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業部長古提瑞茲表示,除非中國政府進一步開放市場,並減少干預人民幣匯率以降低美中貿易摩擦;否則恐怕美國國會將採取貿易保護行動。美國宣佈對大陸的紡織品實施進口配額,中國威脅出售持有的部分美國公債還以顏色,一場一觸即發的中美經貿大戰呈現山雨欲來的架勢,摩擦會升級為貿易戰嗎?筆者以為這次貿易摩擦,表面上是為了貿易逆差,深究其中,美國的算盤是項莊舞劍,意在「人民幣匯率」;大陸則使出了「圍魏救趙」之計,以手中的美國公債做籌碼,期待裡外通吃。
根據中國商務部最新統計,二○○五年美國經常帳赤字達八千零四十九億美元,較上年六千六百八十一億美元,大增百分之二十點四。其中光是中國部分就貢獻了兩千億美金;美國國內製造業要求平衡貿易的聲浪不斷,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即將訪華府,美中貿易摩擦如何解決,布希政府的壓力相形擴大。
美中經濟「共生」(symbiotic)的故事已經講得夠多了。在過去五年中,這個故事看來皆大歡喜:美國的消費者驅動著全球需求,中國的生產者則越來越驅動著全球供給。中國在為美國經常帳赤字的融資中扮演著超出自身經濟規模的角色,這只會讓這個故事繼續走下去。筆者的建議是:中國必須盡早分散市場,擴大進口,別沉溺於高額順差神話。如同夜色中兩艘擦身而過的航船,中美的目的地可謂大相逕庭。
問題的核心是中美儲蓄與消費的不平衡:美國二○○五年消費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達到了創紀錄的百分之七十一,總國民儲蓄率只有百分之十三點五;而中國即便上調了GDP規模之後,消費率仍跌破百分之五十,總儲蓄率則超過了去年百分之四十五的水平——是的,中國該多花錢少存錢,美國則相反;這總是說來容易做起來難,但這的確應成為兩大經濟體越來越緊迫的議事日程。中國的投資和出口增長難以在原來的速度上持續,就像美國國內儲蓄短缺將越來越難以吸引外國資本流入一樣。
除非從下兩個方面著手,否則美國的赤字問題難以解決:降低公共部門不願儲蓄的傾向,以及開徵某種形式的消費稅。就後者而言,筆者認為美國全國性的銷售稅,並對中低收入家庭作出相應稅賦減讓。只有這樣,美國財政當局才能扭轉今天消費和明天消費的相對價格,從而增加國內儲蓄。遺憾的是,目前還很少有樂觀的證據證明美國將擁抱這一項儲蓄傾斜的政策:美國預算赤字在可見未來會越來越高。
在另一個方面,中國若要擺脫其增長對儲蓄和投資的過度依賴,並向國內私人消費傾斜,則將是現代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在我看來,中國需要兩方面的鼓勵消費政策:其一,建立一個安全網(養老金、社會保障、工人培訓以及失業保險),以免對國有企業改革產生的工作與收入不穩定;其二,需要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以提高其龐大人口的購買力。
在平衡儲蓄與消費方面,中國已經走在美國的前面。安全網(尤其是社會保障)的試點已經建立,而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協定,未來三~五年國內服務業的開放將加速。我的經驗告訴自己,絕不要低估中國領導人推進主要經濟已成的決心。僅就這一原因,中國促進消費的努力就不能被忽視。相反,美國參議院初剛通過達七百億美元的減稅計劃,這只會讓其財政赤字問題更棘手。
積極的政策長期以來就是中國在改革道路上取得非凡成就的核心原因。中國正力求以二十八年前推進改革與增長一樣的熱忱來解決其儲蓄過剩和消費不足的問題。儘管在一個長期缺乏消費文化的國度中,這一努力難以輕易成功,但和華盛頓對提高儲蓄的漫不經心相比,中國的努力更顯突出。
其實中美經貿關係的發展,從來就沒有離開相關利益這個主題。而我們期待的,是建立在相關利益基礎上的穩定機制。具體而言,如第三輪戰略對話談什麼,伊朗核問題何去何從,六方會談如何進行,中美貿易爭端如何平息等。這些敏感議題的存在意味著中美關係並非一蹴而就。承認利益相關,重視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全方位崛起以及發揮的積極作用,只是穩定機制的初級階段。而積極的對話和健康的心態,是穩定機制形成的保證。
雖然在美方重大壓力之下,中共總理溫家寶說,人民幣已經有自主向上或是向下浮動的空間和能力,不會再發生出其不意的事情了。外界一般認為,溫家寶的說法表示人民幣短期之內不會再升值了。過去行政性、一次性一步到位的使人民幣升值的或是貶值的事情將不容易出現。
目前的大陸當局在看過亞洲金融風暴前例之後,也後事之師的學會教訓,除了循上回鋼品貿易摩擦用WTO訴訟模式處理外,取消第二次赴美採購團;又威脅要將手中美國公債倒回市場,反正你動我匯率,我動你利率;在這場高來高去的貿易戰中,台商很不幸的是處在食物鏈的底層;除了期待不會殃及池魚之外,也只有盡力分散市場,規避風險一途。
展望二○○六年的中美台經貿關係,雖然終統廢統等耳語不斷,但如果沒有其他特別的突發性事件,這會是中美關係的一個暖春。中美經貿關係在良性軌道上的進一步深入發展,勢必成為一個可以預料的趨勢。二○○六年中,中美的合作領域將會更加廣泛,因此沒有理由對這一年的中美關係感到悲觀,中美貿易戰應該是不會發生。◆
社論
中國與國際關係
陳水扁「終統」
兩岸關係與台灣事情
馬英九現象
還原 2 2 8
回應龍應台
台灣史與皇民化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