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該正視「南海問題」的時候了!

孫若怡
(元培科技大學教授兼共教會召集人暨通識中心主任)


自金融危機發生以來,雖然中國對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做了極大的貢獻,然而,2010年迄今的2年間,卻也面臨了極其險惡的外在環境。這種狀況的出現實與美國在亞洲的新戰略部署、周邊國家與中國雙邊關係的互動,發生較勁式的變化息息相關。

5月26日,越南石油探勘船「平明2號」逕自進入南中國海第148區塊,進行石油探勘作業,中國例行巡查的海監執法船要求其停止侵權行為,但遭到越方的拒絕,海監執法船隨即採取強硬措施,剪斷了探勘船的電纜。29日,越南外交部更趕在週末舉行新聞發佈會,發言人阮方娥聲稱:「越南海軍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以保護越南的獨立、自主和領土完整。」越南輕言動武的強硬言論,為該地區的和平安全增添了不確定的變數。6月5日,數百位越南民眾在河內中國駐越大使館外,抗議中國船隻在南海水域「侵犯越南領土」。10日,越南國營報Dat Viet Daily發佈一則訊息,聲稱越南海軍13日將於中部廣南省外海的翁島附近,進行6小時實彈射擊演習,並警告各種船隻應遠離該海域。12日,越南民眾再度到中國大使館舉行示威活動。針對此一情況的發展,美聯社認為:「顯然是衝著中國而來」。儘管對藉由強硬表態而升高為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並不為亞太安全問題的專家與各方學者們所預期,但對中、越關係的發展與南海問題的因應,卻是到了該做全面性思考與檢討的時候了。

「擱置爭議 共同開發」?

1973年1月,越、美兩國在巴黎簽訂結束越戰的協議;1975年7月越南統一,是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統一後的越南對外採取民族主義與擴張政策,1978年12月,一度還曾進攻至柬埔寨,欲建立一個大越南國,旋即失敗而退回國境;對內則不斷地藉媒體宣示其南海島嶼的主權。1979年9月與1982年1月,越南更先後兩次發表白皮書,聲稱其對中國的南沙群島與西沙群島,擁有全部的主權。此後,自1990年迄今的20年間,越南已佔有我南海水域中50餘座島礁,其中屬南沙群島部分者,就有29座;由於越南的示範,使周邊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各國,亦競相傚尤。2009年2月17日,菲律賓國會通過《領海基線法案》,將黃巖島和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劃為菲律賓領土,並將南海地區改名西菲律賓海;3月5日,馬來西亞前總理巴達維更登上中國南沙群島的彈丸礁和光星仔礁「宣示主權」。5月,馬來西亞與越南還簽署了一項聯合聲明,指出在聯合國海洋公約的框架下,對南中國海的大陸架延伸區域及部分群島,擁有主權。

中、越兩國山水相連,邊界問題尤其複雜,自1991年以來兩國領導人為有效解決相關爭端,始終保持頻繁互訪與接觸。1999年初,兩黨總書記確定了以「長期穩定、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全面合作」,作為兩國面對新世紀關係的框架;2000年,更發表了關於新世紀全面合作的《聯合聲明》;對南海問題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2002年,中國與東盟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就各方不以武力或威脅使用武力解決南海爭端、共同維護地區穩定、不採取使爭端擴大化、複雜化並展開南海合作等項目,達成共識。2008年5月30日至6月2日,越共總書記農孟德應胡錦濤的邀請,至北京作友好訪問並發表《中越聯合聲明》。除就北部灣口外海域劃界問題,持續保持談判機制外,雙方同意恪守兩國高層之共識,為共同維護南海局勢之穩定與和平,尋求雙方均能接受、基本和長久的解決辦法。基於以上的共識,對南海地區主權的處理,中國始終堅守「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原則,採取溫和、善意、謹慎且低調的態度,試圖藉著雙邊的對話與協商,尋求共創雙贏互利的結果。因此,周邊國家如越南、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國,即使不斷有以佔領島礁宣示主權的作法,中方也都盡量隱忍克制,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置一詞,行動上也僅止於抗議而已,鹹以區域安全之大局為重。

但問題的關鍵端在:相關國家以佔領島礁做為「宣示主權」的象徵意義之外,又往往藉著堅持「事實佔有」,除鞏固其所佔地的控制權,也對本地區龐大的海底資源,進行實際的劃界與開採行動。據估計,整個南海地區除了魚類、貝殼、海藻、珊瑚等水生物資源外,還蘊藏著60萬億噸的天然氣、200-550萬億噸的可燃冰以及大量的石油礦藏。2004年,越南開始在南威島上修建機場,並進行石油的探勘工作;此後還將油氣開採權,分配給美孚石油公司及英國石油公司,意圖使該地區的問題趨向複雜化。根據2007年中國海洋局出版的《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的紀錄,十幾年來相關國家已在南海地區鑿打油氣井1,000多口,每年開採達5千萬噸以上的原油,而中國卻未開採一滴。以2010年為例,越南油產1,750萬噸皆來自南中國海地區,佔其國家國民總生產毛額的24-30%,年總收入高達200億余美元;其它國家在石油上的利益,亦可見一斑。

為了要確保對南海的主權,2011年越南國防預算約26億美元,較之2010年增加了70%。2009年除向以色列洽購短程彈道飛彈(SRBM)外,特別與俄羅斯簽屬購買潛艦、戰機和重型武器;其中最受矚目的是以18億美金,向俄國購買了6艘「基洛」級動力潛艇;另外,還購買了12架最先進的蘇愷30戰鬥機,成為近期俄羅斯武器銷售市場的最大買家。而據英國《簡氏防務評論》稱,2015年之前越南海軍還將自俄國購入2艘1161型護衛艦、一套配有「紅寶石」反艦導彈的岸基導彈系統。其中1161型在俄國屬於「獵豹」3.9級護衛艦,是俄國研製開發的最新型軍艦;排水量有1,200噸、配備一門76毫米主炮、6門30毫米艦炮、8枚射程130,000公尺的kh-35「天王星」反艦導彈、一套防空武器系統。因此,該評論認為:中越海軍一旦再在南海海域發生衝突,佔地利之便的越南海軍未必會敗給中國。2010年,越南國防部長馮光青訪問法國時表示:希望購買直升機和運輸機;訪美之際則要求:放鬆對越南出售軍備的限制,並得到美國「考慮出售非毀滅性武器」的善意回應。至於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兩國,為強化軍力其預算的增加也不遑多讓。而美國與新加坡則為了加強雙邊防務關係,在此次以長年防務外交對話為主旨的「亞洲安全大會」(又稱香格里拉對話)中,除進行兩國軍隊訓練和執行行動的討論外,也提出將在新加坡部署2艘近海戰艦(Combat ship),以確保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嚴肅面對生存權的挑戰

「主權」概念的確立實與西方近代民族國家的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自1648年威西發利亞和會後,西方以王室為主體的個別國家,因彼此間主權平等的確立,故而奠定了在神聖羅馬帝國的議會中,具有行使獨立法權的基礎。原則上「主權」指的是國家合法行使權力的根據,在實際上則是擁有行使權力的實際能力。在國際法上,「主權」具有絕對、最高、唯一等各項特性;當任何一個國家宣稱對某地或地區、某物或某項資源擁有主權時,也就意味著對該地或物,具有壟斷性、排他性、絕對性與不可分割性。因此,在當今這個仍以主權國家為構成基礎的國際社會中,對「主權」高調宣示的本身,其實已然潛藏了尖銳衝突的可能性。

中國深知南海主權爭議性所在,故早於2000年就提出「擱置爭議 共同開發」的主張。2011年4月25日,溫家寶總理在中南海紫光閣接受馬來西亞、印尼兩國記者的採訪時,針對此一問題,就中國的立場再度做了三點清楚的說明:1.爭議應當藉由和平方式解決;2.爭議應當經由相關國家間的雙邊談判而非多邊場合解決;3.問題在正式解決前可以進行共同開發。顯而易見的是,不相關國家與勢力的介入,只會使問題更趨複雜化;因此,希望藉著雙邊對話、協商、互利與共同開發的做法,維護區域內的雙贏與和平。然而,長時期以來,這種用心非但沒得到同情的理解與真誠的回應,有的國家還要援引外力掣肘中國,進而欲將之徹底趕出南海海域,這種「整碗端去」的實質威脅中國人需要嚴肅面對。

2011年4月12日,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應越南國防部長馮光青邀請,抵越訪問,並先後會見了國家總理阮進勇、越共總書記阮富仲等人。期間還就南海問題,達成「雙方將以和平方式進行討論、談判,以尋找兩國都可以接受的長期解決方案」的建議,「進而為世界與區域和平、安定、發展竭盡努力」的保證。然而,猶言在耳;5月採石油,6月行軍演,完全無視於4月的建議與保證,何以言行落差如此之大?

2009年7月,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在泰國訪問期間宣佈:「美國將重返亞洲,亞洲事務將在美國的外交議程上,處於更加顯著的位置。」2010年7月,美國常務副國務卿斯坦柏格在出席華盛頓智庫尼克森中心的會議時,聲稱:「南海爭端可置於中美軍事對話的框架內」討論。23日,希拉蕊又進一步於河內召開的東盟區域論壇上指出:「美國在該地區及聯合國海洋公約框架內,和平解決南海島嶼及領土爭議上,擁有至關重要的國家利益」;隨後,她更強調:「南海主權爭論不僅妨礙了這一海域的自由貿易,而且還違反了國際海洋法。」8月11日,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在越南河內軍事學校演說時則表明:「我們與太平洋接壤,在此區域有著長遠的利益。……美國在亞洲地區不僅要在經濟和政治事務上,成為活躍的參與者,在國防與安全問題上亦然。」同時,在論及該區域的主權與航行安全時,他更重申:「美國、越南及該區域的其他國家,對此一問題具有共同的興趣。……美國與越南加強軍事聯繫方面的首要考量,是如何強化海事安全。……美國是一名積極的參與者,和越南已經發展了真正的雙邊防衛夥伴關係,也呼籲各國共同商討海事安全的問題。……有關主權糾紛與恐怖主義等核心議題,都需要以多邊對話來解決,純粹依靠雙邊關係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多邊機制來解決這個區域中最重要的安全挑戰。」8月19日凌晨4點,駐伊美軍完成了撤出伊拉克的計劃,從而使美國能有更多的軍力東移。這個狀況的發展與希拉蕊、蓋茨一系列的談話相對照,無疑地是針對中國而發,也印證了美國的全球戰略部署,已然轉向到亞洲太平洋地區。隨著在東海與南海地區,與日本、韓國、新加坡、菲律賓及越南等盟友的軍事演習,美國正試圖對中國進行所謂滿月C形的包圍。而在形成的所謂「三鏈一圈」的遏制圈中,越南在南海地區所扮演的急先鋒角色已不言而喻;而上述兩人的言論自然也給相關國家的較勁行動,帶來某種支持的暗示。

2011年6月3-5日,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召開的亞洲安全大會中,即將接任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的蓋茨再度表明:「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將會堅持下去。」6月12日,越南高調宣佈將於次日在南海地區進行軍事演習。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托納(Mark Toner)雖然表示:「美國不支持任何一方激發緊張對峙的行為」。但是,根據《菲律賓星報》的報導:美國卻突然派出「鍾雲號」(Chung-Hoon)神盾驅逐艦至南中國海,聲稱要確保區內的自由航行;這個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舉動,事實上是為越南撐腰,並向中國示威。而曾任前美國海軍部長、現為國會參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亞太小組委員會主席、民主黨議員韋伯(James Webb),更於13日外交關係協會的演講中指出,有關「南海是美國核心利益的言論深受越南歡迎;因此,美國政府於南海問題上,實應扮演更堅強而主動的角色」。聽其言、觀其行 ,一切盡在不言中啦!

6月底,中華民國海軍和海巡署,將以特遣支隊型態,依往例編組成功級艦、中和級艦和大型艦艇,執行「碧海操演」,巡弋東沙與南沙海域;海軍方面表示:還將觀注美、菲雙方,在南海舉行聯合軍演的規模。自歷史的發展觀之,東亞地區是中國地緣政治、經濟貿易、文化交流、軍事安全的核心基礎區,也是民族賴以生存安危發展關鍵之地。俗話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雖僅一衣帶水之隔,卻事關唇亡齒寒之危!能不戒慎恐懼乎?的確,無論兩岸在政治現實上還存有多少歧見,但站在維護南海疆域與生存安全的立場上,兩岸應該及早藉協商、對話,以建立機制,尋求共同因應危機的可能性。

樹立自身的話語權

由於近30年來在經濟、政治、社會與文化各方面的穩健發展,中國相對的也積累出了一些成果,歷經百餘年戰亂與外族的侵凌,這一小步可是千百萬人火裡走過、血裡淌過、揮別眼淚、堅持奮鬥的共業;無他,民族復興的理想正在召喚著他的子民!然而,即使就只這麼本份的想做好自身的工作,卻招來強大的中國必然會威脅其他國家生存的說法;在西方主流媒體的眾口鑠金下,「中國威脅論」驟然間似乎成為國際上的流行論調。有鑒於此,中國人實應著手布建自己的話語權;話語權的掌握象徵一個國家軟實力的提升與優勢,但這卻也是一項持久、費事、不討好又不易見效果的工程,可是,卻是必須做、該加緊做,更要紮實去做的事,晚了後悔都來不及。就做法規劃上而言,則可分對內中長程戰略與對外短程戰術兩方面。

前者主要應著力於兩大方向;一為文化人才的養成、選任與銓敘,二為傳統經典的詮釋、教育與傳承工作。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與西方市場經濟銜接的結果,科技經貿的知識與法規,已成為當代中國社會學子學習的主流。相對於此,國共兩黨在向西方學習、重建國家的過程裡,都與中國本身的文化傳統形成部分斷裂;因此,隨著中國經濟力愈提升之際,也正是更多的人心靈身陷迷網之時。溫家寶總理曾經很感慨的表示:為什麼今天的教育環境(硬體)比過去好,卻出不了像建國初期那樣具備通識與理想的人才(軟體)呢?窮困的日子讓人看到希望,富裕的日子卻讓人陷入貪婪,其中教化人、引領人、喚醒人的價值與力量,截然不同呀!尤其當今的西方文化又是一個強勢文明下的產物,君不見任何淺碟子型的文化單體,都被快速異化或同化了嗎。就以台灣為例,李扁時期對教科書採取去中國化的立場,固然使年輕一代對中國陌生者有之,視之為寇讎者亦有之。然而,若自歷史發展的角度而論,這也與美國文化早在兩蔣統治時代,就已經藉「民主、極權」概念、體制的對立與鬥爭而取得了話語權,有著密切的關係;所謂民主、自由、人權等的外來價值,在未經反省、批判與選擇性吸收的狀況下,就被以簡單、化約且橫向移植的方式,通過報紙、電影、電視、學術交流與文化活動,於無形中內化吸收了。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文明與歷史傳承的大國,面向世界向先進文明學習,是民族再造與復興的必要條件。不過,文化主體性及其價值的確立,則不是僅靠著20、30年知識技術的學習或交流,就可完成得了。所謂六經皆史,而「國可滅,史不可滅」。前車之鑒,當務之急政府應徵召具有舊學學養與使命感的知識份子,委以重任致力於傳統經典的選譯、詮釋與再創作的工作;務期使經典中不合時宜的部分能去蕪存菁,進而得與新時代的生活習慣、方式與氛圍接軌。做為中國文化人的生命志業,這個文化價值轉換、文化創意再現、文化主體重建的工作,應該要完全跳脫學界美式包攬工程與技術計劃的思維,而自民族文化整體、根源、深遠處著眼入手。

就後者而言,除了以誠信立言、立行外,當善用各種媒體表達立場、回應污衊。

確立和平主義的立國原則

當中國經濟逐漸發展之際,西方主流媒體習慣性的把她當成有朝一日會構成威脅或取而代之的敵手,這種認知偏見與猜忌憂慮心態的形成,既是西方傳統中主、客體對立思維下的產物,也是自身逐漸喪失自信並迷失的現象。中國人篤信中庸之道,陰陽兩極雖相剋亦相生,相生相容而致太極,乃生命至高境界;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也是和諧共處的極致。由於深深體會戰爭的罪惡與恐怖,在國際社會中特別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世界裡,以「和為貴」的傳統價值,尤其為不同世代的領導人所念茲在茲。

無論在去年河內的亞太國防部長會議或今年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對話,國防部長梁光烈都一再強調:「中國所奉行的是『防禦性』的國防政策,其宗旨在維護國家的和平發展。……中國過去不稱霸,現在不稱霸,將來發展了也不稱霸。」他更進一步說明中國與世界各國開展安全合作時的四大原則:1.相互尊重、平等對待;2.相互理解、增進信任;3.互利共贏、不搞針對第三方的對抗性結盟;4.開放包容。6月12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出訪哈薩克、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前,接受媒體訪問時也強調:「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是中國政府和人民向國際社會作出的鄭重承諾,是中國長期堅持的方針,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中國也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不搞軍備競賽、不對任何國家構成軍事威脅,堅持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和地區熱點問題,反對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美國應該以理性而平等的態度,看待中國的自立自強,因為這一趨勢的形成與發展,是不會以任何個別意志的喜好而轉移。另一方面,畢竟,中國仍然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國民一般的生活水準還遠遠落後已開發國家甚多。因此,全體中國人民若要實現共同富裕、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仍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美國又何懼之有?

堅定國家民族的核心利益

西方國家不喜歡、也不願承認南海地區是中國的核心利益,總想方設法的要將之國際化。但是,就歷史發展而論,在這一片南北綿延1,800公里、東西分佈900公里,佔地約300多萬平方公里俗稱「南海諸島」的海域內,北起北衛灘、西起萬安灘、南至曾母暗沙、東至黃巖島(另一說為海馬灘)。自北至南,大致可以分為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四大群島;中國是最早開始探索、開發、經營、命名並實際管轄區域內諸島的國家。根據史料記載,南海諸島在秦代即為中國人所發現,命名為漲海崎頭及珊瑚州,漢朝時一度曾中止了航海;宋朝之後,稱這些島嶼為千里長沙及萬里石塘。 唐朝到宋朝,在現今與越南存有爭議的甘泉島建有房舍。1045年(宋仁宗慶歷5年),王師且被派至西沙諸島駐防。而海南島的漁夫也在這個區域設立了超過200條航線;漁夫們使用「更路簿」記載了100多個島嶼的名字。鄭和下西洋之際,亦多次通過了這片海域內的島嶼,並為所經過島嶼及環礁命名。在近期的水下考古工作中,也在西沙群島中的光華礁附近,挖掘出由浙江、福建地區所生產,分別屬於唐、宋時代的瓷器、銅錢與鉛塊。這些相關史實的存在,遠遠早於國際海洋法誕生前數百年或千年。除了中華民國內政部於1947年11月正式公佈編製的《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外,1963年出版的《威爾德麥克各國百科全書》、1973年出版的《蘇聯大百科全書》,1979年日本共同社出版的《世界年鑒》,也都明確地指出南海諸島是中國的領土。因此,國際社會對中國擁有南中國海的主權與管轄權,長期以來亦並無疑義;嚴格說來,20世紀70年代以前所謂「南海問題」,根本稱不上是問題,更無衝突可言。

美國政要們常喜歡在各種不同的場合指出:「中國對南海主權的宣示,不僅妨礙了這一海域的自由貿易,而且還違反了國際海洋法」。故而「維護南海航行自由與安全」,正是為了維護美國人的利益。眾所周知南海地區是世界上主要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每年高達4萬艘貨輪進出其間,佔全球33%以上的海上運輸。隨著中國經濟的起飛與發展,這種繁榮的景象也愈發紅火,何時聽過該區因戰爭而中止通行過?美國軍艦千里迢迢橫越太平洋來到南海,對中國進行軍事偵察始終未曾間斷;如今力挺越南對中國的挑釁,又謀求東盟國家對其插手該地區事務的支持,這一切的目的無非在制衡中國,進而維護其霸權的領導地位而已。若美國能多一點的同理心,中國基於防衛意識的整軍有何錯誤之有?中美夥伴關係的穩步發展,有賴美國的態度與做法。「不以鄰為壑」、「遠親不如近鄰」這二句中國的古老諺語,相當程度的能說明中國人與鄰人相處的思維。因此,在捍衛南海主權、中國沒有退路的前提下,以「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基本方針,營造一個和平穩定、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地區環境,應是中國人奮鬥不懈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