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台灣史的「轉型正義」與「正常化」

戚嘉林
(國際關係學博士)


1945年抗戰勝利,我國收復失土台灣。惟因迭遭列強侵略百年,國力積弱,未能平穩收復台灣,續又內戰國府遷台等因素交加,台灣出現分離主義。近一、二十年來,台灣分離主義者執政,啟動行政機器的強大資源,使「台灣分離史觀」論述從早期粗糙的「台灣民族主義」,到目前精緻的「台灣主體意識」,影響與日俱增,潛移默化地誤導台灣居民的歷史認知。

「台灣分離史觀」扭曲台灣史實

「台灣分離史觀」論述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五點:一、將台灣與南島語族連結,以多元文化為名,稀釋台灣的漢族主體性,虛構所謂的新興台灣民族。二、美化荷蘭在台殖民,不提荷人在台大肆壓搾與血腥殺戮,反而稱頌澎(湖)荷(蘭)初會是台灣全球化的歷史開端,為台灣開啟了先進的海洋文明,相對於所謂落伍閉鎖的大陸文明。三、淡化清朝對台灣長達210年的治理,抹煞期間台人曾參與全國一體化治理的歷史記憶,並將清朝與國民黨政權都打成「外來政權」,以塑造台灣自己建國的正當性。四、淡化台灣先人在台灣慘烈犧牲的抗日壯烈史實,抹煞台灣先人赴內地抗日的英雄史實,切斷近代兩岸歷史連結,相對地反而美化二元歧視狠毒壓搾台灣的五十年日據殖民統治,徒為日人識者所輕,愧對台灣先人莫此為甚。五、將「二二八事件」轉化為分離運動的催化事件(catalyst),藉連結陳儀政府的失政,與國民黨政府的白色恐怖,妖魔化蔣介石與蔣經國兩代在台灣的統治,其中包括污衊其戮力貶抑「台灣史」,以挑撥族群仇恨。上述核心論述,扭曲台灣歷史至此地步,台灣何其悲哀!

蔣氏父子漠視台灣史

回首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之初,台灣人民狂歡慶光復。故僅僅半個多世紀前,前述的「台灣分離史觀」論述根本不存在,換言之該論述可說是無中生有。然而,「台灣分離史觀」論述之所以在今天能無中生有,無疑地是國民黨政府為其提供了沃土。例如早期對黨外雜誌歪曲「台灣史」的論述,國府的黨內文工會、行政部門的新聞局、政戰與警總等龐大政權機器,卻無力在「台灣史」論述上撥亂反正,只是以查禁黨外雜誌為能事。然而,殊不知國府在其執政期間,不乏傑出「台灣史」之學者專家,諸如投身台史研究為日後「台灣史」蓬勃發展奠基的方豪,獻身發掘並普及台灣基本史料的周憲文等,惟渠等不獲重用,徒令虛構的「台灣分離史觀」論述成形。

無可諱言,蔣介石父子兩代略輸文采,對台灣歷史的認識感性不足,不識「台灣史」是漢文化大歷史的一部份,不識「台灣史」是大清兩岸一體化下的移民發展史與漢原(住民)融合史、是華南閩粵一體化下的漢化史,從而漠視「台灣史」,致使本省菁英心生怨懟,抨擊其鄙夷賤視「台灣史」。

毛澤東重視地方史

反觀同一時代的對岸領導人毛澤東,僅就文史領域而言,其所賦浪漫瀟灑宏偉瑰麗的詩篇,為歷代帝王難及。毛澤東謳歌其家鄉湖南「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我欲因之夢廖廓,芙蓉國裡盡朝暉」、鄰省湖北「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河北「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西南婁山關「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西北六盤山「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及「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傳世經典名句,更是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毛澤東不但酷好中國文史,且極重視各省地方歷史。早在1929年的革命戰爭年代,當紅軍打下江西興國縣城後,毛澤東就住在縣圖書館閱覽《興國縣志》,到達瑞金,則挑燈夜讀《瑞金縣志》;1957年,毛澤東在杭州時,甚至即席引用《海寧州志稿》,與浙江人談論該省地方典故,另並要浙江地方政府編寫鄉土教材,稱「小孩子總是先叫爸爸媽媽,後叫爺爺、奶奶、叔叔、伯伯的嘛」。亦即早在四十年前,就前瞻性地提倡台灣學者現在所主張小孩應由其所居住的城鄉為起點,由近及遠認識歷史的觀念;1958年3月,毛澤東首次抵成都開會,期間調閱《四川通志》、《都江堰水利述要》、《灌縣志》、《華陽國志》等地方志書籍一百多本,並在書上批、劃、圈、點,並將《華陽國志》印發與會人員。此外,毛澤東還在成都會議上,提倡全國編修地方志。同年,毛澤東赴安徽視察工作時,也借閱《安徽省志》。以上種種,對浙江人、四川人、安徽人而言,尤其是當地省籍知識菁英,對毛澤東重視尊重該省地方史的溫馨感受,自是不可言諭。

毛澤東博覽中國史籍遠遠超過蔣介石,卻仍於日理萬機之餘,批、劃、圈、點勤讀地方志。反觀蔣介石,其文史造詣已遠不及毛,卻還對地方史無所興趣,二人對地方史關注程度的反差之大,有若雲泥。試想,如果當年蔣介石父子在台灣,也是如毛澤東般地關注台灣地方史,並曾詳加披閱《台灣府志》、《諸羅縣志》、《台海使槎錄》等,對台灣典故瞭如指掌,甚至也鼓勵編寫台灣鄉土教材,則國府不但早已建構了客觀的台灣史觀,且今日台人菁英,其對外省人與內地大陸的感受,必定截然不同。

台史迭遭曲解顛覆

歷史是人類的集體記憶,孕育強烈族群意識。前總統李登輝瞭解歷史事涉孕育人民的認同,故其執政期間,憑藉其總統的政治影響,除了以「凝聚台灣生命共同體意識」「新時代台灣人的主體覺醒」為由,提出撕裂兩岸歷史連結的「外來政權」論述,頌揚「台灣分離史觀」與極度美化日據殖民統治的「皇民史觀」。在具體運作上,除動員學者編撰《認識台灣》外,甚至換掉教科書編委陣容中有統派傾向的學者。陳水扁總統,除續扭曲台灣歷史外,並任命教育部長杜正勝,藉學校歷史教育,推行「台灣分離史觀」論述不遺餘力。

李、陳兩人執政前後二十年,蓄意以兩岸分離為導向,切割、肢解、甚至不惜抹煞台灣先賢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壯麗抗日愛國史實,反而顛倒是非地美化日人據台殖民史。李、陳二人因有龐大行政資源為後盾,故不乏學者相從或默然,成為虛構欺罔世人邪惡「台灣分離史觀」的共犯結構,從而建構了不公不義的「台灣分離史觀」。

馬英九勤習台灣史

在「台灣史」領域,對新總統而言,首當戒慎,勿重蹈兩蔣漠視「台灣史」之誤。雖然馬總統對「台灣史」的瞭解,在當今政治人物中可說屈指可數。惟就時間而言,台灣四百年史有明鄭、荷西、前清、晚清、日據、二二八、及國府遷台等各個時期,而各個時期又有其不同政治、軍事、經濟與文化的運作。故台灣歷史錯綜複雜,著實不易深入瞭解。

就空間而言,馬英九總統經歷多次選戰各地輔選及Long Stay的洗禮,已熟悉台灣各地民情,故習台灣歷史,事半功倍。雖然總統乙職,日理萬機,但財經、交通、軍事等技術性施政,或可委諸相關部會負責,但惟獨個人對「台歷史」的認識與感性,事涉意識型態,無法假手他人。作為具有外省血統的總統,馬總統宜以謙卑的心,於百忙之中,擠出時間,勤習「台灣史」。因為,惟有對四百年「台灣史」有全方位的認識,以較本省人對台灣歷史更深的認識,方能形成自己對台灣的深沉感性,方能從歷史縱深的高度,引領台灣居民,超越族群的怨懟與兩岸迷思。

恢復正常的台灣史

正確的歷史是奠基於原本存在的客觀史實,正確的台灣歷史就是奠基於兩岸血濃於水原本存在的漢族移民發展史與漢原融合史。馬總統雖是站在正確歷史的一方,但因「台灣史」已迭遭長達二十年的強力歪曲,故馬總統宜如前總統李登輝與陳水扁二人,以總統府為動力源泉,以倍於渠二人的理想性與力度,力挽狂瀾,重視「台灣史」,重用實才,於中央與執政縣市,學界、文化、教育與觀光等各個範疇,鼓勵兩岸歷史學者交流,共同探討歷史真相,推動台灣歷史的「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以前瞻性的氣魄,以公義為本,恢復台灣歷史的「正常」,回歸正常的「台灣主體意識」,尋回遭惡意曲解而悖逆台灣先人的不公不義台灣靈魂。

展望未來,期盼馬總統能以廣闊的視野,宏偉的胸襟,傳承堅持蔣經國所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大是大非理想性,引領台灣居民超越族群與兩岸迷失,方不辜負這次台灣人民的歷史負托。畢竟,身為台灣一方的領導人,絕非如醫生或企業家般要去適應服務病人或客戶,而是要引領台灣人民,告別顛倒是非欺罔世人「台灣分離史觀」的陰霾,恢復「台灣史」的正常。

然而,引領台灣人民恢復正常的「台灣史」,馬英九總統不但要懂得台灣的今天,還要深深懂得台灣的昨天和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