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再次成為國際焦點

紀欣
(律師.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


10月8日,聯合國大會第63屆會議經過冗長激烈的辯論後,終以77票贊成,6票反對,74票棄權的結果,通過了塞爾維亞提交的「科索沃臨時自治政府單方面宣佈獨立是否符合國際法?」決議案,要求國際法院提出諮詢意見。兩天後,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公佈,2008年和平獎的得主是曾任聯合國科索沃問題特使,卻向安理會提出讓科索沃獨立建議的阿赫蒂薩裡。這兩則消息,使在今年2月17日片面宣佈獨立的科索沃,再次成為國際焦點。未來國際法院將如何裁決,其意見對國際局勢又有何影響,值得吾人關心。

國際法院不一定能翻盤

為使決議案順利通過,塞國在案文中刻意避免了爭議性文字,也在大會中強調,諮詢意見在政治上是完全中立的,塞國只想知道,國際法如何看待這種片面性的宣佈獨立,也希望避免讓科索沃成為其他分離主義的先例。即令如此,美國還是直指該案「既無必要亦無幫助」,並投下反對票。棄權的英國表示,科索沃獨立已是事實,塞國提案不過是想延緩各國承認科索沃的速度。

位於荷蘭海牙的國際法院,是一個代表世界各大文化與主要法系的常設機構。近15名獨立法官中不得有二人為同一國家之國民,名額分配如下:非洲三名,拉丁美洲二名,亞洲三名,西歐與其他國家(包括加拿大、美國、澳洲和新西蘭)五名,東歐(包括俄國)二名,但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必須各佔一名。國際法院的管轄可以分成訴訟管轄與諮詢管轄,前者占總體案件的八成,對會員國具強制性,後者則僅提供諮詢意見。惟不論案件性質,所有決議都必須在出席法官多數同意後才能做出。另外,作為聯合國六大機構之一,國際法院為維護安理會決議的權威,不可以做出與安理會決議衝突的判決或諮詢意見。

儘管塞案獲得通過,但阻止科索沃獨立的進程不容樂觀。首先,國際法院至少要花一至三年才能做出諮詢意見,期間會發生何等變化,無人可知。其次,儘管聯合國安理會曾於1999年通過第1244號決議,重申南聯盟對科索沃地區擁有主權,但美英等國強調,法院審理該案必須從1989年科索沃自治權被剝奪開始,他們又表明將主動提供各種資訊與法律意見,在美英等國強勢的「關注」下,法官是否能作出公正裁決,難以預估。再者,諮詢意見並無強制力,因此就算科索沃行為被認定有違國際法,西方國家是否會尊重該意見,撤銷對科索沃的承認,也令人懷疑。

即令如此,塞國既沒有實力對抗歐美,也無法阻止他國不承認科索沃的獨立,投訴國際法院自然成了它捍衛國家領土完整的唯一途徑。再說,近年來國際法院也確實在維護國際和平,與解決國家主權領土爭端上發揮了一定功能,只是15個法官畢竟代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利益,不少判決或意見都經過激辯,最後以極為接近的比數決議。例如,針對喬治亞8月12日以種族岐視為名對俄羅斯提出的訴訟,國際法院忽於10月15日以八比七的比數,發出臨時禁制令,禁止喬俄雙方不能再有種族岐視行為,也要求他們允許該地區公民自由旅行。這個有利於喬治亞的決定,就顯然經過一番激辯,最後僅以一票之差作出決定。

和平獎不脫政治性考量

歐美國家盛讚阿赫蒂薩裡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是「實至名歸」,台灣媒體也跟著起哄,而不知其實阿氏是個爭議性人物,他此番獲獎也可能基於政治考量。

曾任芬蘭總統的阿氏的確長期關心國際事務,並多次擔任聯合國特使,調解國際糾紛。但他2005年擔任聯合國科索沃問題特使,負責協調科索沃塞族和阿爾巴尼亞族人矛盾時,多次被批評對塞族人存有偏見,2007年3月他貿然向安理會提出「讓科索沃在國際社會監督下獨立」的建議,更被質疑有失公正立場。尤其科索沃臨時政府之後不久不顧塞國政府反對片面宣佈獨立,據說就是按阿氏草擬的計劃實行。諾貝爾將和平獎頒給這樣一個爭議性人物,難怪會遭到批評。

阿氏獲獎時間更遭人質疑。阿氏並非第一次被提名,1999年遊說米洛捨維奇停火,接受北約條款,結束科索沃戰爭時,他就首次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但未獲獎。2005年8月他又因促成印尼政府與亞齊省分離主義人士展開談判,最終達成協議,第二度獲和平獎提名,但再次名落孫山。而阿氏此次得獎是在科索沃2月宣佈獨立,聯合國大會9月熱烈討論,10月通過塞國決議案之後,時間上的巧合,讓塞國與俄羅斯痛批阿氏獲獎是「政治性」決定,是「西方在試圖為自己承認科索沃獨立開脫」,「是進一步向塞爾維亞施壓的跡象,以讓塞爾維亞放棄科索沃」。除以上原因,阿氏此時獲獎,恐怕也不排除是歐美國家希望藉此影響國際輿論,從而達到左右國際法院裁決的目的。

當然,諾貝爾和平獎產生爭議已不是第一次了。例如,2000年南韓總統金大中因赴平壤,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日舉行高峰會議,而獲頒2000年和平獎,但會議另一造的金正日卻未獲獎,當時就被國際社會嘲諷,一個巴掌打不響,和平獎不該因人而異,有雙重標準。

美歐在科索沃背後撐腰

位於巴爾幹半島西北部,是原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一個自治省的科索沃,會走上獨立之路,縱有複雜的民族、宗教與歷史因素,過程也極為曲折,但最重要的還是因為美英等國的軍事干預與援助,其中又以北約於1999年3月連續轟炸南聯盟長達78天,最令世人震撼。

對於這一個一手催生的「科索沃共和國」,美歐當然希望藉著國際社會對它的承認,使其獨立正當化。在過去八個月中,聯合國192個會員國中有48個國家先後承認科索沃,其中有22個是歐盟成員國。根據最新一期的瑞士《時報》披露,美國與歐洲為強化科索沃獨立的正當性,不斷對有可能承認科索沃的國家施加壓力。例如黑山和馬其頓想加入北約和歐盟,美國與歐洲國家就赤裸裸地要求二國承認科索沃獨立,塞國對此極為不滿。

為表達對科索沃的支持,美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10月7日首度抵達科索沃訪問。他告訴美聯社記者,美國在科索沃的駐軍至少會留到2009年,而且「美國會支持世界上新近獨立的國家,使其免於受到俄羅斯的威脅。」倒是歐洲外交事務委員會最近公佈一份報告指出,歐盟在人權問題上對聯合國會員國的影響在下降中,主要原因一是歐洲國家在處理移民問題上有雙重標準,二是對於美國公然違背聯合國公約的行徑不敢做任何批評。英國《衛報》(www.guardian.co.uk)也批評,歐洲不支持塞案,再一次顯示它在國際事務上有雙重標準。該報並預言,即使國際法院的諮詢意見沒有強制性,但只要科索沃行為被認定違反國際法,有些歐洲國家就可能會撤銷承認,而尚未承認的國家不是可能延緩,就是根本不會承認科索沃。

今年8月8日喬治亞無預警地攻擊南奧塞梯,俄羅斯的坦克隨即進駐該地區,並承認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兩地獨立,使俄羅斯與歐美的對峙關係加劇。雖然俄羅斯和西方國家在反恐、國際空間站、氣候變化上,有眾多的利益重疊,並不希望重啟第二次冷戰,但科索沃、喬治亞事件發生,顯然已讓俄羅斯對北約屢次衝擊戰略底線忍無可忍。莫斯科已宣佈將於11月派艦艇編隊遠赴加勒比海,與委內瑞拉舉行聯合軍演,這將是冷戰之後,俄軍首次如此接近美國本土。與俄國領土接近、關係密切的歐洲國家,實在應該好好想一想,凡事向美國靠攏,是否符合自身的利益。

台灣不可能成為科索沃第二

儘管美國國務卿萊斯在宣佈承認科索沃時表示:「科索沃不能被視為世界上其他任何情況的先例」,但消息傳來,仍有台獨分子叫囂「台灣比科索沃還要有獨立的基礎」。然而,科索沃問題不僅涉及複雜的民族、宗教、領土不斷變遷的歷史,它能片面宣佈獨立,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南聯盟實力弱小,無法抵禦北約空襲與武裝干涉,又無法遏止美國為其軍事利益,在背後撐腰所致。

歷史一再證明,被西方國家掛在口上的人道主義、人權旗幟的背後,其實是國際強權政治的較勁。落後就要挨打,貧窮就會分裂。不論國際法院的諮詢意見為何,以及科索沃未來命運如何,已有強大綜合國力為後盾的中國既不是塞爾維亞,台灣就不可能成為科索沃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