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爭鋒,亞太風雲新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最近美國對亞太地區展現出前所未見的雄心勃勃,歐巴馬參加(2011年)11月APEC在夏威夷舉行的高峰會時,發佈建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的聲明,又高調宣佈將在澳洲北部達爾文港駐紮2,500名海軍陸戰隊。高峰會後不久,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在11月30日到12月2日走訪緬甸,這可是56年來美國國務卿第一次訪問緬甸。

一、美國的亞太新攻勢

這一系列的動作無不是衝著中國而來,而且是從經濟、軍事、政治各個層面全方位切入。

(一)經濟方面

《跨太平洋夥伴關係》邀請多國參與,目前有美國、澳洲、紐西蘭、智利、秘魯、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九個成員國,另外日本、加拿大、墨西哥也表態願意加入。美國沒有邀請中國參加TPP,中國目前顯然也無意願加入,因為代價太高。TPP將突破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模式,達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務在內的綜合性自由貿易協定,類似亞太區域內小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對中國及許多亞太國家來說,參加有相當難度。

美國推動《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致力整合亞太地區的兩大經濟區域合作組織,即APEC與東盟,將二者重疊的主要成員國納入,成為涵蓋APEC大多數成員在內的亞太自由貿易區。此舉固然是在填補APEC的空洞,更重要的則是想沖銷這些年來中國在區域內一系列區域一體化的努力。譬如中國推動的東亞峰會,與東盟已經啟動的自由貿易區,讓人民幣逐漸成為區域內結算貨幣等,這些成果都可能受到《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侵蝕。

(二)軍事方面

美國已經和亞太區域內許多國家,如美日、美韓、美菲、美澳紐都有軍事同盟協定。這次高調宣佈駐軍澳洲北部的達爾文港不過在提起世人注意美國「重返」亞太的作為。此外,美國與越南的軍事互動關係也不錯。今年8月14日,美國「喬治華盛頓」號核動力航母二度訪問了越南軍港。

9月,國際媒體報導,美國和新加坡就美國LCS-2「獨立」號瀕海戰鬥艦進駐新加坡的談判進入實質階段,最新、最先進的美國艦艇將很快永久進駐新加坡。對美國而言,取得戰略性極高的麻六甲海峽控制權極為重要,因為這不僅可以掌握世界能源的動脈,而且可以遏止中國崛起。中國進出印度洋的主要通道長期以來只有麻六甲海峽,近90%以上進口石油要通過這一海峽運輸。

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三國共同扼守著麻六甲海峽,美國對於印尼與馬來西亞雖然也下足功夫,但這兩國的主權意識極高,伊斯蘭宗教背景也蘊含對美國的不信任,所以一直未能得逞。正因為如此,美國與新加坡達成美國瀕海戰鬥艦永久進駐新加坡,可說是美國在此區域內外交的一大勝利。

(三)政治方面

希拉蕊‧柯林頓的訪問緬甸是美國亞太政治佈局上最後一顆棋子。美國嘗試改善與緬甸的關係可以追溯到2009年歐巴馬上台之後。美國對緬政策從完全孤立改為制裁與高層接觸雙管齊下,因此放寬了緬甸高官赴美的簽證限制。美國的政策轉向促成了緬甸的政治改革,如釋放翁山蘇姬等政治犯、允許全國民主聯盟參與去年首次多黨制大選。

美國拉攏緬甸當然也是針對中國的政治動作,緬甸是中國唯一可以通過陸地直達印度洋的鄰國,也是中國珍珠煉戰略中一環。2009年中國開始在緬甸馬德島建設油輪碼頭,並建造通往中國邊境的771公里長輸油管。中國希望借助這條油管縮短購自非洲與中東的石油運輸線路,直接進入大陸川滇地區,擺脫對麻六甲海峽的依賴。馬德港未來也有可能成為中國海軍基地。如果失去緬甸這一出海口,中國的損失不言可喻。

緬甸吳登盛政府雖然在希拉蕊‧柯林頓訪問前,討好的宣佈停建中、緬合作的密松大壩,引起中國方面很大的不快。為了平息中國怒氣,吳登盛保證此事下不為例,且在希拉蕊‧柯林頓造訪之前,派了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蘭訪問北京,會晤了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承諾加強雙方關係。畢竟中、緬之間的關係超過60年,經濟依存密切,緬甸不可能因為交好美國而切斷與中國穩定而友好的關係。馬德港及輸油管線的工程應該不會受到波及。非僅如此,緬甸與柬埔寨在南海議題上,堅定支持中國立場。其實緬甸希望改善與美關係,旨在擺脫經濟困境,但希拉蕊‧柯林頓的訪問既未承諾解除對緬甸的各種制裁,美國給的援助也才120萬美元。以一個小銅板打發緬甸,後者的失望可想而知。

美國對緬甸的懷柔只是諸多政治遏制中國的手段之一,其他諸如南海爭議也是美國著力之點。去年7月希拉蕊‧柯林頓聲稱南海通航安全自由也屬於美國的核心利益,此舉無異宣佈美國正式介入南海問題。此後,美國與菲律賓和越南相繼在南海爭議海域舉行聯合軍事演習,美國還資助越南和菲律賓打造軍備,防禦南海,不斷想方設法將南海問題擴大與多邊化。菲、越兩國在美國鼓勵下,開始拉攏印度和日本,共同對抗中國。

日本一向與美國唱和,積極推進「南進戰略」,與菲律賓及越南進行軍事合作。日本首相野田家彥更醞釀提出「海洋東盟經濟走廊」,其實也就是「環南海經濟走廊」,想從戰略上包圍中國。

二、美國亞太戰略的改變

美國今天在亞太的戰略部署早在小布希時代就應開始,因為美國認為,在蘇聯解體後,下一個對手就是中國,只是「九一一」這個意外的事件改變了一切。

「九一一」之後,反恐成為美國政策的重中之重,國土安全成為美國政策的第一優先。這都沒有錯,錯的是美國以為逮到好機會,可以以反恐之名攻擊阿富汗,特別是伊拉克,一方面可以直搗黃龍,一舉殲滅恐怖份子,另方面可以將石油資源據為己有。只是天不遂人願,十年戰爭打下來,在伊拉克燒掉了8,000多億美元,阿富汗9,000多億美元,加上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更是對虛有其表的美國經濟沉重一擊。軍事、經濟雙重失血,硬是把一個富有國家拖垮。

十年回首,對美國而言何其不堪,在美國忙於東征西討的時候,中國致力於建設。對中國而言,過去十年外在的和平環境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因為有此外在和平,所以才能埋頭苦幹,和平崛起。自19世紀以來,中國所處國際環境的常態是強敵環伺,魚肉欺凌,和平則是例外。十年和平過後,中國崛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上每年有9%以上的成長,外匯持有全球第一,高達3.2兆美元,政府持有美國國債就達1.16兆美元,是美國最大的債主。在亞洲,乃至世界的影響力都越來越大。

因此,歐巴馬上台之後就決定清理戰場,結束並退出伊拉克及阿富汗。對今年北非及中東的茉莉花革命,也不再像以前那樣見獵心喜。其策略反而是絕不當頭,頂多只是有限度介入。現在認為亞洲崛起,美國要當亞洲的主人,不能將崛起的亞洲拱手讓給中國。在美國眼中,中國應回到其應有的位子,跟隨美國腳步;要不就成為美國的頭號對手。

因為歐巴馬政府早就有這樣的認知,所以我們對希拉蕊‧柯林頓2011年11月在《外交政策》月刊發表的《美國的太平洋世紀》文中的態度毫不意外。希拉蕊‧柯林頓說:「我們必須開創一種有章可依的秩序——一種開放、自由、透明而公平的秩序。」「只有美國才有能力充當這樣一種秩序的開創者和維護者。」「我們是該地區唯一擁有強大的盟友網路,且沒有任何領土方面野心的大國,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為這一地區謀求共同福利。」

顯然希拉蕊‧柯林頓說的「秩序」是美國人說了算的「秩序」;美國目前容或沒有「領土野心」,但是卻有「霸權野心」。而且美國人謀的當然是美國利益,沒有甚麼「區域共同利益」。歐巴馬說:「美國是太平洋地區的重要一員,我們絕不會離開。」這也沒有錯,但是別忘了,中國不僅是太平洋地區的一員,而且地處亞洲,中國根本無法離開。美、中兩國在此區域是要攜手合作,還是相互擠壓?聽美國領導人的談話,顯然是要以美為尊。只是,中國已經不是以前的吳下阿蒙,在他所處的亞太地區,以他現有的實力,也不是可以不經其同意,美國就可以自建遊戲規則,說了就算的。

美國今日的實力,已經支撐不了他往日的霸氣,美國早就插足亞太,中國即使崛起,也無意將美國逐出亞太,只是大家能否換個方式,平等相處呢?美國是否能換個態度,不要在區域中扇風點火呢?

三、中國應如何因應

日本媒體評論說,中國對於美國「重返亞洲」的種種作為,反應「出奇地平靜」。其實這並不令人驚奇。第一、這原是預料之內的事,只不過被「反恐戰爭」所推遲。第二、美國習慣做老大,還沒來得及面對中國崛起的事實,調整自己的心態,誇誇其談,何必在意?只是美國的有識之士,如哈佛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史蒂芬‧瓦特(Stephen M. Walt)卻看出美國的不務實,為文批評美國的「美國例外錯覺」,苦口婆心,一針見血,但眼下美國政府還聽不進去。

儘管中國對美國目前的亞太戰略不覺意外,但還是不能掉以輕心。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中國實力已不同於以往,還是應該小心因應。

就亞太地區的國家而言,雖然若干國家如日本、菲律賓、越南、新加坡等隨美起舞,但多數國家的立場應是既不排斥美國在此地區原有的地位與影響力,更想維持與中國的友好關係,特別是在經濟上的合作關係。他們也許不樂見中國在此地區稱霸,但也不想忝附美國驥尾,與中國對抗。中、美兩國如能維持在此地區平衡的影響力,對他們最為有利。

中國對亞太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力,既來自於地緣政治、經濟實力,也來自於「和諧世界」的戰略。但是由於歷史上中國在此區的地位一直居於上位,加上其與南海周邊國家的領土之爭,在東盟體系中自然也會引起複雜的效應。

經濟上來看,TPP這個跨太平洋地區的自由貿易協定,不是一個簡單的工程,談判中會浮現重重困難,不是短期內可竟其功。目前東盟雖有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表示願意加入,其他東盟國家因為發展程度不同,未必願意或能夠加入。中國在東盟推動的區域一體化已經產生一定成效,未必會受到實質影響。原因很簡單,因為沒有中國這個經濟大引擎,東盟的經濟也熱不起來。所以中國雖未被邀請參加TPP,既不覺遺憾,也並不恐慌。

軍事上美、日、菲、越等雖動作頻頻,但也可能美國故意要激怒中國的一個陷阱,如果因此能將中國拖下海,捲入與周邊國家的武力衝突,將可打斷中國致力發展的進程,減少中國在經濟上持續壯大對美國構成的壓力。所以中國任何行動必須三思。

政治上,中、緬60年以上的友誼,地緣政治上的相互依存,中國對緬甸的經濟援助,都不是美國一兩次訪問可以撼動的。更何況緬甸也知道美國的終極目的是「民主輸出」,要扶植親美的在野勢力取代緬甸現政府,這恐怕很難為緬甸所接受。美、緬關係走不遠,先天注定,中國自然不會在意。

至於南海問題,確實比較棘手。在美國政治撐腰,軍事支援,菲、越等國大力軍事採購,在爭議區積極開採資源的情勢下,中國若毫無反應,將使問題惡化,積重難返。若反應過度,又恐掉入陷阱。因此,在避免發生武力衝突的前提下,有必要採取若干審慎行動,如探鑽、調研、巡弋等,展現捍衛主權的意志與決心。

美國雖然針對中國採取了諸多挑釁的動作,但是美國已經不是十年前的美國,在債台高築,失業嚴重,國內經濟問題重重之下,其對中國的戰略也不能只有遏制。目前研判,美國還是要繼續與中國交往合作。情勢很明顯:美國無法既在亞太遏制中國,又在北韓、伊朗等問題解決上要求中國合作;既要壓迫人民幣升值,又要中國購買美債。因此,中國的對美戰略也需要隨之調整。

一方面,中國要平靜以對,設法化解美國在亞太世紀中的焦慮,強調在「太平洋世紀」中,中、美各有角色與影響力;表達樂於與美合作,共創亞太繁榮、穩定與和平,分享亞太崛起的紅利;說明中國並無排擠美國,稱霸亞太的野心。

另方面,中國更要提升自己的實力,只有實力才是外交的後盾。中國目前必須努力解決自身內部的經濟、社會、發展等問題。當然,相對於美國頻頻出招,中國也需要有些動作平衡。譬如說最近傳出西印度洋的島國塞希爾邀請中國軍隊進駐,並建立軍事基地,以抑制該地區日益猖獗的海盜,就是一個不錯的反制。此舉可向美國表示,中國海軍不僅有走出第一島煉的權利,也有實力與需要。為了做一個負責任的國際大國,走向其他海域是權力也是義務。中國需要以一種不卑不亢的態度對待美國。

美國價值佔據了整個20世紀,回首百年,美國假自由、民主、人權之名,做了多少對國際社會有利的事?還是以此為名,實際上圖美國之利?但不能否認美國價值的文宣效力驚人,這或許就是美國的「巧實力」、「軟實力」。中國立身於世,不能沒有自己的「軟實力」。值此亂世,王道、大同世界、己利利人、修齊治平等儒家思想,應該是中國最大的「軟實力」,中國共產黨以前「統戰」高明,現在也應該用這些中國人的老智慧去「統戰」世界,確保國際和平。

總之,美國領導人最近的談話與行動,強烈顯現了面對失落十年、中國崛起、亞太興旺的焦慮,面對此一歇斯底里的現象,中國必須沉住氣,以太極拳的招式一一化解。   2011.12.21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