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先生以765萬票當選為中華民國新任總統,大勝對手221萬票,相當出人意表。在歡欣鼓舞之餘,接下來大家就要檢驗他如何落實競選承諾。
在馬英九諸多競選政見中,我們最關心的是他的兩岸政策,因為此一政見不僅攸關台灣經濟榮景能否重現,也攸關台灣安全能否確保。也是因為有此政見,才使許多藍營支援者縱然含淚、含恨,最後還是投下了對馬的支援票。
一 經貿改善有望,政治緩解有限
馬英九大陸政策的主軸,就是「不統、不獨、不武」的「新三不」。他主張八年之內(假設連任)不談統一,在維持中華民國的現狀下,改善和大陸的關係。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就經貿關係正常化、簽署和平協定、爭取台灣國際空間等議題展開對話。與民進黨的躁進台獨相比,他的態度不挑釁,但也有堅持。
大陸對於馬英九的「新三不」與八年不談統的政策雖然不盡滿意,但是由於此一主張並不違背大陸現階段「反獨先於促統」的政策與利益,並沒有挑剔;雖然對「一中各表」也有意見,但是不想節外生枝,而予模糊處理。
在經貿關係正常化方面,競選期間,馬英九在開放直航、大陸觀光客來台,鬆綁企業投資大陸上限、陸資來台,乃至於承認大陸學歷,加強文化、體育等交流議題上,主張明確,態度積極。由於此議題敏感度較低,而且對雙方都有利,雙方都較願意避開定位問題,彈性處理。譬如以「兩岸航線」、「兩區貿易」等說法,避開「國內」或 「國際」航線、貿易的定位爭執。就職後,相信馬英九應能恢復海基海協兩會的功能,立即與大陸展開協商,大陸方面也應該樂於配合,盡量按照馬所宣佈的時間表,循序漸進,一一落實。民進黨縱然會杯葛,但是國民黨掌握國會壓倒性多數,應能排出阻擾。我們對此一政策之落實,充滿信心。再說,非如此,馬英九拚經濟的競選支票難以兌現,連任之路亦將受阻。
至於簽署和平協定、爭取國際空間等主張,因為政治色彩鮮明,我們對其兌現看法比較保留,並不認為馬英九上台後立即就能有所進展。一則,一但要上談判桌,國內外的注意集中,雙方的顧慮都會增多,態度也會更為謹慎,更不容易妥協。再則,處理這些政治議題,想要繞開定位問題並不容易,何況雙方都有國內民意要交代?
二 政治談判 暗礁處處
對大陸而言,馬英九其實並不是一個好相與的對手。他的反共、強調民主、自由、人權等西方價值,使他一直對大陸抱持批判態度。因外省人原罪感所造成的極端怕被抹紅的心理障礙,更使他刻意與大陸保持距離。他的省籍不正確使他對自己原本的立場心虛,對國民黨原有的核心思想、傳統主張欠缺自信。而他所屬的國民黨,早在李登輝主政時代就被大幅本土化,隱藏著台灣主體(台獨?)意識。上述情形,加上選票的考量,造成馬英九在兩岸政策上追隨著民進黨的腳步,不斷自我修正。
在這種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的主導下,先不說籤訂兩岸和平協議,馬英九要求大陸撤除福建沿海飛彈的先決條件,大陸是否接受,即使大陸接受,兩岸結束敵對狀態的議題還是會陷入主權爭議的泥淖:即兩岸間的敵對狀態究竟是內戰造成的?還是已經演化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敵對狀態?結束這個敵對狀態的協議,究竟是一國內戰中兩個敵對團體間的協議,還是國際性衝突中兩個敵對國家間的協議?在這個涉及主權,大是大非的爭議上,如果堅持台灣主體意識,大陸應該很難有退讓空間,尤其是在境內幾支分離主義騷動鼓噪的當下。
國際空間的討論也會陷入同一困境。雙邊外交的休兵可能還較為容易,因為那不過是凍結現狀,於兩岸都無不利,也不需要進入深層的討論。但是多邊外交呢?台灣究竟要以何種名義、身份參與國際組織?要找出一個雙方都不滿意,還能接受的方案,本身就是一個不易解的難題。
除此之外,參與國際組織還有一個信任問題。第一,大陸一定會考慮「善門難開、善門難閉」:馬英九已經在其「活路外交」的主張中提出了一連串的名單,像是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等,開了其一,接下來要不要援例?會不會易放難收?第二,馬英九可以信任嗎?他雖然宣稱不獨,只是不主張台獨,或是不搞法理台獨而已,他太有可能是抱著中華民國的招牌搞「獨台」。第三,即使馬英九可以相信,也得考慮台灣一再政黨輪替的可能性。一旦民進黨再度取得政權,開放台灣進入了國際組織,等於是縱虎歸山。屆時,台獨邁向建國就更容易取得國際奧援。如此,大陸豈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面對此一議題,大陸自然不得不慎之又慎。
但是對台灣而言,參與國際組織已經被炒作成為一個民粹議題,無理可喻。馬英九如果不能在此議題上得分,會面臨民進黨與社會期待的雙重壓力,大陸如果不改變一些做法,也會面臨民進黨的挑撥與台灣民意的反彈,這使得雙方都有急迫感,要設法找出可接受的方案。這個議題能否突破,值得觀察。
三 當務之急建立互信
雖然北京說,只要回到一中原則,雙方就可以平等的身份展開協商,而且甚麼議題都可以談,但台灣必須注意,一中原則是大陸的底線。和平協議也好,國際空間也好,台灣的解決方案如果隱含一中一台、兩個中國,北京不會看不出來,也不會輕易讓步。
管見以為如果雙方事前不能做好充分溝通與妥協的準備,並擬好解決的方案,馬上啟動上述兩個議題的協商未必對改善關係、達成結果有利。也許,雙方都有意藉啟動政治談判,營造緩和情勢,並不在乎談判過程會拖多久,何時才能達成協議。但是協商過程拖得越久,雙方內部情緒越有發酵的機會,風險越大,反而不見得有利關係的改善。
從十七大到兩會,從北京各個領導人的談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在錯失不少機會後,北京確實有誠意藉台灣政黨再次輪替的機會爭取台灣民心,解決兩岸僵局。但互信基礎薄弱一直是緩解兩岸關係最大的障礙,國民黨再度執政之後,情況或許會有改善,但也不必然。經過這幾年的觀察,大陸對馬英九雖然有期待,但是對馬的走向卻欠缺像對連戰一樣的信心與信任。馬英九在價值觀與選票考量下,對大陸的善意、做為,也不像連戰那樣的相信與包容。
要贏得大陸的信任與諒解,其實要看上台後馬英九的施政作為。首先,馬英九要如何處理國民黨時代制定,陳水扁任期中「終」結,而美國認為仍然存在,只是暫時停止運作的《國統綱領》,相信國內、美國、中共都在看。我們以為雖然時代在變,潮流在變,但是兩岸關係的本質並未改變,國統綱領所楬櫫的目標、原則並未改變,進程容或有近程、中程的夾雜,但是方向也未改變。做為曾經是國民黨主席,又被國民黨推出競選總統大位的馬英九,在當選後不能置國民黨的目標與政策於不顧,率爾另起爐灶,或輕言修改。馬英九應當做的是讓國統會重新運作。
其次,我們以為,除了經貿交流,建立穩固的文化與民族認同是從根本上處理兩岸關係的良方。這一點我們以為應從馬英九先生自己做起。選舉期間一些從權或迴避的做法,在大贏對手221萬票後,應該要有信心,應該做些調整。馬先生不能說為了要照顧未投票選你的544萬人的感受,而置投票選你的765萬人的期待於不顧。在選票考量下,馬英九已經不敢大方的說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或提一中原則,甚至連中國一辭都說不出口。在國際上,迫不及待的否認自己親中、仇日、遠美,極力表現親美和知日,間或有點仇中。這絕對會增加大陸的疑慮。我們以為馬先生未來應該不怯於說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再次,教育是百年大計,要終結台灣目前這種悖祖棄宗,自我異化的亂象,就必須從教育上著手。馬先生應該找一個既是台灣人,又不怕作中國人,對中國文化與台灣意識都有浸染,有理想、有方法、有使命的人來做教育部長,從根扭轉被扭曲醜化的價值觀、文化觀、民族觀。
當兩岸人民經濟上休戚與共,逐漸融為一體,認同上不再南轅北轍,趨同趨吉之後,兩岸政治糾結的解決,自然水到渠成。
我們熱切期許:
第一,兩岸關係必須務實面對,不能好高騖遠,更須衡量雙方實力。任期有限,應將絕大部分精力用在落實經貿及各種交流之上,政治外交等議題雖然可談,不要成為主攻點。如此,兩岸政策上的成績才能成為連任時的資產,而不是負債。
第二,馬英九先生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能凡事都跟著民調走。做一個領袖不止要順應民意,還要能塑造民意,扭轉民意,鼓舞民意,帶領民意。在人心思變的當下,你有最好的機會為打破兩岸僵局奠下基礎,為自己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留下一個關鍵的紀錄。
2008.03.23 脫稿
社論
國際視野
大選評析
向馬英九進言
藏獨與台獨
獨家特載
其他與連載
海峽短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