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七號令美國擔憂

高雄柏
(軍事評論家)


2008年9月28日17:34,「神舟七號」太空船的返回艙搭載著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人安全著陸。「神舟七號」太空船至此圓滿完成任務。「神舟七號」任務最主要的新突破是太空人成功進行艙外活動(Extra Vehicular Activity, EVA),證實炎黃子孫掌握了艙外活動技術。

神舟七號飛行概述

「神七」2008年9月25日21:10在酒泉發射基地發射升空。在這之前大約5個月,中國大陸已於2008年4月25日23:35在西昌發射升空第一枚通訊中繼衛星「天鏈一號01星」,後來進入地球同步軌道,覆蓋地球大約三分之一的面積。「天鏈一號01星」使得「神七」能夠比「神五」和「神六」更多時間保持和地面實時通訊、傳送影像。2008年9月27日16:34,地面指揮中心下達「出艙活動」指令。16:35,穿著中國大陸自製「飛天」艙外太空衣的翟志剛和穿著俄制「海鷹」艙外太空衣的劉伯明在軌道艙附設的氣閘艙內開始著手打開外艙蓋。預定翟志剛出艙活動,劉伯明在艙內接應配合並且在萬一之時救援。因為微重力狀態之下的單手操作難以施力,解除艙蓋閉鎖耗時較長。氣閘艙雖然已經洩壓,但內部仍有殘留氣壓向外頂住向內開啟的艙蓋,單手操作很難拉開艙蓋。艙蓋初次拉開之後,艙內殘留氣體迅速外洩並且重新推上艙蓋。所幸,艙內殘留氣體大部份外洩,內外氣壓趨近平衡,翟志剛得以比較輕鬆第二次向內拉開艙蓋,而且艙蓋保持開啟,此時是16:41。艙蓋開啟後必須在艙口設置防護圈,以免進出之時損壞太空衣或者附屬裝備,然後翟志剛先將安全繫帶鉤住艙口外邊的把手,接著探出頭部。翟志剛上半身出艙後首先向固定在艙外的攝像鏡頭揮手致意,並祝福全中國和全世界人類。然後,他揮舞五星紅旗並將之交回艙內以便攜返地球。他也取回安裝在艙外的15種固體潤滑材料樣本,還有太陽能電池板樣本。中國大陸科學家將研究那些樣本遭受輻射侵蝕的情形,以幫助設計未來長期停留在軌道上的太空站。16:55,地面發出回到艙內的指令。16:58,翟志剛回到氣閘艙內,稍後於17:01關閉外艙門。如此完成了中國人在太空第一次艙外活動。對於人類而言,太空環境非常惡劣:真空、太陽輻射強烈(粒子和波動皆有)、極端溫度、殺傷力強大的隕石和太空垃圾等。所以出艙活動的前提條件是必須能夠保障太空人在惡劣的環境中存活。這就需要艙外活動太空衣提供適合人類生存的小環境以及某種程度的保護。艙外活動太空衣的技術要求遠高於艙內穿著的太空衣。在翟志剛穿著中國大陸自製的「飛天」艙外太空衣離開「神舟七號」之前,全世界只有俄國、美國能夠自力製造經過實戰考驗的艙外活動太空衣。這一套三千萬元人民幣的服裝標誌著炎黃子孫的科技能力又邁進了一步。

「神七」太空人艙外活動結束後稍作休整,在19:24摁下按鈕,釋放了此前固定在「神七」前端外部的小型伴飛衛星。此一小伴星能夠在太空中與另一飛行物會合而且環繞後者飛行。它也能拍攝距離4公尺到2公里之內物體的清晰影像,依照衛星位置是否能夠與地面通訊而實時或者儲存之後傳輸影像到地面。此後,中國大陸有能力將其太空船在太空中的整體實景傳輸到地面。10月5日18:14,小伴星建立環繞「神七」的4x8公里橢圓軌道。

美國專家擔憂美國技術優勢縮小

任務複雜度增加,一方面顯示了技術方面的進步,另一方面管理能力顯然也在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太空飛行體系的人力數量不僅增加,而且年輕化。「神五」之後換代的團隊到「神七」已經趨於成熟。這些都是長遠發展太空技術所需的基礎。美國「傳統基金會」2008年10月8日召開的研討會上,譚慎格(John J. Tkacik, Jr.)擔憂中國大陸載人太空飛行方面的迅速發展將會造成美國領先優勢縮小。譚慎格指出,美國的太空工程師平均年齡50歲,其中26%將在2008年底退休。中國大陸載人太空飛行計畫的工程師平均年齡36歲,「嫦娥」探月計畫的工程師平均33歲。未來20年中美太空競爭,中國大陸工程師的經驗、年齡綜合條件將會優於美國。讀者必須注意的是,「傳統基金會」通常比較偏向「中國威脅論」。

中國大陸這幾年雖然在載人太空飛行方面頗多進步,但是全面而言,太空技術仍落後於美國、俄國,尤其在太空站和深空探測兩方面。可是歐、日、印落後於中國大陸的差距也是明顯的,所以中國大陸處於太空技術第一梯隊的三者之中比較落後的位置。

小伴星在搖控之下進行精確機動的技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需要太空人和返回艙隨同上天進行精確機動,長征2F火箭就可以每次運送大約9公噸的酬載,例如太空站的艙段,進入低軌道。經過三次發射而且遙控精確靠近編隊飛行,每27公噸酬載進入軌道的發射成本反而低於美國的太空梭,然後太空人可以上去把艙段結合起來。「神七」任務是長2F最後一次使用,以後將會使用運載力較大的改進型,然後是能力更大的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

雖然美國1965年已經從事美國的第一次太空人出艙活動,但是不能像某些膚淺的媒體那樣簡單地說中國大陸在載人太空飛行方面落後美國43年。真正的衡量是中國大陸的載人太空飛行還要多久才能夠達到出艙活動以後的重要里程碑。沒有終點的科技競賽不同於有確定終點的賽跑。科技競賽先抵達某一個里程碑只是暫時的領先,如果盤桓在這個里程碑附近,不論時隔多久,只要別人也抵達同一里程碑,就是平手,早到已經沒有意義。此一里程碑即「龜兔賽跑」裡面兔子睡覺的那棵樹。有些美國專家之所以擔憂美國在這方面被中國大陸趕上,原因在於,自從登月成功之後,美國的載人太空飛行並沒有繼續大步前進。

中國大陸的載人太空飛行技術究竟還落後美國多少?估計之時大致上要看二件事:中國大陸還要多久才能夠建立長期有人照料的規模較大的太空站;還有,中國大陸何時能夠登陸月球。合理估計,二者之一大概還需要十年左右。

在美國太空人初次艙外活動之後8年,美國發射了由「農神五號」火箭第三節改裝的「天空實驗室」(Skylab)太空站。今後幾年的觀察重點之一就是中國大陸何時建立功能性質類似的太空站。

戰略路線:落後者攜手共進避開美國式的合作陷阱

中國古人認為,普世和諧生存的原則之一是「人立己立」。美國的霸權原則是「損人利己」。美國倡議的一些「合作」其實只是工具,讓美國控制或者扼殺外國的自主發展之路。在較具規模的太空站方面,美國本來落後於蘇聯,美國「天空實驗室」的規模遠不如蘇聯的「和平號」(Mir)太空站。蘇聯分解之後,美國誘使英、法、德、日、俄羅斯、巴西等15個外國和美國合作建設「國際太空站」。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用俄國擁有的大型太空站技術和經驗,以及消耗俄國有限的財力。多年下來,俄國因為財力被耗,只得坐視自己的「和平號」在2001年墜入大氣層焚燬。此外,「國際太空站」其他的夥伴全都是出錢有份,核心技術不沾邊。美國本來認為中國大陸的載人太空飛行技術落後極大。到了「神六」成功,以及中國大陸2007年1月成功擊毀自己的老舊衛星之後,美國很快就宣佈要重新登月、研製新的運載火箭、登陸火星,以求重新拉開領先的幅度。到了「神七」發射之前,美國甚至發出願意和中國大陸「太空合作」的信號。不過美國的詐術使用多次之後就不是那麼有效。中國大陸打算自力登陸月球、和俄國合作探索火星。而且,中國大陸打算邀集一些亞洲國家合作建立太空站。這樣的發展戰略路線不只是比較合乎「人立己立」的道德性,而且現實上的優點是可以避開美國設置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