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撥亂反正到脫胎換骨

對馬英九連任的期望


馬英九在競選連任時,宣稱他第一任四年是將台灣「撥亂反正」,第二任四年必能將台灣「脫胎換骨」。

5月20日,馬英九第一任總統四年屆滿,至少到今天為止,我們認為「撥亂反正」猶有未竟之功。

孫中山說,近代歐洲的革命是由民族主義到民權主義,到民生主義,而他則主張冶三大革命於一爐,以期一役成功。考諸具體的歷史,近代歐洲確實是由民族國家的形成,而有法國大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政治,而後有社會主義的革命思潮。

台灣民主政治的實踐,並未如孫中山所言「冶三大革命於一爐」,也未如歐洲完成了民族國家的統一而實行民主,而是「先天不良,後天失調」。

台灣的民主是實踐於尚未完成民族統一之前,兩岸尚處於內戰分裂的時期,又有日本殖民50年歷史遺留的問題,和戰後美國遠東戰略的箝制,以致台灣民主運動一起,就有國家認同問題,有認同反攻大陸的中華民國,有認同解放台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認同日本殖民的台灣共和國。

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同的不同在於左、右,而與後者認同的不同則在統、獨。

由於大陸的改革開放及主張和平統一、和平發展,左右認同漸漸趨同。但統獨認同,至民進黨成立後,再經李扁20年,在台灣島內不但取得合法地位,甚至取得主流地位,而使得台灣在島內社會撕裂、政黨惡鬥;在國際上更是行不得也,四處碰壁,美其名曰「烽火外交」。加之以扁政府貪腐,而有2008年,民進黨的敗選和馬英九的崛起。

馬英九上台後,推動兩岸和解政策,成功的打開了台灣經濟的出路,將台灣經濟與大陸市場掛鉤。根據世界銀行副總裁林毅夫估算,大陸的GDP將於2030年超過美國,人均所得也將達美國的一半;大陸的高成長將於2050年才會漸漸降低。換言之,台灣經濟與大陸市場掛鉤,至少將可以有40年的榮景。馬英九又巧妙的迴避了敏感的主權問題,而成功的成為WHA的觀察員,成功的舉辦了聽奧、花博,並爭取到2017年的世大運;和140多國的免簽證,打開了台灣國際活動的空間。戰雲密佈的台灣海峽也成了兩岸同胞交流的和平海域。

但是,在國家(統獨)認同上,除了糾正原高中歷史課綱的台灣皇民史觀,和官文書須稱對岸為「中國大陸」而不得稱「中國」外,「撥亂反正」的建樹實在不多,甚至聞「中國」、「中國人」、「統一」而發飆。

沒有國家認同就沒有國家目標,沒有國家目標就沒有國家的核心價值,沒有國家的核心價值就沒有政治的是非標準。

例如,ECFA好不好?商人能賺錢,農民能顧腹肚,就說好;民進黨說「傾中賣台」,就不好。販毒也能賺錢,顧腹肚,我們就能說販毒好嗎?ECFA有沒有「傾中賣台」,又根據什麼說沒有「傾中賣台」?根據馬英九,就沒有;根據蔡英文,就有。

民主社會是多元化的,但不是沒有秩序的,不是叢林原則的,而是有法制的,最根本的大法就是憲法。李扁20年視憲法為無物,才有20年的亂政。

馬英九為ECFA辯護,認為ECFA來自「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是合乎中華民國憲法。但這只是消極的辯護,而不是積極的闡明。

要撥亂反正,回到中華民國憲法體制,就必須闡明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憲法」,但因行憲後,發生內戰而有兩岸分治。在完成國家統一前,因終止了「動員戡亂時期」,而有《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明文此條文「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並將中華民國領土分別為「大陸地區」和「自由地區」,但未明文規定國家統一之期限,故稱之為「終極統一論」。

中華民國有憲法,有國家目標,但李、扁20年視若無睹,肆意踐踏。馬英九總統四年,一意迴避,也不肯說明清楚,以至台灣人民不能建立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所以,我們認為馬英九的「撥亂反正」未竟全功,還必須努力。

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憲法的國家目標(國家統一)得以正名彰顯,才能建立政治的是非,合乎國家目標的就是,違反國家目標的就非。ECFA有利於兩岸的經濟,有利於兩岸人民的交流,有利於兩岸的和平發展,也有利於未來兩岸的和平統一,ECFA才能是好、是善。

和平統一是恢復台灣人民也是中國主人翁的地位,維護台灣人民也擁有的大陸主權領土,這是憲法規定我們台灣人民不可剝奪的權利。台獨是剝奪我們台灣人民也是中國主人翁的地位,出賣我們台灣人民也擁有的大陸領土主權。所以,我們才要「反對台獨」而「保衛中華民國」,追求「和平統一」。

馬英九要真正「撥亂反正」,就必須恢復憲法應有的尊崇,楬櫫憲法所有的國家統一的目標。即使是反對黨也必須忠誠於憲法,才是「忠誠的反對黨」,而不是「叛國者」。

如果不能認同於國家目標,確立國家認同,台灣必須每四年一次「保衛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永遠在風雨飄搖中,這樣子的台灣民主只能是鏡花水月,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又如何可以成為大陸同胞的表率。

勝選翌日,馬英九祭父時告訴記者說,「未來四年,我沒有連任壓力,但有歷史評價壓力」。(《聯合報》2012-01-16)

馬英九要求什麼樣的「歷史評價」?蔣介石在台灣歷史上的評價當有兩極,從「二二八元兇」到「保衛台灣」、「建設台灣」;蔣經國是「十大建設」、「亞洲四小龍」;李登輝是從「民主先生」到「麻煩製造者」,從「本土化」到「黑金之父」;陳水扁是從「台灣之子」到貪腐總統。

後四年,馬英九要如何使台灣「脫胎換骨」而爭取到正面的「歷史評價」?他必須首先要穩定島內的民主政治,否則,台獨路線又上台,馬英九必定被釘死在「傾中賣台」上。

這次大選蔡英文在南部得票不如理想,陳明文就明言,南部選民有「顧腹肚」和「顧佛祖」的矛盾,票投不下去。許多養殖戶都說,不是我們投馬英九的比率低,而是一些外來的「寄戶」,把比率拉低了。甚至有漁會贈旗大陸的國台辦以示感謝。

可見ECFA是有利於南部農漁民的,而使得長期來的民進黨選民發生了「腹肚」和「佛祖」的天人交戰。其實中南部農漁民不是原來就「綠油油」的。台灣自50年代實施地方自治以來,就有定期的選舉,農村地區是為國民黨的鐵票區,黨外人士只能在都市裡稍有斬獲,這其實是因為政府遷台後,實施「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政策的結果。但自70年代中期後,台灣經濟轉型,實施「以農業培養工業」的政策,於是農業衰退,農村破產,農民子弟出走都市。農業地區開始由藍轉綠,經過80年代,至90年代成熟,民進黨於2000年取得政權。

馬英九上台後,以兩岸和解政策,簽訂ECFA,讓台灣農民取得大陸市場,並實施契約協作,保障農漁民利益。假以時日,由藍轉綠的農漁民,又何嘗不能由綠轉藍。所以,民進黨內有先見之明者已經提議修改台獨黨綱,承認中華民國憲政。

ECFA的效應由經濟層面投射到政治層面,其速度如此之快速,是我們始料未及的。因此,要確保中華民國及中華民國之民主政治,就必須要確保兩岸和平發展,及擴大兩岸人民的經濟和文化的深度交流。

馬英九的兩岸和解政策,再次讓馬英九取得勝選,又確保了中華民國及其民主四年。由此可見,要確保中華民國及其民主,就必須繼續深化兩岸和平發展。民進黨的台獨黨綱才能在屢次的敗選下而被揚棄。唯有民進黨揚棄台獨黨綱,回歸中華民國憲政,中華民國的民主政治才能步上正常之道,以追求國家統一的理想。

選後,馬英九的指導教授孔傑榮發表談話,期許馬英九在第二任能解決兩岸以前未能解決的問題,以能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並建議兩岸簽訂「安全協議」。(《中國時報》,2012-01-20)

「安全協議」不失為鞏固兩岸和平發展的方式之一,在選舉期間,馬英九曾拋出「和平協議」,雖受到將近六成民意的支持,但還是受到反對而草草收場。

勝選後,當然證明了馬英九的兩岸和解政策獲得過半選民的支持,但是卻有《中國時報》仇佩芬特稿稱:

「值得注意的是,選前時刻北京多次重申兩岸和平重要性,自不在話下;美方也在選前釋出免簽候選利多,還有卸任駐台官員表態支持馬英九,顯示北京和華府在這場選舉中支持對像相同,立場趨於一致。

然而中美立場一致,不代表利益一致,這也正是馬英九第二任期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先天條件。從區域關係格局來看,中美都希望台海維持穩定,毋庸置疑;然而北京要的是兩岸加強互動、深化融合,而美國要的是美中台結構穩定,台海維持『不遠、不近、不衝突』的現狀。如何追求台灣利益,馬政府勢必要衡量出與兩大之間最恰當的等距關係。」

「選前就有核心幕僚主張,馬英九的第二任期必須調整重中輕美的作法,才能在兩岸及外交上繼續得分。贏得連任選舉之後,由知美、親美人士主導兩岸決策,並由深諳國際事務運作戰術的人負責大陸工作,將是馬英九在第二任期兩岸工作的關鍵佈局。」(《中國時報》2012-01-16)

我們很清楚,後冷戰的美國對台政策是「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也正是兩岸必須維持「不遠、不近、不衝突」,有「不近」才能給美國保有「以台制中」的空間。

「和平協議」或「安全協議」會不會超過美國對台政策的紅線,大概只有「知美、親美人士」能夠知道。

但是站在馬英九「歷史評價」的立場來看,如果不能在兩岸關係上確立「憲法一中」,就不能深化兩岸和平發展,就不能迫使民進黨揚棄台獨黨綱,就不能確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一旦台獨路線再次上台,中華民國及其民主必為鏡花水月,馬英九的「歷史評價」也只剩下「傾中賣台」!

我們瞭解中華民國的處境困難,也同情馬英九的「國步維艱,政宜含垢」。我們不奢望馬英九任內完成「國家統一」,但民命國脈和「歷史評價」是千古事,簽訂「和平協議」為兩岸和平發展建構不可逆轉的框架,為未來的國家統一鋪上和平的坦道,讓「原鄉人的血,只有流回原鄉,才會停止沸騰」的原鄉人回到原鄉,讓兩岸同胞可以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馬英九庶幾可以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功臣,豐碑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