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轉機中的隱憂

從台灣政局談起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


台灣政黨輪替後,兩岸關係出現明顯轉機,但是轉機中也潛藏了不少隱憂,其中特別是台灣政局變化,對兩岸關係的可能影響,兩岸政府都不應忽略。

目前台灣政局中下面幾個現象特別引人關註:一是馬英九的執政能力,二是在野黨的未來動向,三是台獨意識的依舊高漲。

馬英九的兩岸政策不僅受到台灣內部多數人民的支持,也得到國際普遍的肯定,但台灣在野黨對此政策之批評反對,卻不遺餘力。因此,此一政策未來如想順利推行,馬英九首先一定要展現執政能力。

一 馬英九的執政能力

馬英九能否交出漂亮的執政成績單,是其支持度能否快速與大幅翻升的關鍵。馬英九不是一個有信心,能堅定捍衛政策與立場的人,對綠營看法與主張又過分重視,忘掉了民主政治本質就是多數統治,先要照顧到支持你當選的多數選民的主張,而不是事事都訴諸難以形成的「共識」。目前馬英九的治理能力受到普遍質疑,支持度跌到不到20%,讓人怵目驚心。在此情況下,馬英九要守住他大陸政策底線,對抗在野黨的質疑與反對將有壓力。

馬英九要展現執政能力,取決於能否發揮強勢的領導力。而領導力來自於信心、魄力、決斷力、說服力、對於政策先後緩急的正確認知。

大陸政策當然是馬英九的施政重點之一,五個多月來,兩岸關係確實已經大幅緩和,雖然待解決的問題依然千絲萬縷。馬英九怨歎上任後,兩岸關係大幅紓緩,獲得大陸與國際一致讚譽,唯獨台灣民眾似乎沒有感覺,在野黨還罵聲連連。殊不知在野黨就是不想要兩岸關係好轉,至於民眾,本來就認為,馬上台後台海關係理當如此。

馬英九應當理解,在台灣目前處境下,當務之急是展現他的領導力,振興經濟,懲貪去腐,積極回應民意。

馬英九的懦弱與團隊的無能,民意最不滿意。在台灣目前這個亂局中,台灣民眾最大的失望是看不到領導,看不到脫困的曙光。許多關鍵時刻,該馬英九出面表態時,他卻置身幕後,讓總統府發個聲明,敷衍民眾。馬英九經常出現的場合,不是儀式性的,就是做秀性的。台灣的問題重重,當然不能寄望解決方案都能立竿見影。但民眾需要信心,要感覺到有人領導,領導人有能力解決問題。

當下民眾最關心的是經濟,如果兩岸關係好轉能帶給台灣立即與實質的經濟利益,民眾當然會有感受,但是由於馬英九的政策設想不周,似乎沒有看到甚麼績效。週末包機的急就章,未能實際解決民眾需要;觀光客來台的束縛重重,人數不理想,帶動台灣經濟復甦的效用難以發揮。張榮發就抱怨:直航還要經過香港,對大陸觀光客又東限制,西限制,誰要來?政府因此應該瞭解,政策要嗎不推出,推出的政策不能只是空包彈。

現階段大陸政策,重點應放在經貿,只要與振興台灣經濟有利就應積極推動。兩岸間的政治外交議題,如「外交休兵」、「國際空間」等,既不容易馬上得到共識,內部也不容易滿足,只能適度進行,不宜敲鑼打鼓。至於涉及兩岸定位的,如「兩岸兩區」的說法,可以稍晚再提,避免綠營藉機打壓。

民進黨對觀光客來台,放寬大陸籍配偶工作權,承認大陸學歷等開放交流政策的猛批,是其一貫態度。指「兩岸兩區」主張不只向中傾斜,甚至出賣了台灣主權;「外交休兵」形同「外交休克」,而且並未獲得「中國」善意回應,後者還在世衛與聯合國中打壓台灣等,都是扭曲,根本不需理會。至於綠營打算藉陳雲林來台,與毒奶粉事件作文章,以群眾運動形式強力反制,馬英九倒是應小心因應。此次張銘清在台南被打一事,既突顯了民進黨支持者的暴力本質,也暴露了馬政府不是掉以輕心,就是維安無能。朝野如果都不知反省改進,兩岸關係前景當然會蒙上陰影。

另者,民眾對於馬政府能否懲貪去腐也高度關切,認為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這幾個月來,扁案歹戲拖棚,讓民眾極不耐煩。馬英九標榜保障司法獨立,不介入的立場是對的。但是法務部對其下屬的檢調單位,是否提供了辦案所需足夠的人力與資源,也讓民眾關切。檢調辦案可能求好心切,慎重其事。但牛步辦案,難免惹得民眾怨聲載道,轉而批評馬政府懦弱無能。這情勢也給了陳水扁操作空間,硬將司法問題掰成政治迫害,四處取暖,攻擊政府。民進黨則分進合擊,批判政府施政無能,向中靠攏,出賣台灣主權。這也是導致馬英九與劉兆玄的支持度直線下墜的原因。

因此,馬英九現階段應展現領導力,將注意力集中在振興經濟與處理扁家弊案上。如果馬英九能處理好這兩個問題,支持度就會上升。此時即使綠營強將兩岸關係的重點拉回到政治議題,馬英九也較能挺住,守住原有立場。如果這兩個議題無法順利解決(看來經濟議題不容易解決),馬英九的支持度就難以大幅回升。到時候,兩岸政治議題就將成為綠營炒作焦點。事實上,現階段綠營就已經在打這個策略了。

常言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又說性格決定命運。如果這些說法正確,其時我們很懷疑,懦弱無能的馬英九能夠快速脫胎換骨,展現其領導力。也因此,無論是台灣內部的政治穩定,或兩岸關係的平穩發展,都不能讓人無憂。

二 在野黨未來動向

台灣目前其實沒有具實力的在野黨,但是不缺會鬧事的在野黨。台聯已經泡沫化,相對較理性。民進黨敗選後雖然疲態百露,鬧事卻更無顧忌。

民進黨當前的難題,簡單來說有五:一是缺反強有力的英明領導人。二是受扁家弊案拖累,失去政權與民意,聲勢低迷。三是對於應否與扁切割,始終無法做出斷然決定。四是內部派系問題仍存,無法了斷。五是對於路線問題欠缺反省,毫無變革。

先就領導人來說,蔡英文是時勢造「英雌」,黨內政治妥協下的結果,應該只是一個過渡性的人物。有人形容蔡英文是民進黨的馬英九,倒也有幾分道理。蔡形象不錯,操守似乎也沒有問題。但蔡英文與民進黨的文化,也像馬英九之與國民黨,有那麼點格格不入。蔡英文在謀劃「兩國論」,主導陳水扁的「中國政策」上,確實曾頗具影響力。但就目前領導民進黨重整過程中,左支右絀的情況看來,領導能力似乎並不比馬英九強多少。蔡英文看來理性溫和,其實是猶豫不決。面對民進黨的諸多問題,無論是否應與扁切割、派系整合、路線問題等都拖延不決,無法當機立斷。

至於陳水扁問題,誠如許信良所說,陳的全家貪腐,已經是民進黨最大負債,民進黨早應與其一刀兩斷。但是從許信良在民進黨黨慶發言被嗆,蔡英文又不敢大力相挺來看,蔡及民進黨都對此一問題不知所措。

台灣藍綠陣營都很奇妙。無論陳水扁貪腐到多令人髮指,只要用台獨、建國、仇中來催眠一下,總還能得到20%左右的支持。而無論馬英九多麼無能懦弱,只要用陳水扁的貪腐與民進黨的暴力無賴來比較一下,也還能得到20%左右的支持。馬英九自以為可以吃定這些泛藍,不怕他們不投票給他,所以不怕做些偏綠的事,用些偏綠的人。陳水扁與民進黨卻認為絕對丟不起這些深綠選票,因而不能不順應他們的胃口。陳水扁現在視深綠選民的支持為救生筏,順應他們重鹹的口味,到處煽風點火,製造仇恨,撕裂社會、族群、兩岸。民進黨的政治版塊本來就較國民黨小,何況重組第三政黨之說甚囂塵上,李登輝、台聯都在爭取這批深綠支持者?這是蔡英文以及民進黨內許多政治人物不敢與扁切割的真正原因。但民進黨內部的有識之士,著眼未來發展,卻希望長痛不如短痛,盡快割除阿扁這塊毒瘤,從新出發。蔡英文的和稀泥,只有使黨內裂縫深化。

在內部整合上,蔡英文似乎更難著力。派系名義上雖已解散,但私下仍有運作。新系與非新系之間的恩怨,似乎也難以化解,蔡英文與新系之間的關係,也使得他不敢輕舉妄動。至於路線,蔡英文看似理性溫和,但「獨」的色彩卻十分鮮明。蔡英文對國際事務的瞭解不少,但對台海情勢的研判似乎與許多深綠人士並沒有兩樣,相當一廂情願。否則,至少應把許信良重估「中國政策」的話放在心上。對於毒奶與陳雲林來台的反應與陳水扁相去不遠,對張銘清事件也和一般台獨人士相同,只會將責任推到馬政府身上,甚至要求馬政府能「將心比心」,自己卻完全不做檢討。

選後民進黨聲勢本來一蹶不振,但是托馬政府上台數月,執政無能的福,聲勢似乎止跌回穩,但畢竟還是虛的。從「一○二五」遊行的規劃,要不要讓阿扁參與,阿扁的氣勢會否壓過民進黨中央,蔡英文對黨工的拍桌跳腳,可以看出民進黨上下的焦慮。扁案的徹底了結,或許才能真正的使民進黨從谷底反彈。民進黨能反彈多高,要視下列因素而定。一是民進黨能否轉型為理性、忠誠的在野黨,褪去硬拗、蠻橫、暴力的外衣。二是民進黨即使不能馬上拋棄意識型態,但能否將其淡化,務實面對國際與兩岸的新情勢。三是馬政府是否能回應泛藍支持者的期待,拿出魄力、擔當、展現領導力與施政能力。馬政府的無能將是民進黨支持度回彈的加速器。

三 台獨意識依舊高漲

陳水扁貪腐,馬英九無能,台灣民眾無奈。民進黨台獨路線不會調整,可以斷言。國民黨呢,先有李登輝的潛移默化,再有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以「維持現狀」掩飾獨台傾向。在台獨與獨台間,台灣民眾難有其他選擇。

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台灣民眾已經被「獨化」了二十年。就政治氣候來講,台灣建國的實質條件已經完成,只差形式條件,即制憲、正名、公投,在國際與大陸壓力下,不敢付諸實施。

大陸欣喜於國民黨終於拿回政權,只是今天的國民黨已經不是兩蔣時代的國民黨,領導人也不是國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兩蔣。在台灣島內這樣「獨氣」瀰漫的氣氛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在不易,除非有大魄力大膽識的人來領導,難以扭轉趨勢。

扭轉趨勢首在重塑民意。台灣今天有這樣仇中、親獨的民意,是至少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洗腦的成果。反轉趨勢要從根本做起,那就是教育。認同教育要從小做起,從頭做起。這方面,各級學校人文社會教育課程扮演了重要角色。當我們將國語文的文言份量減少,是減少了我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與認同。當我們把歷史地理的授課重點只擺在台灣,是在刻意去中國化,並建立台灣認同。當我們走到「九八課綱」這一步,我們其實已經走到全面自外於中國,全面自我異化這一步。

馬政府上台,對教育問題有深刻的研究嗎?馬啟用的教育部長是綠色鮮明的人士,劉兆玄的解釋是,前後任教育部長人選不能有太大的反差。所以「九八課綱」只是延後一年實施,不是全盤檢討,當然更不是斷然廢除。馬英九想重塑民意嗎?只怕牙根兒沒這個認知、膽識與魄力。

不能重塑民意,當然也不能領導民意。於是在選票取向下,只能跟著錯誤的民意隨波逐流。這是為甚麼當兩岸交流越多,經濟距離越拉近,兩岸關係理應更融洽之時,關係卻越緊張。因為在仇中與台獨意識的導引下,台灣與大陸的距離只能更遠,難以更近。

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維持現狀」,「終身難見統一談判」等說法,是對現實的大妥協,其實也鞏固了台獨,深化了台獨。而大家都知道,台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上最大的障礙。一個沒有終極統一願景的大陸政策,不能給兩岸提供堅實的基礎,架構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牢固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