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美安全新關係

花俊雄
(旅美評論家)


5月15日由中國總參謀長陳炳德率領成員包括三大軍區四大兵種的高級將領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代表團」抵達美國,做為期一周的訪問。陳炳德這次訪問可以說是與美國軍方進行了一次直言無諱的平等對話。雙方在對話中闡述了己方的觀點、立場和關注的核心利益,這有助於建立新形勢下的兩軍關係及重塑中美安全關係。

中美發生衝突的代價太大

過去二十年來,中美軍事關係很不穩定,雙方互相猜疑,並且隨著更廣泛的中美關係變動而時好時壞。過去的事例顯示,每當中美關係發生摩擦時,兩軍的聯繫便中斷。這是非常危險的。正因為緊張局勢上升,更需要保持聯繫渠道暢通,以免誤判導致衝突。國際社會的共識是中美關係是全球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發生衝突的代價太大,全球都承擔不起,因此中美兩國和兩軍都有義務建立機制化的對話。美中戰略和經濟對話是朝這個方向進行的一個重要步驟,在第三輪對話中加入了安全對話的內容,更是明智之舉,陳炳德的訪問,顯示雙方都認為必須建立公開、透明的聯繫渠道,增進彼此的瞭解和信任。

歸根結蒂,中美雙方都必須現實地認識到對對方能夠提出什麼要求,任何一方都無法贊同對方的所有目標,或假定雙方利益完全一致,但是雙方都可以努力確定和發展互補的利益,確保合作避免衝突。在這次的會談中雙方都亮出了底牌,承認分歧的存在並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共同合作的領域。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倫指出,儘管有分歧,但會談是非常坦誠、深刻和富有成效的。他說,雙方花了大量時間,努力從各自的觀點,討論安全環境,進一步瞭解彼此的共同利益。他相信,中美雙方已經建立了一個基礎,更好地說明彼此的立場和可以展望對各自的行動有更好的彼此透明度。

台灣問題,尤其是對台軍售問題,仍然是中美關係最大的瓶頸之一。陳炳德在美國國防大學演講時指出,台灣問題是事關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國的核心利益所在。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明確的、也是堅定不移的。他說,如果美國能夠設身處地的支持和瞭解中國對台灣的立場,並且審慎處理兩國之間的主要敏感問題,中國與美國及兩軍關係就能夠健康、穩定和持續地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在與馬倫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當被問及美國對台軍售會不會影響美中關係時,他坦言肯定會,至於會影響到什麼程度要看美國對台軍售的程度決定。但他也知道這個問題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在接受《香港商報》採訪時,陳炳德表示希望美方釋出更多善意,從減少對台軍售做起,逐步消除彼此間的分歧。至於《台灣關係法》,陳炳德批評說,美國制定《台灣關係法》干涉中國內政「太霸氣」了。他說,有些國會議員也表示,必須重新審視《台灣關係法》。馬倫則回應說,他理解陳炳德的說法,美方將根據《台灣關係法》注意事態的發展,直到情勢有所改變。改變《台灣關係法》是國會的責任,目前有些討論,但現在還不是優先事項。

有些分析家認為,華盛頓如何處理其與台灣關係以便改善與北京關係的討論將日益增加。基辛格在其《論中國》一書中指出,對台軍售長期將導致衝突。台灣問題只能談判解決。美國海軍作戰學院戰略研究系副教授萊爾.戈爾茨坦(Lyle Goldstein)在《重塑美中安全》一文中表示,對台軍售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兩岸軍事力量的對比。因此,應該逐漸縮減並最後停止對台軍售。台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美國不應該將台灣作為其在亞洲的戰略基地。2009年年底退休的美國海軍上將、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副主席比爾.歐文(Bill Owen)為英國《金融時報》撰稿指出,由於兩岸關係已經獲得基本改善,美國不再需要對台售武。他認為,基於《台灣關係法》對台售武並不符合美國最佳利益。對過時的立法進行審查是必要的,而中國會認為這是美國真正嘗試建立一種可發展為開放、信任甚至是友誼的新關係。前太平洋司令海軍上將普魯赫(Joseph Prueher,曾任駐華大使)和前太平洋司令海軍上將基廷(Timothy Keating)以及中央情報局東亞情報官希恩(James Shinn)也紛紛提出各種理由,主張停止對台軍售,廢棄《台灣關係法》。其他有影響力的外交政策雜誌如《外交事務》也刊載了美國必須改變對台政策的文章。

中國「從來不打算向美國挑戰」

其次,亞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全也是中美關係中主要的矛盾之一。近年來由於中國海軍逐漸從近海走向藍色海洋,軍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美國深恐這一發展趨勢有可能挑戰它在該區域的霸權地位,因此,強化它在該區域的軍事同盟。美國還藉口中國軍事不透明,頻繁利用機艦監測、偵察中國海岸。中方認為,美國此舉不僅是企圖遏制中國的崛起,而且還可能使軍事衝突的危機增加,2001年4月海南島EP-3事件就是其中的一個例證。陳炳德在美國國防大學的演講和聯合記者會上坦言,中國「從來不打算向美國挑戰」,中國的武器裝備起碼落後美國二十年,也不具備向美國挑戰的能力。中國「歡迎美國在維護與促進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方面發揮建設性作用。」陳炳德認為,重要的是「加強對話與溝通,增強戰略互信,避免相互猜疑。」他指出,中美兩國「對於地區和全球的和平與穩定,負有重大的責任」。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說道,「我認為,美國必須仍是亞洲的一部分。我認為美國必須與許多國家保持關係才足以顯示這一點。但這種關係不是以軍事圍堵為基礎,而是在與中國合作的框架內。能不能做到這一點?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基辛格在5月14日為《華爾街日報》撰文中指出,美國公開計劃基於圍堵中國把亞洲組織起來,或建立一個民主國家集團進行意識型態的十字軍,是不可能成功的。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國是多數鄰國不可或缺的貿易夥伴。同樣地,中國要想把美國排除出亞洲的經濟和安全事務之外,也同樣會遭到幾乎所有其他亞洲國家的嚴重抗拒,因為它們害怕由一個強國統治該區域的後果。中美關係的適當標記不是夥伴關係而是「共同演進」( Co-evolution)關係。這就是說,兩國都努力從事國內的要務,盡可能進行合作,並且調整它們的關係,盡量減少衝突。即將接替蓋茨擔任國防部部長的中央情報局局長潘尼達(Leon E. Panetta)6月9日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答詢時強調,亞太地區對美國在戰略上很重要。美國必須維持在亞太地區的部署,信守對盟國的承諾,同時美國應維持及發展與中國的關係。他說,美國不應與中國相互對抗,而應共同合作。基辛格認為,美中兩國雖然有基本的文化分歧,但美國與中國共同合作,共建新的「太平洋共同體」,符合美國和中國的利益。

除此之外,雙方共同關切的還有諸如太空和網絡安全,防止核擴散,保持海上通道安全、順暢等問題。關於這些問題,歐文認為,中美應該尋求新的共同點和彼此合作的一些途徑,來讓雙方成為堅定的夥伴。他建議,第一、簽署一項不首先發動網絡攻擊的協議;第二、展開聯合打擊海盜的行動;第三、合作建立一個以太空為基礎的信息體系,實現全球軍事透明化;第四、承諾不在太空部署武器,盡早減少並最終消除核武器。要達成以上幾點建議必須增進戰略互信,加強對話和溝通,達成共識而不是彼此猜疑。陳炳德說,在他看來,兩國和兩軍之間合作是主流,儘管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分歧,但在某些主要問題上,雙方仍有廣泛的共識。

冷戰已經結束二十年了,但中美之間沒有在安全和戰略意圖方面建立互信。兩軍關係遠遠落後於兩國經濟和其他領域的關係。陳炳德認為,1.中美軍事關係應以相互尊重為前提,以雙方根本利益為核心,以溝通交流為基礎,以務實合作為抓手,以互利共贏為目標;2.要積極開展兩軍各領域的交流對話與務實合作,以交流促互信、以互信促合作、以合作促發展。中美兩軍將保持高層交往,加強機制性對話與專業交流;3.要妥善處理分歧和重大敏感問題。這樣,就能推動中美軍事關係新發展。馬倫說,發展兩軍關係符合雙方利益,兩軍在許多國際和地區問題上有著很大的合作空間。美方願意與中方加強對話溝通,積極開展各領域的合作。在這次的會談中,雙方儘管在一些問題上,仍是各抒己見,但還是簽訂了六項協議。

萊爾.戈爾茨坦認為,「中國的崛起總體來說是和平的。美國對中國的崛起過分擔心反而會加劇冷戰的危險。」中美兩國和兩軍之間毫無疑問仍然存在著一些分歧,解決的辦法是不要帶著防範、競爭或警惕的心理,而是代之以合作、開發和信任去處理。40多年前中美恢復接觸,當時的領導人不為日常事務所拘束,而是站得高,看得遠,不只著眼於現在,更重要的是看到將來。他們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中美兩國承擔著全世界和平、穩定和繁榮的重責大任,它們理應根據新的形勢,建構新的安全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