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的變與不變

8月11日在「台灣同學會」太原研討會上的報告

福蜀濤
(《海峽評論》執行編委)


前言:台灣政壇的統獨光譜

前輩周本初先生指出民進黨的核心價值:「執政是硬道理」,我要接著前輩的話講。今天兩岸的主要矛盾是統獨矛盾,對統派而言,今天「奪取政權才是硬道理」。而統派與獨派一樣,有左統與右統。

以今天台灣政壇的統獨光譜看,一是左傾的統派,二右傾的統派,三左傾的獨派,四右傾的獨派。左獨與左統今天不說總統大選,即一個民代怕也選不出來。剩下一個與財團掛鉤、走法西斯路線的右獨,與另一個反共反台獨的右統。在右獨與右統之間,以今天的主要矛盾而言,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支持右統的馬英九。

一、台灣主流民意昔與今

馬英九變了嗎?變了,為什麼變了,因為要參加2008台灣的大選又要勝選,非變不可。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

有位網友,台灣出身的閩南人,常發些有益世道人心的信息給我,有時我回他幾句。在他一次來信中,才知道他把我當成在大陸的外省人。當然我可能沒有說明我在台北,也不是每個人看到hinet.net就知道這是台北中華電信的電子信箱。他把我當成大陸的外省人,或出於一種直覺,即看到我的統派言論而得到的結論罷。

這位網友在學校教書,雖是移民美國的閩南人,當令本土人士,但從言論看,當不是台獨。他對我會有這種印象,我認為反映了今天台灣的一個現實,即李登輝陳水扁主政近二十年後的一個現實:主流民意已在兩人主導下向台獨靠。

我這種言論,老實說,二十年前在國民黨兩蔣(蔣介石、蔣經國)主政下的台灣是「主流」,當然還得加上「反共」,「反共反台獨」,是當年的主流,我們那時在黨外(還有些當今民進黨的朋友),爭的是「民主」,反「威權」,反「戒嚴」。政權在反台獨的蔣氏父子手中,輿論在他們主導下,台獨言論或行動,被壓制,還沒爆發,可以說反台獨當時還沒在我們的主要工作「議程」中。

解嚴後,在華府庇蔭下,政權轉到台獨手中,二十年的發展,這裡就不說了,僅引任職國安會秘書長時邱義仁最經典的一句話概括:「我們不抱美國的大腿行嗎?」

要抱美國的大腿就得執行美國的兩岸政策:往獨靠。美國的台海政策是什麼?用《海峽評論》的話:「美國所要求的台灣當局當是『不統不獨,不戰不和』,維持現狀拖得愈久愈好。」(《海峽評論》174期,2005年6月號社論)

說是「不統不獨,不戰不和」,其實關鍵在「不戰不和」,這才是華府掌控兩岸的「槓桿」。《海峽評論》今年七月號我譯的一篇文章,當年小布希政府內,以國防部長倫斯斐為首的「新保守派」及以鮑爾為首的國務院派,對陳水扁放出南轅北轍的信息,形象的說明了華府這一手法。(《國防部官員試圖推翻中國政策》《海峽評論》199期,2007年7月號)

在華府定的調子下,李登輝與陳水扁政府有恃無恐的往台獨靠,往獨靠,可能跟北京「和」嗎?這是「不和」的一面。可陳水扁不管出於什麼動機,沖衝撞撞要碰到北京的紅線時,美國國務院即不假辭色的踩煞車,美國至少目前不想與北京來個第三次較量(第一次韓戰,第二次越戰),這是「不戰」的一面。

在「不戰不和」的狹縫中,李登輝與陳水扁能操控的空間就剩島內輿論,在他們主導下,終至有今天教育部長杜正勝在學校教育上的全面「去中國化」。

在他們主導下,主流民意走到有百分之七十上下贊成公投加入聯合國,並不令人意外。(《台灣智庫民調 入聯合國公投 七成七支持》,《自由時報》,2007年1月7日)

保守的說,有一半以上的民意是贊成加入聯合國公投的,馬英九不是在他初入政壇時的主流民意下競選,是在李登輝陳水扁主導近二十年的民意下競選,請問,他要不要顧及這樣的民意?簡單說,他想不想選上罷。

二、李登輝與馬英九

馬英九為什麼會變要變,當然瞞不過李登輝。李登輝怎麼走過來的?方向或許兩端,但目標一樣,先要贏得政權。不健忘的話,不管大陸還是台灣,當年兩岸多少人對李登輝有所期待?

「一九八八年,蔣經國去世,國際間為了台灣政局穩定,從北京、東京到華盛頓,大家都支持李登輝。島內的本省人支持他——第一個台灣人總統,失去了蔣家蔭庇的外省人也支持他,因他是國民黨的台灣人;獨派支持他,因為他是長老教會教友,具有強烈的台灣意識;統派也支持他,因為他曾是五○年代『白色恐怖』的同志,有情有義。後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蕭條,布希總統終於不能連任;但是,台灣卻逢大陸經濟開放,得以失之美國取之中國,而持續百分之六的成長率。這是布希欲求而不可得的機遇。天時、地利、人和,李登輝可謂『三千寵愛於一身』。」(《萬方有罪,罪在一人》,社論,《海峽評論》78期,1997年6月號)

1990年10月7日,李登輝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簡稱「國統會」),1991年2月23日「國統會」通過《國家統一綱領》,決議過程連民進黨都參加了。兩岸只有一個中國,國家要統一,當時來看,在李登輝是不成問題的。直到1994年春與司馬遼太郎《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的談話出來(譯文刊《自立晚報》,1994年4月30日至5月2日),對李登輝還有所期待的人才警醒,後來的「兩國論」,到喂「奶水」民進黨,到扶植台獨的陳水扁一夥上台。兩岸所有殷盼國家統一的人才算對這個「老皇民」死了心。

為了鞏固權力,在李登輝講統一的時候,不管獨派或基本教義派,什麼時候對李登輝的「信心」動搖過?結果呢,李登輝果不出他們的期待,「回到」「兩國」的路上。

馬英九沒這麼幸運。基本教義的台獨打死不相信馬英九會搞台獨,但所謂「深藍」,今天看國民黨黨章要「去統」,明天看要搞「返聯公投」,對馬英九的疑慮日深一日,甚至有人要跟馬英九「割袍斷義」。

「去統」其實多少有媒體炒作成份,我們不妨看看國民黨自己的說法:「針對媒體報導本黨黨章修正草案內容『去統加台灣』,國民黨文傳會主委楊渡澄清,黨章修正草案並無『去統』問題。事實上,黨章前言即表示,國民黨『力行民主憲政之理念,追求國家富強統一之目標,始終如一』。前言就是黨的基本理念,這未曾有任何改變。加入台灣是為了表示國民黨對台灣本土的關懷認同。」(http://www.kmt.org.tw/category3/category31_n.asp?sn=555)

返聯公投呢,《海峽評論》總編輯的文章我已E給大家,國民黨這個案子留有多處玄機,這篇文章說得很清楚,「返聯公投」與「入聯公投」本質上可說是兩回事。大家也可參考《海峽評論》八月號熊玠教授的文章。

三、馬英九與謝長廷

今年六月二十五日,馬英九很低調的到《海峽評論》聽取大家意見,當場他表示,雖沒有再提及「終極統一」,但他沒有收回,在馬英九,「終極統一」仍是他的主張。這是他不願公開行程的一次兩小時內部座談,我們不提。但他公開說過,一旦當選,馬上回到「九二共識」,說當選後一年內兩岸三通。

再看看謝長廷,他敢做這樣的承諾?他能嗎?不錯,謝為了勝選,也是閃來躲去,能不碰統獨就不碰,但他最近的談話:「謝長廷接受三立『大話新聞』節目專訪表示,他不敢承諾第一任總統任內可完成正名制憲,但當選五年後,第八屆立委選舉,台灣認同達七、八成,拿下四分之三席立委席次,就可完成正名制憲。」(中央社,2007年8月1日)

民進黨8月1日公佈「正常國家決議文草案」,謝長廷也只能由「幕僚私下暴跳如雷」:「最新版定調內容在制憲部分新增一句『破除「憲法一中」的迷障』,由於『憲法一中』正是謝長廷先前遭質疑的論述,謝營內部聞訊後跳腳不已,直批『根本就是一群不重要的人、在做一些不重要的事,卻又把它弄得很重要的樣子。』」(《自由時報》,2007年8月2日)

把這樣的謝長廷與馬英九擺在一起,是冀望謝長廷突破民進黨內重重阻撓(不管投機的游錫坤還是十趴左右的台獨基本教義派),回到「憲法一中」?還是比照當年給李登輝陳水扁的待遇,給勝選後的馬英九一段「聽其言觀其行」的時間?看他是不是言出必行,回到「九二共識」。所有反獨、堅持兩岸和平的人,究竟對誰寄以希望比較實際?

四、馬英九有沒有他不變的一面?

做為政治人物,從媒體報導看,馬英九不能殺伐決斷,不沾鍋,帶點溫情,要找碴,說他長得漂亮,帶脂粉味怕也是缺點。身為一個可能的領導人,他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但退一萬步講,今天反獨陣營有比他更具勝選希望的人選嗎?沒有,既然沒有,不支持他難道要支持一個法西斯台獨政黨的候選人,指望謝長廷扭轉一個台獨政黨的方向,回到「憲法一中」?請問,這比指望已經承諾回到「九二共識」的馬英九實際嗎?

回過頭來看馬英九,不管他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他有沒有原則性,有沒有他自己不願掛在嘴邊的「核心價值」,說白話點,他有沒有不變的一面罷。

馬英九的父親馬鶴凌是國民黨老黨員,父子兩代,忠於他們的黨,愛他們的中華民國。當年美國把釣魚台與琉球一併交給日本,引起台灣島內外愛國學生風起雲湧的保釣運動,馬英九就投身其中。後來中日斷交,日本派了個特使椎名悅三郎(屠殺台灣人的日本殖民政府總督後籐新平的外甥)來台說明,當年有些人出面抗議,其中也有馬英九。今天所謂深藍的,有幾個人會像當年的馬英九「起而行」。我說,馬英九今天要是不參加這個大選,恐怕也要被歸為「深藍」。難怪台獨基本教義派打死也不相信馬英九會搞台獨,加上他的「終極統一」主張,今天的美國與日本當局對他會放心?

我請大家看一篇去年七月馬英九訪問日本以前。《自由時報》駐日特派員張茂森發自東京的一篇報導,題目是「日《諸君!》評馬胡:馬英九比胡錦濤更反日」 。

「一日出版的日本政論月刊《諸君!》三月號的一篇長達七頁的專文指出,『馬英九比胡錦濤還要性感、還要反日』,同時也指馬英九在○八年之前為了吸收中間派台灣人的選票必須與中國保持距離,『最可怕的是萬一當選總統馬英九的態度驟變』。」

「這篇專文作者為曾先後在中國人民大學與台灣大學留學,目前任教於日本中央大學的近代日中關係專家水谷尚子。」

「作者在專文中除了介紹馬英九的出身與家庭背景之外,指出馬英九在美國留學期間『與其說研究學問,不如說是以從事政治活動為優先』,七二年台日斷交時,『馬英九曾站在示威群眾的最前面大聲喊叫「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氣勢很像去年中國的反日示威群眾』。」(《自由時報》,2006年2月2日)

椎名悅三郎兒子椎名素夫今年的喪禮,有邀李登輝,有邀謝長廷,但沒有看到邀請馬英九的報導,日本右派是瞎子吃水餃,心理有數的。

我再提件事,馬英九任市長時,東京知事(市長)石原慎太郎來訪。當時反對石原的統派團體要去示威抗議。馬與石原會面地點保密,一改再改,結果還是給抗議人士逮到。石原回日後大罵當時的文化局長龍應台,恨死龍應台了。龍應台會走漏會面地點嗎?會面地點換到哪,就幾個人知道,統派團體會知道,不過是一通電話的事,誰要打的這通電話,大家去想罷。石原也不是笨蛋,他大罵龍應台,到底是罵誰呢?

馬英九有沒有他不變的一面,請大家從《自由時報》這則報導與我說的這節軼事裡去揣摩罷。

結語:和平、統一 不必在我

我們今天在中國台灣的奮鬥,為了什麼,為了反對台獨?倒也不盡然。只要中國大陸今天復興的勢頭一直發展下去,台獨有機會嗎?我們今天的奮鬥,最終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從百年的屈辱、積弱中復興。反對台獨,也是因為它無論如何要聽命於邱義仁所抱的大腿--美國,美國可以戰可以不戰,手中的引信目前看來就是台獨,這樣的台獨有可能壞了我中華民族復興的大事。華府要民進黨執行其「不戰不和」的政策,我們針鋒相對,除了不戰,我們要兩岸和解,只要回到「九二」「一個中國」的「共識」,兩岸有什麼不能談?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坐下來談,台獨的引信自然而然就給拆了。

馬英九謝長廷,或不管兩人以外的任何人,只要能回到「九二」一個中國的共識,就是締造兩岸和平的功臣,為我中華民族的復興爭取和平建設的時間。謝長廷要回到「九二」共識,我們有什麼理由反對他?但今天的謝長廷,吞吞吐吐,還說些不著邊際的話,說什麼五年後要正名制憲,指望這一個閃閃躲躲的謝長廷,難道比給一個公開宣示當選後即回到「九二」(一個中國)共識的馬英九更實際?就算比照當年李登輝的待遇,就不能等到馬英九當選後「聽其言觀其行」?屆時他要是食言,不管美日壓力再大或其他什麼理由,我們再站出來反對他,會嫌遲嗎?

統派中有朋友說要「含淚不投票」,有朋友說要「含淚投票」,投票不投票,為什麼要含淚?傷心嘛,為什麼傷心,因為馬英九騙了他們,傷了他們的心。馬英九還沒上台,有什麼能耐傷大家的心,連騙大家的門票還沒拿到呢。含淚不投票的,我不說了。含淚投票的,你聽候選人說的天花亂墜,要實現那些競選語言也要拿到政權嘛。既然這樣,他選輸了,拿不到政權,傷不了大家的心,何必含淚「投票」,讓他輸不就不會含淚不會傷心了?

既然要投票,就別「含淚」,要懷抱著希望去投票,希望馬英九贏,希望馬英九上台後實踐他回到九二共識的諾言,希望兩岸從此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共議我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