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戰略對話

中國永不稱霸與統一台灣

戚嘉林
(國關係學博士)


台灣分離運動特點

台灣的分離運動有兩重大特點。首先,一般的分離運動,例如加拿大的魁北克(Quebec)分離運動、西班牙的巴斯克(Basque)分離運動、巴基斯坦的喀什米爾(Kashmir)分離運動、斯里蘭卡的坦米爾(Tamil)分離運動及土耳其的庫德(Kurdish)分離運動等,都是追求獨立一方的人民及其屬地與現存中央政府相鄰接。然而台灣島在地理上則是與其原中央政府之間,被台灣海峽隔離。其次,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分離是起因於中國的內戰,即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兩黨政府的內戰,國民黨政府遷往台灣。接著,由於美國的軍事介入與保護台灣,從而形成長期實質(de facto)的兩岸分離,其意義是使得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有一完全獨立的行政權,且中華民國的歷史及其管轄權也被分割成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Mainland China),及中華民國在台灣(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台灣分離運動的嚴峻性

二十世紀末,世界許多地方都有分離運動的存在。然而,只有台灣分離運動的形勢最為嚴峻。1996年台灣海峽危機,竟然引發中國與美國間的軍事對抗。當時,美國動員兩個航母戰鬥群,中國則出動核潛艇。

台灣分離運動之所以是世界上現有分離運動中最重要者之一,主要是目前的國際關係及其地理位置使然。例如,加拿大的魁北克分離運動,就美、加的友好關係與綜合國力對比而言,美國無須藉魁北克分離運動遏制加拿大,而且即使是魁北克獨立建國成功,就魁北克國的人種、地理位置與國家規模來說,美國只是多了一個如同加拿大般以美國馬首是瞻的友好小鄰國。同樣地,即使巴斯克獨立建國成功,對美國而言,只是歐洲多了一個袖珍小國。

但是,對美、中關係而言,中國是二十一世紀初亞洲正在崛起的次強權,美國則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強權。美國為了維持其全球霸權,極力遏阻中國的崛起。美國五角大廈早在其所擬的「1994-1999財政年度國防計劃指導(The Defense Planning Guidance for the Fiscal Year 1994-1999)」草案中,就明白指出,美國國防的戰略目標,就是防止任何未來潛在性競爭對手的崛起(Our strategy must now refocus on precluding the emergence of any potential future global competitor)〔注一〕。然而,冷戰時代的美國敵人蘇聯,己於1991年解體。至於英國、法國、德國與日本,都是中型國家,不可能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業。很顯然地,在美國的心目中,其所要防止與遏阻的對象,就是中國。

台灣兩岸分離運動與國際上一般分離運動的主要不同之處,就是台灣地理位置重要。對美國而言,台灣適巧位於日本、琉球、菲律賓等第一島鏈(the first island chain)的中間,為美國威懾中國與遏制中國大陸崛起進入太平洋的重要戰略島嶼。因此,美國一再介入兩岸問題。1949年中國內戰致使台灣與中國大陸分離,就是美國軍事干預的結果。此外,1949至1971年,國民黨政府以3.6萬平方公里面積的台灣,可在聯合國代表960萬平方公里的全中國,達二十年之久,這種有如國王新衣的政治傳奇,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同樣地,李登輝實行實質分離的兩岸政策,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也是不可能持續的。

中國不可能稱霸

美國支持台灣與中國大陸分離的目地,就是為遏制中國的崛起與稱霸。然而,美國似未瞭解中國不可能主宰全球及不可能控制亞洲。因為,從人種與文化的觀點,中國人是黃種人,中國文字是表意文字,與全球通用的拼音文字英語、西班牙與法語不一樣。此一人種與文化的特徵,使中國社會與美國或歐洲是兩個全然不同的社會,從而限制中國人對美洲與歐洲的影響。此外,地理上,中國大陸與美洲、歐洲相距遙遠,不像俄羅斯那樣橫跨歐亞兩洲,也不像美國那樣面臨太平洋與大西洋兩洋。況且中國的經濟、科技也較歐美落後。因此,中國無能力主宰美洲與歐洲,更不可能主宰世界。

語言上,東南亞國家中,澳洲與新西蘭是英語國家。菲律賓曾為美國殖民地,其國家語言為英語。新加坡也是以英語為官方語言。故這些英語系國家與美國的關係遠比其與中國的關係密切。至於印尼與馬來西亞,國內華人眾多。二十世紀末,印、馬兩國國內土著與華人的族群衝突,即多次爆發土著的排華事件。此外,印、馬二國均是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國家,故其與中東的關係遠比其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密切。因此,中國大陸也不可能宰制亞洲。另一方面,近代歷史上,日本曾殘酷侵略中國整整半個世紀(1895-1945)。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不可能與日本整合同盟。再者,上世紀中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美國打敗日本,是美國從日本侵略者的殘酷統治中,解救了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與緬甸。因此,即使在亞洲,美國與亞洲各國關係的緊密程度,遠甚於中國與亞洲各國的關係。

傳統意識型態:統一vs.和平

回首往昔,從地中海的古老蘇美文明(Sumerian)到埃及、古希臘羅馬、到基督教及回教文明,在東方歷經好幾代的中國(Sinic)文明到印度文明,人類歷史己延續了好幾代的文明。但現僅中國、日本、印度、伊斯蘭及西方等文明仍然存在〔注二〕。然而,其中惟有中國文明是自古綿延五千年迄今,即使是歷經近代東西方列強長達整整百年(1840-1945)的殘酷侵略,仍是傲然於世的巨大統一國家,其主要原因就是「大一統」的意識型態〔注三〕。

在中國,儒家的孔孟學說影響中國長達二千五百年之久。儒家最深遠的政治理念之一,就是「天無二日,民無二王」的大一統意識型態。這種哲學思想,強化了人民對中央的向心力,同時也有助於維持國家的統一〔注四〕。因此,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雖有分裂時期,但因受正統觀念的影響,「大一統」意識型態一直是歷史的主流。故儘管時有分裂,但分裂的政權卻也往往互爭正統。有時僅管政治上分裂,但文化上仍是統一的,例如魏、蜀、吳的三國時代即是。而有能力的帝王,更是以一統天下為己任〔注五〕。這也是為什麼在歷史上,中國即使經過短暫的分裂,最後仍歸於統一。而近世的元、明、清三朝,都是大一統的國家。三個朝代在1279-1911年間連續共約630年,這在世界史上是極其罕見的,並且也使得「大一統」的意識,早己深植於中國人的心中。因此,誠如鄧小平所言,兩岸統一問題是個「民族的感情問題。凡是中華民族子孫,都希望中國統一,分裂狀況是違背民族意志的」。

然而,儒家孔孟學說另一核心價值的恕、仁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與「愛人」的崇高和平理念。也就是這一崇尚和平的意識型態,反映在現實歷史中,就是歷史上中國在完成國家統一後,並未再向周邊海外擴張。例如十五世紀,中國明朝鄭和率當時世界最先進最龐大的海軍,出海七次,甚至遠抵非洲東岸,但明朝並未在東南亞建立殖民地。又例如十八世紀前清盛世,中國人大量移民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與菲律賓,但中國同樣地未在東南亞建立殖民地,稱霸南洋;此外,近代史上中國曾飽受外來侵略和壓迫之苦,深知和平可貴。基於前述這些文化傳承,中國近代領導人,從孫中山主張中國將來強了,也不會重蹈帝國主義侵略他國的覆轍,到毛澤東「不稱霸」,到鄧小平「絕不當頭」,到江澤民「和為貴」,到胡錦濤「和諧外交」等的外交政策,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

不應僅依數據制定對華政策

由於文字語言的隔閡,制定或影響美國對華政策的美國菁英,不但很難瞭解上述中國傳統文化內有關統一與和平間相互聯動的意識型態,及中國與亞洲各國間的文化、歷史、政治關係與民族感情。也許,他們僅是注視著世界地圖、人口統計、經濟指標與核武數量,從軍事戰術的觀點,將中國想像成潛在的敵人。例如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裡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所著的《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就是典型注視世界地圖,宏觀鳥瞰其所謂的地緣戰略態勢,而敵視中國的崛起。至於學者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所著的《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與《我們是誰》(Who are We?)兩書中,則是披著文明衝突的論述,是赤裸裸唯我獨尊的美國霸權論,敵視世界重要文明之一的中國。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斷的文明,也是迄今仍存在的大國,故中國人以其悠久的歷史與文明自豪。然而,自鴉片戰爭起,迭遭西方侵略,二十世紀上半期(1911-1950),中國陷於部份解體,其間1937-1945年,中國遭日本全面侵略,中國軍民死傷高達約二千萬人〔注六〕。當時,無數的中國婦女遭日軍強姦及殺害,或被迫成為日本軍隊的軍妓,慘遭日軍蹂躪,如果反抗,即遭殺害。此外,約有三千名中國人遭日軍逮捕,在不經注射麻醉劑的情況下,遭日本軍醫活體解剖,或進行各項醫學活體試驗慘死〔注七〕。因此,1949年中國共產黨的統一中國大陸(除香港、澳門與台灣之外),是完成一個世紀來全中國人民的渴望,這也是為什麼那時有百餘名在海外最傑出的中國科學家,放棄在歐美的優渥待遇,自願返回最落後貧窮的中國大陸,建設自己的祖國。對所有這些中國人的苦難,與中國人強烈投入民族振興的願望、毅力與行動,是美國菁英無法想像與體會的。

就中國的立場而言,值此二十一世紀初始之際,在歷經百年的苦難後,如今中國民族主義的唯一使命就是民族的振興。民族振興的核心之一就是完成國家統一,也就是兩岸的統一。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這一代中國人的責任就是恢復中國的榮譽。自1840至1945年,中國歷經西方與日本的百年侵略。如果沒有中國菁英與人民,歷經一代又一代的奮鬥與犧牲,二十世紀的中國或許己像西方的鄂圖曼帝國的分崩離析;上世紀末時,香港與澳門的回歸中國,使得中國大陸得以洗刷遭西方列強侵略的國恥。台灣,是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被迫割讓領土的現存最後國家恥辱。因此,中國人民及任何中國領導人,均不可能讓台灣自中國的版圖分離出去。

中國的核心利益

台灣,除了是國恥記憶外,就是事關中國大陸的國家安全。早在1684年,中國海軍名將施琅就指出,台灣「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關四省之要害,…棄之必釀成大禍」,亦即中國大陸東南地區安全盡失。實際上,今日情勢即類似施琅的預言。合理地假設,美國為了維持其霸權,美國將與台灣建立同盟關係,從而利用台灣島威脅中國大陸的安全。其次,台灣人祖先均是來自中國大陸南方的移民,他們與中國大陸的漢人同文同種。如果台灣從中國分離,也就是與漢人同文同種的台灣人可以從中國分離出去,那意味著中國的西藏、新疆、內蒙等地,許多與漢人文字語相異的少數民族,也可以從中國分離出去〔注八〕,從而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domino effect),導致中國大陸如蘇聯與南斯拉夫般的解體。因此,台灣問題可說事關中國的整合與解體,也就是攸關中國的生死存亡。

因此,無論是從中國民族情感的角度、或是從中國國家安全的視野、或是從攸關中國存亡的觀點,如果台灣宣佈獨立或獨立之勢迫在眉睫,則中國除了發動統一戰爭外,別無其他選擇。目前,中國祇是加速提升其軍事力量。如果台灣獨立之迫在眉睫或是宣佈獨立,則中國勢必被迫攤牌或發動統一戰爭,使台灣做出明確回應,究竟是統一或分離。

美國干預台灣藉口的選擇性

對美國而言,台灣祇是美國用來牽制中國,遏阻中國振興的一枚棋子。然而,回首中美歷史,美國並未像日本那樣曾經佔領過中國的領土。因此,基本上,對中國而言,美國沒有像近代史上日本那樣的國仇宿怨。更何況,中國位在亞洲,美國位在美洲。兩國相距遙遠,無地理上的衝突。然而,展望可預見的未來,中美間唯一會引發戰爭的原因就是台灣問題。故未來在台灣問題上,美國究將扮演何種角色,將取決於美國統治菁英的智慧。

美國干預兩岸統一的藉口總是冠冕堂皇。例如美國政府稱美國支持台灣,是因為支持台灣與美國有相同的價值觀(例如自由與民主)。但是,1950年代時,台灣當局實施白色恐怖統治,約有五萬人(包括外省人與台灣人)因政治原因遭逮捕,其中約四千人遭處死。在那樣的政治黑暗時期,美國與台灣當局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也就是說,美國不但支持不民主的台灣政府,而且還以法律條約的形式支持不民主的台灣政府。

又例如上紀末的回教伊斯蘭世界,有太多的非民選威權國家(non-elected authoritarian state),即非民選體制國家,然而美國支持其中與美國友好但非民主的伊斯蘭國家〔注九〕。因此,美國是否支持某一政權,是取決於該政權對美國的利益,而非所謂享有共同價值的說教式語言。關於兩岸問題,美國政府支持人權,尊重台灣人民的自由抉擇,並限制要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然而,美國在南北內戰(1861-1865)時,北方中央政府,就未尊重美國南方分離份子的人權抉擇。北方中央政府不但不允許南方分離份子舉行公民投票、或自由抉擇、或限制要以和平方式解決南北問題。相反地,為了統一,美國中央政府發動統一戰爭,南北雙方共犧牲61.7萬人。

再者,美國政府也瞭解台灣居民中,雖然有人讚成分離,但也有許多是願意與中國大陸統一的。然而,事實上,美國政府所謂尊重台灣人民的自由抉擇,是尊重台灣居民中主張分離者的民意與抉擇,而蓄意忽視台灣居民中主張統一者的民意與自由抉擇。最後,兩岸問題中的「兩岸」是指台灣海峽兩邊的台灣與中國大陸。此意味著中國大陸也有自由抉擇的權利。然而,中國大陸人民的自由抉擇,是支持兩岸統一。例如在使用者可完全自由表達意見的互聯網(Internet)上,中國大陸人民是壓倒性地主張兩岸統一。然而,美國為何不提及他們的自由抉擇權利呢?。很顯然地,美國政府、美國菁英與美國大眾傳媒對有關民主、人權與尊重人民自由抉擇的說詞,是不一致的。

中美終極危機—台灣問題

為遏阻中國的振興或促使中國解體,美國不顧中國在亞洲大陸戰略的重要性, 美國在中國大陸的巨大商業利益,十三億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美國將自己置於與中國對立的位置,這就是將美國所謂未來的潛在對手變成現在的敵人。對美國而言,美國很難將其福祉建構在與世界的對立面上。很清晰的,這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這是常識,並非複雜的理論。更何況,中國大陸與回教世界不一樣,中國不但是一個大國,而且擁有核子武器。中美一旦點燃戰火,情勢完全非1950年代的韓戰或1960年代的越戰所可比擬,因為韓戰與越戰,中美間的軍事衝突是發生在第三國。然而,未來的中美之戰則可能是直接衝突。

回顧上個世紀下半期的歷史,中國為捍衛領土安全與主權,是不惜任何犧牲的。例如1950-1953年的韓戰,中國為了保衛東北領土的安全,即與超級強權美國一戰。同樣地,1964-1973年的越戰,中國為了保衛南方領土的安全,再次與美國進行代理人戰爭的對抗。關於台灣問題,雖然中國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但鄧小平也明確地指出「不能排除使用武力,我們要記住這一點,我們的下一代要記住這一點。這是一種戰略考慮」。誠如鄧小平所言,如果美國認為對台灣問題採取強硬政策,中國會吞下去,這就錯估中國的決心。鄧小平稱「中國不會吞下去。中國肯定要做出相應的反應」。明確地說,「即在台灣問題上如果需要中美關係倒退的話,中國只能面對現實」。

中國尋求國家統一,即使使用武力再所不惜的政策,是清楚而且一致的。對中國而言,兩岸的統一,不但事涉洗刷戰敗割讓台灣的最後一個國家恥辱,而且事涉東南半壁江山的安全,及引發內部少數民族分離的骨牌效應。因此,台灣宣佈獨立,或獨立之勢迫在眉睫,則中國除了發動統一戰爭外,別無選擇。因為統一是神聖的使命,中國將不會計算其所需付出的任何代價,中國也不可能再次容忍1996年台海危機時美軍所給予的威懾,與美軍一戰,將是中國大陸任何領導人的唯一選擇。由於中國與美國都擁有核子武器的大國,故中美之戰,可能是人類的第一次核子戰爭。中美之戰的結果,將是人類的災難。因為,在核子戰爭中,沒有勝利者,只有多輸與少輸的區別而已。

註釋
〔注一〕USA. 1992. Exerpts Pentagon』s Plan: Prevent the Re-Emergence of a new Rival. The New York Times, 8 March 1992. pp.1-2 Internet://http//www.unanswered questions.org/timeline/1990s/nyt030892.html Access: 14 October 2003.
〔注二〕Huntington, S.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London: Simon & Schuster UK Ltd, 1996, pp.40:45.
〔注三〕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六版,台北:水牛出版社,2000, pp.37-38.
〔注四〕同注三,p.38.
〔注五〕張玉法, 「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 朱松柏編., 分裂國家的只關係. 台北: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1989, pp.1-3.
〔注六〕劉庭華編. 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北京:海潮出版社. 1995年, p.316.
〔注七〕籐井志津枝, 七三一部隊. 台北:文英堂出版社, 1997年, pp.189-222.
〔注八〕林洋港, 「天地之氣暖則生寒則殺」, 中國時報, 1991年12月1日.p.2.
〔注九〕Nixon, R. Seize the Moment.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2, p.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