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復興與價值觀的發展

海外釣運40年的反思
張東才


保釣運動應否與時俱進?

保釣運動是一個愛國的運動,我們今天回顧幾十年前發生的保釣運動的時候,可以有多種想法。我覺得除了緬懷當年的一腔熱血來參與這個愛國運動以外,還可以想一想:我們在今天是否還能夠為自己的民族做一些事情?換句話說,這個保釣運動的精神,是不是可以與時俱進?隨著國家的發展,我們的民族正要面對新的挑戰。我們這些曾經參與釣運的人,在新的形勢下能否做出一些貢獻?

作為保釣的一份子,我們期盼民族的復興以及國家的和平統一。這就需要中國在硬實力和軟實力上的快速發展。現在中國在硬實力方面已經發展得很不錯,但在軟實力方面卻仍然比較欠缺。我認為要發展軟實力首先必須在價值觀上建立共識。一套能取得共識的價值觀要符合幾種要求。第一、它可以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理想,使人在心理上感覺有吸引力;第二、它應該有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使社會更加穩定、社會力量更加集中。其實這兩者是密切相關的。如果人沒有理想,只追求各自的利益,社會是很難進步的。但如果有一種共同的價值觀,能夠激發大部分社會成員的自豪感,大家都知道為何工作、為何奮鬥,就會產生一種凝聚力,積極地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在價值觀上具備共識的情況下,政府施政也會有一個明確的方針,因而更為有效。

因此,為了民族的復興,我們必須一起努力,去推動社會形成一套有利於中國未來發展的價值觀。

理順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

中國目前明顯存在價值觀上的空虛,對社會的發展非常不利。形成這種空虛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破產,並在近代受到多種外來勢力的嚴重衝擊,因而導致價值觀上的混亂。現在的中國有幾種不同的思潮,在互相競爭。這幾種思潮包括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利益為主導的資本主義思想,還有就是從蘇聯傳過來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所以我們如果要建立一種思想上的共識,我們就必須理順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

當一個社會受到外來的勢力挑戰而又被打敗時,這個社會的成員肯定是感到十分痛苦的。如果這是一個有生命的社會,它會經歷四個復興的階段:

它首先會認識到自己的落後;

它會模仿打敗自己的強者;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它會發展自己的道路;

最後,它會想辦法超越對手。

在19和20世紀時期,中國正處於第一和第二階段。當這個古老的文明發現自己大大落後於西方時,她對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自信,而很自然的急於從「強者」(西方國家或蘇聯)身上尋求進步的答案。可是在今天,中國經歷過近一世紀的奮鬥,已經從次殖民地變成為一個有充分自衛能力的獨立國家。我們甚至已經具備了發展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的基本條件。在未來的幾十年裡,中國的發展肯定會突飛猛進。今天我們已經是處在社會復興的第三到第四階段,就是要超越模仿對手。我們應該有充分的自信去建設自己的軟實力。因此建立一套新的價值觀就是一個重要的目標。

那麼,我們要建立怎樣的一套價值觀呢?我認為,這種新的價值觀不但要吸收東方和西方既有文明中的優秀部分,還要能夠適應人類未來發展的需要。事實上,人類社會正在從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轉移,我們必須超越資本主義或者馬克思主義的思維,去探索一套適合後工業主義社會發展的價值觀,而且,這套價值還應該植根在我們的固有文化裡面。

我們需要一個文明、和諧和有尊嚴的社會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21世紀的中國人要建立一套怎樣的價值觀。在人類歷史上的不同發展時期,每一個社會都必然有一套與它相適應的價值觀。例如在過去的封建時代,東方社會推崇忠和孝,以及仁、義、禮、智、信等等。在西方的封建社會,也有他們賴以鞏固的價值觀,包括宣揚對神的敬畏,以及追求榮譽等等。從封建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價值觀的基礎轉移到以「追求個人的利益」為前提,這時候崇尚的價值觀就變成了自由、民主、法治。這些不同時代的價值觀,在精神上都有可吸引之處,為當時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種凝聚力。

在今天,種種跡象顯示人類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可以稱為「後資本主義社會」,價值觀的基礎必須改變。在這個未來社會裡,追求的不應該是個人的利益,而是「群體的利益」,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我認為,由於人類社會裡面的互相依存性愈來愈緊密,在後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體系裡面,「理性」與「責任」,「人道」與「公義」,是四個必不可少的支柱,其他的價值觀,包括自由、民主、法治,都可以建立在理性與責任,人道與公義這些支柱價值觀之上。(詳細情形請看我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u/bochang/)。事實上,後資本主義社會不但要繼承資本主義社會一些優秀的價值,它還應該吸收人類在多個不同發展階段所創造的文明。尤其是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我們更加需要吸收中華傳統文化裡面優秀的部分。

民主與法治以外還需要其他道德的輔助

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民主與法治被認為是管理社會的主要原則。現在不但是發達國家,許多發展中的國家或地區都採用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制度,也積累了不少實踐的經驗。但從這些經驗來看,光有民主和法治似乎遠遠不能保證一個社會的良好運作。例如在台灣,民主的發展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在香港,自從主權回歸中國以後,以前殖民地政府的專制統治已經結束,政治上比以前民主得多。但是我們發現,這些地方的民主化並沒有為當地的社會帶來進步。管治既非更加有效,社會也沒有更加公平,貪腐也並不減少。究其原因,就是在這些所謂民主化的過程中,政治人物的第一任務是打贏選戰,而非管理好政府。各種政客為了贏得選舉都在拚命作秀去提高他的知名度,並用盡各種手段來使他贏得選舉。在當選以後,不少政客又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利益交換,以便他們贏得下一次選舉。所以這種「選舉文化」並沒有為當地社會帶來好處。因此,我認為在肯定自由、民主、法治作為一些重要的價值觀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重新強調中華固有文明裡面的一些優良價值,包括誠信、禮讓和重視廉恥的精神,以平衡目前這種唯利是圖的風氣。

在今天的資本主義社會裡,許多舊日的優良價值,例如忠和誠,都已經不受重視。儒家的所謂「忠」,並不單純是下級對上級的服從,也包括對平輩,例如朋友的忠誠。在《論語》裡曾子說「為人謀而不忠乎」裡面的「忠」,是指忠於對朋友的承諾而言。至於「誠信」與「禮讓」,肯定是大多數文明社會所必須遵從的道德。而在今天中國內地卻似乎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在儒家思想裡面,十分推崇「廉潔」與「知恥」,對於為官者更加要求如此。「廉」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很難實現,因為「清廉」就意味著「寡慾」,意味著「節儉」,這與資本主義社會鼓勵消費的價值觀有根本上的衝突。

「知恥」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就更難存在了。在競選的壓力下,許多政客不得不降低他的人格。他們在競選時,往往只能吹噓自己,對選民開出空頭支票,甚至用種種手段抹黑對手。另外,在市場經濟裡面,為了利益的爭奪,鼓勵了很多虛假的東西,並形成了只看重包裝的社會風氣。

「廉潔」與儒家崇尚的「儉樸」有密切的關係,如果一個官員和他的家庭不能甘於一種儉樸的生活,他就需要爭取許多資源來供他揮霍,這樣就很難廉潔了。所以「廉潔」的基礎是「儉樸」。此外,儉樸也有它本身的價值,就是它減少了人對各種資源的消耗。這樣就可以減少人對自然的破壞,以及垃圾等廢物的處理。今天我們講究要有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注重環境保護。儒家崇尚的儉樸精神,對這樣的發展很有幫助。

最終目的:安全、健康與快樂

我認為,一套適合21世紀社會的價值觀體系會有好幾層,最下面的基礎就是「追求群體的利益」和「人與自然的和諧」,在這個基礎上面,有四個最重要的作為支柱的價值觀,那就是理性、責任、人道、公義。在支柱的價值觀上面,我們可以吸收和繼承其他的價值觀,包括民主、自由、法治,以及從中國固有文化繼承的誠信、禮讓、廉潔和儉樸等等。在更上一層,就是這整個價值觀體系的目標,那就是安全、健康和快樂。

我們未來發展的方向就是要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在這個社會裡面,每個人不但自身的安全受到保障,社會將充滿健康的風氣,使得人能夠得到身心的愉快。這樣一個安全、健康、快樂的社會將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

(作者為香港科技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