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危機的形成深化與前景

鄭竹園
(美國印州博爾大學經濟學榮休教授)


【一】前 言

自1776年,經濟學奠基人亞當斯密發表其《國富論》以來,過去兩百年間,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一直是西方經濟學家及政治領導奉為圭臬,認為政府的干預,將窒息市場的創新機制,阻礙經濟的蓬勃發展,並堅信市場有自我調節的功能。供需法則的運行,能使市場均衡發展。

但自1930年經濟大蕭條以後,市場經濟自我調節的理論已破產。1936年凱因斯新經濟理論問世,建議各國政府運用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來調節市場的總需求,防止經濟的過熱與衰退。這一市場調節新理論,糾正部份自由放任的缺失,保持戰後西方經濟的繁榮。

但自1980年以來,在美國總統雷根及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倡導下,主張「小政府」「大市場」,自由放任思想再度抬頭,種下近三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禍根。推本溯源,由於各國對金融市場及政府財政缺乏有效管制,主管人員得運用各種非法手段謀取厚利,放任資本主義,面臨全面崩潰的邊緣。有鑒於歐美各國債台高築,失業狂潮波浪洶湧,歐美各大城市發生大規模佔領金融區的示威,英國《金融時報》從今年1月先後發表一系列研討資本主義危機的專論。倫敦《經濟學人》週刊,也出版專號,研討國家資本主義的興起,有無取代市場資本主義的可能。由於眾論紛紜,未具共識。本文綜合各方評論及個人對資本主義前景的觀察,綜合論述,以供參考。

【二】西方企業文化的蛻變

原來市場資本主義,為鼓勵自由競爭,並不主張企業兼併,成為壟斷市場的強勢集團。1980年以前,美國政府強調自由競爭,認大企業的壟斷行為,是市場經濟的大敵,不但立法嚴禁大企業兼併,且在反托拉斯法案之下,將一些巨型企業分割為多家獨立公司。如將洛克斐勒的石油集團分成20多家獨立公司。90年代,全美最大的電話公司AT&T,被分為八個獨立公司。但在20世紀中期,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為提升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美國行政及立法機關,已不再管制市場兼併活動,巨型企業湧現,涉及資金高達17,000億美元。這一兼併浪潮對資本主義的蛻變,是由傳統強調自由競爭,變成超大型企業集團的寡頭壟斷(oligapoly),代表資本主義的一大轉變。

由於大規模的兼併與收購,許多跨國公司僱用員工以萬計,分支機構遍及全球,儼然一獨立王國。照理應由股東選出董事會負責監督,但大多數董事與企業執行長(CEO)都有業務關係,彼此互助支援。CEO大都享受極高薪水與紅利。8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期間,據《紐約時報》的調查,美國大企業CEO的年薪及紅利平均為1,100萬美元,為當年工人平均工資的500倍,而20年前公司CEO的所得僅合工人所得的40倍,顯示資本主義制度下所得差距不斷擴大,這一制度顯然已失去正義及公平。

90年代後期,美國企業為鼓勵主管開拓業務,創立一種「優先認股權」的新制度,成為企業主管製造假帳的新動機。在這一新制度下,董事會允許高級主管得以低價購入企業股票,當企業股票上漲時再以高價售出,坐收厚利。但當公司業務不振,選股權便無利可圖,為維持股價不斷上升,不少CEO便製造假帳,用各種不法手段,將虧損改為盈利,藉以拉高股票,收取厚利。2002年美國爆發假帳的兩大著名公司,一是名列全美第七大公司,德州「安然」(Enron)能源公司,及在全球65個國家及地區遍設分支機構,全美第二大電話公司「世界通訊」(World.com)。「世界通訊」在2000年7月宣佈破產前,擁有員工86,000多人,資金1,470億美元,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假帳案。這兩家公司的CEO及財務長(CFO)和負責財務核對的會計公司和投資銀行,長期合作製造假帳,抬高股價,欺騙大眾,攫取厚利。這兩大公司假帳揭穿後,社會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失去信心,造成股市大幅下跌,使美國一向自豪的市場資本主義黯然無光,為近四年金融危機的先兆。

【三】金融海嘯的降臨

比企業造假帳更嚴重,動搖資本主義基礎的,是西方銀行系統,運用不法手段製造各種衍生產品,賺取厚利,引發自1930年以來,震動全球的金融危機。

在資本主義制度中,銀行居樞紐地位。一方面吸收社會存款,再發放工商各業,作為投資來源。美國歷來的銀行制度,分為商業及投資兩種銀行。前者為家庭及工商業服務,後者為投資企業服務。負責管理銀行系統的,是聯邦儲備局(Federal Reserve Bureau)與管理證券市場的證券會。

銀行業與證券業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基本環節。美國房地產與汽車兩大行業的顧客,都用分期付款方式,由銀行貸款支付。銀行業及證券業從業人員,向來都享受優渥待遇,但為謀取厚利,自2007年開始,用欺詐手法,引誘低收入客戶,採取非傳統方式購買房屋。包括「零首付」即不需付頭期款,通常是屋價30%。並采「機動利率」,在貸款前三年,利率只有3%,遠低於正常利率,以後再隨市場利率進行調節。有的貸款公司甚至容許兩年不付息,而將利息納入本金,利用這些手法來吸引低所得客戶購屋,造成美國房地產業的空前繁榮。在2005到2007年,房貸總額高達六兆美元。

貸款公司為降風險,將這些債務轉賣給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包括貝爾斯登,雷曼兄弟,摩根大通,美林高盛等。這些投資銀行不但對這些被稱為「次貸」的巨額貸款不加審核,更利用經濟專家及財務工程師,運用計量模式製成新的衍生產品,稱為「債務抵押債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簡稱CDO),投資銀行將這些新債券以十倍於次貸債務的規模轉賣給避險基金。由於CDO的利率遠高於避險基金向銀行借款的利率,銷路非常暢旺。避險基金為減低風險,又將CDO抵押給銀行,換回十倍的資金進行其他投資。

投資銀行再將這些CDO包裝成一新產品,稱為「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簡稱CDS)。根據CDS合約,萬一被保的債務出現狀況,買方可向賣方要求賠償,看來是極穩當的投資,成為各方競購的對象。CDS是在櫃檯上秘密進行,不受證券會監督。投資銀行先大量賣給全美房貸兩大機構房利美(Fannie Mae,全名為 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房地美 (Freddie Mac,全名為 Federal Home Loan Mortgage Corporation),隨後又賣給全美最大保險公司AIG,國內外銀行及大眾,所有這些金融機構在進行衍生產品交易時,都建築在一共同信念上,即美國房價只會上升不會下降。前五年美國房價上升近八成。如次貸房主違約,銀行可收回房屋以高價拍賣,又可再賺一筆。由於層層加碼,到2008年初,全球CDS的總額高達55兆美元,高出全球GDP的總額,造成有史以來全球金融的大泡沫。

2005至2006年,股市及房市雙雙飆升,通貨膨脹有捲土重來之勢,聯儲局開始調高利率,房價隨之下降。銀行拍賣次貸屋,得不償失,紛紛出現虧損,股票隨之下跌,CDS開始逆勢運作。

2008年3月,華爾街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因虧損1,400多億,面臨破產,由聯儲局資助摩根大通進行收購,股價由高峰時170元降為2元,金融危機開始呈現。5月房利美與房地美告急,由聯儲局各撥1,000億元收購其股票,實際上是由政府接管其業務。同月AIG因炒賣CDS虧損,也由聯儲局撥巨款支持。但9月5日,當雷曼兄弟投資銀行,因投機損失4,000多億,向政府求援遭拒而宣告破產,紐約道瓊斯指數在一日間暴跌778點,市值蒸發12,000億美元,金融海嘯開始發威。美林銀行由美國銀行收購,高盛及摩根大通轉為商業銀行。到此時,金融海嘯已衝垮華爾街。

【四】金融危機的根源

由次貸危機轉為金融海嘯,照理都在聯儲局及證券會監控之下,何以這兩大機構未能及時制止,終於釀成巨變,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如前文所提,美國在80年代經濟的主流思想是雷根的「大市場」「小政府」主義,強調自由放任。葛林斯潘主持聯儲局19年中,一直嚴守這一原則,深信自負虧盈的金融機構,必能盡力保護其資產,不必政府嚴加監督。因此,當投資銀行紛紛創製金融衍生品,如CDO及CDS,這兩大機構竟袖手旁觀,不加制止,任其氾濫成災。

美國金融市場另一重大轉變,是數以萬計的基金取代獨立客戶作為金融及證券市場的主要投資者。以避險基金為首的投資集團,擁有19,000億的資金,能夠操縱市場。加上以電腦控制,閃電式自動買賣,成為市場混亂的因素。這些活動,都未受到政府的管制。

構成金融危機的另一根源,是華爾街的CEO及從業人員倚仗其影響市場的優勢,認為銀行如出現危機,政府必定會出手支助。這一「太大不能倒」的心態,造成貪得無饜的行為,可以不顧後果,從事高風險的銀行投資策略。據統計,華爾街銀行主管的年薪高達2,600萬美元。據《華爾街日報》調查,在金融危機前,15家大金融公司的主管,每人已領取一億多美元的薪資紅利。

除正常的高薪外,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華爾街金融鉅子馬多夫(Bermard Madoff)500億美元的大騙局。馬多夫不但擁有40多年從事股票經歷,且是美國第二大證券市場那斯達克的首任主席。自創馬多夫證券公司。利用他的聲譽,運用龐氏騙局(Pontz scheme)以穩定獲利為號召,對投資客戶,維持每年10%以上報酬率,實際是以新客戶的資金付舊客戶的利得。這一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層壓式騙局,由於他的聲望,吸引國內外無數的大戶、銀行、慈善機構、科研基金及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這一騙局的暴露,使大眾對華爾街高級主管的貪婪無德,有更深切的認識,對資本主義更缺乏信心。

縱容這些胡作非為的另一主因,是美國現行的政治制度。美國以民主典範自居,從總統、議員到地方政府,均須定期民選,選舉需龐大經費,大都來自利益集團,包括工會、大企業及華爾街。這些政治人物當選後,為回報金主,偏向於維持現有體制,因此對華爾街的亂象,可以熟視無睹。

在上舉各項因素影響下,今天的華爾街已喪失其傳統的主要功能,即協助工商業發展,促進企業創新,推動經濟成長,轉為利用特殊地位,成為貪得無饜的詐騙集團。銀行如不徹底改革自新,過去作為市場經濟樞紐的地位,恐將一去不復返。

【五】所得差距擴大深化制度危機

傳統資本主義主張自由競爭、優勝劣敗的結果,所得差距難以避免。昔年由於尚無巨型企業,所得差額尚不太大。近50年來,由於巨型企業不斷出現,大企業在金融機構支持下,利得的機率遠大於中小企業,企業主管的所得也水漲船高。尤其是跨國公司的主管,薪金紅利都遠高於一般收入。據美國經濟政策研完所(American Policy Institut)的統計,美國企業主管每年的所得為員工所得的倍數,由1965年的24倍,逐步升高到1975年的35倍,到1990年抵達70倍,2000年躍升到299倍。金融危機以來,情勢並未改變,2009年竟高達325倍(見Financial Times,2012年1月9日)。造成企業主管收入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的全球化。跨國公司規模宏大,儼然獨立主國,大權在手,可以運用各種名目增加收入,包括前文所述「優先認股權」,造假帳等等,但造成所得差距的更大問題是所得稅的不公。90年代雷根主政時期,大幅降低所得稅,到小布希時期,為迎合資產階級,將最高稅率由70%降為28%,並將遺產稅逐年降低,再加上高所得階級僱用會計師及稅務專家,透過稅法漏洞進行逃稅,或將巨額資產存入海外銀行,盡量降低其稅額,但職工階級的所得稅,大都由企業扣下,無逃稅的可能。稅收制度不合理的實例,是美國本屆共和黨總統參選人羅曼尼2011年所得高達2,160萬美元,但只付稅300萬元,稅率只有14%,遠低於一般工人的稅率。

在上舉各種不合理的體制下,美國所得的差距正與年俱增。據最新統計,美國收入最高400人的財產,等於14,000萬最低收入者的財產。過去35年佔人口0.1%最高收入的所得增加四倍,而一般職工所得幾乎毫無變動。(FinancialTimes,2012年2月6日)

金融海嘯發生後,失業人數大幅上升。失業率由5%躍升到9.5%,貧困人口大幅上升,作為美國經濟支柱的中產階級,由於股票及房地產價格暴跌,不少家庭已淪為貧困戶。據最新統計,美國貧困人口,由占總人囗14.3%上升到15.1%,達4,600萬人,比兩年前增加260萬人。最近半年,蔓延全美的「佔領運動」,系從佔領華爾街開始,顯示群眾對金融系統胡作非為的憤慨。參加示威的群眾,聲稱是代表99%的公民,向1%的暴富階級抗爭。由所得的懸殊,發展成階級的對立,顯示資本主義危機,正進入深化的階段。

【六】國家資本主義的興起

正當西方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邁入崩潰的邊緣,在一些新興國家,正推行一種新型的國家資本主義。以中國、巴西、俄羅斯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在近年金融變局中,並未因西方的經濟危機而進入衰退,仍能保持相當高的經濟成長率,成為世界經濟的新興力量,引起西方財經界的重視。

推行國家資本主義的主要成員是中國大陸。過去30年,由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締造每年10%左右的高成長率,總體國力不斷上升。2011年GDP由原來佔世界第六位,躍升第二位,出囗貿易更高居全球第一,外匯存底高達33,000億美元。西方金融危機發生後,中國成為協助全球復甦的主力,與美國並稱G2,影響力與時俱增。

中國的崛起,使結合政府管制與市場經濟的國家資本主義,受到西方各國的重視。不少專家及政府官員,認為以自由放任主義的傳統資本主義,很難與中國式的資本主義相抗衡。中國目前推行的國家資本主義,政府直接掌握全國150家最大企業,並支配無數中型企業。政府透過國家銀行,對選擇企業注入資金,與海外分公司相結合,進入國際市場,建立許多全球性超大型公司。中國13家巨型石油公司,擁有全球一半的石油儲存量,都由國家資助,類似企業包括中國聯通(China Mobile),擁有六億顧客。

新型國家資本主義,以中國、巴西、俄羅斯為主,與歷史上的國家資本主義不同。首先,是規模龐大。中國有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巴西、俄羅斯是資源大國。2011年,巴西已超過英國成為全球第六大經濟體。第二、這三個國家都是近十年才崛起。第三、這些國家都能善用市場機制。經濟平均成長率達5.5%,遠高於先進國家的1.6%,這些國家的綜合國力已達全球的一半,都能提供資金,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高速鐵路、新型機場、大水電廠等等。如中國即以巨額投資,興建全球最大的三峽發電廠,和6,400公里的高速鐵路。這些大規模建設,都需政府主導才能進行。

國家資本主義,不限於中、俄、巴西,而有蔓延趨勢。近十年來,中國與阿拉伯及中東國家的經濟往來不斷增長。2009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中東產油國的主要市場,這些國家的國營企業正在蓬勃發展中。中國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否能取代西方資本主義,學者專家見解紛紜。有的指出美國經濟衰退,歐盟面臨解體,認為自由資本主義已終結。持相反意見的人,提出國家資本主義的三大弊端。第一主掌國營企業的政府官員,由於大權在握,很容易以權謀私,走上貪污腐化道路。即使不掌管企業,也可能因官商勾結,而形成特權階級。以中國為例,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在1990至2008年,中國18,000國營企業主管貪污達1,230億美元,有數千名官員卷巨款逃奔國外。最近在北京舉行的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年會中,有156位是公私企業的主管,共擁有市值63,983多億人民幣的股票,其中最富有的70名,個人資產總數達898億美元,遠高於美國總統、國會議員及大法官的資產。可見在新國家資本主義下,貪污腐化比西方資本主義更顯著。

其次,在政府官員主控下的企業,缺乏創新發明的動機與能力。近百年來,所有重要發明都由自由競爭的市場產生。包括近年的電腦、網絡、新型飛機等都來自資本主義國家。

第三、實行國家資本主義的基本條件,是有穩固的政治基礎,但最近中國與俄羅斯的政治情勢都呈現不穩。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公開談話中,強調沒有政治的革新經濟將無出路。俄羅斯最近的總統大選,也出現政局的動盪。這兩大國的經濟成長率,都開始下降。中國今年成長率由去年的9.2%下降為7.5%。俄羅斯的成長率也只有3.3%。顯示這一制度並未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從上舉各種問題觀察,國家資本主義取代市場經濟的可能性並不高。但傳統資本主義,也需徹底改革,才有光明前途。

【七】邁向管制式的資本主義

在過去兩百年間,市場資本主義的運行,並非一帆風順,而是經過大小危機的考驗。1930年的大蕭條,1971年放棄金本位,及2008年以來的金融海嘯,都曾將市場資本主義推下深淵。但由於其具有新發明的潛力,不斷有新產品湧出,使市場自由經濟能一再振衰起敝。這次的金融危機,不但領導世界經濟的美國,債台高築,失業居高不下,經濟復甦遙遙無期,而歐盟各國更陷入崩潰邊緣。

從上文各段的分析,可歸納市場資本主義沒落的四大根源,即獨佔資本的橫行,銀行系統的腐敗,監督制度的鬆弛,及所得差距的擴大。如能對症下藥,共謀改革,新資本主義仍將有光明前途。

首先,全融海嘯的導因,是銀行系統違規操作,賺取厚利。製造各種衍生產品並在櫃檯上秘密交易。要改革銀行制度,應禁亂制衍生產品,所有有關信用擴張的行為,應與其資產相對應。每一銀行都應預立一「遺囑」(Living Will)明確紀錄其資產與負債,如果信貸遠大於資產引發危機,銀行應自行處理,不應將債務由納稅人負擔。

第二,影響宏觀經濟的證券市場,也應嚴加管制。今天操控美國證券市場的是許多資金雄厚的巨型避險基金,他們與銀行勾結,用各種方式操縱市揚,謀取厚利。要維持公平市場,必須對避險基金納入管制,包括下列各項:

(一)嚴禁內線交易。

(二)所有金融產品交易均應納入公開市場,禁止「櫃檯交易」。

(三)禁止大規模拋空交易,擾亂市場。

(四)禁止使用電腦程式進行「閃電」式大規模買賣股票的投機活動。

(五)對超高保證收益率的金融活動,應徹底調查,防止「馬多夫式」騙局的重演。

證券市場應該是投資人公開有序的交易場所,而非金融鉅子操控致富的泉源。

第三,為維持社會的公平正義,應建立合理的稅改制度。美國現行稅制,很明顯有利於富裕階級,不利於中下階層。據統計,在過去100年間,佔人口1%的富裕階級約占國民所得總額的10%,目前則上升到20%,而中產階級的比率並未改變。目前美國政府收入中,只有16%是來自稅收,不但不能增加國庫收入,也無法縮小貧富差距。提高高收入階級的所得稅率,徵收富裕階層的遺產稅,已是難以避免。

第四,政府的財政政策也必須重新修訂。由於人口老化,各國社安保險及醫療保險費用大幅增加,財政赤字不斷上升,被迫以發公債來彌補赤字。公債的利息也成為財政的負擔,形成以債養債的惡性循環。為扭轉這一情勢,各國政府應有共同決定,限制財政赤字不能高於GDP成長率,並從增稅來平衡預算,打破以債養債的循環。

上舉各項雖末必能全部施行,但反對完全放任市場經濟的資本主義,已成為各方的共識。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一次公開談話中抨擊放任自由經濟,認為無節制的資本主義只有走向毀滅。倫敦《金融時報》在今年一月發表一連串有關資本主義危機的評論後,在其總結的社論中提出真正的資本主義,應該是有規律的自由企業經濟制度(A well regulated free enterprise economic system)。

在這一制度之下,社會資源由有責任心個人,在拒絕任何倚仗特殊利益的基礎上進行經營。在這一制度之下,每個人都能安全控制其資源,發揮其才能,以提升有歷史性的物質貢獻。兩百年前亞當斯密在創造自由經濟理論時,即強調自由經濟發揮個人自由,也要受制於道德的規範。新資本主義的誕生,必將是一有規律的管制式資本主義。(寫於2012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