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襲擊:伊朗的危與安

孫若怡
(元培科技大學教授兼共教會召集人暨通識中心主任)


繼所謂「阿拉伯之春」革命主旋律後登場的樂章,是帶著亢奮、激情又緊繃的「變奏」,鐘鼓齊鳴,磨刀霍霍,直指伊朗,大有山雨欲來之勢。

由制裁到「暗戰」

伊朗對核能源的開發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以宗教領袖柯梅尼為首的反對派,推翻了親美的巴勒維政權,翌年,建立「伊斯蘭共和國」;之後因「伊朗人質危機」事件而與美國交惡並斷交。90年代初,伊朗與俄羅斯開始商談恢復修建有關核電站問題,並與俄簽署《和平利用核能協議》,伊、俄兩國自此在核能領域的合作不斷加強。然而,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發展計劃,多次遭美方不過是做為「掩護秘密發展核子武器」的指責。

2003年2月,伊朗宣佈:「發現並提煉出能為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9月,國際原子能總署首次通過決議,要求伊朗盡快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終止提煉濃縮鈾試驗。此後,為使伊朗徹底終止鈾濃縮活動,該機構先後還通過了一系列決議。2003年12月,在代表歐盟的法、德、英三國斡旋下,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2005年2月27日,俄羅斯原子能機構主席魯緬柴夫和伊朗原子能機構主席阿加扎德,在伊朗簽署核電站燃料供應協議;該協議的簽署為伊朗第一座核電站--布希爾核電站開始運作掃清了障礙。12月,俄羅斯向伊朗提出:兩國在俄境內建立鈾濃縮聯合企業的協議,以確保伊朗核技術不會用於軍事目的;但伊朗表示:該國之鈾濃縮活動必須在本國境內進行。2006年1月3日,伊朗宣佈欲恢復中止達兩年之久的核燃料研究工作;10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設施上的封條,正式恢復核燃料研究活動。14日,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在德黑蘭召開新聞發表會,指出伊朗決不會放棄和平利用核能的合法權利,即使核問題被提交給聯合國安理會,伊朗也不會停止已經重啟的核能研究活動。此舉引起西方社會的強烈反應,積極要求伊朗停止核燃料研究。外在的環境與壓力固然險惡巨大,但直到2011年底之前,在國際原子能總署多次的報告中,均顯示:「對伊朗發展核武一事查無實據」。不過,自從總署總幹事由埃及人巴拉迪換成日本人天野之彌後,有關「伊朗核問題」的報告,藉著附錄、文件與照片等資料,就詳細證明了伊朗「正在秘密發展核子武器」的事實。11月6日以色列《國土報》報導,根據衛星圖片可以證實,伊朗已經進入核武器製造的武器化實驗,包括實際爆炸和電腦模擬爆炸,而這也是核武器完成前的最後階段。美國華府智庫「科學與國際安全研究所」( ISIS )所長歐布萊特(Madeleine Korbel Albright)則指出,伊朗核武關鍵性技術的突破,在於獲得了R265產生器的設計資料。

10月11日,美國司法部長霍爾德、聯邦調查局局長羅伯特‧米勒與紐約曼哈頓區聯邦檢察官普裡特‧巴拉拉在華盛頓共同出席新聞發佈會,通報一起兩名伊朗人涉嫌暗殺沙烏地阿拉伯共和國駐美大使的案情。發佈會上美國司法部宣稱,嫌疑人曼蘇爾‧阿巴布希爾和吳拉姆‧沙庫裡已被起訴。前者於9月29日在紐約被警方逮捕,後者屬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成員,目前仍在逃。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麥克‧羅傑斯說,革命衛隊這一刺殺計畫可謂「一箭雙鵰」:既除掉沙烏地駐美大使朱拜爾,又可讓美國難堪。中央情報局官員進一步補述,刺殺陰謀涉及上百萬美元的費用,這全來自革命衛隊名下的銀行帳戶。10月12日,美國財政部宣佈對伊朗馬漢航空公司實施制裁,13日則聲稱要對伊朗中央銀行採取「進一步制裁」;而英國外交大臣海格更直言:伊朗暗殺計畫是「支持恐怖主義的重要升級步驟」。沙國當局則發表聲明,要求伊朗必須為其「敵對行為」負責。阿拉伯海灣國家經濟合作委員會秘書長扎耶尼也表態稱,暗殺行動是對海合會成員國的公然侵犯。《華盛頓郵報》稱,暗殺消息進一步加劇了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這兩個地區大國的持久對立。

21日,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總統令,下令對伊朗重要的石化產業與油氣行業實施制裁,並將切斷伊朗中央銀行與全球金融體系的聯繫,對伊朗石油、石化領域與涉及採購的公司進行封鎖。同時,美國政府同時警告,凡與伊朗銀行業從事交易的政府或金融機構,均會面臨威脅。英國、加拿大隨即響應;21日,英國要求各金融機構切斷與伊朗各銀行的金融聯繫,加拿大也宣稱將停止與伊朗的「任何交易」--包括央行之間的所有合作。24日,法國宣佈暫停進口伊朗石油產品,歐盟也醞釀對伊朗石油禁運。12月2日,美國參議院以100:0票,一致通過對伊朗的經濟制裁措施;3日,日本也宣稱要慎重考慮制裁伊朗。

除了眼下刺殺疑雲的指控與經濟金融的制裁外,自伊朗持續進行核能研究以來,另一場對其發動的「變相戰爭」,事實上早就已經暗暗地展開。

過去兩年以來已有四名參與伊朗核計畫的科學家在國境內遇刺。2010年1月,德黑蘭大學核物理學教授馬蘇德‧阿里-穆罕默迪在住所附近,遭遙控炸彈襲擊身亡;11月29日,伊朗核物理學家馬吉德‧沙阿里亞里在上班途中遭汽車炸彈襲擊身亡;2011年7月,核物理學家大流士‧禮薩伊在德黑蘭的寓所門前遭槍殺。2010年,伊朗一個遠程導彈基地發生爆炸,導致18人死亡;11月29日,伊朗原子能組織主席費雷敦‧阿巴西‧達瓦尼則險遭暗殺,僥倖逃過一劫。2011年11月12日,位於首都德黑蘭西南40公里厄爾布爾士省一處軍火庫,連續發生兩起爆炸,導致17名革命衛隊成員當場身亡,四人傷重不治。一些外國媒體聲稱,爆炸共造成36人死亡,包括伊斯蘭革命衛隊重要指揮官、彈道導彈專家哈桑‧德黑蘭尼‧穆加達姆在內的多名頂尖科學專家。28日,位於伊斯法罕一處核能技術研究中心與儲鈾工廠也突然發生離奇爆炸,根據衛星圖像的比對顯示,清楚地呈現出核能設施受到了相當嚴重的摧毀。根據伊朗政府初步判斷,爆炸有兩種可能:一、是西方情報部門或以色列情報機構摩薩德,在導彈研究人員中密佈了內線,後者操縱電腦發出爆炸指令;二、是導彈電腦控制系統遭Stuxnet蠕蟲病毒感染,自動下令彈頭爆炸,使操作人員無法及時察覺。

其實早在2006年12月到2010年10月間,為迫使伊朗放棄核計畫,在美國和歐盟的主導下,聯合國先後已經對其施加過四輪制裁,個別西方國家也實施了單方面的經濟或科技制裁。但自2011年10月迄今,刺殺大使的圖謀、強化制裁、暗戰與聯合軍演,似乎成為發動熱戰的風向球,要為軍事進攻鋪平道路。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公開聲稱:伊朗刺殺沙國大使的陰謀,只會加快海灣地區國家間安全合作的步伐,藉以應對來自伊朗的威脅;美國將盡力堵住「每一個漏洞」,敦促相關國家嚴格執行對伊朗的制裁措施,「刺殺圖謀事件對我們極有幫助」。至於伊朗核能研究中心與基地設施之所以會發生爆炸,根據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伊朗安全計畫」負責人帕特裡‧克勞森對《洛杉磯時報》的說法,是「網路訊息戰」蓄意破壞的結果;而前中央情報局特工阿特‧凱勒更言之鑿鑿:「這絕對是我們的人所為,……這像極了(中情局)反核擴散部門的手法。」面對這一連串的狀況,伊朗方面否認捲入刺殺圖謀一事,並抨擊美國編造謊言,欲挑撥伊朗與鄰國的關係,藉製造地區混亂以圖己利而已。美國國會研究所伊朗問題專家肯尼思‧卡茨曼直言,刺殺計畫簡單、草率,幾乎沒有專業成分。圖謀或許與激進派聖城軍有某種關聯,但要一口咬定計畫乃事先經過周密的部署,並得到伊朗高層的批准,那本身就不是可信且沒有確鑿之證據。

危中之安--依靠與天愛

持續了八年之久的伊朗核能問題,之所以突然再次成為焦點,並假各種事件製造藉口準備動手,基本上有以下兩項主要原因。一、徹底而全面的打通所謂「大中東計畫」的障礙;二、伊朗的確已然掌握了核武製造的能力,這將為以色列帶來直接的威脅。就實際情況而言,伊朗核問題的解決可能有四種情況:一、伊朗最終取得或製造出核子彈頭,美國則束手無策;二、外交制裁措施達致明確癱瘓伊朗的效果,故其核能設備僅可用於發電;三、伊朗的核設施遭到美國、以色列或西方國家的摧毀;四、對伊朗展開全面的戰爭。

在11月底的歐盟27國外長會議上,對禁止自伊朗進口石油一案意見分歧;究其原因乃伊朗石油的三分之一出口到歐洲,一旦以「禁油」為制裁手段,必然會為本身已然困境叢生的經濟雪上加霜。伊朗總統內賈德譴責發動制裁的歐洲國家是美國的「傀儡」;國會能源委員會委員薩義德‧侯賽因表示:出口到歐盟國家的石油,只佔伊朗石油出口總量的18%。伊朗是「石油輸出國組織 」的創始會員國,目前石油出口量世界第三,去年平均日出口220萬桶。如果這些國家不買我們的石油,對伊朗經濟不會產生什麼影響,其他國家照樣會進口伊朗的石油。俄羅斯則認為,不斷強化的制裁早已超出為實現有關防擴散目標所作決定的界限,故而擺明不支持這個做法。

自10月底以來,被伊朗視之為「邪惡三角」的美國、英國和以色列就不斷在媒體上渲染相關國家對伊朗的厭惡與對立情緒,這一切似乎是在為準備動手而施放煙幕。根據10月30日《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政府與軍方正在制定計畫,重新增強在海灣地區的軍事作戰部署,以防範伊朗的軍事威脅。據悉目前約有27,000美軍分別部署在伊朗周邊的一些阿拉伯國家如科威特、巴林、沙烏地阿拉伯、卡達等境內。11月2日,英國《衛報》報導,美國可能提前在大選前對伊朗發動襲擊,而國防部也正加緊制訂襲擊伊朗的計畫。6日,作為伊朗宿敵的以色列總統西蒙‧佩雷斯接受採訪時公開表示:「軍事攻擊伊朗的可能性離實現越來越近」;此外,以色列還舉行了多次的導彈試射演習。面對一觸即發的戰爭情勢,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下達指令,要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伊朗免受外界攻擊;伊斯蘭革命衛隊司令穆罕默德‧阿里‧賈法裡也隨後下達要求做好戰鬥準備的命令。伊朗外交部長阿里‧阿克巴爾‧薩利希表示:「伊朗已經準備好迎接戰爭,我們受到以色列的威脅已經八年了,因此,威脅對我們來說不是甚麼新鮮事;我們是一個團結的國家,也非常自信能夠保護好國家。」自11月中旬以來,伊朗的兩處核能基地先後發生嚴重的爆炸,一旦戰事開啟,伊朗頂得住嗎?伊朗過去的武器裝備很大一部分引自西方國家,但自90年代初開始與俄國合作,實施武器國產化計畫,引進T-72坦克生產線,如今已可自行生產坦克車。2009年初,伊朗成功的將本國製造的小型人造衛星發射入太空。2010年2月,首艘國產排水量1,420噸的驅逐艦「賈瑪蘭」號航行於波灣水域,配備現代化的作戰設備;8月,四艘國產輕型潛艦在阿巴斯港下水。另外,完全自行研發生產的「閃電」戰鬥機,性能可與美國F5比擬。2008年,伊朗宣佈製造出可飛行600多哩遠、足可飛抵以色列的無人轟炸機,該機有「伊朗敵人的死亡大使」之稱號,已於去年量產使用。經過20多年的努力,伊朗目前擁有中東地區最強大的導彈庫,現役導彈總數約1,500枚,具備中遠程打擊能力;其中「流星-3」和「泥石」中程導彈,射程達到2,000公里,打擊範圍涵蓋以色列全境。除了具備自身國防的防禦武力外,伊朗的自然環境與地理位置也是一個優勢。伊朗的國土面積位列世界第17,幅員遼闊,地貌多樣,利於持久戰;伊朗還控有石油運輸通道,一旦開打將直接敲擊西方經濟的命門。

正當核能基地先後發生嚴重爆炸,伊朗陷入更大的危機之際,12月4日,美國一架代號「哨兵」RQ-170隱形無人機,於伊朗東部塔巴斯地方遭擊落。RQ-170隱形無人機配備高功能電光/紅外傳感監視設備,機身腹部的整流罩上還裝有電子掃瞄陣列雷達,可在五萬英尺高空長時間懸停,進行偵查與監視活動,一直由美國中央情報局使用;過去長期負責阿富汗-伊朗邊境的情報搜集工作。無人機墜落後,美方曾考慮派遣特種部隊,潛入伊朗境內將其炸毀或奪回,但終因考慮風險太大而放棄。自伊朗官方所發佈的新聞影片上看,機身幾乎沒有任何損毀,實在不像被擊落的樣子。伊朗軍方在電視台訪問時表示:軍方的網路戰部隊設法控制了這架無人機,並使其墜落。這個說法如果屬實,則美國無人機的網路系統顯然隱患重重。12月12日,面對這份新得的「財產」,伊朗軍方打算加以仿造。伊朗國家安全與對外關係委員會副主席侯賽因‧易普拉希米說:「敵人們不要想當然的與伊朗對抗,我們擁有他們所不知曉的各種設備和先進技術。」總統內賈德在接受委內瑞拉電視台採訪時表示:「美國或許就是想送一架間諜機給伊朗,…… 關鍵是伊朗有控制這家飛機人才,也有能力對飛機系統進行分析。」無人機雖然代表了美國的頂尖科技,如今美方反而不想將事態擴大升級,如此一來想要立即發動襲擊的戰爭衝動,一剎那間反而銷聲匿跡了,看在酷愛和平的中國人眼裡,只能感歎這是天愛!誰能真正控制別人掌握未來?不是科技,不是人本身,而是天,人只能盡心求善而已!誠然這不是美國文化所能體會的價值。

伊朗這個古代曾發展出輝煌波斯文明、產生如居魯士、大流士偉大君主之地,有著悠久歷史及深厚的文化底蘊。19世紀隨著西方帝國主義的擴張,亦曾先後飽受英、俄兩國的侵略與殖民;1953年,美國的中央情報局在伊朗發動政變,支持巴列維王朝主政,成為影響該國的主要外國勢力。革命後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在美、俄兩大強權的謀略下,與伊拉克打了一場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1980-1988),耗損雖大但也穩步進行政治革新。伊朗是一個由什葉派主導的伊斯蘭國家,伊斯蘭教在該地擁有至高無上的道德權威,是公共生活的最高準則;建國之父與最高精神領袖柯梅尼清楚地表示,堅拒西方式民主體制。伊朗政體采總統制,每四年由民選誕生;中央政府則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揆閣或首長由總統任命。一般俗稱的立法議會由270位代表組成,任期四年;六位伊斯蘭法學者和六位律師組成的監察委員會,主要職責在確保新法條不悖離伊斯蘭法的原則,法官一職必須由伊斯蘭教士出任。伊朗境內雖然多黨林立,但是伊斯蘭共和黨卻是官方唯一承認的政黨,政府中的重要職務都是由該黨的黨員擔任。因此,伊朗可以稱為「意識型態指導型」的國家。由於有較為普及的選舉制度,選舉結果往往也在相當程度上反應真實民意,同時,在一定限度內也賦予公民多元生活方式的選擇權;因此,伊朗嘗自豪是中東地區最民主的國家。這種將神權統治和民主選舉相結合的「伊斯蘭共和制」,迄今仍是獨一無二的政治體制。1990年代以後,伊朗採取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國防發展路線,努力朝現代化邁進。自波灣戰爭至阿拉伯之春,北非、中東、南亞各地動盪不安,伊拉克的海珊、賓拉登、利比亞的格達費先後都為美國格殺,阿拉伯世界猶如花果飄零,而這個歷經30餘年勵精圖治的國家,已隱然成為伊斯蘭文化體系中對抗西方霸權最堅強的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