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質疑的未質疑 該堅持的不堅持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兩場的辯論會舉辦之後,在兩岸議題上,兩位主要的候選人並沒有任何新議題、新說法,然而在策略上,馬總統是做了才說以及說其能做,是保守型的執政黨的策咯,反之民進黨則除了大肆以民粹式的言語懷疑、攻擊馬總統的「和平協議」的提案之外,特別是在其短板(兩岸關係政策)上,大開支票:例如蔡英文在辯論之前,所提出的「營造選後對話與互動的可能」,以及「兩岸對話工作小組」的想法。

事實上,蔡故意忽視明年3月是中共的政治年的重要跡象,明年元月選舉,2月過年,3月是中國大陸的「兩會」,4月之後,進入中共「十八大」大調整時期,「十八大」是中共召開的換屆、換代、換班人事的頭等大事。而台灣議題上,過了明年的選舉,結果出現之後,不論終局為何,恐怕都吸引不了北京領導人的關注,特別在有變動的情況下,除非兩岸重回到「一中原則」,則兩岸更不可能有任何進展;在大陸的內部就有可能對胡錦濤「和平發展」的對台方針,出現雜音,怎麼還有可能去和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對話」。胡不可能與民進黨對話,而習近平更不可能越俎代庖,犯兵家之大計,壞接班之大事。胡、習不可能,賈慶林等其他人就更不可能。

這些狀況,只要對兩岸關係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所以蔡提出的「對話」是決無可能的事,然而蔡如果真心實意,想與北京對話,唯一可能的機會,反而是民進黨在野;如今蔡在明知不可能的情況,而搶著宣傳,北京只能覺得蔡的說法是在對美輸誠,非但無助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而且是在吃北京豆腐,是對兩岸關係的重要傷害。肯定影響未來民進黨和大陸的互動。

但是我們更訝異的是,蔡的說法沒有遭受國民黨應有的質疑,才是頗令人擔心的現象。

首先蔡英文的說法不受「質疑」,本身就代表了藍軍的「原罪感」,已經內化為藍軍的政治邏輯,此一原罪感一方面代表了部份藍軍在「省籍」議題上接受了「原罪」邏輯;另一方面代表了部份藍軍在「外來政權」和「流亡政府」上,相信了殖民邏輯的扭曲思維,因而藍軍才不知道需要質疑民進黨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表現為馴化的慣性思考。

其次藍軍的不知質疑也代表接受了「民進黨愛台灣」的血統論述,因為只有承認此一論述,才不能去懷疑民進黨與中共的「對話與互動」有可能出賣台灣,而且人選、時間、議題以及中共如果不配合的預案等等所有的細節,都可以不須說明,也不必被檢證,反正交給民進黨就可以了?這完完全全的積非成是的結果,真是標準的奴才哲學。

其三藍軍的不知質疑也代表了藍軍,對自己所堅持的「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對話和協商基礎的信心是不足的。因為民進黨的蔡英文是否認「九二共識」的,也許藍軍認為沒有「九二共識」,北京一定不會同意,但是這是北京的邏輯;如果藍軍只是接受北京的邏輯自然就是賣台。事實上,藍軍相信和堅持「九二共識」,是因為此一共識在法理上,最符合中華民國現行的憲法下,描述兩岸現狀的說法,所以藍軍可以在此基礎上,啟動兩岸的對話與互動,拋棄「九二共識」與北京對話與互動,不是北京是否同意,而是中華民國政府就有違憲之虞。因此藍軍不知質疑,代表自己的心中也沒有中華民國憲法存在,至少是法理不明。

更可悲的是,我們整個社會對馬總統提出「和平協議」時,藍的質疑「倉促」,綠的質疑「賣台」,最後把有可能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議」的討論,蛻變成為「愛台」、「公投」的口水議題。反之,蔡英文顯然是為了討好北京和華盛頓的說法,卻不被質疑。此種「縱容」,只能使得藍綠之間,理性空間的緊縮,不可能引導民眾理性地思考兩岸關係問題。

我們認為蔡英文的「營造選後對話與互動的可能」以及「兩岸對話工作小組」的選舉政見,本質上其實是選舉語言,假如蔡英文公開承認此一指責,則可不必面對「賣台」與否的指控,因為此一政策只是為了騙取選票;如果不是,則兩岸關係絕非台灣單方面主導,蔡英文不可能不瞭解。除非民進黨與共產黨之間,現在已經有密使進行溝通,有了默契。因此,蔡英文有必要對她自己的主張和構想,作出詳細而明確的交代,如果無法提出說明,則蔡英文的主張,要麼是不具有解決問題的誠意和能力,只是欺騙選民的伎倆;要麼就是有不便明說的「賣台」隱情,台灣人民真的無需弄清楚嗎?

同理,我們也對馬總統所說:「當選後願意邀請在野黨主席宋楚瑜、蔡英文談真正代表台灣的『台灣共識』,以此基礎與中國大陸商討相關問題」的說法,大惑不解。馬總統謙讓可能有理,方法和過程也都符合民主的規則,但是:

首先馬總統的「君子之邀」,正好可以被民進黨用來證明,「九二共識」僅僅是國共共識,果然如此,則兩岸兩會所達成的協議也都是國共協議,事實上,海基會的大部份的預算主要來自行政院陸委會,是台灣納稅人的錢,所以兩岸兩會所達成的「共識」,當然代表了台灣和大陸兩造的「共識」,何況此一「共識」不論是說詞或作法,還都是台灣先提出,北京也同意的。換言之,「九二共識」就是台灣共識,是台灣與大陸商討「事務性」、「經濟性」、「民間性」、「功能性」議題的基礎,眾所周知兩岸ECFA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簽訂的,而蔡英文不是也認為未來縱使政黨輪替,也不會中止ECFA,這代表了在野黨也接受「九二共識」的好處,足證此一「共識」,在台灣處理兩岸議題上,不但行之有年,而且行之有效,勿須再邀在野黨協商新共識的必要。如果按馬總統的作法,一旦在馬總統的第二任無法得出共識,則馬政府仍要與大陸協商嗎?如果仍要協商,屆時「無共識而協商」,遭受「賣台」的非議,又如何自圓其說,有共識而協商無成,又如何能證明其「愛台」。

其次馬總統的「君子之邀」如果是指兩岸的政治互動和對話,則一方面違背了馬總統的自我承諾,另一方面同時我們完全可以預測,以當前的台灣內部的政治生態,尚不具有協商「共識」的可能性,即使得出「共識」,有「共識」的符號,無共通的內容,也是各有解釋,而「共識」本身也是朝野的新戰場,所以真正的共識的形成,有賴於執政者的眼光和魄力,引領潮流做出實績,讓台灣的民眾得到實惠,「共識」必然形成,一如先前馬總統推動的ECFA一樣,當時假如堅持有「共識」再談,台灣早就被邊緣化了。

其三馬總統的「君子之邀」在台灣能談出的「共識」,大概不外是「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然而馬政府有可能以此「共識」去辦外交,處理兩岸嗎?別的不說,以「劉姍姍」為例,就不可能,更不說兩岸之間。則馬總統既有了「台灣共識」,又無法以「台灣共識」處理涉外事務,豈不坐實了賣台不愛台的指控嗎?

馬總統本應可以以自己任內「穩兩岸、利台灣、和區域」的政績,在連任之路上,以之傲於蔡英文的民粹,藉辯論之平台指出台灣面對的困境,引領台灣選民務實地看待台灣的處境,理性面對外在的制約,智巧地因應結構的壓力,才能破除由李登輝以來一再被鼓動的民粹主義,引導台灣的民主邁向正軌,邁向高質,而不應隨之民粹以媚俗,才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愛台灣之舉。

「台灣共識」不是沒有,而是該導向對制度的信任和信賴,而非對特定對像協商的原則,馬總統上台之後,這一方面的貢獻是十分顯著的,如他不干預司法、媒體,恪守憲法的精神,我們認為馬總統在選舉過程中,更應該處處以之教育民眾,該質疑就質疑,該堅持應堅持,才是真正愛台灣的表現。

明眼人從上述的討論,很快可以看出「愛台灣」的討論就是李登輝、民進黨的論述,本文的討論從此意義來看,其實並沒有脫離民進黨的邏輯,誠然,本文並不反對「愛台灣」邏輯的正當性,更不懷疑「愛台灣」邏輯的合理性;只是強調「愛台灣」邏輯的成立,必須建立在適用於台灣每一個政黨,台灣每一個政治人物,以及每一個台灣人,沒有人可以享有「不證自明」的特權,沒有一個政黨可以只質疑別人,不必澄清自己;否則不就印證了法國大革命的一句話「自由,自由,多少人假汝之名而殺人」,轉而變成「愛台灣,愛台灣,多少人假汝之名而殺人」嗎?如今中國國民黨的表現,使人感到詫異的是完全沒有反省的能力,沒有攻擊的能力,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基本邏輯能力也不存在,我們希望馬總統不僅僅在內政的蔬果價格、清廉操守上敏銳的攻擊在野的對手,更可以在戰略的高度把對手拋到身後,才能重新奠定中國國民黨的執政基礎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