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青史盡成灰(上)

《尋找風雷:1970年代台大保釣學生運動史料彙編》新書發表會發言紀錄(摘要)
張鈞凱 整理


時間:2011年6月18日(週六)14:00-17:00地點:台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國際會議廳509室主持人:吳瓊恩、王曉波發言人:吳瓊恩、王曉波、鄭鴻生、張鈞凱、林孝信、陳義揚、錢永祥、劉源俊、王復甦、劉廣定、許介鱗、陳鼓應、繆寄虎、謝小芩、陳昭瑛、楊祖珺、紀欣、毛鑄倫、王津平、曾健民、郭譽孚、余致力、朱雙一、陳明忠(依發言順序排列)

主持人《海峽評論》雜誌社社長吳瓊恩致詞:

謝謝各位先進朋友來參加保釣運動40週年的紀念會。

1972年保釣運動結束以後,國民黨的《中央日報》竟然刊出了孤影的文章《一個小市民的心聲》,把學生愛國運動潑了冷水,要青年人不要關懷大中國,要偏安、守著小康的局面。此後,青年人便忘了中國。後來的校園運動,成為學生爭取停車位、學費降低等運動,關懷的角度非常狹小。

經過李、扁20年執政,大家更是忘了中國大陸與中國文化。今天台灣面臨的問題非常嚴重,只有兩岸聯合起來,以中國民族主義為基礎,走孫中山的道路,共同奮鬥。在台灣未來路線不明的情況下,應該要談談保釣運動40週年,讓我們繼續承接保釣運動時代年輕人中國民族主義的精神,並且發揚光大!

王曉波(主編):

今天是台大學生保釣運動史料彙編新書發表,此《彙編》是由鄭鴻生寫作《青春之歌》,採用許多當時台大校園刊物作為史料。今年是保釣運動40週年,故我建議鴻生兄能夠將他採用的史料,重新編輯,還原當時台大保釣學生運動的情況。

為後人留下論述的史料

有鑒於「不容青史盡成灰」,有論無史料,或以訛傳訛,便會產生後人對保釣運動論述的偏差。最偏差的論述,就是五四運動從「外抗強權、內除國賊」,結果主張「不抵抗主義」的胡適竟成為五四運動思想導師。今天將保釣的史料重新回復,應是有其歷史價值。

這套書是由鄭鴻生的材料,加上張鈞凱同學另外找尋其他報章雜誌內容編輯而成。

鄭鴻生(主編):

2009年,保釣運動40週年即將到來,同時有龔忠武進行《崢嶸歲月.壯志未酬》的出版,屬於全球保釣運動的增篇;另外有王曉波想策劃編輯一套書,來紀念台灣保釣運動40週年。由於我曾寫《青春之歌》,這兩件事關於台大保釣的部分,就落到我的身上。

我10年前已搜集史料,將相關的報刊雜誌、《大學雜誌》等大致翻閱,這次又再翻閱一次,整理出四、五百篇的文章。我先篩選文章,去掉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左右,但仍剩餘許多,就由《崢嶸歲月.壯志未酬》選擇部分收錄。而王曉波決定出版台大保釣運動史料彙編,我便移交了全部資料給曉波,他將資料分為四大項目使條目清晰,並決定不再篩選,將這些珍貴史料全部出版。

我去年整理這些史料,算是對保釣40年盡了心力。台灣的保釣運動在1971年爆發,並非孤立歷史事件,之前已醞釀許久,包括1963年自覺運動。當時自覺運動規模並不大,是學生自我反省的論述,但代表台灣從50年代沉寂,到60年代戰後新生代如何承接歷史任務的醞釀期。

保釣運動可以前推到自覺運動

曉波提過自覺運動時他在讀高中並全心投入,而我則是小學六年級要考初中之時,對這個運動沒有清楚的認識。自覺運動是值得再探索的對象,可惜我搜集的資料只到1968年,此前的資料就較為難找,可能需要有心人進一步再往前追尋,將保釣運動前推到自覺運動,將戰後新生代承接五四運動歷史任務的線索重新建立。

1973-1974年,黨國以台大哲學系事件將台大學生運動鎮壓,台大學生的行動也就暫告一段落。這10年來,我發現今天台灣的問題,當年學生就已談過,雖然沒有很深入,但至少已經點到這些議題。這些衝突性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最明顯的就是民族主義論戰關於兩岸的討論。民族主義不只是保釣的議題,而是台灣社會前途、甚至在冷戰結構下,兩岸何去何從,當年學生都有所碰觸。

張鈞凱(編輯):

我先說明一下書名取為《尋找風雷》的原因,這是摘自龔自珍《己亥雜詩.一二五》:「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大意是整個中國都需要有生氣,而生氣要通過大風大雷才能顯現,勸老天爺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限資格,讓人才大量在社會湧現。

我當初建議這個書名,是考量到1960年代的台灣被稱為「沉默消極的十年」,經過1970年代初期的保釣運動,將台灣青年學生的政治熱情、民族熱情與社會熱情都激發出來,學生並非為自己在政治上找尋出路,而是為中國尋找生氣、尋找人才。

鄭鴻生先生在這套書的序文中,已經說明了他漫長搜集史料的過程。實際進入編書的時程,大約是在前年下半年或是去年年初,我拿到鄭先生搜集的史料複印本,接著到台大圖書館社團刊物區與期刊區,將剩餘的部分找出來,並利用台大資料庫,找出當年報紙的相關報導與評論。由於資料龐大,而我們也沒有雄厚的資金,無法全部交由打字行來打字,因此我動員家人、親戚、朋友、同學一起投入打字的工作。在有了文字檔案之後,我利用下課晚上的時間,整理所有的檔案,並做初步的校對,而有了去年《崢嶸歲月.壯志未酬》與今年《尋找風雷》共八冊相關文獻的出版。要謝謝黃郁維,在工作之餘,抽空幫忙設計了這八冊的封面、扉頁與版權頁。

展開台大以外各校釣運資料的搜集

我在大學的階段,看了鄭鴻生《青春之歌》與洪三雄《烽火杜鵑城》兩本書,開始對保釣運動有了濃厚的興趣。除了這兩本書之外,在我搜集的書籍中,有一些也收錄了當年的部分史料,例如丘為君《台灣學生運動》(三冊)、香港七○年代雜誌社編的《釣運以來台灣的青年人》、楊庸一編的《台大民族主義論戰》、趙天儀編的《台大哲學系事件真相》、洪三雄編的《知識人的出路》,當然也有孤影《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與《對年輕人的真心話》。但是這些書的史料並不完全,由此也可看出今天《尋找風雷》出版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如果要更進一步認識保釣運動的爆發,應該要再往前追溯1960年代台灣青年與台大校園的思想狀況,有一些書已經有初步的整理,例如《台大人的十字架》、《杜鵑花城的故事》與《今日的大學和大學生》等書,這一些資料則是《尋找風雷》目前還缺乏的內容。

更重要的是,保釣運動的風起雲湧,並不只是在台大校園發生,包括政大、師大、成大等校園也都有組織運動,今天在座的吳瓊恩社長與毛鑄倫老師,以及馬英九核心智囊蘇起等人,都是政大保釣運動的參與者。台大以外各校的釣運資料,應該是往後重點尋找與搜集的對象。

利用這個機會,我想談談我對40年前台大釣運的一些想法。一方面,在今天被親綠與親獨人士主掌的台大校園,能夠重見40年前這場愛國民族主義運動的面貌,對我們這些台大學弟是相當的衝擊與重要。其次,現在主流的戰後台灣史論述,從60年代《自由中國》雷震事件之後,就直接跳到70年代末的「鄉土文學論戰」與「美麗島事件」,再來就是80年代的黨外狂飆,與90年代野百合學運及其後李登輝的民主化。

不論歷史是直線發展或是曲折的前進,它總是沒有間斷地接續,1970年代初中期的台灣歷史,似乎從我們的認知中空白下來。因此,在我追尋與「補課」台灣歷史,尤其是地下而幽暗的左翼、反抗、統一的傳統中,40年前這一場運動,正好能夠接上我們這一代的歷史認識斷層。

從一個後輩晚生的角度,如何評價這一場運動?當然,我們事後從史料與當事人的回憶來看,釣運當然是台灣左翼傳統的復歸,釣運結束後,為《夏潮》一繫在黨外運動中所繼承;而當年各位學長所熱切討論的議題,有一些並沒有因為時間而沖淡其價值,反而更是我們今天社會與學生應該深思的問題。

例如在一系列留學生座談會中,當年學長們雄心地說「我們到國外留學,就是希望下一代不必再出國留學」,40年之後,台灣學生出國留學的比例還是很高,我們移植了西方學界的思維,甚至繼續鼓勵再深化這樣的思維,碩士班教育反而變成了留學補習班,我們何時才有屬於我們真正的學術?

保衛釣魚台的腳步不能停下來

在民族主義論戰中,兩方交鋒的議題,同樣在今天還是台灣社會與民眾的心結,例如不將美日帝國主義視為壓迫者,而把大陸政府與民眾仇視為對台灣的壓迫,美國為了向外擴張而發展出的「現代化理論」,今天已經在西方式微,儘管台灣「本土化」與「愛台灣」浪潮一波接一波,但是盲目的崇洋的「媽的奶最腥」的心態,還是飄蕩在台灣島的上空。

另一方面,我們拿在手上這一套《尋找風雷》,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內容的文字,我們要理解40年前諸位學長所處的國民黨高壓統治的環境背景,有些話只能私下說,或者要經過包裝後才能寫出來。

最後,我一直在想如何以更新的思考來詮釋40年前的保釣運動,讓這一場運動能夠貼近現在的時空環境,而有適切的新動力出現。這是我作為一個學生,在釣運40週年所提出來的想法。

換個身份我作為一個在台灣安身立命的人民,同胞的生存與未來更是當務之急,昨天我們和漁權會一起到外交部前抗議,我深深體會到由於釣魚台主權無法收復,以及其他國家對台灣週遭海洋資源的覬覦,台灣漁民的生計受到嚴重的威脅。我們今天在這裡紀念保釣運動40週年,但是保衛釣魚台的腳步不能停下來!

保釣就是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

林孝信(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在保釣運動40週年出版這套書,有幾重特別意義。第一個意義是,許多人談到保釣只想起海外,但是台灣與保釣是有密切關係,只是當時在特殊的時代環境背景下,台灣的保釣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過去海外的保釣運動,我們陸續知道台灣的朋友,在環境允許的情況下,盡力做了與我們在海外類似的活動,這部分的資料始終被忽略。

此次《海峽評論》將40年前台灣與保釣有直接或間接關係的資料出版,填補了很大的遺憾。我們在海外搜集資料時,就看到一張台灣清華大學物理教授李怡嚴帶領學生在校園裡遊行的照片,不只有剛剛提到的幾個學校,恐怕還有遺珠之憾,我們希望搜集的工作能夠持續下去。

第二個意義,保釣運動常被比喻為「海外五四運動」,但以我一個學科學的人而言,保釣運動實在與五四運動無法比擬,兩者落差很大,因為保釣運動主要在海外,不在自己的社會進行,許多影響短期內無法直接帶給台灣社會大眾,或只能以間接、隱晦的方式發生影響。有此認識,我認為保釣運動要發揮更大的作用,應該將海外保釣運動的力量,與台灣類似理念的年輕人力量結合或對話。

大家都很清楚保釣背後反映了一些更深刻的問題,例如西化、現代主義派的思維,保釣運動讓我們理解了帝國主義,這些問題至今仍在,美國隨便到一個地方就把看不中眼的人未經審判而趕走,這些事情大家卻認為理所當然、不加反抗。

最後,對於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侵佔台灣、琉球、朝鮮半島、中國東北,直到全面入侵中國,每一次我們沒有有效抗爭,對侵略者反而是鼓勵。如果我們沒有守住釣魚台,日本得到釣魚台之後,很可能下一步就是要直接針對台灣了,或是發生侵略戰爭。在此意義上,保釣就是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很重要的工作。

陳義揚(中國文化大學工學院院長):今天我來參加,是為了保釣運動40週年。當年我是參加「愛盟」,在留學期間遇到保釣事件。4月9日世新大會時,我與曉波提到,保釣的團體分為島內、海外,也分為左、右、台,分別慶祝釣運40週年。

欣見「中華保釣協會成立」

前年有新竹清華大學,去年在江西有台灣同學會,今年4月有世新大學,今天則是《海峽評論》社。雖然我們都認為保釣尚未成功,但是否能夠先從這些共同以保釣為目標的團體,在保釣的大旗下,有共同的活動與組織。我自己很高興有「中華保釣協會」的成立,是否能以這個協會作為平台,扮演舉辦各種活動的角色。

錢永祥(中研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

參加保釣我是上一個時代最重要的一段經歷,當時許多問題,至今都還沒有得到答案。我要感謝老朋友鄭鴻生,他10年前出版《青春之歌》,讓我想起很多以前的事。現在又與曉波、張鈞凱一起將台灣島內保釣資料彙集,回去看看之後,可以找回許多少年時代的記憶,也讓我回到自己所思考的問題上,有所驗證或啟發。

大家看看這一套六冊的書,裡面分為四大主題:知識分子的覺醒、政治意識的覺醒、民族意識的覺醒、社會意識的覺醒,這個問題意識讓我們清楚看到,保釣從它名義上的理由,是為了爭取釣魚台主權,這個意義上是失敗的,至少還沒有成功。但是,這四個部分是海內外青年學生,是啟發過程醞釀之中可留下來的資源。

如果將時間拉長,今年是辛亥百年,辛亥百年成功了嗎?革命的結果是出現兩個共和國。五四運動成功了嗎?如果五四運動追求民主與科學,至今也還沒成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成功了嗎?由此來看,海內外的保釣,是一些並不以政治為專業的年輕人來摸索,能夠摸索出某些成績來,在台灣發展史上有明確且重要的意義。

中國在近百年挫敗之中所興起的民族意識是海內外保釣運動的動力。保釣運動發生時我們在大學裡唸書,有兩件世界大事對我們啟發甚大,一個是西方學生運動,一個是中國文化大革命。

1960年代後期到1970年代初期,是20世紀整個世界第二次的「大左轉」,第一次是以西班牙內戰為象徵的1930年代,是為對抗法西斯的興起。1960年代的「大左轉」,則是為了對抗美國參加越戰、在東南亞侵略,海內外的保釣運動都受到西方學生運動與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啟發。

我會特別強調,保釣除了愛國民族主義之外,也是社會主義、左翼、追求社會與人類解放的運動,是保釣運動重要的一面。

保釣運動是民族主義運動

劉源俊(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

前不久,報上刊載台大校長鼓勵學生態度好些。但糟糕的是,台大學生完全沒有理想主義,台大校長應該更鼓勵學生有理想主義,這也是今天台灣教育所缺少的,與我們當年完全不一樣。

我是民族主義者,也是理想主義者,同時注重現實,當年我們相當有理想。如何讓現在學生重燃理想,應該是這套書出版的意義。新書發表會不在台大舉辦,是不是對台大已經放棄了,相當令我好奇。另外,保釣運動有好多論述提到它是左翼運動,在我看來,保釣運動是民族主義運動。

王復甦(醫師):

保釣運動最大的意義是知識分子的覺醒,知識分子經過保釣運動的洗禮,產生核心價值影響一生處世。

回憶40年前,4月15日早上有許多學生到美國大使館示威,他們回到校園內示威遊行,當時我是醫學院大二學生,從圖書館走出看到這個場面非常感動,加入校內的示威遊行,因而受到鼓舞,對此議題高度關心,也促成我隔年參加代聯會主席的選舉。

其次,我當代聯會主席的後兩年,在傅鍾下靜坐絕食。台灣的反對運動應該是知識分子所發起,反對運動並不是藍綠或民進黨所發起的。我們當時五個學生的靜坐絕食,遺書都寫好了。靜坐絕食樹立了理性、震撼的反對政府方式。我認為保釣運動是成功的,許多深遠影響無法以肉眼看到。

劉廣定(台灣大學化學系名譽教授):

我現在在台大兼課,年輕學生的思想已經歪曲。2008年公佈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國第一次超過美國,美國的克魯曼指責中國要為污染世界負責。我告訴學生不能看「總量」,中國人有13.5億,美國人有3億,而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比美國多一點點。應該看人均值,中國人用量不到美國人用量四分之一,所以污染應該由美國負責。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