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路外交」或「民粹公投」?

黃光國
(民主行動聯盟總召集人)


為了配合陳水扁的「烽火外交」,民進黨政府全力推動「以台灣名義進入聯合國」。馬英九不僅不敢正面迎戰,拆穿其「撞牆外交」的伎倆,反倒以「不能違抗主流民意」為由,提出國民黨版的「返聯公投」案,惹來深藍陣營的交相指責:有人笑他「東施效顰」,有人批他「拿香跟拜」,認為他只會炒「邪門歪道的政治短線」,和民進黨一樣是在搞「民粹公投」。

儘管馬英九早就放言:他不會被「深藍」所綁架;「深藍」對他的批評確實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擊中了馬氏的痛腳。然則,國民黨版的「返聯公投」是否真的一無是處?

如眾所知,民進黨版的「入聯公投」,其實包含了真假兩個議題:「以台灣名義進行公投」為真,「入聯合國」為假。任何稍有常識的人都十分明了:在目前的情況下,不論台灣用什麼名義,其實都進不了聯合國。根據聯合國憲章,唯有「愛好和平的國家」,方能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國。「台灣」並不是「國家」的名稱,豈有入聯的可能?可是,「相莊舞劍,意在沛公」,民進黨版的「入聯公投」案一旦通過,等於是台灣人民已經藉由公投表達「以台灣為國名」的意願。換言之,這根本是在進行一項變相的「統獨公投」,這才是民進黨真正的用意所在!

陸委會或《中國時報》最近公佈的民調結果都顯示:贊成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的人,已經超過百分之五十。「民氣可用」,阿扁推動「入聯公投」是「吃了秤鉈鐵了心」,非幹到底不可。在這種態勢下,如果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案可供選擇,民進黨版的「入聯公投」案便很可能矇混過關。屆時誰敢保證中共會或不會啟動《反分裂國家法》?

果不其然,公投審議委員會駁回「入聯公投」案之後,行政院訴願委員會立刻不顧一切,下令讓它敗部復活。美國人雖然一再直截了當的表示:他們「反對」這項公投,阿扁卻愛理不理,完全不把他當一回事。「烽火外交」的精義,就是要把對方搞得暴跳如雷,可是你又拿我莫可奈何。就這一點而言,陳水扁確實是把他的「痞子作風」,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這種狀況下,回頭看國民黨版的「返聯公投」,便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國民黨提出的公投案:「你是否贊成以中華民國、或台灣、或其他有助於成功並兼顧尊嚴的名稱,申請重返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其內容包山包海,甚至連民進黨版的公投案都包含在內。在兩案並陳的情況下,大概只有台獨基本教義派會反對國民黨版的公投案。結果這次公投將成為政黨支持度調查,民進黨版「入聯案」不大可能囊括大部分選票。最後很可能兩案都過不了關,甚至國民黨版的「返聯案」也有勝出的可能。

可是,萬一國民黨版的「返聯案」勝出,在2008年的總統大選中又是藍軍獲勝,國民黨高層馬上要面臨如何兌現其政治承諾的難題。在公審會開會之前,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放話:國民黨推動返聯公投,最重要的是要「進得去」。馬英九也強調:重返國際社會,一定要找「可行、代價比較低的方法」。問題是:對中共而言,以中華民國名義「返聯」,是「兩國論」;以台灣的名義「入聯」,是搞「台獨」,結果並無二致。這兩個方案都不可能為中共所接受,也不可能成為「入聯」的「可行」途徑。

在這種情況下,整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到底什麼是「有助於成功並兼顧尊嚴的名稱」?由於這個概念模糊不清,中共或許有所顧忌,而不至於立即啟動《反分裂國家法》,但國民黨仍有義務要說清楚自己的主張。如果連這些基本主張都說不清楚,選民如何相信:這是一個能讓我們「進得去」聯合國的「可行」方法?這跟民進黨的「民粹公投」又有什麼區別?

今年九月十五日,民進黨將在高雄舉辦百萬人支持「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大遊行;國民黨也準備在台北發動支持「活路外交」的群眾運動,以為對抗。如果連自己的「活路」是什麼都說不清楚,如何激發群眾參與的熱情?

我在二○○五年底出版《一中兩憲:兩岸和平的起點》,書中明確指出:兩岸僵局的最佳解決方案,是根據「一中兩憲」的原則,展開和平談判,建構兩岸間穩定的關係。所謂「一中兩憲」是指:海峽兩岸各自存有一個根據不同憲法所建構的政治實體,這兩個政治實體都是建立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之上。只要雙方都承認這個政治現實,兩岸便可以對等政治實體的立場,展開談判,一方面建構兩岸間穩定的和平關係,一方面解決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問題。

更清楚地說,今天國民黨不管是想「返回聯合國」,或是建構蕭萬長所主張的「兩岸共同市場」,甚或加入亞太經貿聯盟,都必須先跟對岸談判。跟對方談判的前提是清楚界定彼此間的關係。國民黨即使贏回了政權,不先把兩岸關係界定清楚,就想以「中華民國」或「台灣」的名義加入國際組織,在我看來,是根本「連門都沒有」。

今年年初,我宣佈要參加國民黨內總統候選人初選,便是想藉由初選辯論的機會,把這些問題說清楚。遺憾的是:國民黨中央竟以我入黨未滿四個月為理由,拒絕讓我參加黨內初選。後來「民主行動聯盟」在台大應用力學館舉辦了一系列的「挑戰天王」講座,並在四月四日晚上,邀請馬英九前來參加座談,討論「全球化中台灣的自我定位」。在座談會中,我很清楚地闡述我的論點,馬英九也表示他完全瞭解我的立場,希望將來能夠「兄弟登山,各自努力」。

我很瞭解:馬英九其實已經下定決心,要走「本土化」的「中間路線」,對於任何涉及「一中」問題的爭議,他都要小心翼翼地「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然而,「圖窮則匕見」,事態發展至今,要求他澄清立場的壓力,不是來自敵對的綠營,而是來自「深藍」以及屬於「中間選民」的知識份子。他們想要知道的是:「馬英九與陳水扁有何不同?國民黨與民進黨有何不同?」

馬英九有一種「孤芳自賞」的性格。他在台灣政壇上一向是「千山我獨行,絕不沾鍋」,缺少「有容乃大」的氣度,也不懂「奇正相生」的兵法。今天他想問鼎總統大位,既無法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又不願意「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他如何讓選民相信:他有能力帶領大家,走出台灣的「活路」?

*本文於《台灣公論報》同步刊登,稿費捐贈《海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