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頭徹尾失敗的所謂皇民化

洪宜勇


月前,台聯黨相關人士突兀地奔赴東京參拜供奉日本一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加上李登輝長期以來一貫的媚日舉止,難免讓人懷疑台灣人之間究竟是否還殘存些許所謂的皇民遺孽?然而究諸史實,一九三六至一九四五的十年台灣皇民化運動是徹底失敗的。

周婉窈教授曾寫道:「皇民化運動雖然未曾達到改造台灣人為日本人的終極目標,台灣人的『中國性』卻因此多少減低了,尤以青少年為然。」(見《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事實上,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民眾曾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要不是不幸發生一九四七年的二二八事件和後來國共內戰的「白色恐怖」,致使兩岸分裂至今,又哪來今日的台獨與皇奴?

其實,日本人是在一九三六年急於加強侵略中國以及推行南下政策,為了要安撫殖民地的台灣人民,並以台灣作為南侵的後援物資大本營,才急切地實施所謂的皇民化運動。皇民化,包括鼓勵日本人移民台灣、鼓吹講日語的「國語家庭」、設置國民學校、成立「皇民奉公會」、文學的親日化,以及「改姓名」運動。

其中最具象徵意義的改姓名運動,無所不用其極的威迫利誘,自一九四○年二月十一日公佈《改姓名辦法》之後,直到一九四三年底,全台卻只有一萬七千五百二十六戶、十二萬六千二百十一人改了日本姓名;只佔當時總戶數的百分之一點七,總人口的百分之二。﹝一九四四年以後,因為日本戰敗在即,無法有較為精確的統計數字。﹞反觀在日本人的殘酷嚴厲壓迫之下,至一九四○年八月,仇日心烈的朝鮮人民,已經有百分之七十五被迫改了日本姓名。這說明了即使日本人對於台灣人較不嚴苛,但是從改姓名人數的稀少,多少可以窺見當時台灣人心之向背。

有名的台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籐新平(一八九八~一九○六),曾經蔑視地說「台灣人的弱點是怕死、愛錢、愛面子。」因此他以為只要抓住這幾點,台灣人民必然臣服。可日據五十年,台灣人民因為抗日就犧牲了六十萬人的寶貴性命,頭顱擲處血斑斑;日本人忘了還有台灣民族魂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