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九八課綱自2008年1月草率公佈以來,由於問題重重,反對的聲浪從未停止,其中由高中國文科教師與大學語文教授發起的「搶救國文大聯盟」最受各界矚目。「大聯盟」除了不斷向教育部發表抗爭的論述以外,並已見過劉兆玄院長,且擬進一步求見馬總統,要求廢止「九八課綱」。此外,歷史科、自然科的物理、化學、「教改論壇」對於「九八課綱」的總綱,也都發出了廢止「九八課綱」的呼籲。筆者在《海峽評論》2008年9月號發表《〈高中歷史九八課綱〉應全面檢討、重新擬定》一文,具體地提出了「歷史課綱」應該廢止的十大理由。
10月24日下午,教育部鄭瑞城部長,約見反對「九八課綱」的幾位教授和高中老師,聽取大家的意見,會中鄭部長以猶疑的口氣不止一次詢問與會的教育部官員:「九八課綱」會比「九五暫綱」好嗎?我個人的領會,這話的意思是:如果不能證明「九八」比「九五」好,就不必急著公佈「九八課綱」。最後鄭部長當場做出初步決定:國文、歷史二科保留,待12月原任課綱委員任期屆滿後,另外聘請課綱委員,重新擬定新的課綱,其他各科課綱再作斟酌後,決定是否實施,沒有問題的科目,不妨考慮先上路。(其實,沒有反對聲音的科目,並不表示沒有問題)不過,部長特別補充說明,這些在程序上還需要經過「課發會」(高中課程發展委員會)通過才能實施。
不料三天後,也就是10月27日晚間,教育部召開了「高中課程發展委員會」最後一次會議,會後教育部長鄭瑞城宣佈,高中「九八課綱」除了國文、歷史二科因「爭議大仍需對話」暫不定案,其他科目確定九十九學年起實施。國文跟歷史如明年六月前達成共識,則和其他科目同步實施,否則延後一年,過渡期仍以「九五暫綱」替代。
據稱「課發會」系以「一面倒」的票數贊成「九八課綱」比「九五暫綱」好,主張仍然維持「九八課綱」。這或許就是鄭部長於會後立即宣佈「九八課綱」除國文、歷史之外,其餘科目要在99年上路的依據。果真如此,未免是「自欺欺人」之舉,因為「課發會」委員,許多都是各科的「課綱委員」,自己擬定的「課綱」,自己表決「一面倒」通過自己的比較好,能不令人啼笑皆非!幾天之後,中教司長又約見24日參與部長座談的幾位國文科教師,表示將來國文、歷史二科的課綱委員,要找「中性」的人士組成。否則引發政治風暴,所付代價是不能想像的!這話的言外之意,不知是憂慮還是恐嚇?而且,何謂「中性人士」?如何界定?所謂「中性」應是就政治立場而言的,若從學術的立場來說,只有是與非之分,沒有甚麼「中性」不「中性」!這「中性」的模糊語言,是否是為了未來的課綱委員偷梁換柱,預作伏筆?
11月13日上午,立法院洪秀柱委員舉辦「國文科九八課綱」公聽會,據稱教育部負責擬定課綱的官員表示,「九八課綱」的「總綱」不會動,「總綱」既然不動,那麼「課綱委員」也就沒有更動的必要。果真如此,則國文、歷史的「課綱」,似乎不必指望有何根本改變。教育部拐彎抹角就是要這問題重重的「九八課綱」上路,真正原因何在,能不令人疑慮嗎?
教育部的表現前後矛盾,顯然沒有遵守教育部長的承諾。「九五暫綱」尚未實施一輪,「九八課綱」也還沒有上路,二者無從比較,如何鑒定「九八」比「九五」較好?鄭部長又何以能如此輕聽輕信!
其實,從「九五暫綱」到「九八課綱」問題最嚴重的就是歷史科,早在十多年前,杜正勝提出所謂「同心圓」的謬說,切斷台灣史與中國史的聯繫,繼之又把明代、清代與民國的歷史,列為世界史,總的目標在推動「去中國化」的政治任務,改變台灣青少年對「大中國歷史」的認同。「九八課綱」不過是在「去中國化」課程的基礎上,繼續深化、繼續推動罷了,基本上是一個違憲的課綱。
歷史科雖然沒有成立類似「大聯盟」的抗爭團體,但是關心和憂慮的人仍然很多。史學界大老許倬雲院士指出,依照九八課綱的架構先講台灣史,學生不瞭解歷史發展的背景,學起來會覺得「沒頭沒腦」,王曉波教授一再指出,台灣史教科書缺少台灣的主體性,尤其日本「治台」期間,屠殺台灣人的數字,有刻意降低的現象,課程的設計整體而言,則有肯定日本殖民統治的取向。筆者於2008年6月25日在教育部舉辦的「公聽會」上,主張《高中歷史九八課綱》應重新制訂的十大理由之一,就是「課綱」因采「去中國化」取向,而背離了憲法精神。具體的事實就是:不僅把中國史縮減為一冊,只排一個學期的課,更把近代中國史融入世界史之中,把過去的高三選修課「中國文化史」改為「專題」,還強辯說:中國史僅有一冊並不少,因為世界史之中也有中國史,「專題」之中也有中國史。這些都是睜眼說瞎話,本想遮掩「去中國化」乃至「去中華民國化」的行徑,反而欲蓋彌彰。請問:台灣史比中國史更適合放在近代世界史之中講述,為何反而獨立完整的一冊呢?我們所熟知的世界先進國家,莫不重視自己國家的歷史,以韓國而言,高中歷史課程以三個學期講韓國史,共有三冊韓國史教科書,而把中國史列在世界史之中講授,日本、美國也都把中國史列在世界史的課程裡,這是很正常、也是可以理解的。「九八課綱」也把一部分中國史移到世界史的課程中,其用心何在,也就不問可知了。
在杜正勝主持教育部時,還動員大批人力制訂了一份名曰:《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畫》,其中第二部為「不適合用詞檢核」,透過審查制度,凡是教科書具有中國人意識、或以中華民國為主體的許多習慣用詞,皆被列為「不適當」而禁止使用。例如:我國(中國)(註:刮號內是要求使用的名詞)、抗戰勝利後(戰後)、台灣光復(終戰)、全省(全國)武昌起義(起事)、兩岸(兩國)……等,都必須修改。鄭成功收復台灣必須改為「取得」台灣,且不准稱「民族英雄」,日據時代不但必須要改為「日治時代」且不准使用清代與民國紀元,必須使用日本天皇紀元,如「大正某年」「昭和某年」等等,如果不遵守規定,審查就不會通過,審查不通過的教科書,也就不能發行,所以書局不敢不奉命唯謹。這種嚴密的思想審查,實為戒嚴時期的「警備總部」所望塵莫及,也是台灣號稱「民主」「多元」的一大諷刺!
此一「審查委員會」的委員系由前教育部長杜正勝聘定,本應隨內閣改組後任期屆滿而解散重新聘請,但據稱新政府的教育部仍將予以保留。
「高中歷史九八課綱」課綱委員和審查委員,如果原班人馬不動,「去中國化」的「九八課綱」勢必繼續推動下去,其後果則由馬政府承擔其歷史責任,這未免有些荒唐!有識之士無不為此感到憂慮,馬政府豈可不以嚴肅態度面對乎!?◆
社論
國際視野
國際金融危機
兩岸關係
檢討教改
保釣協會
台灣歷史
海峽短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