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檢驗,不要去中國化

王戎凱


鬧得沸沸揚揚的傳言大陸啤酒含有危害人體健康的甲醛的消費事件,在財政部與衛生署聯合進行了高效率的抽檢後,月前宣佈結果,在抽查的市售十二種品牌共八十九個大陸啤酒檢體中,或多或少都檢驗出微量甲醛,但劑量都很低,符合國家食品標準,也在人體食用安全範圍內,可經由人體自然代謝,飲用無虞且無害健康。

但耐人尋味的是,消費市場上原本置身事外的所有台灣產啤酒及進口的歐、美、日系啤酒,也被檢驗出含有極低的甲醛。

塵埃落定,爭議似乎也可以落幕了,也還給了大陸啤酒的一個「清白」,對於消費者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安心放心的好事。

但是這起啤酒風波的起源,卻是先有謠言滿天飛,目標則是直指大陸啤酒,大陸啤酒的代理商雖然馬上澄清並出示大陸官方的檢驗報告,但政府相關部門卻對此持保留態度。一向視大陸啤酒為「勁敵」的台灣啤酒公司也馬上跳出來,除了極力拍胸脯保證自己生產的啤酒絕對沒有添加甲醛外,並意有所指的也將矛頭指向大陸啤酒,其動機不言而喻。

如今,結果出爐,包括大陸啤酒、台灣啤酒及進口啤酒都不可避免的含有低量甲醛,而業者都宣稱此乃天然釀造發酵過程中自然產生。可謂皆大歡喜。

官方為民眾的健康把關,主動對產品進行抽檢乃是政府的職責,但不應有內外有別的錯誤觀念,還好這次抽檢同時包含本國及進口產品,否則大陸啤酒仍難逃一劫,這種刻意的對大陸產品標籤化,明顯是戴了有色眼鏡看問題,對於排斥中國,去中國化者可謂正中下懷。所以,官方對消費市場的產品應一視同仁,這樣才更具公信力、說服力,更符合民眾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