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陸契作農產品的省思

雷立芬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在2010年6月29日簽署,同年,通過立法院審查後,自9月12日生效。「早收計畫」清單的降稅期程則在今(2012)年元旦開始,於兩年內分三階段完成涵蓋產品的降稅工作。ECFA早收清單中,台灣並未開放大陸農產品來台,但大陸開放了18項台灣農產品分階段降關稅為零。因此早收清單生效後,預期輸出大陸農產品總值必定大幅成長,而有助於台灣農民所得提升。

石斑魚應該是馬總統認為最具成效的項目,因此不斷在各種場合宣傳:然而,更具話題性的應該是虱目魚。透過大陸官方的協助,台灣之學甲食品公司與台南市學甲鎮百位養殖戶契作三萬台斤,每斤以45元保證收購。登陸的虱目魚則由上海水產集團公司負責銷售。學甲鎮的居民多數支持在野黨,卻率先透過契作為大陸消費者生產,龐大經濟利益是否足以轉變居民的政黨支持傾向,成為各界關注的重點。

本文擬以《商業週刊》學甲虱目魚養殖戶契作專題,所延伸出五個向總統候選人提問的問題,對台灣農民與大陸契作之相關議題做深入討論。

第一問:中國官方已深入南部鄉鎮,透過買家身份,「照顧」台灣農漁民。這是一件好事嗎?

ECFA協商過程中,大陸就拋出讓利之說,因此主動對台灣農民的照顧一點也不意外。虱目魚在台灣消費市場一向局限在南部,對大陸民眾更是陌生,如果沒有大陸官方從中撮合,契作模型很難建立。由此觀之,大陸確實積極照顧台灣農漁民。然而從政府的角度而言,未必不是好事,因為台灣消費市場規模有限,為農產品積極開拓外銷通路本來就是政府職責所在,大陸主動開一扇門,當然樂觀其成。只是政府必須確認契作制度可以持續而不是一朝一夕。

第二問:在銀彈攻勢下,台灣人會認為中國政府比台灣政府好?

台灣經濟一向以出口為主要,更何況農產品並不是以大陸為唯一市場,而且與大陸的經貿活動已經有很長的時間。台灣民眾應該不致於因為龐大的經濟利益而認同大陸政權。但是,台灣民眾應該由此認清未來的趨勢,與大陸維持正常經貿關係,甚至擴大規模已經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主軸之一。

第三問:政治訂單會改變選民的政黨支持傾向嗎?

台灣經濟規模與大陸不成比例,雖然ECFA早收清單中,台灣並未開放大陸農產品來台,但是終究要面臨這一天的來臨。因此,即使是政治訂單台灣都應該要接受,把握黃金時機,盡快將台灣各種農產品打入大陸市場。台灣選民是否會因此而改變政黨支持傾向,已經不是應該憂心的議題。

第四問:政府該如何進一步協助農漁業產業升級,提高競爭力,創造被需要的價值,讓來自中國官方安排的政治訂單,變成有民間需求支持的商業訂單嗎?

台灣農產品絕對不能長期依賴契作模式,而完全在台灣生產,因為台灣耕地有限、生產規模小。政治訂單可恃又不可恃,因為平等互惠才是簽訂ECFA 的目的,台灣不能期待大陸永遠讓利。政府確實應該跳脫政治迷思,而完全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審慎規劃農業政策:長遠之計必須從基本農業問題做全盤的規劃。

要解決農業問題以及突破農產品生物特性對運銷產生之限制,必須根據農業供應鏈的架構,選擇最有利的環節發展,並且將技術、資金以及人才輸出,以建立海外生產基地,行銷產品於全世界。掌握兩岸簽訂ECFA的契機,突破擔心技術、品種外流,以及農產品回銷等問題的障礙,以政策引導農業經營者深入大陸內地,利用各地特產建立加工及物流基地,踏出全球佈局的第一步。

第五問:台灣需要拋開意識型態與歷史恩怨,與大陸交易,並在國際上謀求最大生存空間嗎?

台灣鄰近歐亞陸塊,扼太平洋航運之樞紐,具有成為農產品流通中心的地理優勢。不但可以將台灣的農產品,搭配日、韓的溫帶產品輸往中南半島,還可將東南亞的熱帶產品輸往溫帶,甚至借助大陸為跳板,往中亞等鄰近中國的地區或國家輸出。不過此策略之前提,是台灣與周邊國家結為自由貿易區。由於自由貿易區內產品之流通不受關稅障礙,台灣藉著地理位置之優勢,將可逐步發展為貿易區內之農產品調度中心。

大陸釋出善意,主動與台灣農民建立契作制度,短期政府樂觀其成,長期政府必須審慎面對。必須再次重申掌握黃金時機,台灣才能在國際農業版圖上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