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春展望台海局勢

高雄柏
(軍事評論家)


施琅復台簡述

鄭成功病歿之後,其子鄭經繼位。此後清廷與鄭氏集團曾經幾次議和,但是鄭氏集團始終堅持不願與中國大陸地區共同處於一個中央政府統治之下。雖然當時沒有使用「主權」一詞〔註1〕,但是實質歧見涉及主權問題。施琅在1664年即已上疏力陳必須統一台灣,但是清廷基本上還沒恢復大陸地區在明末清初戰亂時代遭到的國力創傷,而且被「三藩之亂」牽制,迫於形勢不能在跨海統一台灣這件事使用大量國力。在台灣的鄭氏集團當然瞭解「三藩之亂」足以牽制清廷對台灣用兵,此所以他們派兵和鄭氏原先「反清復明」意識形態的敵人──協助滿清消滅明朝的三藩──合作。到了1681年,大陸地區的民生經濟已經良好復甦,而且「三藩之亂」對於清廷的牽制也不復存在,因此鄭氏集團陷於驚恐之中。東寧小朝廷甚至有人提議和日本、菲律賓方面的外力合作對抗清廷。不論為什麼沒有進行那樣的合作,就實際行動而言,鄭氏集團主要是自力對抗清廷,沒有外力大規模介入當時的台海兩岸和戰問題。另一方面,在清廷平定「三藩之亂」的同一年,鄭經去世,其子鄭克塽繼位,但是集團內部發生權力爭奪。台海兩岸的各自內部政治安定度、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對比等大形勢有利於清廷進行統一。經過充份的準備,尤其是研究氣象歷史資料和觀測氣像現況,施琅率領艦隊在1683年7月8日從福建銅山(今東山)海域出發前往澎湖群島。清軍在9日抵達望安島。清、鄭雙方艦隊在10日到13日發生不具決定性的初階段戰鬥。7月16日,清軍和鄭軍進行主力交戰,鄭軍大敗。雖然鄭氏集團已經無力再戰,但是仍然提出帶有劃地自治意味的和談條件。最終因為實在沒有談判籌碼,鄭氏集團只好接受全面的統一。

外力因素與辯證的戰爭哲理

施琅復台之戰雖然其主要戰鬥行動只構成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的單一會戰,但是從哲學觀點來看,仍然再一次驗證了與戰爭有關的某些根本事理。第一,嚴重而且不可調和的政治意志對立乃是發生軍事衝突的主要原因之一,那種對立的根源時常是利益衝突。第二,對立雙方之一在軍事方面絕望之後才有可能實現議和。歷史上大部份的經驗是,必須某一方獲得一次或多次重大的軍事勝利,才會導致對方在軍事方面絕望。當然也有某些情況是不需交戰勝負之數已經極為明顯,或者某一方已喪失作戰的意志,以至於未經戰鬥就可以獲得和平解決。

目前的兩岸形勢和清初兩岸分裂的形勢之間主要的不同之處是: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外力因素──美國和日本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希望兩岸繼續甚至永久分裂,台獨是永久分裂的形式之一。美國是那些企圖保持台灣和中國大陸繼續或永久分裂的勢力在政治、軍事和心理三大範疇的最終靠山。台海地區甚至東亞地區的和平或者非和平,基本上取決於中國大陸和美國各自的綜合實力之間的辯證關係。歷史經驗顯示:如果爭執雙方都認為當下開戰對自己有利,那就非常可能發生軍事衝突;如果只有一方認為當下開戰對自己有利,而且採取行動迫使另一方別無選擇,那也非常可能會發生軍事衝突;如果雙方都認為當下開戰對於自己未必有利,那就比較有可能維持和平;如果雙方都認為未來開戰對自己有利,那也很可能會維持和平;如果一方認為未來開戰對自己有利,而且另一方認為未來開戰至少不像當下那麼不利,那麼也很可能會維持和平。

在美國小布希總統初次上任不久,他的行政部門顯然認為美國居於有利地位可以加緊升高東亞地區的政治和軍事緊張。911事件迫使小布希必須把部份注意力移轉到西亞和中東。美國藉著進攻阿富汗之機,將美國勢力伸入陸封的中亞,這是美國這個海權第一強國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事。小布希行政部門本來認為可以在伊拉克迅速建立穩定的親美政權,然後再把主要注意力移回東亞。其實,在入侵伊拉克之前,美國已經開始增強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力量而且加強美日軍事同盟。美國目前雖然尚未脫離伊拉克困境,但是已有60%的核攻擊潛艦部署在太平洋(其中3艘在關島)、關島在越戰之後首次長期駐留B-52戰略轟炸機、B-2戰略轟炸機也將增加停留在關島的時間、而且關島存放的彈藥已大量增加。

美國在中東困陷,更急著在亞洲生事

美國毫無所謂「大規模毀傷武器」的證據卻任意入侵伊拉克,因此一方面造成美國國際號召力下降,另一方面造成更多穆斯林敵視美國以及那些扈從美國入侵伊拉克的國家。於是美國與入侵伊拉克的盟友的處境更加困難與危險。例如西班牙調查馬德里爆炸案,發現涉案者和奧薩瑪的基地組織毫無關係,反而都是西班牙本土的穆斯林。在拉丁美洲,不同程度反美的政治人物贏得國家領導人大選的數量正在增加。在埃及,反美的穆斯林史無前例地擴大在埃及國會的影響力。在黎巴嫩,激烈反美的哈瑪斯獲得國會選舉大勝。黎巴嫩的例子尤其可以說明美國政策的偽善性與內在矛盾。美國宣稱哈瑪斯是「恐怖組織」所以拒絕和它對話。問題是美國一向把美國對外推銷的「民主」吹捧成普世價值之一,所以一個獲得多數民意支持的組織應該被定性作「民主」,否則無異於承認美國所稱的「恐怖主義」的價值高於「民主」。如果在「民主」制度之內獲得多數支持的個人或者政治組織仍須通過其他的檢驗才算是「民主」,那麼,自稱「最民主」的美國在許多穆斯林眼中恐怕也絕非真正的民主。這是美國對外政策和國家戰略的致命缺陷:美國越是用自吹自擂的「民主」來合理化美國有權任意動武,美國就會有越多的敵人。不過,這個缺陷需要頗長的時間發酵才會摧毀美國的霸權之夢。因此美國好戰派必須盡快將世界納入美國安排的秩序之中,以免前述缺陷有時間產生對於美國不利的影響。美國正如歷史上衰落的強權一般,當它的政策錯誤造成國力負擔日增之時,美國的當政者不願意承認自己犯錯並且糾正政策以進行減輕負擔。他們反而企圖利用美國長期強盛累積的軍事力量優勢以製造更多的軍事緊張或者軍事衝突,藉以破壞或者阻礙其他國家的進步與發展,希望這樣可以緩解或者扭轉美國的相對衰落。最近出台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以及美國官方的發言,毫不掩飾美國打算繼續隨意發動軍事衝突,其中包括美國正在準備和中國大陸進行軍事衝突。

「保險」戰略就是侵略戰略

美國目前針對中國大陸採取所謂的「保險」(hedge)戰略。此一戰略的實質就是在「和平」時期(也就是當時的現狀不利於或者不見得比未來更有利於美國進行軍事衝突之時)藉著美國的軍力優勢支持美國的棋子對中國大陸採取「切香腸」手法,以求造成中國大陸逐漸陷入嚴重不利的處境,以便美國未來更容易壓迫中國大陸做出重大讓步。每次「切香腸」似乎都不危及中國大陸的根本利益,或者不值得為了被切掉的利益而冒著和美國發生重大軍事衝突的風險。但是多次「切香腸」累積的效應卻有可能讓美國和它的棋子們在未來可以用很低的代價獲得勝利。自李登輝以降的台獨勢力多次試探底線、美國支持日本爭奪釣魚台主權和南海的資源等都是「切香腸」。如果美國認為條件有利於美國和它的棋子,美國將會設法造成中國大陸先動手進行軍事作戰行動的「事實」(或許是真的也或許是像伊拉克的大規模毀傷武器一樣虛構的)。前面所說的「設法」,主要就是美國指使它的棋子採取行動刺激中國大陸。此外,前述「條件有利於美國和它的棋子」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僅由美國的棋子採取戰鬥行動即可嚴重破壞或者中斷中國大陸的現代化進程;二、美國可以安全地動用美國武力主導、協助、或支持它的棋子嚴重破壞或者中斷中國大陸的現代化進程。

因為美國在世界推銷的假民主已經瀕臨騙局全面崩潰的地步〔註2〕,所以關於保持台海兩岸分裂方面,美國正在安排另一個「保險」:確保在台灣存在一個大力宣揚並服從「本土意識」的政權,而且此一政權必須不時做出一些可以在日後被解釋成具有「獨立」意義的事情。一旦以「民主」論證台獨的必要性、正當性或者合理性的操作手法跟隨美國的假民主一起破產(當然民進黨當權以來的窳劣施政和貪腐濫權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美國就需要台灣地區政權利用「已經獨立」的自說自話來維持台灣地區民眾對抗中國大陸的情緒。如果未來的局勢非常不利於美國,以至於美國無法阻止兩岸統一,美國或許還會寄希望於那些懷著偏激「本土意識」的人在統一之後的中國內部製造麻煩,例如像疆獨那樣進行恐怖活動。

美國非理性行為造成台海局勢更加危險

總的來說,美國目前的最高決策圈的戰略洞察力非常低,所以他們無法在具體情報稀少的環境中制訂有效的中東政策以解決他們自己製造的日愈擴大和惡化的亂局。但是中國大陸的國防預算、軍力增長等具體事項的情報卻是相對比較多的,於是美國最高決策圈那種偽理性的機械式的「科學分析和決策」只能在這方面大作文章。但是真正對於美國威脅最大的卻是美國缺乏具體情報的那些反美穆斯林,他們不需要對任何人民負責,而且願意採取一切極端手段攻擊美國。偏偏美國拿不出具有實質可行內容的戰略來解決那個問題。這種披上理性決策外衣的政策路線其實嚴重缺乏理性。這不只是一個象牙塔裡的議題,畢竟,美國政府必須負責維護美國人民免於反美穆斯林的威脅。美國曾經倚仗武力優勢而任意行動:美國侵略夏威夷、美國煽動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美國媒體炮製哈瓦那事件而發動美西戰爭、美國在菲律賓鎮壓反美的游擊隊期間殺害25萬~100萬平民〔註3〕、美國在拉美發動許多政變推翻民選政府而且支持許多親美的貪暴政權……。今天,菲律賓政府軍、哥倫比亞政府軍都在與美國合作鎮壓各自國內鄉村貧苦的人民,隨時可能激起內戰;拉美地區的反美情緒越來越高;奧薩瑪的基地組織仍然存在,同時在伊斯蘭世界出現跨國的奧薩瑪主義。美國倚仗軍力優勢而企圖繼續任意行動,只是製造世界更加動亂,台海局勢也會更加危險。

〔註1〕在1618到1648的歐洲「三十年戰爭」之後簽訂統稱《威斯特發裡亞條約》的數個條約之後,近現代的西方強國使用的「主權」觀念才逐漸確立。
〔註2〕美國面對難以克服的國家安全問題之時,美國進行虐囚、轟炸平民、非法監聽、非法拘捕、長期拘禁但不審判等等曾經被美國用來攻訐其他國家的行為。
〔註3〕100萬是馬克吐溫的估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