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政治協商仍然好事多磨


今年10月6日,王郁琦以顧問身份隨蕭萬長出席亞太經合會,在習蕭會晤中,首次與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見面,並以官銜互稱。接著10月11日,在上海召開的首屆兩岸和平論壇上,又有大陸智庫呼籲兩岸領導人的會晤,並列入《論壇紀要》十項「認知」中的第八項,「兩岸領導人會晤的實現,對台海和平、兩岸關係具有積極影響,是對地區和世界和平的重要貢獻。」第十項則言及「兩岸開啟政治對話與協商將有助於雙方終止敵對狀態,協商兩岸人民贊同的保障和平的有關協議」。

於是台灣媒體紛紛預測,兩岸政治對話及和平協議,又明年在北京舉行的亞太經合會將是「馬習會」的最佳機會。北京「非國外」,但亞太經合會又是「國際」,「馬習會」在北京亞太經合會,有「國際」,又「非國外」。

其實,「和平協議」和「馬習會」有三個問題,一是主觀的要不要會,二是客觀的能不能會,三是如何會和會什麼。主觀上,想要會,若客觀上不能會,還是會不成。客觀上能夠會,但主觀上不想會,也會不成。有主觀上的想要會,也有客觀上的能夠會,才有如何會和會什麼的問題。

兩岸現狀即「一國兩制」

從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黨敗退台澎金馬,兩岸軍事對峙;至1979年元旦,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將「解放台灣」改變為「和平統一中國」。1981年9月30日,葉劍英發表《葉九條》,包括:

「(三)國家實現統一後,台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並可保留軍隊,中央政府不干預台灣地方事務。

(四)台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國外的經濟、文化關係不變。私人財產、房屋、土地、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和外國投資不受侵犯。

(五)台灣當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擔任全國性政治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國家管理。」

後來,又有鄧小平提出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從1949年至今,台灣並沒有獨立,兩岸領土主權並沒分裂,本來就是「一國」。從1949年迄今,兩岸並沒有統一,本來就是「兩制」或「兩區」。所以,錢其琛曾言:「一國兩制是維持現狀最好的辦法。」

軍隊是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的武力。和平統一後,台灣「可保留軍隊」,即台灣的領土主權由台灣方面保衛。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本是干預與被干預的關係。沒有中央政府干預的台灣地方政府與現狀何異?在國際「一個中國」原則下,台灣政府既不能代表中國成為中央政府;台灣共和國不能成立,也不能成為代表台灣國的中央政府,經過李、扁20年,並不能突破現狀的「一國兩制」。

除了現狀的「一國兩制」外,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發表《江八點》。其中說到:

「我們所說的『在一個中國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當然也包括台灣當局關心的各種問題。我們曾經多次建議雙方就『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進行談判,在此,我再次鄭重建議舉行這項談判,並且提議,作為第一步,雙方可先就『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定。在此基礎上,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規劃。至於政治談判名義、地點、方式等問題,只要早日進行平等協商,總可找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

「什麼問題都可以談」,就是指李登輝的「實質外交」和「國際空間」的問題,但必須在「一個中國」前提下。李登輝是要以「實質外交」或「國際空間」突破「一個中國」前提的,當然不能為李登輝所接受。

兩岸復歸統一即「結束政治對立」

在《江八點》裡,除了現狀的「一國兩制」和統一後實施的「一國兩制」外,又出現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後,和「實現和平統一」前的「一國兩制」。

並且,《江八點》賦予兩岸「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領土完整」。有共同承擔「維護中國的主權領土完整」的義務,當然就共同享有「維護中國的主權領土完整」的權利。但李登輝是分離主義,根本反對享有「中國的主權領土完整」的權利。至1999年,終於圖窮匕首現,發表由蔡英文炮製的「兩國論」。

2000年,陳水扁上台,起初還曾提到「九二共識」和「一國兩府」,但不到24小時即遭陸委會主委蔡英文糾正。並且,陳水扁還透過管道向北京傳話,他現在受到「美國的人」包圍,要給他一定的時間,當時政壇上也風傳蔡英文要換人。

後來,蔡英文不但未換,而且步步高陞到行政院副院長。阿扁則由終止《國統綱領》,到「一邊一國」,到「正名制憲」,到正名制憲「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又到「入聯公投」。

卸任後,因貪污被起訴,入監,陳水扁又自稱,台灣是美軍未佔領的海外領土,他當總統是美軍在台的行政長官,故要求將他的貪污案轉交美軍審判。並稱,他一連串的台獨暴沖,是美國要他「深化」台灣民主,結果民主還有紅線,紅線還會移來移去,以前說可以,後來又不可以。

2008年3月22日,台灣總統選舉揭曉,馬英九勝選。3月26日,新華社公佈胡錦濤與布希的電話內容,包括「胡錦濤表示,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談判是我們一貫的立場。」3月27日,又發佈英文稿謂「大陸和台灣應以『九二共識』的基礎展開協商和談判,雙方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但同意對其定義可各自表述。」據此,而開展了馬英九上任後推動的兩岸和解政策,及兩岸人民交流的開放政策。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發表《胡六點》說: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1949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原則問題上形成共同認知和一致立場,就有了構築政治互信的基石,什麼事情都好商量。」

依憲法規定,大陸也是中華民國領土

兩岸的領土主權沒有分裂,當然就不必統一。「尚未統一」是因「政治對立」,《胡六點》呼籲「結束政治對立」,以實現兩岸「復歸統一」。

中共自1979年《告台灣同胞書》以來,兩岸政策的原則基本上沒改變,但卻愈來愈靈活,把和平統一分階段,先和平,後統一。又主權和治權區隔,主權沒分裂,不必統一;在「一國兩制」下,治權又不需統一。

所以,中共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只能是現狀的合法化,為什麼李、扁反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堅持兩岸「政治對立」?其答案,當是主觀的企圖以掌握的治權,促成兩岸主權的分裂,成立台灣獨立國,或者借殼上市,以中華民國等於台灣,終至「兩國論」或「一邊一國」。

相對於大陸的兩岸政策,台灣則變化多端。《告台灣同胞書》後,蔣經國仍然堅持反共反台獨,而提出「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的「三不」。但卻終於1987年,解嚴和開放大陸探親。

李登輝上台後,雖然制定了《國家統一綱領》,和兩岸的「九二共識」,但亦制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規範開放探親之後的兩岸人民交流,而後開始「戒急用忍」和終至「兩國論」出台。

陳水扁剛上任還宣佈「四不一沒有」,接著「終統」、取消「四不一沒有」、「一邊一國」、「入聯公投」,兩岸關係跌入谷底。

2000年,國民黨總統大選敗選,李登輝被逼辭黨主席;2004年,連戰再度總統敗選;2005年,連戰訪北京,與胡錦濤達成五項願景,包括兩岸和平協議。接著馬英九繼連戰後當選黨主席,並將兩岸和平協議列入黨綱,及列入2008年總統選舉政見。

2008年3月22日,馬英九勝選後,接受各媒體的專訪,把有關兩岸政策就做過相當全面性的說明。首先,關於國家認同問題,他就回歸憲法說:

「我講得非常清楚,我當選的是中華民國總統,可以說是中華民國、台灣的總統,也可以說是台灣的總統,但不是台灣國的總統,國家的正式名稱是『中華民國』,但平常提的時候講『台灣』,可以接受,因為這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名字。「Known as Republic of China」這種說法在我們外交圈早就已經定型了。

有人問我,難道我們現在的領土還包括中國大陸跟外蒙嗎?外蒙是不包括了,因為它已不是我們固有的領土,但依憲法規定,中國大陸是啊。同樣的,大陸1982年的憲法,也是把台灣列為它的領土。兩岸統治當局,分別統治傳統中國的一部分領土,雙方都主張對所有領土有法理上的管轄權,實際上有效的管轄權只有它那一部分,我們只限於台澎金馬,它們只限於外蒙以外的其他領土。」(《聯合報》2008-03-29)

我並非要對岸承認中華民國就是一中

有關兩岸關係的定位,他當時即明確的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關於「九二共識」,他說:

「當初辜汪會議在新加坡舉行等於是第一個嘗試,一炮而紅之後,簽了四個協定,很漂亮,沒有九二共識,怎麼能做得到呢?只可惜後來發生千島湖事件,整個衰弱下來,再加上李前總統訪問康乃爾,演變成96年飛彈危機。之後大家設法彌補,98年辜振甫去大陸,邀請汪道涵過來,但兩國論出來,汪又不來了。

現在這種問題不存在,我不會去搞兩國論或法理台獨,我清清楚楚就是主張九二共識,全世界講九二共識最多的大概就是我。」(同前)

關於「一中各表」,馬英九認為也是國際政治的現實,而非杜撰。他說:

「事實上,即使中共的邦交國也是承認一中各表,例如中共與各國建交時簽署的建交公報,出現六種模式,儘管各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但有關中共對台灣擁有主權的主張,美國模式是『認知』(Acknowledge),(按:《上海公報》英文用『認知』,到建交公報中文用『承認』,但英文還是用acknowledge)。」

此外,他的「一中各表」不是「要求對岸承認中華民國就是一中」,他說:

「我並非要求對岸承認中華民國就是一中,而是雙方互不否認,彼此相安無事就好。

北京去年提出願與台灣談和平協議,這是蠻大的進步,代表他們更成熟、更技巧、更熟練,如今又提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顯見大陸願意向中間靠攏,美國也樂觀其成,一個好的局面就出來了。」(同前)

「我並非要求對岸承認中華民國就是一中」,當然,我方也不能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一中。「一中」是主權,相互不能承認,「互不否認」的是治權。所以,「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在馬英九當選之初已漸出現,並且,當時他對兩岸和平協議是充滿了期望的。

馬英九在競選時,還提出「不統、不獨、不武」,故《自由時報》記者提問:「如果台灣公民透過公投決定獨立,與你的『三不』有所牴觸,你會尊重嗎?」馬英九答覆說:

「公投要經過半數同意,若是獨立,還要動到憲法,要立院四分之三通過,目前沒這可能。如要公投決定獨立,還沒開始談,就會產生很大混亂,因為此時認為這是優先議題的人不多,大部分人認為現在最重要的是把經濟弄好,陳水扁與民進黨就輸在這上面,搞錯了優先順序。如果還有人繼續主張,如果是個人意見,我不反對;如果是政黨意見,那就準備永遠做反對黨。」(《自由時報》2008-03-29)

國際介入反而使台灣沒有主體性

馬英九還認為兩岸關係不是「國際問題」,也不容其他國家介入,以維護一個主權國家的尊嚴。當年,馬英九與《自由時報》記者,有一段精采的對話如下:

問:兩岸問題是國際問題,你跟對岸互動或簽訂協定,是否應讓更多國際參與?

馬:哎,這就不對了,如果真是國際問題,外國就不能參與,譬如美國要跟我們簽FTA,日本能夠干預嗎?當然不行,我不見得同意這是國際問題,縱使它是國際問題,第三國也不能干預。

問:那六方會談,大家共同關切呢?因為這也牽涉區域議題?

馬:問題是六方會談也要當事國同意才行,你說我們簽什麼東西需要把別人拉進來?

問:如在處理兩岸紛爭,例如涉及高階問題時?

馬:這種看法反而使台灣沒有主體性,覺得更沒有尊嚴,一個主權國家做這種事要經過別國,我做總統不能接受這樣的看法。

問:所以你的界定就是雙方談?

馬:當然,我們有這麼多民意基礎做支持,怕什麼呢?

問:問題是一個小國跟大國在交涉,這樣足夠嗎?

馬:抗戰勝利,中共進行奪權革命時,馬歇爾也調停過,可是發生什麼事,美方絕對不會再介入。我們不要一廂情願認為美方會幫我們什麼,不會的,我們要自立自強,我覺得台灣人有能力談判,在李登輝時代,我們跟大陸談了24次,也沒有吃任何虧。台灣人很優秀,台灣人知道如何處理這些事務,我做台灣的總統,我非常有信心。」(同前)

關於兩岸領導人會晤的問題,當年馬英九也提到過,根據《中國時報》的報導:

「未來是否希望會見胡錦濤?馬英九說,兩岸交流之中還是有很多障礙,因為身份是總統對國家主席,存有雙方相互承認或不承認主權的問題,過去雙方是『相互否認』,甚至視為寇讎,但那年代已經過去,中共也沒承認台灣不存在。

不過,馬英九說,兩岸要從『相互否認』一步跳到『相互承認』,在憲法、制度上都不可能做到這點,他認為最好措施就是『相互不否認』。

他進一步解釋說,『相互不否認』的優點是,雙方互不否認對方存在,但要給對方一個正式承認是作不到,不過,他認為這可透過海基、海協兩會來達成,雙方只要同意就好。也因此,他與胡錦濤見面是兩岸發展到最後的事,現在見不見不是那麼關鍵。」(《中國時報》,2008-03-29)

什麼是「最後的事」,不外乎和平統一或和平台獨。張志軍在首屆和平論壇中說:「兩岸之間無論有多大的政治分歧,都不能動搖和損害一個中國框架。」並且,和平台獨也觸犯了大陸《反分裂國家法》。所以,「最後的事」不可能是和平台獨。

馬英九豈能與李扁相提並論

難道,目前已經到了兩岸和平統一的「最後的事」的時候了嗎?

終於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講話了,她評論台灣媒體炒作在亞太經合會上「馬習會」一事說:「台灣方面參加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應根據APEC有關諒解備忘錄的規定處理。兩岸領導人會面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不需要借助國際會議場合。」(新華網2013-10-16)。

除了范麗青外,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也發言了。他說:「從李前總統開始歷任政府都有努力讓總統能參加,而APEC的組成是以經濟體,不是國家,確實可以減少產生負面影響的因素,但能不能成,現在講還太早。」(《聯合報》2013-10-17)

把馬英九參加APEC等同於李、扁企圖出席APEC一樣,除非是作為敷衍美國之用,否則這應是王郁琦的失言。李、扁企圖出席APEC,是企圖在APEC中搞「兩國論」和「一邊一國」。馬英九一再強調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又怎能與李、扁相提並論,陷馬英九於不義。

我們檢視了北京和馬英九的兩岸政策,除了統一和領導人會晤暫時不談外,對其他兩岸互信、和平協議等政治談判充滿了主觀的期望。

後來,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兩岸和平協議、兩岸政治談判,連任成功後,馬英九已絕口不提久矣。尤其是兩岸和平協議,馬英九將之列入黨綱,又列入總統大選的政見,還列入總統連任的「黃金十年」,顯然,這不是馬英九主觀的問題,而是另有客觀的因素。

王郁琦在接受udn電視台專訪中略有透露玄機,據報導謂:

「對大陸兩岸政治談判的壓力如何化解,王郁琦表示,若是有機會直接跟國台辦主任碰面溝通,他會跟張志軍表達,兩岸互設辦事機構裡頭有多少細節、有多少事,都具有政治敏感性,『想談政治協商,不能掛在嘴巴裡』。

王郁琦強調,兩岸協商的內容一定是落實在具體的事務上該如何應對,具有政治敏感性的事務性議題,正可展現大陸方面有無誠意協商,而我方認為,兩岸互設辦事處,人道探視這對兩岸都是好事。」(同前)

這是說,兩岸政治協商具有政治感性,只能「落實在具體的事務上該如何應對」,而「不能掛在嘴吧裡」。也就是說,兩岸政治協商的內容「只能做,不能說」。

為什麼「只能做,不能說」,有一則舊聞或可參考。2008年,馬英九勝選後,美國國會研究處,發表由鄧凱麗執筆的《台灣2008年總統大選》報告,據報導云:

「關於台灣與美國間的關係,報告說,美國期待改善對台關係,馬英九也說修補對美關係是優先任務,不過報告指出,若干觀察家已經說過,自從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以來,國民黨的兩岸思維有了重大變化,『美國可能低估了此一變化的重要性』。

報告說,這些觀察家擔心,可能的影響之一是『國民黨以更堅定的立場面對美國壓力或利益』,因此,『當美國要求台灣增加國防預算時,台灣可能抗拒美國此一壓力』,理由是花費太大,與對岸太過對立,對改善兩岸關係沒有助益。

報告說,同樣的,也有人擔心,面對台灣企業界的要求與壓力,國民黨會與對岸和解,最終損害美國的區域利益。」(《大公網》2008-04-17)

今年10月24日,馬英九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還在被迫解釋改善兩岸關係並非「賣台」。(中評社 2013-10-25)殊不知在美國的辭典中,「損害美國的區域利益」,就是「賣台」。當年,為了台灣歸還中華民國,而未能美國托管台灣,葛超智(G.Kerr)還寫了一本書,叫《被出賣的台灣》。馬英九是真不知道呢,還是裝瘋賣傻?

與對岸和解即損害美國利益

馬英九一當選,美國就擔心「國民黨會與對岸和解,最終損害美國的區域利益」。這也是我們一向所認知到的冷戰後美國對台政策──「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兩岸一和,美國就無以「以台制中」。

尤其是美國正在要「重返亞洲」,兩岸進一步的和解,必然進一步的「損害美國區域利益」。

「損害美國的區域利益」,美國將有各種的壓力和手段,包括挑撥離間、軍事政變、顏色革命、暗殺國家元首。所以,兩岸和解,馬英九政府是承受了美國極大的壓力。此外,島內又有忠於美國的反對黨──民進黨,甚至還有美國在島內佈置的大眾媒體,和經美國洗腦的知識份子。

兩岸和解絕對是有利於兩岸人民和台海和平的,但卻損害到了美國「以台制中」的區域利益。所以,「只能做,不能說」,一說開,美國和民進黨的內外壓力,必然接踵而來,是王郁琦亟於避免的。所以,王郁琦在接受訪問時,還很曖昧繞口的說:

「至於美方對兩岸關係發展的看法,王郁琦昨指出,台海的和平穩定發展符合台灣、大陸與美國等東亞國家的共同利益,而政府跟美方互動是向來不會給朋友『surprise』,『我不覺得我們跟美方的溝通有任何問題』。」(《聯合報》2013-10-17)

「不會給朋友(美國)surprise」,就是不會給美國感覺兩岸和解損害了其區域利益。

10月22日,馬英九接見吳伯雄的國共論壇代表團說:「因為現在有一種說法,好像我們『只經不政』,其實沒有這樣,過去都談那麼多了;現在正在談的兩岸、兩會互設機構,這本身是中性的,但是議題當然是有政治敏感性,這是毫無疑問的,也沒有因為政治敏感性就迴避,目前還在進行;如果這問題談不出結果,其他高階政治性議題當然很難搬上檯面了。」(中評社2013-10-22)

雖然,他否認有「只經不政」,但目前的「政」只是嚷嚷已久的兩岸互設辦事處。我們承認兩岸互設辦事處,是非常重要的「政」,但離兩岸政治互信、和平協議,「馬習會」還有十萬八千里。

另外,報導還說:「馬英九表示,最近兩岸服貿協議的事,大陸方面也很納悶,為何在台灣會有這麼多困難,他希望伯公出席論壇時也能說明,台灣是個民主社會,意見很多,協調努力也要多。」(同前)

這是要吳伯雄轉達他的苦衷,要迅速通過服貿協議,「是不能也,非不為也」,連服貿協定都這麼困難,遑論其他。

我們必須公平的說,中共和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均對兩岸和解具有主觀的善意,但在客觀上尚無法克服美國區域利益的壓力。

首屆兩岸和平論壇,也充滿了主觀的善良願望,但卻無法說服美國的區域利益。看樣子,真正的兩岸和解,兩岸政治協商仍然是好事多磨了。◆