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繼承台灣愛國主義傳統

記《海峽評論》出刊200期慶祝會

編輯部


8月5日《海峽評論》雜誌社在台北師大慶祝出刊200期,盛會由社長吳瓊恩教授主持。吳教授開場介紹當年89天安門事件後,統一運動處在最低潮,國際上又一片反華風潮時的創刊背景。而今,他引述200期社論指出,《中央日報》已經辦不下去,《海峽評論》還能堅持下去,這是很不容易的事。

關鍵時刻提出關鍵主張

說到能奮鬥到今天的原因,吳瓊恩強調是緣於《海峽評論》的核心價值,即印在每期封面上的「繼承台灣同胞愛國主義傳統,發展中華民族和平統一理論」。他並以2005年連戰訪問大陸,展開國共和解,證明《海峽評論》路線的正確,並相信這條路會越走越寬。

吳社長接下來介紹貴賓發言,第一位是新同盟會長許歷農將軍。

剛住了一個多月醫院的許將軍說,這是他出院後第一次參加的公開活動,他問大家這不是「難能可貴嗎」,在座者即報以熱烈掌聲。

為什麼抱病參加《海峽評論》的盛會?許將軍指出,《海峽評論》總是在關鍵時刻,「提出關鍵的主張,讓人在撲朔迷離之中,豁然開朗。」

許將軍以最近民進黨提出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為例,說這當然是兒戲,但國民黨以台灣名義重返聯合國更讓人一頭霧水。以台灣名義怎麼重返聯合國呢?看到《海峽評論》總編輯還沒刊出的九月號社論,提出「兩岸一席」、「一國兩席」,在「九二共識」下讓台灣重返聯合國,「讓我們覺得大夢初醒」。

最後許將軍表示,《海峽評論》在今天兩岸有這樣大的貢獻,他與在座的朋友一道祝《海峽評論》勝利成功。

接著發言的是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郭俊次。做為《海峽評論》忠實讀者,郭會長提及他的閱讀習慣,收到《海峽評論》,他一定先看目錄,再看作者,再看標題,再看內容。有時還做筆記,對「和統會」工作的開展,助益良多。

《海峽評論》有其歷史地位

在中國和平統一歷史的長河中,郭會長相信,《海峽評論》及它的工作人員將有其歷史地位。

身為《海峽評論》社務委員的王津平也是「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當天代表「中國統一聯盟」致詞時說,在風搖飄搖之中,大家都搞不清楚往哪裡走的時候,《海峽評論》非常明確的指出了前進的方向。

王津平並提及《中華雜誌》與《夏潮》雜誌,《海峽評論》繼承了兩者的精神。

「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王津平指出,《海峽評論》就是在擔當台灣愛國主義傳承的道義,為中國的和平統一找出路,在關鍵時刻,發出警鐘似的聲音。

王津平特別拿起《海峽評論》為慶祝200期而將各期內容納入製作的光碟,讓他特別感動,他籲請大家善用這樣的光碟,並提起一直是《海峽評論》的支持者,現住院治療的中國統一聯盟前主席梁電敏先生,他說去看梁先生時,梁先生「說了一句話,『我們為年輕人做的還不夠』,請大家繼續努力。」

《海峽評論》出刊100期慶祝會時才接陸委會主委的蘇起先生當時參與盛會,200期也到了現場,在主持人邀請下,自稱是以長期「讀者」身份與會,他說,100期時許下承諾,這次是履行承諾而來。《海峽評論》他「不會每篇文章都看,不會每篇文章都同意,不過文章都有非常扎實的研究基礎。」

蘇起表示未準備講話,會中既有人提到公投入聯之事,他就多說兩句。蘇起將公投分為大、小公投,明年總統大選的選舉是大公投,公投入聯是小公投。「小公投有一半是陳水扁的把戲」,「我們更關心的是大公投,大公投如果輸掉的話,就是亡黨亡國。嚴重性遠遠超過現在的小公投。」

國家統一 百年來努力的目標

前駐英代表、前駐教廷大使戴瑞明先生也出席了盛會,在會上發表講話。戴先生從他的同學,王津平提到罹癌的梁電敏先生說起,他說,梁電敏是他台大外文系的同班同學,是越南僑生,書念的並不好,但很愛國。統一的活動,愛國的活動,他沒有不參加的。

他接著說,「國家的統一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大家努力的目標。」1943年與美英簽訂平等新約,取消不平等條約,中國能夠站起來,成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都是不簡單的,是成千萬人性命換來的。但不幸的1949年國共分裂,到今天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反成了戰敗國,戰勝國反而國家沒有統一。戰敗國日本原來的領土只限於四島,琉球本來不應該是她的,但她都拿回去了,戰敗國反而成了戰勝國。

看到在座年輕人少,戴瑞明先生也提到梁電敏要多為年輕人做工作的話,讓他們瞭解。《海峽評論》很多文章值得年輕人看看,瞭解國家統一的重要。島內獨派聲音很大,統派聲音很小,他感慨道,統派都成了隱性的統派,但「真正愛台灣的,愛國家的是統派。」「國家要統一就像世界要和平一樣,只有統一才能和平。」

談到統一,戴瑞明先生提起當年他參加制定國統綱領的初衷,是希望將來整個的中國,統一以後就像孫中山先生冀望的一樣,出現一個「自由、民主、平等的中國」。

「一個中國」 三種說法

一個中國,戴先生看到三種說法,他指出,大陸是一個中國的原則,美國英國是一個中國的政策,「我們是一個中國的目標」。「我們建立統一的目標,主要的目的是希望中國人不要自己打自己。」

《海峽評論》,戴瑞明說希望它早日結束,在一片笑聲中他解釋道,因為兩岸和平統一了!不需要辦到三百期啦。

代表馬英九出席的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火旺開場就吐馬英九的槽,他對馬英九說,「我不能代表你,也不願意代表你」,「入聯公投就不太同意他的想法。」

林火旺引美國哲學家羅斯的話,「政客在乎的是下一次選舉,政治家關心的是下一個世代。」不過「以台灣目前的狀況」,「一個太君子的政治人物大概也不容易生存」,他表示能體會馬英九的心情。另外他透露,民進黨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在行政院的公投審議委員會被否決,「是馬英九的功勞」。

「他反台獨的心情從來沒有變過。」林火旺以馬英九多年的朋友身份說,「這一點絕對沒有問題」。

他說,台灣人民長期「在沒有民主自由文化的自由制度之下,每一個人都非常自我膨脹,覺得什麼都要」,「入聯公投」民意高漲之下,國民黨為了選舉,才會面臨這樣的狀況。

至於國民黨,林火旺批評道,國民黨的優秀人士都在外面,不在裡面,情勢越來越糟。明年的選舉沒有辦法贏,「亡黨亡國是有可能的」。對於在座者,林火旺呼籲,即使對馬英九再不滿意,「我們也要打贏這場選戰」。

提及《海峽評論》,林火旺表示是從人認識的,那個人是他在台大的同事王曉波。他指出,王曉波生活上非常簡單,但對《海峽評論》花錢花時間,把這件事當成最重要的。任何工作要成功,林教授以為在於「堅持理想」,不管你同不同意他的理想,一個人能把自己物質慾望降到最低,為自己理想付出這樣大的心力,「我看到這個雜誌一定能夠撐下去,一定會堅持到底。」

重建我們中國人的尊嚴

這個雜誌,他說,「以深耕台灣,胸懷大陸,做為一個目標,可以重建我們中國人的尊嚴。」他希望「《海峽評論》的聲音,雖然很微弱,一定要存在,代表我們的世界是自由的。」

在黨史館編過雜誌《近代中國》的邵銘煌說,以前有人說要害一個人就勸他辦雜誌,看《海峽評論》堅持到兩百期,這句話顯然不對了。但辦過雜誌的人都曉得這需要極大的熱情。

邵銘煌表示,台灣史不在他的研究領域內,每期的《海峽評論》成了他台灣史資料的主要來源,是瞭解台灣歷史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

前台大醫學院院長楊思標出席了慶祝會,在主持人邀請下發表講話,自謙不會寫文章,但會用行動支持,希望《海峽評論》繼續加油。

擔任過新黨主席的陳癸淼先生應邀講話,開場以「仁人志士」稱在坐來賓。對《海峽評論》能出刊到兩百期,他說很難能,但能堅持理念更可貴。

說到這裡,陳癸淼有感而發。他說,台灣現在就像「夜郎國裡面的一口古井,裡面擠滿了膨風水蛙,尤其是綠色青蛙哇哇叫,弄得人家生活得不安寧,想跳又跳不出去。井裡的石頭都是唐山來的,既是唐山石,當然要把它丟掉,所以在拆那些石頭,準備要跑出去。總有一天整個井會垮下來,台灣也就會殉葬掉。」

陳癸淼以易經將近代中國歷史以三個七十年劃分,而以民國七十年蔣經國宣佈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鄧小平宣佈改革開放入憲是第三個七十年的開始,正好可以到2050年,他用易經的話說這是「飛龍在天」。第一個七十年從干嘉盛世算起至清朝滅亡,是易經中的「亢龍有悔」;民國元年到七十年,「潛龍勿用」。

中華民族的復興在第三個七十年,陳癸淼引美國高盛公司的預測指出,2050年中國的經濟將是世界第一大。另外看今天的中國語言的地位也知道,他說一位專門研究語文的英國語文學家預言,2050年華語是世界第一強勢語言。

全世界的威脅就是美國

談到美國炒作的中國威脅論,陳癸淼略帶激動的說,「現在威脅全世界就是美國嘛,她立國才二百多年,她對外用兵已用了兩百七十次了,她在海外的基地也有兩三百個。中國在海外沒有一個基地,怎麼會是威脅呢。威脅了美國,只是讓她不能宰制世界而已啦。」

他希望2050年後的七十年,世界上沒有誰宰制誰,大家和平的相處,這就是世界大同,「可以稱為群龍無首」:吉。

接著在《海峽評論》出了兩本書的歷史學者陳鵬仁發表講話,他拿起麥克風就公開宣佈要將《海峽評論》出版書的所有版稅捐出。這位在兩蔣時代致力反共反台獨的老國民黨黨員接著說,「統一是個時代的潮流,過去在很多場合我是非常反共的,但是因為時代已經變了,我們站在中國人立場,應該這麼做。」

慶祝會上,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講話時再挑起返聯公投的話題。他指出阿扁入聯是假,公投是真,美國人擋他不下來,扁搞的是撞牆外交,搞變相的統獨公投。國民黨的返聯公投,包山包海,什麼都有,或中華民國,或台灣,或者任何名義,只要能進聯合國就好。

兩案並陳,黃教授指出,「深綠的一定是投民進黨版,藍的不一定會投國民黨版,看搞這個就不爽。這樣一來很可能兩個案子都過不了。我想這是一個很『瘟』的政治人物能夠想出來的辦法。這可能是馬英九想了半天想到的化解危機的辦法。」

因事來得較晚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於宗先先生對《海峽評論》能在今天撐到兩百期表示欽佩後,指出之前講話的政治面多,經濟面少一點。

何必將「返聯公投」當真?

於院士從《大國崛起》說起,指出其中九個大國的興衰,衰敗都是經濟的原因。看看中國大陸,「過去十五年發展這麼快,世界每一個國家都重視她,她就起來了。」

相對的,於宗先要大家看看台灣,「過去十幾年,我們強調的是政治鬥爭,而不是經濟發展,結果我們在東亞地區變成了四小龍之尾。」「我們從來沒有看到一個國家從事政治鬥爭成為世界大國的。」

于先生指出,儘管統計略有出入,大家的感受有所不同,但無論如何,過去十年來,儘管經濟還有百分之三、四成長率,台灣的所得沒有增加。台灣的中產階級消失了,一部份向高所得傾斜,高所得也許佔百分之二、三,他們掌握大部份財富,大部份的人今天生活非常困苦。

社會上每天有家庭暴力事情發生,於院士指出主要也是經濟原因:大家看看過去六十年來,哪有像今天家暴這樣慘痛、悲慘。就是不重視經濟發展造成的。

談到與大陸的關係,於宗先指出,過去反共,是反對老共的生活方式與經濟制度。今天老共經濟改革完全是我們的路,在思想上在制度上已經被我們統一了,今天和大陸交往應該是條正確的路,不能說到大陸經商、活動就不愛台灣。「大陸和台灣奮鬥的目標可以說是一致的,都希望中華民族能夠起來,能夠立足於這個世界,不致於再像過去受到列強的侵略,大家能夠過一個安靜而富裕的生活。這是我的期盼,兩岸將來必須要在這情況之下統一起來。」

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前會長黃英武在會上特別指出統派的朋友沒有危機感。台灣最強烈的焦點是統獨,獨派只要獨,什麼都無所謂,統派意見一大堆,他說所有統派不要有什麼條件,一個最大的公約數出來,要單純化,大家團結,共同奮鬥。

《中華雜誌》元老錢江潮先生追憶當年辦雜誌的艱辛,指出《海峽評論》是繼承《中華雜誌》的精神。他以中華雜誌的作法勉勵《海峽評論》,對台灣要批評,對岸該批評的還是要批評。對於馬英九的「返聯公投」,錢老也呼籲大家要保留一點,面對這樣奸巧的民進黨,要他怎麼辦?何必把馬英九的「返聯公投」當真?應該一致支持馬英九。

前駐邁阿米文化中心主任楊明恆以一個讀者的身份表示,他讀《海峽評論》的文章,不論到哪裡,都沒有斷過。感情是日積月累,非常非常深厚。「最能牽動我的就是它的民族感情」。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許明仁說每期收到《海峽評論》都很興奮,想看看它對各個問題的說法。像現在對馬英九策略上的一些疑問,圈內都瞭解,但大多泛藍不見得聽得懂。

許明仁拿民進黨的選舉策略與馬英九比,說民進黨先顧基本盤,再往中間移動,馬先生的選舉開始就往中間移動,基本盤都散掉了。泛藍支持者要用腳投票的話,明年選舉就不是那麼樂觀。「我一直很希望《海峽評論》在這段期間能夠針對這點,讓泛藍支持者不會失望而離開台灣。」

林德政先生在台南成功大學的歷史系任教,他注意到成大訂有《海峽評論》,在成大親獨的氛圍中,他注意到這本雜誌有沒有打鉤借閱,有,閱讀率也算是高的,「很不簡單」。《海峽評論》代表的是一種理想,一種聲音,聲音也是一種力量。他並以陳獨秀辦《新青年》為例,說明一種聲怎麼變成一種力量。

成大有些聲音,林德政代為表達:有部份文章,對李登輝前總統的用字譴詞,太過於偏了一點,讓很多想看這本雜誌的人,對李登輝前總統還有點依戀的人,對他有感情,認同他的人,可能就會退避三舍。

最後主持人請參加過祖國抗日戰爭的台灣老前輩林憲給大家講幾句勉勵的話。

讓年輕人真正瞭解台灣歷史

林憲老先生表示很高興能參加這次盛會,回憶六年前回台時,小林善紀的《台灣論》在台灣炒作,日據時代做過日本走狗的人,皇民還捧他,令他非常憤慨,當時能瞭解他心情的戴國輝教授已去逝,他找到陳映真,由陳映真介紹王曉波教授,讓他發抒憤慨。他要把他以及同一輩與老一輩的經過講出來,發表在《海峽評論》上,讓台灣的年輕人瞭解真正的台灣歷史。

對去年《海峽評論》協助「台灣光復致敬團」後人一圓前人謁黃陵的心願,林老先生也特別表示感謝。他說《海峽評論》能夠代表我們台灣同胞,把我們的心情講出來。我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我們愛國家民族,我們是炎黃子孫。

以《海峽評論》封面上第一句「繼承台灣同胞愛國主義傳統」為開場白,這場盛會在《海峽評論》總編輯王曉波介紹在座貴賓的台灣抗日父祖聲中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