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麟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員)
鄭海麟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員)
此次台灣總統大選,筆者應台灣陸委會和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之邀,參加大陸旅外人士觀選團來台作第一線觀察。於三月十九日抵達台北,先後拜會了馬蕭和謝蘇競選總部、陸委會和中華歐亞基金會;國民黨和民進黨智庫,考察了選前一天的造勢晚會和中選會計票中心之運作。對台灣總統大選的整個過程有了具體的和感性的認識,現將筆者親臨實地考察的觀感略述如下。
此次總統大選以馬蕭陣營贏謝蘇陣營221萬票分出勝負,其中馬蕭陣營得票765萬8724票,謝蘇陣營得票544萬5239票。馬蕭得票率為58.49%,謝蘇得票率為41.55%。馬英九成為台灣總統民選以來得票率最高的總統。至於「入聯公投」則以64.18%未投票,只有35.82%投票率而未獲通過;「返聯公投」亦以64.26%未投票,只有35.74%投票率而未獲通過。馬蕭之所以能高票當選,主要原因可歸結為如下幾個方面。
(一)此次選舉藍綠兩營都沒有打「國家定位」這張牌,可見在統獨議題上藍綠雙方的分歧並不大。綠營在選戰中只談主體意識,不談主權;藍營也一再強調「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民主國家」。綠營以為,馬英九自二○○六年以來有關主權問題的看法不斷向綠營方面靠攏,因此,藍綠之間對台灣主權獨立的認知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馬英九當選也不意味著統一的力量打敗獨立的力量,可見「國家定位」問題在台灣島內已取得絕大部份民眾的共識。馬英九在政治問題上沒有失分,是其勝利的一大原因。
(二)由於「國家定位」問題已經解決,今次的選舉自然是以經濟為主軸,而不像以往是以政治為主軸。在這一主旋律的影響下,民眾的投票選擇傾向於兩岸交流而不是兩岸敵對,即看誰更有能力發展兩岸交流,因為發展兩岸交流是解決目前台灣經濟陷入困境的最佳方法和唯一出路。因此,兩岸關係方面的民意是向兩岸和解方面發展;所以,謝陣營打出反對「一中市場」這張政治牌失效,連帶「西藏」牌(即恐共牌)也沒起到預期的效果。藍綠相比,馬英九把握住本次大選的主旋律,謝長廷沒有把握住選舉的主旋律。在經濟問題上得分,是馬英九獲勝最重要原因。
(三)藍營以拚經濟為主要訴求,承諾開放三通和定出兩岸直航的時間表,反映了台灣各族群(甚至包括綠營中部分)民眾的願望,同時也為兩岸關係營造了和諧的氣氛,真正貫徹了「和解共生」的理念。為撫平過去八年來競選產生族群裂痕,贏得了台灣大多數民眾的認同和支援,也是馬英九這位非台灣出生人士能獲得七百多萬台灣民眾(絕大部分是台灣本土出生)接受的原因。在族群問題上沒有失分是馬英九獲勝的第三大原因。
台灣總統大選面對的無非三大問題,即政治、經濟、族群。當經濟景氣時,政治因素或族群因素會在選戰中起主導作用,當經濟不景氣時,政治因素或族群因素將會降為次要問題,不過,在三大因素中,貫穿其中的則是兩岸關係。換言之,兩岸關係是影響選情的最關鍵因素。它會左右政治,影響經濟,滲透族群。兩岸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台灣的生存和發展。
概括地說,此次藍營勝選,主要在於經濟因素得分,在政治因素、族群因素方面未失分;而綠營則經濟問題上失分,政治和族群問題上亦未得分。加上兩岸關係這一主軸問題亦為藍營所把握,至使綠營在選戰中大敗。
回顧以往的選戰,綠營以政治上堅持台灣主權獨立為出發點,以操弄族群問題為有力槓桿,在經濟上的失誤和衰敗還不十分惡劣和明顯的情勢下,連連得手;今次面對本土化的國民黨,政治和族群兩支槓桿皆失去著力點,加上致命的經濟衰敗,終於使藍勝綠,實現了政黨的再度輪替。
不過,藍營勝選後,將面對著重重的困難和種種實際問題。
(一)首先是台灣經濟持續下滑,政府財政高達四兆的財政赤字,加上國營企業、高鐵、政府投資基金失利,金改費用等等,估計政府財政赤字上升到16兆,馬英九將用何種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台灣民眾正拭目以待。馬英九能否在任期內盡快改善台灣經濟,台灣藍綠兩營和各族群的民眾都在瞪大眼睛監察。
(二)要求取得經濟的改善,兩岸關係必須在最短期間內理順,這又面對著馬英九在選戰中堅持台灣主權獨立與大陸在主權問題上絕不讓步的矛盾,由兩岸三通到外交上的拓展國際空間,台灣將面對與大陸就主權問題爭執這一挑戰。台灣在這一系列問題上要取得進展,尋找突破,都必須取得大陸的諒解和配合。如果成效不彰,將會面對民進黨人的大聲撻伐,甚至陷入兩難的困境,無法兌現競選時的承諾。
(三)族群問題方面,馬英九首先要撫平藍綠對立的傷痕,照顧最廣大基層群眾的利益,而開放三通和陸資來台,受益的多為中上層人士,受害的中下層人士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利益補償,將會成為台灣社會新的不穩定因素,到時民進黨又有理由走上街頭,與國民黨政府進行抗爭。
以上由經濟問題帶出來的兩岸關係問題、藍綠對立問題和社會潛伏著的不穩定因素,在在考驗著馬英九為首的新國民黨政府的智慧和執政能力。◆
社論
國際視野
大選評析
向馬英九進言
藏獨與台獨
獨家特載
其他與連載
海峽短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