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訪歐評析

湯紹成
(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


今年二月7日至19日,國民黨主席、台北市長馬英九,以市府招商的名義,率領市府團隊以及工商界代表訪問義大利、瑞士、英國、愛爾蘭以及比利時等歐洲國家,受到海內外高度的關注。

綜觀馬英九此次的訪問,除了經貿的成果之外,馬主席也將帶有馬英九特色的國民黨兩岸政策的立場,以及對於當前相關重要問題的看法,再度清楚明白地予以表達與說明。首先,在訪問的過程中,馬英九提出3C2P的新典範,也就是要經由對抗(confrontation)、和解(conciliation)以及合作(cooperation),來達到和平(peace)與繁榮(prosperity)的目的。這種說法,適合時宜,對於兩岸政策實有相當的助益。同時,這也正如他本人所言,此乃可被視為跳脫統獨對立的第三條道路,創意甚佳。質言之,此乃就是一種由低政治(lowpolitics)與低經濟政策,經由漸進的方式,達到高政治(highpolitics)與高經濟的一種極為穩當理性的政策,絕對符合當前兩岸的情勢與潮流。同時,這也與功能學派的理論不謀而合。因為該理論認為兩個政治實體之間只要相互交往愈頻繁,雙方使用武力解決爭端的可能性就愈降低,和平則可以預期。可是,問題是美國的態度如何?則還有待觀察。表面上,這種說法無可厚非,但是骨子裡,不和與不統才是美國的終極目標,因為美國擔心一和就可能趨統,這當然是美國所不樂見。

在自由亞洲電台的訪問中,馬英九再度對於人權問題表達其一貫支持的立場。他一方面對於台灣過去歷史上侵害人權的事例表達歉意,同時也對於中共在此方面寄以期許,這也充分顯露了馬英九不卑不亢、有為有守以及從容中道的本質。馬英九也再度重申,六四不平反,統一不能談。當然,這對於北京而言極為刺耳,可是,不要忘記,這種說法卻可以獲得台灣民眾高度的認同,否則台灣人如何放心,在極端狀況下,六四是否會重演?尤其,當台灣藍綠兩大板塊大致底定之時,關鍵的極少數中間選民,則是決勝的關鍵,而這種論點自然也可以獲得他們的支持。可是,馬英九提及不排除大陸人士也可以加入國民黨,則實在有待商榷。這除非要有相當高的門檻來配合,比如大陸配偶或是在台居留一定的時間等等,否則,現在的國民黨黨員即將在短時間內變為少數,實在難以想像。

此外,最受人矚目的,則是馬英九在倫敦政經學院的演講,以及接受英國BBC電台的訪問內容。綜觀通篇演講,其前半的歷史交會與三民主義,不但拉近了國民黨與英國的距離,同時更清楚的將國民黨在1949年前後對大陸以及台灣的貢獻予以表達,自然有助於外人對於國民黨的瞭解。該演講的下半部份,則都是圍繞在當前的兩岸關係上,其子題就定為跨越對立,其實立場就已經十分清楚。他一方面以違反全球化為由而反獨,再加上反對兩岸軍備競賽,自然是泛藍的心聲。還有,他詳述了當前兩岸人員與經貿交往的程度,因而和平與協商自不可免。所以,以九二共識為基礎,重啟談判,才是正道,誠哉斯言。

而馬英九也以委婉的方式表達了他對於中共外交打壓台灣的不滿,以及再度強調國民黨基於一中憲法保持現狀的決心,再加上待大陸條件成熟後,終極統一的論點。這讓人回想起德國統一前的情況。在1989年末,當時的東德共黨政權崩潰時,西德總理柯爾曾提出了統一的十點計畫,其重點也是要待東德的各項發展與西德接近時,再以協商與訂定條約的方式來完成統一。可是,事與願違,基於當時國內外形勢的快速發展,東德地區再度政黨輪替,加速了統一的進程。這種情勢,讓當時許多觀察家都跌破眼鏡。在兩岸方面,雙方之間的消長態勢已經明朗,雖然台灣可能還擁有制度的優勢,但德國統一的事例清楚說明,形勢比人強,若台灣不及早行動,屆時則很可能後悔莫及。馬英九上述的說法在選舉策略上有其意義,可是在實際政策上則還有待商榷。他還強調,在此過程中,台灣政治實體的地位以及兩岸對等的情勢都必須被尊重,這也應該是台灣最好的選擇。易言之,這就是藉兩岸關係上部份的自我制約,來獲得和平與繁榮,如此以小本而求大利的作法,當然值得支持。最後他再以「以大事小以仁,以小事大以智」來相互勉勵,期盼共創雙贏,也極為得體。

可是,在的電視訪談中,面對主持人的咄咄逼人,馬英九則表現得有些招架困難。當然,這可能是該項節目的特色,可是主持人完全站在對立面來質問,確實有些突兀。若是馬英九能夠以其道還制其人,而不必一直隨著主持人的論點來思維,則可能效果會更佳。比如被問到大陸有飛彈對準台灣,而馬則回以也有瞄準其它地方,則有些不妥,到底台灣與其它地方不同啊!當被問及為何反軍購時,若能以釜底抽薪的方式,來說明軍購不是重點,若能兩岸和平相處,相互積極裁軍才是正道,歐洲在後冷戰時期不也是如此?在這方面似乎稍嫌欠缺,因為他還是一再為是否軍購金額過高以及解那些軍備合理而辯護。另外,對於反分裂法對的反對態度,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應該強調,該法的意義乃台灣不獨,則中共不武,國民黨若能做到,中共則無出手之理,這就有利於保持現狀,應該更有說服力。尤其,對於反對扁的廢統論,則並未說明清楚,而只說是扁背信。其實,弊案連連,選舉潰敗,信心崩盤才是主因,因而下達軍令,目的則是為了泛綠重新整隊,救亡圖存,而背信則只是問題的表面而已。還有對岸雖有飛彈瞄準台灣,但是還有必要與大陸來往,是正確的說法。這也正如前德國外長費雪所云,二戰前的權力平衡策略導致戰爭,而戰後的歐洲整合卻創造和平,當前的歐盟就是最佳實例,而這也是國民黨主張加強交流與創造和平的最佳參考。

在結束訪問後,馬英九積極推銷愛爾蘭以及歐盟的經驗,亦值得稱道。愛爾蘭在放棄其對於北愛爾蘭的主權爭議,致力發展經濟,而歐盟則不執著文化差異而結盟,尋求共同利益,都是我們可以參考的地方。其實,以愛爾蘭的實例可以得知,在經過英國八百年的統治之後,愛爾蘭才在1948年獨立,可是,因為堅持北愛爾蘭的主權與英國長期緊張。直至1973年加入歐盟之後,積極發展,繼之於1998年放棄北愛的主權,因而取得區域的和平,使得如今愛爾蘭科技發達,經濟成長高,成為普遍經濟低迷的歐盟國家中一顆閃亮的新星。愛爾蘭成功的實例,當然可以對於台灣有所啟發,比如創造和平的環境以及成功的政策規劃等等,都極為重要。同時,這是否也影射北京方面也要有所反思,而應對台灣更加友善呢?而歐盟的整合經驗當然也值得參考,其中求同存異、共謀發展,同時,先由經濟整合再進入政治合作等等方式,都是極為寶貴的經驗。可是,重點已如上述,是創造和平,則稍嫌未予以強調。但是,歐盟的經驗是否也意味著若雙方各退一步,海闊天空,何必堅持己見?這種意見的表達,自然對於兩岸建立互信良有助益,盼能繼續發揮效果。

總之,馬英九此次的訪歐過程,充分表達了立場也明白說明了政策,這對於海內外各界人士進一步認識國民黨以及其新任主席,都極有幫助,而馬主席的侃侃而談,語重心長,充分表現出其任重道遠並以天下為己任的心境,自然值得支持。同時,他也是當前泛藍的唯一共主,我們沒有不支持他的選擇!若其理念能夠實現,那對於台灣而言將是一大福音,因而兩岸和平與東亞安全,指日可待。當然,也有一些泛藍人士對於其台獨也是選項等說法提出批評,這些不滿自然也有助於馬英九要更加細膩與平衡。其實,藍綠陣營都有一些對於其領導人不滿的情緒,目前尤以綠營為甚,但是這端賴雙方誰能沉得住氣,若這種情緒不影響投票則無可厚非,而這些批評反而還有助於拉攏中間選票,否則必定親痛仇快,因小失大,得不償失,何苦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