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乎?「華語」乎?

對九年一貫課綱事件的省思
謝大寧
(佛光大學文學系主任)


「剃刀邊緣的語言策略」

台灣的特殊處境,造成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結果,那就是幾乎人人都會玩「剃刀邊緣的語言策略」,這習慣到底從甚麼時候開始的呢?在我有限的記憶中,兩蔣時期的風格是說一些也許辦不到的大話,比如說「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之類,但辦不到歸辦不到,這些大話總還能給人一個正面的明確方向。可是從李登輝開始,好像涉及到國家定位與方向的講話,就開始了充分運用「語言歧義性」的「閃閃躲躲」策略,比如說「一中各表」,原意是在強調兩岸雙方對一中的信守,但卻被挪移到各表之上,又比如說「特殊國與國關係」,借「特殊」的模糊空間,來妝點所謂的「兩國」之定位。這也就帶來了一個惡劣的影響,亦即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語言風格,人們都學會了不清晰表達自己的立場,語言表達愈模糊愈好,然後就看場合來決定要如何詮釋那模糊的表達,或者當實在轉不過來的時候,還可以保留「硬拗」的空間。這種語言策略在扁政府時期真是被發展到了最高峰,其例子也是不勝枚舉!

馬政府上台後,由於馬本人律己甚嚴,語言風格和前朝是有顯著改變,可是在許多關鍵處仍多半採取「負面表列」方式,迴避正面表達立場,比如說「不統、不獨、不武」就是個經典性的例子。而這種迴避的態度,就依然使得政府部門在關鍵立場上,只是在尋找模糊的空間,把需要清晰表達立場的問題,轉成一種可以視狀況解釋的問題。此次國語與華語的問題,就是一個顯著的代表。

這次有關九年一貫課綱國語與華語的風波,其來龍去脈如《海峽評論》上一期蔣欽堯先生的文章所述。簡單說,就是自從民國八十六年開始推動國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之後,教育部便開始著手修改課程。基於一綱多本的精神,課程標準被改成了課程綱要,換言之,這是一種比較彈性的作法,只規定原則,而由教科書的編者自由編纂課程內容。

此一課程綱要花了幾年編定後,教育部從民國九十五年開始旋即啟動課綱的「微調」,這個微調經過大約兩年,於民國九十七年四月,也就是扁政府即將下台前夕,完成了基本的修訂工作,此一課綱扁政府沒來得及公告實施,而在馬政府就任以後第四天,由當時的新任教育部長公告,並宣佈自民國一百年開始實施。

扁看守政府公告實施98課綱

請容我先將話題稍稍帶開,來看看高中九八課綱的問題。高中的九八課綱和九年一貫的課綱,其實是幾乎同時開始修訂的,兩者的不同只在於九八課綱比較早一點完成,因此扁政府還來得及在成為看守政府之前,「偷偷摸摸」地正式公告(當時的杜正勝部長,居然選擇在舊歷年年假即將開始的前一天公告,公告後就放年假,媒體也就不會再追蹤報導了)。這份課綱在國文、歷史兩個課綱所作的「微調」,其實是更加深了一套台獨或獨台的史觀。當時我和一些朋友有鑒於形勢的險峻,便藉著馬政府新上台的機會,力促展開修訂。經過大約半年的努力,終於迫使當時鄭瑞城部長在宣佈九八課綱正式上路時,國文與歷史兩課綱保留,重新展開修訂工作。

之所以要先說這段歷史的原因,是要對比一下,九八課綱因為有人注意,所以馬政府只得「從善如流」(記得當時鄭瑞城部長接見我們的時候,曾經說他問過教育部的幕僚,九八課綱到底有甚麼比較好的地方,他說他實在看不出來。可是他最後還是讓它上路了,只保留了文史兩科)。可是坦白說,我前些天在看到九年一貫課綱之後,才發覺原來它的問題比九八課綱還大,可是就因為沒人注意到,我們的主管機關就閉起眼睛讓它通過實施了。

再回到九年一貫課綱本身吧!八月底,王仲孚老師在電話中跟我提及,知不知道國中小要把國語改成華語,國文改成華文了。我當時說真的一點都不知情。於是王仲孚老師就轉寄了蔣欽堯先生所整理的一分九年一貫新舊課綱對照表給我。我看了之後,真是當場為之目瞪口呆,怎麼有這回事?於是我首先開始查證此一資料的真確性,那時我才發現,蔣先生的整理稿大體正確,但有一點點小錯誤,其稿中仍說那份新課綱是「草案」,可是我在教育部的網站中發現,它已經不是草案,而是正式公告實施了。這當然就茲事體大了!

當時,因為正在舉行全國教育會議。我當即拜託與會的朋友找到主管機關的首長詢問此事。後來朋友告訴我說,主管此一業務的首長有些驚訝,特別探詢說我們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了嗎?然後他就以官員的一貫模式,表示他們「也已經」(真有趣,公告兩年多了,他們才「已經」注意到此事。可是教育部想不想修改呢?主管官員給了一個極其有趣的答案,意思大概是要看年底五都選舉的狀況而定!

說實在的,我對此一主管的反應是瞠目結舌的,一個兩年多前就公告實施的案子,而裡面存在著如此根本的問題,只因為社會沒有發現,就擱著不管。現在被發現了,還遮遮掩掩地不想處理,甚至還加上了選舉考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當時我們就覺得沒有其它方式,只有把它公諸社會了。於是兩岸統合學會便決定準備召開記者會。

大家來對照前後兩份課綱

在準備記者會的過程中,我把這份課綱更仔細地看了一下,就發現它的問題其實還不只是在國語文變成了華語文。或者這麼說,國語文變華語文其實只是個顯性、適合做媒體標題的課題而已,它更內在的問題是,整個課綱已經用很隱晦的方法,實質上把所謂的「本國文化」給限縮到了台灣文化之上,而中國的傳統文化則隱隱然也變成了外國的文化。

這個脈絡如果單獨看這份課綱,恐怕還真的難以發現,這點要特別感謝蔣欽堯先生的努力,他把前後兩分課綱做了對照,從相關字句的改動脈絡上看,一些微妙的「模糊語言」就出現了。這些語言都保留著相當的硬拗空間,可是熟知近年來某些帶著明顯政治性之詞彙的人,其實是可以清楚看出那個脈絡的。比如說在課綱中就是要出現「海洋」之類的字眼(硬把海洋與生態、性別、族群等議題放在一起,我實在看不出除了政治之外,還有甚麼道理),今天只要任何有敏感度的人,豈會不知道這個詞彙所代表的意思呢?又比如說它把「閱讀古今中外及台灣文學中具代表性的作品」改成「閱讀國內外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後面這句話若單獨看,的確沒有問題,但只要新舊說法一對照,這「國內」指甚麼,「國外」又指什麼,不就很顯然了嗎?

當然,上面所舉的例子,如果有人提出來質疑,的確也還有一點空間可以拗一下,說這是惡意擴大的解讀。

我們且看另一個例子,在舊課綱中有一條說「透過閱讀中外及台灣文學作品,增進對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族群的理解」,姑且不談這一條所可能引起的解讀,它至少仍將自己定位在「中」上,這是無疑的。但這條在新課綱中,被改成了「能廣泛閱讀台灣各族群的文學作品,理解不同文化的內涵」,這一改法不是明白將自己從「中」的定位,改成了「台」的定位嗎?像這樣的改法,恐怕就很難拗了。

這也就是說,扁政府時期所新修的這個九年一貫課綱,已經以偷天換日的手法,把他的「一邊一國」論給夾帶進去了。當我注意到這點時,我心中浮現的最大困惑,倒不是這個課綱何以如此,而是為什麼馬政府的教育部要為這樣的課綱背書?

馬總統一錘定音

坦白說,關於這個問題,這兩年來各方的訊息其實是混亂的,這包括馬總統本身,也包括馬政府的整體,乃至馬政府的教育部等不同的層次。我們不知道只是某些技術官僚在其主管的業務裡,欺上瞞下,或是前政府的官僚仍企圖技術性干擾呢?還是馬政府內部出現了路線的問題呢?還是馬總統本人也對某些基本立國精神的問題出現了立場的猶疑呢?但不管怎麼說,我們都必須以記者會的方式公開挑戰這點,一則希望能夠把這麼大的問題真正撥亂反正,另一則也希望能看清楚問題所在。於是,黃光國教授乃決定,以條件式辭去國策顧問的方式,來迫使馬政府處理這個問題。

九月一日,兩岸統合學會舉辦了記者會,記者來的不多,尤其幾個大報都沒來,反而是大陸的中國評論社、日本的媒體都來了,這似乎也意味著某些有趣的現象。

台灣的媒體對一個補習班老師的緋聞有興趣得很,可是對這種牽涉國家教育大方向的問題卻興趣缺缺,也似乎聞不到其中可能蘊含的意義與新聞張力,這究竟是幸與不幸呢?

不過記者來的不多,並沒有影響到此一新聞的發酵,因為中評網以頭題的方式大篇幅地處理了這個新聞,海外與大陸的媒體也幾乎立即大量地轉載報導,加上黃光國教授擬辭國策顧問的震撼,立刻引起包括總統府以及有關機關的關注。

教育部吳清基部長親自致電黃教授,表達了願意盡速處理的意思,這個結果的確可以說是出乎意料之外。

不只如此,記者會的隔天,總統府也轉來了一個訊息,表示政府會發表正式的聲明,表達處理此一問題的基本立場。當天下午,總統府果然由發言人羅智強先生表示了不宜將國語文改稱華語文的立場。馬總統一錘定音,也就讓整件事有了一個算是漂亮的收尾,畢竟我們還很少看到有誰舉行了記者會,能以如此迅速的方式立刻獲得了如此高規格的正面回應。

在我們的記者會中,名政論家南方朔先生曾調侃黃光國教授說,他的國策顧問辭定了,到此,我也跟黃教授調侃說,他的位子也許保得住了,這當然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行政體系官僚作風究竟有多嚴重

可是仔細想想,這件事畢竟還是有幾個地方,值得持續關注。第一、總統府的回應只是針對了國語文這個名稱而言,可是整個課綱的問題,如上所述,根本還在它隱晦地抽換了國家文化的定位,這絕對比名稱問題更本質,也更關鍵,而這一面向教育部是否真願意如實地檢討,仍在未定之天,而此一工作若未完成,我們的工作便不能說得到了圓滿的結果。

第二、據很多朋友告訴我,事實上課綱的問題絕對不只國語文這一科而已,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社會科的許多地方,只是截至目前為止,似乎還沒有相關專業領域的朋友去把它找出來,而這一工作鑒諸以往經驗,恐怕是很難期待有關機關主動去解決的,所以這點仍有待持續努力。

第三、整件事情最令人不寒而慄的地方是,我們這個官僚系統到底怎麼了?這個問題任何人都應該一眼可以看出來,它涉及了國家基本定位的問題,卻任令它躺在那裡不去解決,好像一切都沒發生一般。而當問題被揭露之後,還只是希望大事化小,教育部對外的聲明,居然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沒有要改國語文的名稱,只是要統一官方用語而已。這樣的講法除了讓人齒冷之外,還有甚麼?當課綱有了這麼本質的問題,還想只以這樣輕輕帶過的方式混過去,這又豈只是顢頇而已?

從總統府的迅速回應看,馬總統的敏感度還是令人滿意的,他也沒有掩蓋問題,並在國家應有的立場上清楚表態,這都成功扮演了憲法賦予他應有的角色,但是總不能讓總統來扮演一個部會裡的司處長角色吧,馬總統又沒有三頭六臂,這個政府如果事事都如此,怎麼辦呢?

這個政府在這件事上,讓人清楚看到了「首身相離」的現象,這對一個號稱現代的國家與政府,能不令人遺憾嗎?

看來,由於藍綠的惡質對抗,真的已經癱瘓了這個政府,讓政府除了日常例行公事外,幾乎已經失去了效能,這能不說是一項危機嗎?大家都說馬總統「無能」,可是從這件事上看,馬總統想有能,還真是戛戛乎其難啊!

有賴馬政府建立國家方向的共識

總之,這次事件讓我們看到了由於國家方向的缺乏共識,這種國家定位的混亂已經深入了我們國家與社會的體制運作中,它已經盤根錯節地糾纏著我們,很難釐清了。

我們當然願意體諒馬政府所接下的這麼一個爛攤子,也知道他真的很難做,這個政府「地雷」真是多到很難想像的地步,可是我們也真的要說,如果馬政府抓不到「線頭」,那就不免治絲益棼了,而國家定位這個問題,以今天的現實處境,我們當然都知道它的困難,可是它偏偏就是線頭所在,這是很難迴避的。

這裡,馬總統也許真該「覺悟」,這個問題是很難只「參考民意」,而是需要去「領導」民意的,但馬總統是否有此「勇氣」呢?我們都在看!

無論如何,對這次事件馬總統的明快處理,我們是必須表示肯定的,但願馬總統能夠以同樣的精神,處理好國家定位的問題,以真正拆除兩岸衝突的引信,如此也才能引導國家形成共識,然後才能進一步解決政府官僚系統首身份離的問題,讓中華民國走上一條「健康正常」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