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嬉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韓籍研究員)
李庚嬉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韓籍研究員)
2011年12月19日中午,北韓官方媒體突然發表重大消息,宣佈最高領導人金正日的死訊,震驚了全世界,全球輿論焦點皆集中在北韓接班人金正恩身上。
金正恩由於年紀太小,毫無政治經驗和軍事資歷,接班時間太倉促,因此南韓擔心,金正日的胞妹金慶喜(北韓官方網站公佈的正確漢字名)和夫婿張成澤,握有絕對的權力,可能推翻金正恩。北韓權力鬥爭引發的內部動亂,將使得朝鮮半島陷入不安定的危險狀態。
回顧1994年7月,北韓國家主席金日成死後,當時金正日的接班尚未明朗,到了1997年10月,金正日才正式就任勞動黨總書記(最高領導人)。那段三年多的時間,外界紛紛揣測認為,北韓內部權力移轉發生問題,他們的體制將會崩解,其實北韓有守喪三年的習俗,在守喪期間不易發生大變動。
早在2008年就傳出金正日中風消息,為因應情勢,北韓在2010年9月未雨綢繆,召開了已44年沒有召開的勞動黨第三次黨代表大會,正式公佈金正恩為指定接班人,再把黨、政、軍的權力分散給多數人,所以實際上金正日並沒有將絕對的權力交付給某一個特定人,包括他的家族和親信。他生前已佈局好內閣人事安排。
如今金正日猝死,雖然中國方面立即表態支持金正恩的立場,但韓國方面仍憂心,往後北韓守喪三年期間,有可能面臨權力真空狀態,亦有可能金氏家族集體領導,或者軍方起來發動政變推翻金正恩。金正恩能否順利掌控政權,也許在近期內北韓內部的政局不會有太大變動,但未來不能排除任何可能出現的各種變數。
除上述權力移轉問題外,金正日的猝死,使得延宕已久的六方會談問題再度浮上檯面。
北韓已多次公開表達無條件與六方會談當事國對話的立場,但從天安艦和延坪島事件發生以來,南韓一直逼北韓對該兩大事件道歉作為雙方對話的前提;美國實際上也支持南韓的立場,但北韓堅決否認是主導者,使得六方會談一直無法召開。
六方會談的宗旨是朝鮮半島的非核化。北韓並非不願放棄核武,從北韓的立場來看,美國在朝鮮半島周邊以陸、海、空龐大的軍事力量,結合南韓與日本,頻頻舉行軍演,威脅它的國家安全及阻礙它的經濟發展,這才是最大關鍵。
一般認為,北韓以核武作為一連串反制美國的行動,其目的只為獲得免費經濟援助。這種說法未免太忽略了北韓的核武政策,同時也太小看北韓對美國的外交交涉能力;美國也不可能因北韓的核武勒索而輕易提供經濟援助。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攸關北韓體制的生存,北韓一向要求於美國的是其國家安全保障,以及對其解除長期的經濟封鎖,而得與世界各國做正常的貿易往來,不是什麼短暫的無償經濟援助。況且,北韓不會為獲得免費經濟援助,在外界壓力下無條件先放棄核武。它們的核子政策是國家利益所在,不會換了領導人就有所改變。
經濟發展才是目前北韓最重要的課題。為了突破美國的經濟封鎖,2000年後金正日共七次訪問中國,親自視察中國各大城市的經濟建設,並整體瞭解其經濟發展情況,已公佈各種經濟相關法規,也實施一系列的經濟調整措施,逐漸改善其國內的投資環境,推動經濟改革,以自力更生的精神,擴大與各國之間的經貿合作關係。尤其在2006年10月北韓首次進行核試爆後,針對美國已具備最少的核子嚇阻力量,獲得國家安全保障,乃把焦點集中在改善其國內的民生經濟上,並設定2012年為建立強盛大國的目標,全力發展經濟,只可惜金正日在距2012年剩下15天就猝死了。
北韓原已具備一定程度的工業基礎和經濟水準,加上豐富的地下資源,如果要發展經濟,吸引外資是重要途徑。為吸引外資,目前北韓大力促銷觀光,不只推出金剛山旅遊勝地招商活動,還推出連結中國東北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三國之間互相免簽證觀光事業,以及對外國遊客在北韓的限制將會大幅度開放。北韓強調,外資投資是採取互相合作模式,以北韓的資源和低工資,吸收他國的優越技術和雄厚資金,雙方都能獲得共同的經濟利益。
外交關係也會影響經濟發展。金正日雖然積極拓展經貿外交,但也確實認知到中國與越南都是解除與美國的敵對關係之後,經濟才迅速發展。因此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是他一直以來的願望,但美國已多次表示,北韓先放棄核武,才會與它建交。
大致上金正恩接班後,北韓發展經濟的方向不會改變。目前北韓發展經濟面臨的最大障礙,是它的外交局勢。國際對北韓的經濟制裁尚未解除,而與美國之間的敵對關係也持續,其他國家不敢貿然到北韓投資,因而導致北韓國內經濟發展難以取得決定性的突破。
北韓憑著自己的生活模式,以政治自主、經濟自立、國防獨立,過它們想要過的日子。美國應尊重北韓既存的社會主義體制,承認北韓的自主權,停止經濟封鎖,以協助促進經濟改革開放,放棄對北韓的敵對政策,並給予北韓一個安全上的保障,盡快與北韓建立外交關係,才能順利解決北韓的核武問題,進而獲得東北亞的和平與安定。
總而言之,世界各國應該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在國際舞台上孤立北韓,勢必影響全球的不安定。如何將北韓納入國際社會,擺脫目前的孤立,以緩和東北亞的緊張情勢,這是包括美國在內當今每一個國家必須要努力面對的重要課題。◆
社論
國際形勢
中美關係
中華民國百年紀念
馬政府的國際關係與兩岸政策
大選評論
大選聲明
人物與文學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