見,好像中國已經生活在天上,不食人間煙火,也不問人間事,對國際戰略大事既無理想,也無責任。筆者此前看到一篇英國學者寫的有關中國對戰略問題的低調無主張,寫到:「中國沒有自己的戰略規劃,但最後必然被環境或他國逼出個規劃,但這必然是對自己最不利的規劃」。並引俄國做比較,認為其積極進取,縱橫捭闔之間與中國太不相同了。其字裡行間,竟是七分規勸,三分嘲笑。筆者因此對中國朝鮮半島危局的政策,只能就筆者的見解,指出什麼思考是對中國最有利的,而不是猜測中國對危局的政策。

筆者以為:北朝鮮發展核武與飛彈,是對中國極不利的,其不利的程度大大超過對美國的不利,只略微低於對日本不利的程度。因為北朝鮮對美國以危機討價還價,實質還是討好美國,其實力不足,不能、也不想威脅美國,它真正能威脅的就是中國與日本,此其一也。北朝鮮之存在,在未來甚至當今的東亞及世界大格局下,對中國並無好處,並無主要威脅來自敵國軍隊進入東北而北朝鮮可為屏障的情況,此其二也。對中國重要的是將來整個朝鮮半島的地位與狀況,對日本與俄國戰略關係所具有之意義,此其三也。筆者認為基於此三方面思考,中國應該全力於消除北朝鮮之核武與飛彈,但阻止他國勢力進入北朝鮮,但南韓應為中國最親密之鄰國,應不在此限。

俄國:

俄國是近代史上最積極發展勢力於東北亞的國家,可說與日本相當,一九五○年教唆北朝鮮南進三十八度線而有韓戰,也可作如是觀。筆者於一九九三年夏參加關於東北局勢之學術會議,與會俄國學者積極主張東北亞應有一安全體系,俄國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筆者問他:蘇聯已解體,俄國問題甚多,如此熱衷東北亞安全體系,是否是想籍安全體系維持其無法維持的霸權,除此外,還有何理由?他久思不答,只說俄國仍有強大的核子武器。今天俄國重心遠在歐洲,對朝鮮半島危局之興趣,正如該俄國學者之意見,想藉集體多邊會議,發揮其在東北亞之影響力,乃傳統之國際強權思維,如此而已;除非中國戰略思維過份昏庸,或日本受美國壓力,俄國當無成功之可能。

三、「兩步論」解決方案

「朝鮮半島之危局」包含兩個層次,第一個,直接的層次是北朝鮮的核武飛彈危機,深層次即朝鮮半島未來的局面是如何的問題,亦即有關各國基於其戰略思考認為半島應該如何存在最符合其國家利益的問題;前者可稱為核武飛彈危機的解決,是為第一步,朝鮮半島未來局面的確定,是為第二步;二者深刻相關,以歷史的角度觀之,二者實為一體,有關各國對第二步的構想是本文著重討論之點。

(甲)第一步:核武飛彈危機之解決

解決北朝鮮核武飛彈危機,應該比較容易,因為此危機對各國均不利,而北朝鮮本身亦以解決此危機,換取美國對其政權之認可,並因此國家能走出困境。因此之故,北朝鮮在各國壓力之下,必然見好就收,希望能取得類似與柯林頓簽定之「框架性協議」。如果布什軍事行動計劃堅定,並有充份準備,北朝鮮將極可能降低條件,達成協議。中國當然是個很重要的因素,但因為這危機對中國更為不利,中國將不會全力支援北朝鮮與各國抗衡,與一九五○年韓戰爆發的國際環境是完全不同了。危機之如何解決,條件如何,取決於各國對未來朝鮮半島定位之構想,後文將著重討論。

(乙)第二步:未來朝鮮半島之定位統一或是繼續分裂?

第一步危機的如何解決,條件如何,取決於各國對未來朝鮮半島局面的構想,也就是第一步危機的解決,為未來半島之定位預做準備。各國對半島未來之定位思考,分析如下:

日本:

基於地緣政略因素,日本的立場應該十分明確,它希望未來朝鮮半島是個無核武飛彈,分裂為二個國家,它必會全力主張消除核武飛彈,更全力支持北朝鮮之繼續存在。

南韓:

南韓對未來半島局面之構想當基於三個方面:一為其經濟實力,也可說綜合國力相當北朝鮮四十倍。二為民族統一之自然感情與理想。三為其民主政治制度已上軌道,沒有保持獨裁政權之包袱。由於這三個根本性因素,南韓必定充滿信心地主張朝鮮半島應該屬於統一的大韓民族。

北朝鮮:

北朝鮮的根本性情況是:一為金正日父傳子的專制政權。二為政權為冷戰時代蘇聯支持,韓戰時中國援助併力主作戰方能生存至今,而現已時移勢易,隔絕於國際社會之外,經濟凋敝,生存已不易了。三為統一的民族感情是有的,主要應該是在人民方面,政府方面,應該是保持政權,發展經濟與外交為第一考慮,國家統一問題可留到遙遠之未來。因此北朝鮮必會是最積極於第一步之核武飛彈危機之解決,對第二步朝鮮半島未來局面,則必主張繼續南北分治,然而理論上並不反對統一,表明積極,實際上可能主張聯邦而已。

美國與中國則較為複雜,複雜之原因亦不同,現分述如下:

美國:

美國對半島未來局面之構想,主要是統一或繼續分裂對其戰略利益之輕重比較。繼續分裂,美國可以繼續在南韓駐軍,也不會影響美國在日本駐軍的地位;而美國在勢力範圍或戰略要地駐軍,是直接控制該地區,並可進一步前進的最可靠手段,這是傳統的根深柢固的戰略思想,是不會輕易放棄的。然而半島統一也有其戰略意義,因為統一必然會統一在南韓民主政治及其經濟實力之下,這正是美國氣勢之延伸,也可視為「韓戰」美方的最後的歷史性勝利,對美國的霸權擴張的意義亦是極大的。但是半島統一後,韓國民族主義高漲,美國繼續駐軍困難,並會影響美國在日本之繼續駐軍,是為缺點,二者不可得兼,要看主政者的戰略思想來作決定了。筆者以為:理想主義色彩較濃的霸權主義會傾向於主張半島統一,現實主義較重的霸權主義會傾向於繼續分裂,繼續駐軍;這是最重要的觀察點。當然也可能以今日美國之獨霸與進取之氣勢,達到半島既統一,美國又駐軍的目標,但其內涵之意義與利弊仍然是「不可得兼」之本質,這是不會變的。

中國:

中國對半島未來統一與否的主張比美國更為複雜與不確定,筆者可稱之為「兩種思路,兩個方向」。這「兩種思路,兩個方向」不但直接影響朝鮮半島之未來,也根本性地影響海峽兩岸未來統一之大業。

「兩種思路」就是:一種是基本上韓戰時延續下來的與美國對抗的思路,繼續保護、支援北朝鮮與「西方」--即「資本主義陣營」相周旋的思路,認北朝鮮是中國最可靠的盟友,南韓或其他外國勢力與中國有個北朝鮮相隔,可增加中國的安全等等。這種思路是意識的,甚至是潛意識的存在與中國的戰略思路中。另外一種思路應該是:後冷戰,尤其放眼與未來,世界已經基本上回到傳統的列強相爭,而美國霸權突出的時代,戰略思想需要有更深遠,更歷史性,更文化性地看朝鮮半島的未來;朝鮮半島的統一,應該更會親近與中國而不是日本與美國,才是更大格局的中國屏障。

「兩個方向」是更深層次的東西,甚至全球性的國際格局的觀念,中國在其中的定位,更包括中國自己未來政治制度的改革方向,文化建設方向等等。一個方向是簡單地把美國看成是中國的敵人,卻在商業及文化上極度崇美,跟著美國走,沒有中國獨立的民族精神及文化建設。另外一個方向則是:中國並沒有一定的敵人,重要的是中國要建設自己獨立的良好的政治制度,真正公平正義的民主制度,要建設中國文化以及民族精神與尊嚴,繼承並發揚中國歷史的崇高道統;在國際關係方面,才能以傳統的地緣政治、地緣戰略、經濟關係等冷靜的智慧與淵博的學識思考具體的國際政治與戰略的問題。這兩個方向,看似遙遠,其實已是當今影響中國對朝鮮半島危局思考的最深層的、最根本性的,以及方向性的基礎因素了。

(丙)朝鮮半島未來地位之利害分析

基於前述,對半島未來地位之思考,其變數主要來自中美兩國,尤其是中國的「兩種思路,兩個方向」的根本性「中國往哪裡去」的變數;而美國只是較單純戰略思考的問題;而南韓、北朝鮮、日本的利害明確,立場應該因之而分確,無所謂變數了。故筆者僅就中美變數進一步申論如下:

中美變數中,筆者願強調一個論者甚少提及的關於未來中亞大局(當然也影響世界大局)的概念,即:美國固然為當今世界唯一超強,而實際上真正能把握變數,決定未來大局的是中國對「兩種思路,兩個方向」的如何抉擇,而美國反而是因之而變的被動態勢。這個意義的主要表現與分水嶺,就在於朝鮮半島未來地位問題之解決上。其理何在?

如果中國固守「第一種思路」,即繼續保護北朝鮮為中國之屏障,並必然以美、南韓為敵。日本無論從歷史、地緣戰略及地緣政治,民族心理以及臣服於美國以求拓展的歷史,它可說百分之百的必然美國的「忠實看門狗」,而不可能有其他的變化,因為這是最符合日本的利益與野心的。因此,中國在第一種思路走下去之下,台海兩岸的局面就更不可為,中國就會被困於東亞自堪察加半島、日本、朝鮮半島、台灣、菲律賓,直至馬六甲海峽的馬來西亞半島的重重鎖鏈之中。在此情況下,此「第一種思路」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思想基礎的「第一種方向」--也就是不能改革並建立獨立良好的政治制度與文化尊嚴,心理上反美反西方,而實質上卻全面崇美崇西方--將會進一步惡化,其二者之間的根本性矛盾亦更加嚴重,直至中華民族無法承擔之地步。其間必然有軍備競賽、外交衝突,獨立運動互動猖獗,因此更進一步造成國內政治、經濟與文化建設之困境等等。

如果中國採取「第二種思路」贊成朝鮮半島統一,贊成民主統一繁榮的新韓國(其要統一,這是必然的),並為此做出積極主導的努力,在歷史、文化地緣的條件下,新韓國將必然是中華民族最紮實可靠的盟邦。在半島統一的構想中,筆者認為中國應該主張以下各國應該可以贊成,於中國尤為有利的條件:

(一)統一的半島是無核區,並同時未來日本也是無核區為條件。這是為了阻止未來東亞軍備競賽與和平安定的合理條件。

(二)在國際政治機構如聯合國,統一的韓國應不低於二次大戰犯下沉重戰爭罪孽而尚未悔過賠款的日本之地位。

(三)美國在半島及日本駐軍不妨,但基於無核區的基本要求,絕不可駐核子武器。

以上三個基本條件,不但合情合理,也同時爭取到韓國全體人民的感情,日本人民也能接受,美國也只能最後同意。

這個思路的基礎,必然建立在中國對國內國外的信心上,而信心必然建立在對政治經濟制度的改革與文化及民族精神的獨立上,也就是文前所述的「第二個方向」。這是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換言之,如果中國沒有「第二個方向」的氣魄、決心與藍圖,吸引大陸各族人民及台灣人民走向這個政治、經濟、文化的更上一層樓的建設,並因而超越一些現實的障礙,則中國也不會產生與選擇「第二種思路」去解決朝鮮半島的未來局面,中國海峽兩岸的統一也是難以想像的。兩岸統一的動力在哪裡?其於朝鮮半島統一的關係如何呢?

四、創造中國統一的動力

(甲)什麼是中國統一的動力?

海峽兩岸的統一問題談了幾十年了,統一問題卻沒有尺寸之進。大陸仍然呼籲和平統一,台灣方面台獨分裂主義的力量卻越來越大,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已經由民選而執政,兩岸政府未曾為統一進行過一次談判,而人民之間也不見有較大的推動統一的力量。我們必須要問:什麼是中國統一的動力?

筆者以為:統一的真正動力在於兩岸人民在中國統一、民族尊嚴等層次上有共同的理想與熱情。在這種層次上的交流互動,就會產生出推動中國統一的動力,而人民只探親訪友,投資作生意,是一種不同層次的活動,是無法產生另一層次的理想與動力的。另一層次的理想與動力──為追求中國統一的理想與其動力,必須是在這一層次的活動中產生,這一層次的活動可以包括保衛釣魚台運動、發展民族主義與精神的活動,討論國家前途與方向的活動,鼓勵人民組織(NGO)討論國家大事的活動等等。兩岸人民在這種活動的交流中方會自然孕育出人民之間的感情及推動中國統一的動力。

(乙)朝鮮半島的統一可以刺激兩岸中國人民創造中國統一的動力。

這個論述有三個方面:

(一)如文前所述,中國主動支持朝鮮半島的統一,就顯示出中國已經翻越了分水嶺,走「第二個方向」的道路,也必然地在政治、經濟與文化方面做全面的建設,這就給兩岸中國人民一個從事前面所論從事高層次活動的大環境,因此兩岸人民才能培養共同的理想與感情,推動中國統一的動力才能產生。

(二)筆者願在此反駮一些論者的觀點:認為中國幫助美國壓迫北朝鮮,解決核武飛彈等第一步危機,就可以達到交換美國促成兩岸統一。這種論點真太天真了,試問當今中國有否決心與韓戰時的大環境堅決支持北朝鮮與美國為敵,因此方能反過來壓迫北朝鮮以交換台海問題?中國最可能實質上較消極地「棄權」戰略之權,何來交換?進一步言,即便中國能決心做交換,台海問題是牽制中國的如同圍棋中的更大的「結」,美國會去換中國不能使力很大的小「結」?台海兩岸的問題,對美國而言,只有在中國翻過分水嶺,走「第二個方向」的新的境界下,兩岸人民創造了要求統一的動力,美國方會無可奈何地放手,因為此時,它才會真正無能為力了。

(三)兩岸中國人民既有了在國家民族問題的高層次活動,提高了理想主義精神,則臨近的朝鮮半島的統一運動,就必然會刺激兩岸中國人民的統一運動。這個運動的力量將是巨大的,也就在這個時候,兩岸的統一才達到了「寄希望於人民」,其力量正如孟子說的「沛然莫之能御」,無論遠近的帝國主義、軍國主義,或霸權主義就只能退避三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