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鑄倫
(台北夏潮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
毛鑄倫
(台北夏潮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
一、前言(兩岸三通、四流落實曠日費時)
自1979年元旦大陸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提出兩岸可以在統一談判之前,先行「三通、四流」,經由實質的互惠互利,促進兩岸同胞間的善意瞭解,結束長年的分隔敵視,積累和平統一的條件,最終完成國家的復歸統一。但如果以2010年6月29日兩岸始能完成賦予「三通、四流」相關項目中基本要旨的經貿協議法理基礎而言,這已經歷時31年的漫長歲月,令人不免有俟其河清,人壽幾何之歎,而心以為憂。
追究兩岸即使在「最容易」達成合宜互利的經貿協議,以建立正常化的經貿關係問題上,都須如此曠日費時的原因何在,或許是兩岸人士在ECFA後,展望所謂「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規則的必要工作。也就是說,在耗費了31年時間終於走到ECFA的兩岸關係,是不是已走完「先易」與「先經」的旅程,抵達「後難」與「後政」的起點?如果是,則前一段旅途竟然花費31年的時間成本,裡面有沒有應予檢討改正之處,以幫助在下一段路途之中,不致重複徘徊或避免失誤,節省寶貴的時間成本,及早結束國家分裂的不正常「現狀」;如果不是,則兩岸當局或相關人士就有同樣的責任,通過討論協商或談判,為ECFA之後下一階段或步驟的「易」的項目上取得共識,合力投下時間達成協議。
只是兩岸都應保持警覺,不可讓這樣的狀態,成為中國人在國家統一目的前陷入的迷宮,一旦涉入,則隨處都是進退維谷左右為難。中國人因此所大把付出的時間成本,落入誰家口袋?面對中國和平統一已遠非兩岸間的事務或問題此一事實,兩岸如無法誠信共識,則大事難成,徒留盈庭空論。
二、ECFA簽署前後的兩岸「現狀」要點
(一)大陸
中國大陸的崛起,始終是周邊霸權至為關注的問題,這種關注包括對中國「現狀」的掌握與分析,以及對中國前景的預判與對策(戰略)擬訂。中國本身的因應努力,則多集中在排除或化解它們已進行的或意圖中的傷害、滯阻。
簡言之,上世紀70、80年代的中、美關係,在進入90年代後即大幅逆轉,美國鎖定中國為蘇聯瓦解後的下一目標,其對中國的政策或戰略作為,皆以此為運作軸心,但這裡面還包括美國設計經營的「借刀殺人」手段,從中國內、外部分頭推動。在輕、重分別或選擇上,美國寧可避免與中國的直接衝突或戰爭。因此,可以看到日本、台灣在此中跟美國的互動配合。
對照甲午(1894年)戰爭前的中、日、英、美關係,當能發現古今相距百年的中國處境與危機,仍頗有雷同。當年英、美借日本之刀殘害中國,乃彼等經營多年的大戰略操作。其目標為重創與倒退中國從19世紀60年代後展開與取得的自強成果。但它們最大的收穫,卻是爾後約半世紀的中國人陷入慌亂惶恐,喪失自信自尊,幾乎在精神上亡國。
幾個世代的中國菁英,在思想與心靈上也遭到綁架或淫辱。這應是中國整個20世紀追求返本復康革命運動的主題。
歷史弔詭而奇妙的在20世紀末重演。角色基本未變。百年後的中國今日不但須保全自己近60年來奮鬥拚搏所建立成果,也應兼顧到此後較長時間的安全與和平的生存條件與環境之確立。這是一個偉大但艱鉅的全方位工程,新中國的建設大業正式開啟,這個民族不接受也無畏於任何干擾。中國人要向百年來的加害者證明,我們的革命不是割斷自己的歷史,遺忘慘痛的教訓,等候再度被你們欺辱。
(二)台灣
必須看到各種勢力長期進行的分離割裂台灣與中國的圖謀,它們能夠擁有相當收穫的主因,在於始自1895年日本殖民統治以來,以及二戰後全球冷戰格局下,台灣被分派的角色地位,使日、美接連掌控超過百年的時間,誘迫台灣淪入從中國異化出去的牢籠,以服從/服務於其以台制中的戰略。
以兩岸間毀滅性的戰爭,根本的否定大陸中國任何爭取台灣回歸的努力,是屬美國霸權主義在西太平洋實務操作中的重要考慮之一,它也同時起到威懾北京及誘惑日本的作用。
美、日爾虞我詐的對台影響操控,在蔣經國生命末期,成功的將李登輝送上國民黨政權權力巔峰。此人被規定的職責是去引爆兩岸間的戰爭,但日本則在一旁窺伺盤算,設計美國參與這場因台灣問題而引爆的美、中大戰。日本期望什麼?
但在美國遏制、拆散中國的戰略構想中,日本才是「第二次甲午戰爭」中對中國的第一線殺手。日本狡猾機警的企圖不重蹈19世紀以來英、美扶植日本侵中,最後卻聯中亡日的覆轍,反利用李登輝執行美國旨意衝撞北京製造出的台海緊張,激誘太平洋美軍站上與中國對決的第一線,美、中大戰交手千鈞一髮,這也使得美國驚覺到日、台合謀之「可怕居心」。
美國幾乎隨即在1996年4月主動與日本締結「2加2會議」的外交/軍事同盟,以此確立雙方聯手制中的體制,而美國對日本的承諾(誘餌)主要有二:一是美、日在此一反中、制中的外交/軍事同盟合作關係中,雙方立於平等地位。這在某一意義上,解除了日本二戰敗亡降服的地位,日本有如被美國大赦冊封成獨立自主的「正常國家」;二是日本也因此「理論上」恢復其二戰前的狀態,而當年的日、台關係為何?美國的此一行為,隱然重燃與鼓舞日本對台灣(及附屬島嶼)的佔有慾,將之引誘與推向對中(可能)戰爭的前緣。1996年至今的日本,對海峽兩岸的各種言行,必須合起來觀察理解。最近發生的日本海上武力在釣魚台扣押中國人、船事件,所引起的中、日嚴重外交摩擦,美國國防部對此則明言,如中、日在釣島交火,美軍有條約義務與日軍協同作戰,其用意即在此。
蔣經國去世後,李、扁主台政20年,台灣在同時期的美、日西太平洋反中、制中戰略同盟之下,已被下游化與門衛化,這是大陸只得面對的,以及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亟待克服的難題。除非中國有十足把握:(一)兩岸不會發生戰爭;(二)中國不會因台灣問題跟他國發生戰爭。所以,抽離政治/軍事考慮與作為的兩岸經貿關係,其實並不能決定兩岸關係持續與穩定的和平發展,至於達成和平統一就更談何容易了。
三、兩岸政治/軍事關係的磨合與危機
由以上的闡述,說明兩岸關係發展到ECFA完成簽署,不論這個過程是快是慢,雙方難以擱置躲避的,應是開啟如何定義政治/軍事關係的正式對話互動以迎接各種「挑戰」。
但任人皆知,正如ECFA之得以在馬政府執政後,緊鑼密鼓的走完簽署過程,其實是台北獲有華盛頓的首肯與故作姿態的催促。
今之台北當局是多麼的明白美方的真意與其需求,在台北尚未敢確認美國對兩岸的政治/軍事關係的「容忍尺度」前,大陸似乎只能在經貿讓利上保持不變,不給台北當局負擔壓力,不給台灣台獨與獨台勢力藉口反覆。
不過,也因此,大陸方面應有自知,在一定期間內,兩岸政治/軍事關係的對話談判應無可能,即開始接觸,也只可能因話不投機而須浪費大量時間成本。
當然,人們也應察覺到和推理出,涉及兩岸政治/軍事關係「正常化」的談判,在政治方面,美國大有可能交付它的安排方案給台方,據之以為跟大陸談判的張本;在軍事方面,美國的態度已甚明朗,就是它要參與二軌、三軌的會議,美國「接受」的二、三軌會議結論,方可以交付一軌決議定案。
我們已預見一個或許更折騰耗時的「後ECFA」時代,兩岸政治/軍事關係的磨合過程。大陸在這個問題上須承擔的沉重與複雜的壓力,可想而知。但更嚴重艱難的,卻在大陸方面在可見的漫長談判過程中,要努力維持住「夜長而夢不多」、「日久而變不生」的前進步調,求取在這場角力中對美國的勝利,保證國家統一的和平成功。
四、小結(展望與建議)
身為台灣統派40年打拚呼號的老兵,一方面欣喜於ECFA的終於誕生,另方面則憂心於此後的艱辛試煉。
在這篇論述的前面各節,筆者認為中國崛起與兩岸統一問題,現階段已進入中國跟美、日圖窮匕見的關鍵時刻。中國所依靠的無它,自己強大的實力、清明的智慧與全世界中國人的團結一心而已。
我們不相信美國與日本能無窮盡的糾纏中國,而歷史也告訴我們,美、日在對中國的戰略上,一直存有利益衝突、各自盤算的分歧,從1996年至今,它們用「美、日安保2加2會議」體制化協同二者的對中步調與行動以威脅中國,且此一同盟也更複雜化了台灣問題,給兩岸的和平統一使命增添許多新的困難度。
中國不可能也不必要在同時間與美、日關係破裂對決交戰,但它們製造的問題或麻煩,始終是要正確面對加以克服的。
我們認為,中國除了嚇阻日本使不作對中戰爭的選擇之外,亦須堅定拒斥日本利用任何機會蠶食中國主權。
在今後一段不太長的時間裡,中國要小心防範的是:日本操弄的兩岸(統獨)戰爭,將美國推/捲入跟中國的戰爭;以及美國誘導縱容日本對台灣的野心蠢動,引爆中、日戰爭。
這些危機一皆包裹在美、日西太平洋「2加2體制」之中。面對這種不測之禍,兩岸彼此建立的誠信共識實為北京當局贏得安全的基礎。因此如何確知台北方面對此一問題真正的想法,並將兩岸的安全問題合而為一,促成兩岸「生命共同體」的大格局,雙方也才能健康正常的發展經貿以外的重要關係。◆
社論
國際視窗
保衛釣魚台
諾貝爾獎和劉曉波
台灣事情
兩岸關係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