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現身說法,呼籲台灣社會平等以待
陸生現身說法,呼籲台灣社會平等以待
一、專題報告
賴鼎銘(世新大學校長):陸生來台是台灣高校的轉機,各校努力爭取陸生的原因,一個是希望勤奮的大陸學生能夠到台灣來就學;另一個是2016年台灣出生人口從32萬降為27萬,到2029年又降到16萬9千人,這兩個關卡是私立大學積極招收大陸學生的原因。
歧視政策入法
2010年4月20日九位校長參加國民黨團的記者會,異口同聲地認為,為了台灣大學的國際化與多元化,以及培養頂尖人才,一定要招收陸生。民進黨團當天早上開記者會批評這九位校長是「政治校長」。4月21日立法院審議「陸生三法」,當天有上百位校長為「陸生三法」聚集立法院,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校長就像古代的「國子監祭酒」。外界質疑這些校長是被策動的,其實都是自願的。
因為民進黨團對陸生三法有意見,所以教育部訂出「三限六不」(限制采認的高等學校、限制來台陸生總量、限制醫事學歷的采認;不加分、不影響台灣地區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能打工與實習、畢業後不得在台灣就業、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最後又因「三限六不」要不要入法而吵翻天。折衷的結果,「一限一不一國安」(限制采認大陸醫事學歷、不得考照、不允許陸生就讀軍警國安相關科系)確定入法,並且附帶決議限制陸生來台不得打工。
陸生招生不如預期
台灣在2011年6月正式招收大陸學生,名額有2,141名,包括48所公立學校、86所私立學校均參與招生。其中普通大學招生1,196人,科技校院招生945人。按規定公立學校只能招收研究生,私立學校可同時招收大學部與研究所學生,招生範圍限定上海、浙江、北京、江蘇、福建、廣東等六個沿海省市,研究所更限定41所頂尖學校畢業生報考。報名人數只有1,904人,錄取1,265人,實際註冊928人;研究生核定招生653人,最後只招到228人,缺額率達62%。2012年研究生招生目前超過500人報名,其中400多人選擇台灣大學。最後實際招收的情況,還無法確定。
去年初次招生有幾個問題:(一)大陸學生對台灣高等教育不甚瞭解,將台灣「私立學校」定位為大陸的「民辦學校」。(二)台灣法令的歧視條款也是重要原因,例如不能打工、不能領獎學金、不能在台灣就業、不能居留(《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有「停留」與「居留」的差別,其他國家的外籍生稱為「居留」,可以參加健保;陸生則稱為「停留」,在台四個月後也無法參加健保)。(三)招生「總量管制」讓有特色的學校無法突圍;(四)仍以大陸高考成績為選才標準,已與台灣主流招生標準相違背。
對此提出幾個建議:(一)擴大六省市以外地區的招生;(二)承認「211工程」及其他特色高校;(三)提供優秀學生獎學金;(四)准許陸生在校內打工、參與研究計畫;(五)解決健保問題;(六)就業主自行決定就業問題;(七)允許兩岸大學參加招生博覽會;(八)推動各校自主招生。
二、陸生問題面面觀
余澤霖(文化大學陸聯會會長):「三限六不」產生出陸生六大問題:(一)健保;(二)工讀、實習與研究助理;(三)獎助學金;(四)手機卡與銀行卡;(五)駕照與證照;(六)赴台手續。
沒有健保,陸生不敢看病
當前最需要解決的是「健保」。沒有健保卡,補牙是900元(新台幣,下同)、洗牙800元、感冒500-600元;更誇張的是,一位同學因打籃球造成手脫臼,看診竟花了1萬4千元。僑生與外籍生在台灣居住滿一個學期之後,就會被強行納入健保;但是陸生就沒有。我常在想:「如果台灣把我們當成外國學生,我們就是外籍生;如果台灣把我們當成本國學生,我們就是僑生。」請問我們是哪一種學生,為何什麼都沒有呢?這是非常弔詭的事。我有同學感冒、發燒,很痛苦,卻不敢去看醫生,一拖再拖;另外一個文化的陸生,上課時胃病發作,但因為沒有錢,所以不敢去看醫生。我們只想平價看病,試問這有多困難?
不能打工,失去社會資本
另一個困擾陸生的問題,就是不能工作。工作、工讀或實習,是正常的學習活動,在大學總有各種工讀、學習或研究的機會。礙於「三限六不」不能打工的規定,很多機會不能參加。實習與工作經驗是大學生進入社會、尋求工作非常重要的資本,當我們被限制打工與實習,造成工作履歷是空白的,未來如何找工作?看到別人的履歷則是滿滿的,這種心情難以形容。不能打工的政策,使得陸生成為「免費義務勞動力」,我們可以參加活動,但沒有薪資,還得自掏腰包吃飯,而其他台灣學生或僑生卻能夠領到津貼,非常不合理。
新加坡每年都會在大陸招收很多學生,去讀最好的學校,而且學費全免、全額獎學金、提供生活費補助,但有個條件是,畢業之後要為新加坡的企業工作七年。此外,大陸高考狀元很多人沒選擇去北大、清華,反而選擇去香港的大學,因為這些學校有優厚的獎學金,而且有開放、包容的態度。台灣雖說自由,卻有點淪為形式主義。失去吸收人才的機會,相當可惜。
劉啟東(銘傳大學陸生代表):我們剛到台灣之時,人生地不熟,同學招待我們、學校支持我們,因此銘傳陸聯會早在2011年10月就成立了。
但是,台灣社會對陸生政策反而有些冷漠。「三限六不」非常苛刻,台灣社會不是以包容著稱嗎?為何對來自大陸的我們有區別的對待?台灣社會不是講究公平競爭嗎?為何不給我們展示自我的平台呢?首先,是沒有健保的問題,大陸學生總體情況比較節儉,沒有健保卡,就很少去醫院,小病一拖再拖就變成大病。銘傳上個學期有位交換生,起初只是感冒發燒,後來卻演變成肺炎。看病不方便,積勞成疾,只好休學返回大陸。
其次,是實習打工的問題,這些機會對陸生非常珍貴,領多少報酬是其次,廣泛接觸社會、積累更多社會經驗,歷練才幹、為往後人生打好基礎,才是我們真正想做的事。
手機費用驚人
第三,是無法辦手機月租卡的問題。常有同學反映,某個月沒打什麼電話,手機費卻高達一至兩千元。銘傳陸生辦的是手機「預付卡」,預付卡的資費相當高,而我們又無法打工,所以手機花費確實讓我們感到壓力頗大。
對於這些種種的限制,實在很難看出台灣社會接納陸生的誠意。我們想在台灣好好的學習,有時卻得面臨現實種種不如意的打擊,但我們只願前行,不願後退。
夏逸平(輔仁大學陸生代表):「歧視」一詞有些過重,陸生更多感到的則是「不平等」。學校與台灣社會對我們的好,每個陸生都會記在心裡。但陸生確實受到很多限制,我們非常無奈,希望透過一點小力量,爭取對這些限制做更大的開放。
陸生為什麼想來台灣?一個原因是大家覺得台灣與大陸社會不一樣,我們在台灣可以學習更多。來到台灣之後,我們當然會考慮自己的未來,若是發現未來是不明朗的,怎麼可能會有更多的陸生來到台灣。在這些限制之下,必定會影響來台求學的人數,例如某些專業大學,學生畢業以後需要報考職業證照,但台灣不開放陸生報考,請問他們畢業之後該怎麼辦?難道再回大陸去考嗎?
很多大陸人對台灣充滿好奇,許多學生很想來台灣,但台灣卻不開放頂尖或公立大學,如何吸引大陸的頂尖學生?可以這麼說,何時開放公立大學,報名的陸生一定會大大增加,而且一定會有頂尖的陸生來到台灣。
不能雙主修與轉系
陸生來台灣最重要的是學習,若是連學習都加以限制,確實是有不合理之處。例如限制就讀科系、限制公立院校;而且陸生的學費比台灣學生貴,以輔大為例,陸生學費一般是七萬左右,而台灣學生則是五萬左右。在科系限制方面,去年輔大沒有開放管理學院,但今年有開放,而第一屆陸生卻不能雙主修或轉系到管理學院;此外,輔大設有陸生獎學金,可是只給下一屆陸生,不給第一屆。
開放陸生來台,可以刺激台灣學生向上的動力;而取消限制,可以使更多優秀的陸生來台灣。因此放寬對陸生限制,一方面可以吸收更多頂尖陸生,另一方面對台灣教育、對兩岸青年交流,都會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換位思考促進交流與認同
蔡博藝(淡江大學陸生代表):台灣社會應該對陸生抱著更加開放的心態,我們人生最黃金的階段在台灣生活學習,將會擁有相當長時間的台灣經驗,對於台灣有更多的認同。畢業之後,將會把自己的台灣經驗帶回大陸,讓更多人瞭解真實的台灣想法。以「換位思考」的方式來進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至於認同感問題,對於一塊土地有熱愛,才會有認同感,而認同感從來都是雙向的。過多的限制,無益於我們去瞭解台灣社會。大學不只是讀書、學習知識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只有在實踐之中,才能發現問題,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來台手續極度繁複
淡江大學大陸所張五嶽所長曾對「三限六不」發表看法:「『三限六不』政策不利於吸收優秀學生來台就讀,更不利於留住人才。」除了「三限六不」之外,對於陸生來台另一大阻力就是「手續」問題。我們在報名和赴台階段,準備了非常繁複的手續,必須要出示家庭收入財產證明、高中畢業證書、學校申請書、健康證明、戶籍證明、親屬關係證明,以上很多手續還要經過公證,而公證卻是非常繁複的階段。短則三、四天可以完成,長則需要一、兩個星期。錄取之後,需要將自己的材料寄送到台灣的「聯招辦」,聯招辦審核通過後寄回,我們再將材料拿去有關單位辦理來台手續,再寄回給學校。
很多細節可以慢慢修正,便得以解決。例如增加一個步驟,在大陸學生寄材料到台灣之前,台灣可以先讓陸生將材料拍照傳送給有關部門,幫陸生檢查還缺什麼文件,接著再去補齊,這樣遠比我們先將材料寄到台灣,再被打回來更有效率。政策必須要慢慢微調,讓更多的人享受更多的優待。
來台讀書,我們頂著很多壓力與無奈,因為是第一批,大家都把我們當成尖兵、先鋒、試驗品,我們抱著真誠的態度來到這裡,找尋自我、瞭解台灣,我們也希望台灣社會以開放的態度來對待,以溫情照顧我們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
三、綜合座談
余澤霖:我們與世新大學陸生交流過,聽說世新大學對待陸生非常好。請問賴校長,關於學校對待陸生方面,有沒有好的建議,哪些應該注意?
賴鼎銘:每個學校對待陸生都有一套接待辦法,世新這幾年來有很多短期的陸生,所以慢慢與陸生發展出一套互動的方法。
余澤霖:世新的陸生到台灣後,過兩個星期就有手機卡;文化則是經過一個學期與學校的拉距,才有今天有手機卡的局面。
杜川東(世新大學陸生):電信公司行政認定上有些落差,世新辦的時候比較順利。一般或是用擔保的方式,也可以辦手機卡。
廖元豪(政大法律系教授):之前陸配、外配、外勞也有遇過手機的問題,這應該是技術問題,但制度未處理好。外籍勞工在台灣都可以辦手機;問題是出現在持有「居留證」的外配,法律上沒有規定要有身份證才能辦手機,但有些電信公司的申請表格沒有設計「居留證」的選項,導致他們無法申請手機。陸生又是一個新的身份,持「停留證」,政府機關和民間企業的表格都很死板,沒有因應新的身份。應該要在制度上加以反映,沒有電信公司不想賺錢的。
台灣到底在「怕」什麼?
祝常悅(輔大陸生):我有兩個觀感上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台灣到底在「怕」什麼?哪怕把兩岸當成兩個國家,陸生與陸配能到台灣,說明我們之間有共同的利益。第二,台灣人對大陸的觀感,這些年有多大的變化?我到實踐大學參觀的時候,替一位盲生丟垃圾,找不到垃圾筒,去了一家影印店問老闆:「有沒有垃圾筒?」老闆看了我一眼,說:「你是大陸人吧?」我說:「對,從北京來的。」他說:「你不知道在台灣丟垃圾是要花錢的嘛!」我覺得這句話裡充滿了諷刺!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才能讓台灣不再把我們拒於千里之外。我去馬偕醫院看病的時候,當櫃檯人員看見我拿出來的證件註明是大陸的時候,他眉頭一擠說:「你等一下」,處理我的訊息就要比別人慢很久,流程也比別人複雜;我的台灣同學考完大學到大陸旅遊時,因為感冒到北京協和醫院看病,拿著「中華民國身份證」,一切順順利利,只不過要自費而已。
廖元豪:其實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排外」,例如在美國,有的人看到墨西哥裔或華裔就討厭。你講的心聲,我們聽了都很難過,很多陸配姊妹都忍了好多年。這種「排外」有很多不同的原因,有的人只要聽到口音不一樣,就會產生排擠、排斥的心態;有些人是中了很多年「共產中國很可怕」之類的毒;甚至有更悲哀的,一般認為兩岸交流頻繁會降低障礙與敵對,但有的人卻對這點很排斥,不希望兩邊不敵對,這種人真的存在,把對方想成非常可怕的外敵,便不希望兩邊愈來愈好。但時代一直在進步,這種局面也慢慢在減少,但是需要時間。各位陸生是前鋒,會面臨這一波的衝突,相信再過三、五年,各位的學弟妹來了之後,這種衝突就會少很多,「相處」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賴鼎銘:台灣民眾的「怕」,是歷史的刻板印象。其實我們對大陸的印象一直在改。世新陸生的活潑、穿著、想法,已經跟世新的台灣學生沒有差別。你們這一批陸生很重要,來台灣之後慢慢在改變我們對大陸的想法,是正面的;你們的表現,慢慢在扭轉會「怕」的人對大陸的想像。「怕」是想像出來的。
吳澤陽(銘傳大學陸聯會會長):對陸生來說,無論是轉學或轉系都有很大的困難,目前沒有一個學校是開放的。
賴鼎銘:大學校方之間對「轉學」是沒有問題的,只是被教育部卡住。剛開始沒有開放轉系與轉學,我們會繼續爭取。陸生應該組成壓力團體,有問題就提出來。
政治顧慮太多的陸生政策
廖元豪:我相信陸生轉學的問題可以處理,馬政府明明願意在陸生方面做很多的開放,可是往往要應付很多雜七雜八奇怪的聲音,馬政府就會往後退。馬政府的政策純粹是「政治顧慮」,所以第一年設了很多非常歧視的限制。我們有很多禁止歧視的法律,例如《移民法》有「不可以歧視任何在台灣地區生活的人」,但這個條文目前還沒有開罰過,台灣社會歧視的問題還需要一步步地突破。
四、結 語
紀 欣(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經過60餘年的隔閡,兩岸關係有些不正常現象,將來都會成為歷史的遺跡。陸生與陸配親身感受不公平歧視待遇,是「台灣之恥」。陸生與陸配不是外國人,是我們的同胞。
夏潮聯合會將繼續為陸生服務,勞動人權協會也會為陸配爭取權益。既然兩岸關係要進一步地和解、合作與交流,就從未來陸生與陸配待遇是否改善,來檢驗馬政府的真心實意。這是兩岸和平發展論壇的責任,我們會繼續監督馬政府,在民間與大家結合,共同努力消除歧視。◆
社論
國際視窗
美國的民主輸出
馬英九遙祭黃陵
教育與教育政策
兩岸形勢與兩岸談判
黃春明與台語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