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總統選舉前一日,台灣有某報曾以「奧巴馬親中、可能疏遠台灣」的大標題登了一則新聞,引用「專家」說:「馬侃當選將尋求防衛台灣,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相形之下,奧巴馬的立場親中較可能忽視台灣利益」。無巧不成書,另有報導稱大陸有75%的人對奧巴馬傾心,甚至到瘋狂程度。由此觀之,更令人感覺台灣某報的說法得到了旁證。現在,奧巴馬當選了。該報已於11月10日刊登了一則持相反看法的新聞,等於是對自己事前的悲觀報導作了更正。雖然如此,想必台灣一定還有很多人信疑參半。本文,想根據自己對此問題的瞭解,略加分析。我所謂的分析,是與卜卦、拆字、抽籤等辦法(或是想當然)不一樣;是需要有相當實質的根據,揉合對背景與大趨勢的力量,再加以符合邏輯的推理,方能產生可靠的分析。
因此,我們需要略談奧巴馬當選的效應與選民對他的期望。再看他的外交思維與走向;然後再看台灣與美台關係在他這整個外交棋盤裡占甚麼地位。
首先,奧巴馬的當選是由於四大因素的巧合。(一)天時:美國大多數的人對小布什八年執政極端失望。再加競選開始時正值由於次貸問題給美國經濟帶來嚴重經濟危機。嗣後,又有石油飛漲造成經濟雪上加霜。繼而有華爾街金融海嘯。所以奧巴馬高呼「改變」的口號,特別有號召力。(二)地利:要改變小布什八年領導下來的積弱無能的華盛頓,一定需要一個非是華府內圈的人。奧巴馬是來自伊利諾州的聯邦參議員,既不是華府內圈人,又不是對華盛頓完全陌生。(三)人和:共和黨自1988以來極端右派抬頭,對自由開明派之攻擊不遺餘力。所以離間了很多團體與個人,包括年輕一輩(因為他們多是自由開明的學府教育出來的)。
因此,向以自由開明派自居的奧巴馬,在競選的籌募捐款上,遠比他的對手(共和黨馬侃)要優裕的多。這次大選中,有統計顯示律師界對民主黨的捐款是以四對一的比率超過他們對共和黨的捐款;醫生對二者的捐款是二對一的比率;技術從業人士是五對一;本來應該是共和黨擁護者的銀行界,在兩黨間的捐款比率竟然也是二對一。這是奧巴馬競選能募到那麼多錢而選擇放棄政府對競選者資助的原因。這人和的因素,再加主流媒體也因同樣道理支持(甚至偏袒)他。(四)特好運氣:在選舉投票前兩個月,居然發生了史無前例的華爾街崩潰。奧巴馬將這一切歸咎於共和黨政府,並用來打擊他的共和黨對手。導致馬侃有口難辯。
所以,我們知道,奧巴馬的當選並非全靠他有超人的政見或本事。叫要「改變」也只是口號,而非政見(實際上,他的政見,有很多地方與馬侃的只是大同小異)。但從這樣當選的背景,我們知道選民對他的期望是改變經濟,而非其他。
再看他當選的「效應」。一般來說,一個政黨的候選人當選總統,假如他真是聲望高的話,應該對該黨競選國會議員(甚至州長)之人選起得推波助瀾之功效(即英文的coat-tail effects,所謂燕尾服的燕尾效應)。但奧巴馬的當選,並未起得這種效應。譬如在參議院(即上院)中,選舉前兩黨的分配是51(民主黨)對49(共和黨),總共一百席。而在投票以後,民主黨只多贏得五席。在眾議院(下院)選後新的兩黨分配,稍微比上院斬獲好一些。但是,總的來說,他的「燕尾效應」可說平平。何況在他當選以後的紐約股票市場,不升反降,甚至一天之內降了一千點。同時民調顯示75%的美國人認為經濟將更壞、甚至壞到破紀錄。難怪在當選以後,奧巴馬陣營極力呼籲大家期望需要控制,不可太過膨脹。在奧巴馬當選後第三天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他在保證將迎戰經濟危機之餘,特別警告不能希望立竿見影。我們至少知道在奧巴馬的上台初期,他的注意力將完全集中在挽救經濟。所以外交,將不會是第一優先。
奧巴馬是注重策略運用的人,所以在內政、外交上不太會著重由一個整體戰略構思來指導政策;恐怕尤以外交上為然。但從他對某些以前美國總統以及外交謀士的尊崇上來看,不難找出他在總統任內外交上的傾向。譬如他對二戰結束後開始應付冷戰的杜魯門總統、與眼見冷戰結束的老布什總統似乎特別推崇。另外以往外交從業員或謀士中,在他眼裡,當推艾奇森(Dean Acheson)、肯南(George Kenan)、以及尼卜爾(Reinhold Niebuhr) 最值得注意。綜此觀之,奧巴馬的外交政策,應該是兼顧追隨意識型態與現實主義的路線。他也不會有小布什總統那樣熱衷在伊拉克推廣民主的道德理念。奧巴馬和小布什不同之處,並非他不關心美國在中東的安全利益,而只是他對伊拉克境內的國家再造不會感興趣。
如果這次美國總統大選的兩位競選人中間有任何哲理上的差異的話,那應是在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二者間孰去孰從問題上。奧巴馬在競選期間,也許是為了討好美國因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而失業的工人票,曾攻擊自由貿易原則。並且曾在與希拉蕊於民主黨內的初選競爭時,指名攻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因為那個協定是希拉蕊丈夫克林頓總統任內簽訂的。但他的對手馬侃卻自始至終擁護自由貿易原則與精神。
在競選期間,也是為了派小布什總統的不是以爭取選票,奧巴馬曾矢言他若就任總統,將於九十天之內把美軍從伊拉克撤回。但這是競選語言,究竟基於事實能否兌現,尚須拭目以待。另外,在競選期間,美國媒體有傾向強調奧巴馬比馬侃在外交主張上要更務實。若不仔細分辨二人先後諸般的承諾、以及注意他們應邀在外交理念上的書面說帖,我們會很容易被媒體的誤傳與意見所誤導。譬如在對華政策上,就是一例。
由於各方的要求,奧巴馬與馬侃二位競選人,在十月初各自對他們外交政策立場提供了書面的說帖。二人在書面說帖中,對自己以前的某些立場或媒體的報導均作了無形的修正。由於十月初已經很靠近11月4日的選舉投票日子,所以我們對他們二人外交立場的瞭解,應以這兩份書面說帖為準,以區別於他們以前的意見以及媒體前此的零星報導。但如這樣作,我們不難發現的是:兩位競選人對華政策的立場,與我們以前由於媒體零星報導而得來的印象,大有出入。更與上述的台灣某報的報導完全不一樣。
譬如,以前根據媒體的報導,認為共和黨的馬侃在外交上有異想天開的看法。某些報導中說,馬侃主張要由美國帶頭,聯合世界上各民主國家,組成一個「民主國家共同體」;同時要把俄羅斯「趕出」G7團體(即世界上七大工業國,加俄羅斯則成G8);並將中國一併排斥在這兩個組織之外。同樣媒體也報導稱:奧巴馬在對俄羅斯與對中國的立場要更務實得多。可是,二人的外交說帖,卻給予人另一種印象。反而是馬侃的說帖中主張美國的領導地位基於它是否能與亞洲緊密攜手,以發展雙方經貿利益,並以達到鞏固世界自由貿易的基礎。與奧巴馬相反,馬侃卻贊成大大提倡世界經濟一體化,反對保護主義。由於中國經濟活力對全球繁榮之重要,益加顯示美國與中國在某些重要事務上發展夥伴關係之必要性。這些事務包括全球氣溫、貿易、與核武器擴散等問題。
有了以上馬侃外交政策走向的輪廓,我們就發覺奧巴馬的對華政策有四大不同處。第一、奧巴馬雖然亦認為中國對美國很重要,但他強調美國八年來的政策必須更改。譬如他認為美國需要更清晰地提醒中國必須在某些問題上改弦更張。包括環保措施以及在經濟發展上需要減低能源的消耗;甚至要中國注意國內社會福利(俾使國民均有社會安全網),並且還要中國注重自己的科技創新!第二、奧巴馬只談中國應負有的責任,卻不談美國自身的責任。相反地,馬侃則一再說在要求別的國家(譬如中國)作為好的「利益共同者」之餘,美國自己也應該做好自己的功課,才能適應全球化之需要(譬如整頓教育、與對落伍或失業工人的再教育)。這樣才不會動輒責備他國將美國的就業機會搶去了。第三、馬侃認為美國與中國的夥伴關係是美國在亞洲的利益所在。而奧巴馬則認為美國應該結盟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與泰國,方是美國在亞太地區安全利益所在。並認為美國應該是亞太地區安全之支柱。言下之意,亞太地區的主宰是美國,而不是由亞太國家自己來決定。也不是任由中國來作亞太地區的主宰。第四、更重要的是奧巴馬的態度,永遠是中國不對,要改也是中國要改!
雖然選舉已過去,為甚麼我還在比較奧巴馬與馬侃的差異?是因為在中國大陸與台灣,事前均有離奇不實的報導與看法。大陸上對外信息,不如台灣,所以一般人有75%的人熱烈支持奧巴馬,甚至有的到瘋狂程度(已如上述),尚不足奇怪。可是,在台灣居然有上述某報以前那種恐懼奧巴馬對台不利的報導,實在值得檢討。
再加上投票前五天,奧巴馬又指責中國操縱人民幣對美金的兌換率,導致美國的巨大貿易逆差。誓言必須盡最大努力迫使中國更改其這種作法。雖然這可能是競選語言,是為了要爭取美國工人與失業人的選票。但如果他真的相信美國人失業是因為中國「操縱」人民幣對美金的兌換率的話,那麼他顯然講話未經大腦。世界貿易多以美金折算為主,所以,如果中國對美貿易的巨大順差是由於人民幣對美金的兌換率過份壓底(導致中國外銷產品價格特別低廉)的話,那麼,以同樣的道理,中國應該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全有類似的巨大順差。可是為什麼事實偏偏不是這樣呢?可見,奧巴馬對中國大陸的負面印象是先入為主。這點,對台灣不是不相干的(見下)。
奧巴馬對台灣的看法,可從他在馬英九總統就職時發來的祝賀信中看出端倪。祝賀信在恭賀馬英九當選以後,立即說「美國與台灣的健全關係將是本人執政的目標」。寫這封信時是美國總統初選才剛開始如火如荼之際。八字還沒有一撇,而且是在希拉蕊節節領先的期間,奧巴馬已經在說「我執政」時將如何如何。其自信有餘,可見一斑。但其對台灣的思念,想必也是純真的。
在他祝賀信中,奧巴馬特別強調他贊同台海兩岸和平對話,以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與舒緩緊張氣氛。他也矢言他將恪守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遵守美中「有關台灣」的三項公報;以及奉行「台灣關係法」。該祝賀信繼續說:「在那個基礎上,本人深信美國應該加強其與貴政府官員之信息管道。我們應該繼續供給台灣為了嚇阻侵略所需要的武器。並且我們應該支持閣下對建立與大陸更接近的聯繫所作的努力,因為這些努力將為更穩定與可以掌握的關係奠定基礎。」信中除了讚賞馬英九總統對大陸求和解的決心以外,也表達奧巴馬希望中國大陸善意回報;這樣才足以證明馬英九的務實與不對抗性的大陸政策能引出良好結果。請注意,他提到美國要加強與台灣「政府官員」之信息溝通。而且再提起對台軍售,這也是奧巴馬競選總統的政綱中明確的一點。
既是奧巴馬對華(台)政策特別著重兩岸和平對話與化解疑慮。這已超過美國政府自克林頓以來至小布什時代對台海兩岸「中期協議」對話之冀望。由諸此,最近陳雲林之訪台,據知的確受到美方的重視。而在他訪台期間由民進黨發動的「嗆馬圍陳」以及街頭運動所引起的暴力流血事件種種,更引起了大大反感。美方關心兩件事情:(一)如此一來,後果是今後大陸遊客將不敢訪台,而陸資也會望台卻步。(二)台灣如此不理性表現,會不會導致大陸軍方認為和平無望,而動用武力解決台海分裂之心油然而起。當然二者均對台灣的兩千三百萬人民不利,可見民進黨的優先考慮(priority)不是台灣的人民;而是其一己之私,乃在斗臭國民黨政府好為自己奪權之需。雖然這點並不直接牽連美國,但如果大陸的軍方動武之念高漲,則是美國的憂慮。因為,萬一台海發生戰爭,美國將如何以對。在2000年小布什當選後一個月,尚未就職,已藉《世界日報》訪問的機會正告台灣:如果台海戰爭是由於台灣自己搞台獨而引起,美國絕不會干預。現在,奧巴馬處於與當年小布什的同樣時機(當選後尚未就職),卻面臨了台灣綠營嚴重不理性的「圍陳、圍城」事件,他應該如何預謀台海萬一有不測事件發生,將如何應付才妥?◆
社論
國際視野
國際金融危機
兩岸關係
檢討教改
保釣協會
台灣歷史
海峽短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